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德意志第三帝国从19世纪晚期的起源到20世纪中期灾难性毁灭的历史。作者以时间为轴线,详细阐述了希特勒的崛起、纳粹党的兴起及其夺权路径,以及希特勒如何一步步将德国引向战争直至毁灭的过程。在历史性讲述的基础上,作者不仅讨论了纳粹主义的神奇魔力、纳粹德国体制的实际运作方式,而且在结论部分提出了与大屠杀相关的诸多难题和德国人的认罪困境,由此提升了本书的历史高度,将读者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有关人类问题的思考。
本书为套盒,共六册。重温了冷战中的关系时局的六次危机事件,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和严谨规范的学术逻辑叙述了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从中窥见一段段跌宕起伏、波谲云诡的历史故事:既有政治家展现出来的大国智慧,又有普通人面对历史大势的隐忍无奈;既有国际秩序和国际格局对一国的刚性束缚,还有偶发因素影响下的历史 转弯 ;既有冷战政治与人道主义之间形成的有限张力,更有各种复杂要素共同构成的无限合力。口袋是 小 的,历史是 大 的,希望这套口袋书能够给读者打开历史大视野,从中国放眼世界,在世界中认识中国。
粉碎“四人帮”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李德生曾对自己在担任党中央副主席后所经历的事情作了若干回忆。现在,在《曾经沧海——李德生调中央工作前后》中,李德生将自己的这段“特殊”经历比较完整地写出来,以便人们了解他的不平凡的经历,从中吸取教益。 显示部分信息
雪珥-中国改革史系列之《天子脚下 晚清政局与天津特区对外开放》,从一个地域,帝国权力核心边缘的天津切入,再现了晚清政治、经济改革开放的进程。这里是晚清改革的主舞台,几乎所有的内政、外交上的大剧目都在这里上演,影响全国乃至全世界。这里,是*前卫的,也是*保守的;这里,是*西化的,也是*抗拒西化的;这里,生产了这个*艘的潜水艇,也烧杀过教堂,大规模破坏过铁路和电线 一百多年前的这场政经改革,其深度、广度、力度,前所未有。与我们一般以为的情况不同,晚清*后6年,尤其是1909-1911年宣统朝的3年,国家并非每况愈下,政治、经济乃至国防都在不断进步。1908年,清政府财政收入首次突破白银2亿两的大关,史无前例。1909年,全国各省都建立了地方议会,对地方政务实行非常有效的监督,也是史无前例。但是,它为什么又突然崩溃了
日本大败局 系列,还原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与苏军、美军作战的全程。记录了那些深刻影响了 二战 命运的生死相搏! 关东军,一个臭名昭著的名字。在 九一八 冒险军事行动中,这支部队吃尽了甜头,也由此被视作日本陆军的精锐,所谓 皇军之花 。但是在 二战 前夕,关东军在与苏联红军的战役对决中,却暴露了自身的严重缺陷,乃至到 二战 后期被苏联红军犁庭扫穴完全击溃。而苏联红军和关东军的对决,也深刻影响了 二战 的走向。 本书首次将关东军与苏联红军的历次战役进行了全景式描写,对双方战役指挥、指挥官及士兵素质、情报运用、武器配置及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对比,并配以近百幅珍贵历史图片,将人们真实带入那硝烟弥漫的二战战场。 日本大败局 系列 《当关东军遇上苏联红军》 《激战中途岛》 《
本书考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屠杀犹太人事件在美国如何被描述和纪念,从战后年代的低调处理,到1990年代的 大屠杀热 ,反映出不同时代中,集体记忆如何因变化的风气以及当前需要被设计和修改,而族群谋求生存的主题贯穿其中。作者对人们不假思索接受的观点提出反思,关注其对道德实践的影响,强调认识历史的复杂性。
雪珥-中国改革史系列之《绝版恭亲王 风口浪尖上的晚清改革舵手》,重塑了大清 总理 恭亲王的形象。很多人误以为,李鸿章是晚清改革大盘的总设计,实际上他只是前台操盘手和新闻发言人而已。为晚清改革开放真正画圈、掌舵的,则是恭亲王奕訢。恭亲王能发动、推动晚清体制内改革,重要原因在于恭亲王能够四两拨千斤、举重若轻而且长期保持自我低调。中国近代改革史那些公认的改革实践先驱们,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背后,其实都站着一个低调的恭亲王为他们保驾护航,是恭亲王拉开了中国近代改革的序幕,从内忧外患的荆棘丛中辟开强国之路,奠定了中国近代改革开放的基调,为被后世描绘为 腐朽、没落、反动 的王朝接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命。
本卷洋洋洒洒百余万字,对欧洲近代史这一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军事、战争等作了全方位的扫描,涵盖面极广,内容极其丰富,具体内容包括:时代的划分和政治地理的变化;科学运动与科学思想的传播;文化的变迁;宗教和教会与国家的关系;国际关系;战时财政……,并设专章,对英国革命;九年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乌得勒支和约;英法在北美洲;葡萄牙及其殖民帝国;地中海地区;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1683-1730年土耳其人的后腿;卡尔十二及北方战争;波兰的黑暗时期等作了详细的论述。
1934—1941年,威廉·夏伊勒作为驻德国记者,目睹、报道了初生的纳粹德国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一步步拖入战争深渊的全过程。他经历了协和广场暴乱、德国吞并奥地利、瓜分捷克斯洛伐克等重大历史事件,并向世界及时传递了波兰战役、挪威战役、法国战役和英国空战等战场的大量一手资料。在柏林期间,他得以近距离接触希特勒、戈林、戈培尔等德国高层和英美等国外交与媒体人员,对于德国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柏林日记:二战驻德记者见闻,1934—1941》包含夏伊勒对欧洲局势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记录与思考,并在日后孕育出《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这部经典巨著。
