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世纪90年代,很多人都能想起许多令人激动的瞬间。从经济特区的设立到彩色电视的普及,从股票的公开发行到劲歌金曲的火爆,从北京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到中国运动员在世界体坛崭露头角 十年之间,每个人仿佛都拧紧了自己身上的发条,充满活力。 本书以年为单位,记述20世纪90年代的大事小情。作者张玮以客观而温暖的笔触将这些瞬间有机串联,让那十年的活力与朝气跃于纸面,让读者回想起如同初升旭日般闪耀的90年代。
银元时代的生活,讲起来,真有一番沧桑史。 陈存仁 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名医,陈存仁以个人亲身经历为线索,从细微处着笔,通过一个个故事,生动记述了上海由清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近半个世纪的经济、金融、贸易、医药、民情、风俗,描摹了他所接触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物的遗闻轶事,上至文化界、商界、政界风云人物 章太炎、于右任、蔡元培、杜月笙、黄金荣、荣氏兄弟等,揭开这些奇人名流普通生活的一面;下至底层小民 小伙计、巡捕、妓女、 白相人 、里弄瘪三、贩夫走卒,各有做派,娓娓道来的笔下是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浮沉。 从柴米油盐到十里洋场,陈存仁从一个市民的生活视角出发,以银元流通为线索,串起老上海的经济变迁;通过有趣甚至惊心动魄的掌故逸闻,细致刻画了民国的人事风物,呈现出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此
本书是看理想的口碑节目《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精编而成。作者打乱《史记》原来的篇章次序,以 历史式读法 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解释重大事件的因由,以 文学式读法 去接近司马迁的视角、态度与理念,把经典带入今天的时空。他从《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开始,解读司马迁的切身遭遇,进而从《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后本纪》等篇章分析汉代初期的历史,表现司马迁对汉初政治运作的锐利观察。在多重时间维度的观念中,《史记》中的 表 和 书 可以突显司马迁的突破性创意;而本纪和列传的布局谋篇中,也可以发现司马迁眼中谁才是值得载入史册的典范,哪些价值才是让他耗尽全部心神写完《史记》的动力所在。
地缘看三国:地理如何影响历史选择 以十三刺史部为切入点,以地缘视角剖析地理如何影响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中国的历史发展,同时为我们揭示那些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背后鲜为人知的地理因素。 该书配有彩色地图集,可以帮助读者直观地了解三国时代中国的地形地貌,从而加深其对于中国历史的理解。 温骏轩特有的枝蔓型叙事和平实流畅的语言风格,旁征博引的同时,循序渐进地讲述地缘与历史的关系。
本书上辑主要以读者熟悉的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为考察对象,探究那些被我们已经 掌握 的历史知识隐藏起来的秘密。我们受过的历史教育常是总其大概,往往前因后果不完备,多种说法只取其一,这实际上很容易产生 错觉 :历史上只有这样一种情况,或者历史情况本就是这样的。本书通过综述传世文献,结合新出土材料,推敲历史的细节,打破历史的 错觉 。读罢此书,你可能会有 原来如此 的感慨:原来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原来古代就有这些器物;原来古代有与今日相似的行为方式;原来他们是同时代的,我原来记的居然是错的?甚至可能会出现对某个人物印象的 反转 ,等等。 本书下辑主要以大家熟悉的古诗文以及经典名著为考察对象,把这些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放到历史语境中去考察,像破案一样,解开文章中的 暗语 ,看看其背后隐藏着怎样一种历史
三千年的粮仓保卫战、厚葬毁了大汉江山、东汉王朝的财政困局、别说宋朝不差钱儿、经济学家王安石的两大创新、白银让明朝不明不白地死去、谁偷了康乾盛世的馒头 本书从钱、粮等经济学的视角来观察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希望在历史的王侯将相、善恶忠奸等视角之外,从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出发,为广大读者解读货币对推动历史和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用简单通俗的方式诠释货币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关系。 