中国 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古人记载的是史实,还是价值观?刘邦这个 流氓无产者 是如何完成逆袭的?唐太宗不惜违背祖制,要看自己的《起居注》,他究竟有什么心病?都说唐朝开放,但实际是 开而不放,传而不播 ?宋朝为什么没有成为五代十国后的第六代?朱元璋为什么要出动大军查户口?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还是为了巩固朱棣的政治合法性? 哪些看似没那么重要的事件左右了历史的走向?哪些人物在历史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的发展更多是出于 偶然 还是 必然 ?对于一段历史的解读,是否存在所谓的 标准答案 ?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选取了中国历史的40个重要片断,从浓墨重彩的具体事件出发,在旧史料中挖掘新观点,把藏在历史背后的真相与细节娓娓道来。他笔下的历史片断,不是尘封的故纸堆,而是常读常新的文
本地图集是以反映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政区疆域为主的综合性参考地图集。本地图集编选的时限范围,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海湾战争与东欧剧变;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方面的事件和政区疆域,并适当地选了一些反映人民革命斗争的图幅。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形势需要我们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国的国情,从历史到现实,从政治、经济到国际关系等。将这些内容用地图表现出来,不仅令人一目了然,而且易于记忆。再次,一部世界历史地图集,也是其他各种学科工作者共同需要的一种工具,具有多种用途与参考价值。
吴晗先生以真实史料为基础,内容涉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经济、社会风气等。揭秘了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 明朝恐怖的特务机构的真正面目,以及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与评说。本书为我们还原了真实的历史,照出当时人们的思想,以及那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之下的复杂人性,总结历史人物的生存智慧和经验教训,引出我们后世的思考,对今天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作者引出 军阀主义 的概念,并沿用C.M.威尔伯关于 军阀主义 是 一种有组织的政治体系,其中武力通常是权力分配和制定政策的决定因素 的定义。这样,军阀政治统治时期的社会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形成的政治系统,就成为作者主要关注的对象了。换言之,对个别具体的军阀的政治行为进行描述,并不是(或并不仅仅是)本书的研究要旨,而是通过 角色 的分类,然后加以系统分析的方式,从而凸显历史描述与政治分析的最佳结合点。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本书的研究路径是 避免对角色作出评价 ,而重点在于对体制进行分析。 第一章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方法论框架,论证其理论体系的依据;第二章从历史实证的角度,简单叙述了中国军阀派系的起源;第三章至第七章从关系、兵源、训练、武器及其经济等诸多侧面,对中国军阀政治系统的各项要素作出了较详
曹操是奸雄还是能臣?为什么在危机四伏之中,他总是能破局而出?复旦大学韩昇教授多年深耕曹操研究,以历史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多学科视野,透视曹操的成长经历,聚焦曹操生平最重要的两场战争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呈现出真实而丰满的 清醒 政治家曹操的形象。附录除曹操大事略表外,还配有作者精心选录和导读的曹操诗文,既对正文语境构成补充,又展现出曹操在政治家、军事家身份以外,作为大文学家的风采。
本集开篇,是版本目录学家沈津先生的长文《关于参加编辑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的回忆》,以亲历者视角追述这段发生于上世纪七十年末至九十年代初的往事,备见一事之成的不易。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丁教授的《康有为欧游纪行里的两个疑案》,留意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欧洲的海外书写,勾联鳞爪线索,考订、复原其记录中的不确或待考。蒋力先生多年致力于其外公杨联陞著述的整理和研究,特为本集撰写《杨联陞绘事略记》,呼应第十集荣鸿曾先生撰《杨联陞 赵如兰 亲人图 》一文,使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这位大师级学者 游于艺 的一面,也借以窥见前辈学人之间的情谊。