《从雅尔塔到板门店》是作者在长期从事美国研究,特别是潜心研究美英两国原始档案的基础上的力作,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它以杜鲁门总统当政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和行动为经,以当时美国、中国、苏联和英国之间的关系为纬,起自罗斯福在雅尔塔会议后匆匆去世,终至朝鲜战争在板门店停战落幕,气势磅薄地叙述了二战后初8年中错综复杂、纵横捭阖的全球大局;在结论中分析了影响杜鲁门外交的诸种因素。注解部分的厚实使读者眼睛一亮,其中也不乏精彩的叙述和披露。本书既是关于冷战初期美国外交和大国间关系的叙事史,也是对于美国外交政策规律性的总结。1992年先出了中文版,又由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丛书于1993年出了英文版,在中外学术界和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广泛推介,以迄于今;有的大学在有关课程教学大纲中将它列为参考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在日本东京进行了历时两年零六个月的 世纪大审判 。来自同盟国11国的法官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A级战犯进行了清算战争罪行的审判。作为人类社会的宝贵遗产,东京审判对以后国际法的发展、对追究 反和平罪 与 反人道罪 的国际司法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各国学术界从法学、史学、国际关系学等方面对东京审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东京审判的影响不限于学术界,也受到了各各方面的瞩目 法庭筹建经历了怎样的政策指导和起步准备? 法庭管辖权之争如何成为延烧至今的法律大辩论? 能否对发动战争的领导、策划和实施者追究个人刑事责任? 东京审判留给后世哪些遗产? 本书做了要而不繁的介绍。
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巴巴罗萨行动拉开了人类历史上☆血腥战争的序幕。两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军队展开了直接对决。德军凭借“闪电战”战术一度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苏联红军承担着保家卫国的责任与压力,用血肉对抗敌人☆猛烈的炮火。在本书中,两位作者以战争的进程为线索,通过查阅新的文献档案,详实地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生动地还原了战争中的人与事件。作者没有局限于战争本身,而是将目光投向更久远的过去,对交战各方的文化传统、政治诉求、经济状况乃至领导层心理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挖掘。书中既有宏大的战略分析、详尽的战术推演,也有对个体苦难历程的细腻呈现,全方位描述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中世纪不是一片黑暗,而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中世纪是理解古今之变和中西之别 的思想试炼场。继《西方史纲》《罗马史纲》之后,李筠再次变换写作构思和手法,以20年的学术功底,精心为读者建造了一座异彩纷呈的中世纪博物馆。走进这座新颖的博物馆,“维京人”“骑士”“女巫”“炼金术”“黑死病”迎面袭来,李筠用这些zui典型也zui有趣的中世纪话题帮读者建立起中世纪的初步印象。而后,李筠用“帝国”“教会”“王国”“大学”“城市”五个专题展室,向读者系统地展示了中世纪诸多脉络的独特演化,精彩地呈现了人类历 zui壮观的多元时代,有力地揭示了现代世界从中世纪脱胎而来的历史逻辑,同时细腻地与读者一起品味从“混乱”中寻找自我定位的历史智慧。
失落的文明系列1辑3册包含《古代中国》《古罗马》《古墨西哥》。每个文明都分为3大篇章讲述。开篇讲述古代文明的兴起、动荡与繁盛。继而从精神生活到物质生活,从建筑到音乐,从贵族墓葬到农民日常,全景式地展现古代文化。在历史与文化的叙述中,穿插着相关文物的讲解,在历史里说文物,用文物证历史。之后,本书走进古代遗址,身临考古现场,触摸历史的遗迹,开展一趟跨越时空的访古之旅。
《极简科学史》是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2500 年历程的全新概览。我们从何而来?世界由什么构成?地球之外还有什么?我们仰望星空,不懈地探索、发现、质疑,解开自然界和我们自身的一系列谜团。我们源于自然,却超越自然。在这个危险的星球上,相对于其他物种,人类能有条不紊地发展壮大,重要的是因为我们掌握了科学的力量。但想要真正理解科学,我们必须理解它的过去。 《极简科学史》也是一部 与传统大不一样的科学史 。从人类早期的科学探索到20 世纪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提出,从古希腊时代的科学起源到16、17 世纪现代科学的诞生,从地球科学的崛起、生命科学的兴盛到对宇宙太空的探索 这本书返回那些改变我们看待世界、宇宙和自我方式的科学经典,引人入胜地讲述了科学观念变革和思想发展的伟大历程。 从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战争纪实文学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逐渐沦为野蛮与文明之间的斗争,1942年11月见证了这场斗争的关键。这或许是整个20世纪重要的一个月,当时一切仍悬而未决,胜利的天平左右摇摆。在该月月初,轴心国似乎仍有可能取得胜利;到了月末,每个人都隐约意识到,它们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如同既往的写作,在本书中,皮特·恩格伦无意为我们提供另一部自上而下的军事历史,而是记述一段人类战争体验的真实历史。 从美英在北非登陆的战役到苏联在斯大林格勒对德军的包围战,从战场的前线到后方的沦陷区,39个普通人,他们身份、阶级、阵营各异,但无一例外都被卷入这场战争中。其中有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美国飞行员、北非沙漠中的意大利卡车司机、白俄罗斯森林中的游击队员,也有逃难于上海的12岁犹太女孩、海难后独自漂流133天的