德裔学者马仪思(1914-2008)的遗作《管平湖》,则译自杨联陞友人赵如兰教授多年前捐赠给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的一份手稿,文中追忆四十年代作者在北平跟随古琴大家管平湖习琴的经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什么是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来自哪里、走向何方?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区别何在? 都可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找到答案。本书立足中华文明视角,深入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帮助读者真正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 本书紧密联系中国式现代化波澜壮阔而生动鲜活的实践,逻辑清晰,晓畅明白,不仅适合科研院所、党政机关等专业人士,也适合关心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陶渊明归隐之前曾断断续续地当了多年小官,归隐之后也只是一位地方名流、社会贤达,文坛上并没有太高的地位,他的诗风不符合当时的主流、时尚。但是后来地位越来越高,从 隐逸诗人之宗 一变而为东晋之忠臣和遗民,一位传统政治道德的标兵。 本书在两卷十二章的篇幅里,以诗文补史,讲述陶渊明反复出仕、反复归隐的人生轨迹,分析其思想的庞杂性、委运任化的人生哲学,以期还原出 一个和旧说不同的人物 ,一个生活在人间的切近历史真实的陶渊明。只有把陶渊明请下神坛,而我们自己则站起来平视这位大诗人,才能看清他的优异之处,才能真正读得懂他 热爱生活,视死如归。
金元易代之际,华北地区出现前所未有的 真空 和 失序 ,以元好问为代表的中原士人阶层也面临着空前的精神危机。如何在新朝体面生存?如何叙写亡国的正统论?如何安放乱世理想?如何背负易代责任?本书作者以近四十年之力,逡巡在元好问与他的时代周围,以文学和史学相结合的方法,以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方式,以强烈的好奇心与同理心,聚焦元好问刻意未载的历史片段,追寻失落的时代真相,还原易代知识分子复杂的精神世界。
本书内容主要在于通过各种典型的历史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也向学生介绍一点有关中国史料学和中国史学发展概况的常识。本书分为上下二册,供课堂讲授和课外自学之用。上册选录篇目涉及:甲骨文和金文、书、诗、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辞、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魏书、世说新语等。下册选录篇目涉及:史通、大唐西域记、三通、明实录、日知录、文史通、中西纪事、新史学等,在解题时夹附评介。
掌握了尼罗河一年一度洪水规律的古埃及人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公元前2200年开始的大旱则导致埃及陷入四分五裂的中王国时期; 公元前200年之后三百余年的温和气候催生了罗马帝国,而欧亚大草原的大旱则唤出了可怕的 上帝之鞭 匈人战士,使帝国一蹶不振; 高棉王朝修筑完善的灌溉系统利用丰沛的雨水,但过度的开垦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洪水的肆虐终使宏伟壮丽的吴哥窟被人遗忘; 小冰期 使西班牙对北美的殖民严重受挫,但荷兰的商船则利用此时更强的东风获得了优势,成为促成 荷兰黄金时代 的一个因素。 近几十年古气候学的迅速发展,使科学家们获得了望向远古的望远镜,通过对深海岩芯、极地冰芯、洞穴沉积物、树木年轮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测古人曾经生活的环境,许多历史学问题也因此获得了气候方面的新解释。现在我们知道,我们人
本书为了解维京时代提供了一个迷人的全新视角,传统的维京人历史以英格兰为中心的描绘话语,实际上只展示了维京世界很小的一部分,作者打破这一限制,为读者呈现维京人从斯堪的纳维亚到丝绸之路的庞大贸易和征服网络。以一颗由红玉髓制成的小珠子为引,从发现它的英格兰墓地追溯至它的起源地 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作坊,读者的视角从西欧转向北欧,再一路向东来到君士坦丁保和印度洋。作者将最新的考古发现作为基石,以前沿的科学方法为工具,让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读者既能穿梭回一千多年前,进入复杂而相互联系的维京人世界,也能看到那个时代留下的遗迹与物品。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唐代留给我们流光溢彩的背影,但繁华的表象下始终隐藏着危机与应对。专属于大唐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制度创新与文化高峰,也体现在礼治思想与法治精神。历史的有趣之处,在于透过点点滴滴的线索来挖掘被深埋的秘密,本书将带你走进不一样的 破案 现场。
17 世纪至 20 世纪的三百年中,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扮演着欧洲殖民扩张的非官方代理人的角色,这些由商人掌控的商业巨头控制着大量人口和大片士地,在遥远的殖民地承担着政府和军事职能,它们的崛起与衰落,牵动着背后殖民帝国的荣辱,也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它们将政治与利益混为一谈,把领地与产品画上等号,在它们眼中没有民众、敌人和高尚品格,只有雇员、顾客和商业利益。本书选取了六家最具代表性的殖民公司,每个公司背后都屹立着一位缔造商业帝国的领航者与冒险家,他们时而是拯救国家的英雄,时而是尔虞我诈的商业流氓,这些丰富多彩的人物和他们传奇般的经历串联在一起,构成殖民时代独有的一个侧面,在那个时代,商业与征服相遇,国家与公司并行。本书将带领读者重温第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商业史诗。
古代也有反季蔬果和温室种植?古人怎么看待自己的肚子和身材?身上痒了怎么挠?近视了怎么办?古人怎么养宠物?如何度过酷暑?如何午睡? 本书涉及古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举凡衣、食、住、行、玩、用,作者均作了全方位的扫描和呈现。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对其中细节和引发现代人普遍兴趣话题的挖掘,使得历史变得活色生香起来。
辽、金、西夏时期,华夏大地从分裂走向统一。本书讲述契丹、女真、党项等民族的日常生活,结合历史文献、文物遗存和考古成果,生动再现这一时期各民族衣食住行的习俗、礼仪和文化;以小见大,展现社会变迁与民族融合的大趋势。
《为了和平》是联合国首任秘书长特里格夫?哈尔夫丹?赖伊的回忆录。 1935年起赖伊先后任挪威司法大臣、贸易大臣。二战爆发后,1940年德国占领挪威,赖伊任流亡政府外长。1945年4月,赖伊率领挪威代表团出席在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筹建会议,并担任第三委员会的主席,该委员会负责起草宪章中关于安全理事会的规定。1946年2月1日赖伊被选为首任联合国秘书长。 《为了和平》记述了赖伊自1945年参与联合国筹建工作,到1952年辞去联合国秘书长职务的亲身经历,他是联合国初创阶段和二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巨大变化的见证人,以及冷战初期化解一系列地区政治、军事冲突的协调人,其回忆录具有宝贵的第一手史料价值。
本书收录了张自忠、赵一曼、蔡炳炎、左权、戴安澜等40余位抗战先辈的近百封家书,讲述了这些家书背后的故事,提供了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生动资料和鲜活视角。书中既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武装、八路军、新四军官兵的家书,也有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官兵的家书,还有爱国华侨等各阶层民众的家书,反映了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血洒疆场的抗日将士们不屈的民族气节,以及普通民众 位卑未敢忘忧国 的深厚情怀。 每一封家书都有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每一张老照片都是珍贵的记录。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这本书为我们讲述了在那场旷日持久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必胜信念和伟大实践。
如果历史会说话,她应该会通过建筑来表达;如果城市会打扮,建筑无疑是她别具一格的美丽妆颜。在近代走向辉煌的上海,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她们包罗万象、星罗棋布,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徐汇的近代建筑则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辑录了李天纲、钱宗灏、宋浩杰、惜珍、薛理勇、张伟、周立民等多位上海文史专家的精彩文章,以上海市地标性老马路 武康路的老建筑为线索,记述曾经居住和生活在这里的那些实业家、艺术家、学者、政治家等,他们或在这里兴实业,或在这里搞创作,或在这里做学问,等等。同时选配多幅精美图片,有历史资料性的图片,也有今日风貌,古今对比,文图对照,力图使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历史图景是鲜活的。透过细枝末节,感受时代变迁。
.
从秘鲁库斯科太阳神庙里的黄金土豆,到生长在爱尔兰泥地中的同类作物;从如今中国大量种植以制作麦当劳薯条的食材,再到对其基因组的全面测序,比顿夫人、查尔斯 达尔文、列宁等名人故事点缀其间,土豆的历史既引人入胜,又令人直呼过瘾。在人类文明史的灿烂画卷中,约翰 里德成功钩沉出土豆故事的整体脉络:从起源到进化,再到进入食谱乃至成为整个人类社会有机组成部分的神秘欧洲之旅。时至今日,随着全球人口的迅速膨胀,人类生存环境稳定性的重要程度日益凸显,在这本对我们往往视而不见的食物进行研究的著作中,里德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向我们展示了土豆仍然可能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