贡德?弗兰克教授于1998年出版的《白银资本》,从全球视野考察近代早期的经济史,颠覆了欧洲中心论的历史学和社会理论,堪称一部极具挑战性的经典之作。在弗兰克看来,中国是亚洲的中心,亚洲是全球经济的中心,对1500 1800年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做了气势恢宏的论述。 《19世纪大转型》接续前书,将考察范围扩展到19世纪的世界经济体系,继续挖掘亚洲以及中国在世界经济体中不可或缺的中心力量。书中,弗兰克破除 英国为世界工厂,主导世界出口市场 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没有回报 西方与其他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拉大 19世纪是自由贸易的黄金时代 等诸多神话,重建事实,对19世纪时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做了新的论述,继续纠正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观。弗兰克认为,直至1870年代,亚洲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
雪珥-中国改革史系列之《少量恭亲王——风口浪尖上的晚清改革舵手》,重塑了大清“”恭亲王的形象。很多人误以为,李鸿章是晚清改革的总设计师,实际上他只是前台操盘手和新闻发言人而已。真正画圈、掌舵的,是那个看似低调到“一生为奴”的恭亲王,是他让被后世描绘为“腐朽、没落、反动”的王朝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生命。
《德国通史》第三卷叙述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的德国历史,德国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阵痛。这一时期属于向 现代 社会过渡的近代中期历史,把法国革命的成果和平地移植到德国,渐进式地实现了传统封建社会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和平对接,德国由此进一步奠定了近代独特发展道路的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基础。这是德国历史发展道路独特性的进一步凸显阶段。
《德国通史》第二卷叙述从16世纪初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到17世纪中叶 三十年战争 结束的德国历史,是德国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时期,涉及从 前现代 向 现代 过渡的近代早期历史。到中世纪后期近代初期,当英、法等国开始向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转变时,德国却仍然蹒跚于教俗领地诸侯割据的历史进程之中。这是德国历史独特道路的发展阶段。
1945年7月, 二战 接近尾声,哈里 杜鲁门、温斯顿 丘吉尔、约瑟夫 斯大林齐聚德国柏林郊区的波茨坦,召开会议,磋商世界的永久和平。赴会代表们下决心要吸取教训,避免1919年《凡尔赛和约》中前辈们所犯的错误。然而,在如何结束眼前的战争、如何处理战败国、欧洲重建方案、战后各国利益划分等问题上的激烈争论和暗箱博弈,撕裂了代表们的愿望,使他们黯然认识到,这场谈判所塑造的世界新秩序,注定会支配战后世界一百年的走向。 本书聚焦 二战 后期的一个历史细节 波茨坦会议,用精到而简洁的笔触,描绘了苏、美、英三国之间矛盾重重的利益诉求,也对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艾德礼等政治人物做了生动的素描,是世界格局变迁、地缘政治划分方面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
1945年7月, 二战 接近尾声,哈里 杜鲁门、温斯顿 丘吉尔、约瑟夫 斯大林齐聚德国柏林郊区的波茨坦,召开会议,磋商世界的永久和平。赴会代表们下决心要吸取教训,避免1919年《凡尔赛和约》中前辈们所犯的错误。然而,在如何结束眼前的战争、如何处理战败国、欧洲重建方案、战后各国利益划分等问题上的激烈争论和暗箱博弈,撕裂了代表们的愿望,使他们黯然认识到,这场谈判所塑造的世界新秩序,注定会支配战后世界一百年的走向。 本书聚焦 二战 后期的一个历史细节 波茨坦会议,用精到而简洁的笔触,描绘了苏、美、英三国之间矛盾重重的利益诉求,也对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艾德礼等政治人物做了生动的素描,是世界格局变迁、地缘政治划分方面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
本书通过纳粹子女自己的语言,从不同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这些人的生活如何受到其父母罪行的影响以及他们自身不同的心态。作者彼得·西施罗夫斯基是纳粹集中营中犹太人受害者的后裔,作者本人具有很好的采访技巧。本书出版后曾在德国引起巨大反响,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