海上马车夫的世纪辉煌、鲁滨孙是个奴隶贩子、棉花大战中的 X 因素、牛顿让银币遭殃、为了3便士茶税丢掉13个州、一战爆发与钱无关、美元成了世界Q币、国家信用多少钱一斤 本书站在经济的视角,讲述从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到 1973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五百年中,世界历史和经济演变中的精彩故事,特别是那些影响大国命运的经济共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谈话者以个人的身份和角度,从各自从事的工作出发,既回忆反省过去的那个时代,也评论分析现在,并且眺望臆想未来。书中虽然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往事,却没有变成一个 怀旧项目 ,大多数谈话者没有简单地将80年代浪漫化,尽管他们那时年轻气盛、出道成名。这些回忆者的态度不是一味怀旧或颂扬,而是尽可能坦率、客观地对自我和时代的局限,对不少当年轰动一时的现象、事件、人物及文化动因进行深入剖析、批评和反省。
这是一本关于 书 的书,就是对书的评论,展示了历史学家王笛近四十年读史观察,也可以说是他的阅读史,就此可以窥见他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思考。发现 历史的微声 ,也就是去倾听民众的真实声音。 收入作者在中英文学术杂志以及大众媒体上发表的书评,其中在权威刊物《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亚洲研究季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等发表的英文书评,皆是次翻译成中文出版。本书是作者读书评论的次结集,细读罗威廉《救世》《红雨》、卡洛 金斯堡《奶酪与蛆虫》、罗伯特 达恩顿《屠猫记》、史景迁《王氏之死》、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卡尔 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等史学名著,思考人类的历史、文明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本书部分 读书就是自我塑造 和后一部分 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程 是专门为本书所写,尚
崖山海战,是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著名战役。1279年,蒙古军队与南宋军队在广东新会崖山海面上,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战,终南宋军队落败,陆秀夫负末帝赵昺投海殉国。 本书以历史中的十二个地名(蔡州、钓鱼城、鄂州、上都、益都、泸州、襄阳、大都、丁家洲、临安、崖山和零丁洋)为线索,自1234年“端平入洛”开始,一直写到1279年南宋灭亡,时间跨越了近五十年。书中分两条主线,一条线探讨南宋何以灭亡,另一条线探讨元朝何以崛起,同时从政治、外交、文化、军事等多元视角,生动地描写了从蒙宋灭金到崖山海战的整个过程,襄阳鏖战、临安出降、南宋灭亡,以及后的文天祥之死,描写得恢弘而悲壮。作者用缜密、细腻的文笔描写了忽烈、蒙哥、王文统、阿合马、吕文焕、贾似道、刘整、文天祥等诸多历史人物的命运和选择,力求还原一段真实
《明代妇女生活》是一部厚重的讲述明代妇女生活的专著,主要内容为:明代人的女性观、明代社会各阶层妇女、礼俗与妇女生活、明代妇女的教育、明代妇女的服饰、明代妇女的社会活动、明代妇女的才艺及其成就、明代女性的 活力 及 多样性 八章内容,每章又分为若干节进行条分缕析的论说。作者通过对明代妇女生活多方位的考察,阐明了明代妇女在传统礼教闭锁世界中形成的妇女群体人格;另一方面,明代中期以后,人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视野开阔,受这种社会思想风气的影响,晚明妇女生活也更具有活力与多样性。
从春秋、秦汉、三国、南北朝,到唐、五代、宋、元、明、清,史家葛剑雄选取了其间二十个重要的历史片断,夹叙夹议,以点带面,进行了照相式的呈现。其中有对今人不太注意的历史事件的细致挖掘,也有对今人错误的历史认识的颠覆性纠正。一代枭雄王莽,是 阴谋家 还是 改革先锋 ?迁都之举,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 天可汗 唐太宗为何三番五次要看史官记录? 打开这本书,层层的迷雾将一点点被拨开,事件的真相在一点点被还原,欲知详情如何,且听葛剑雄娓娓道来。
《回望:西南联大沉思录》为西南联大研究学者、作家张曼菱女士推出的重磅新作。张曼菱自1998年以来历时廿年采访了西南联大师生及相关人物二百多位,形成了蔚为大观、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视频和文字资料。由这些珍贵资料制作的纪录片《西南联大启示录》曾在央视播出,并获得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 奖。 本书从人物、话题、纪念、一所战时大学的 形 与 神 四个专题入手,对西南联大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如梅贻琦、闻一多、刘文典、邓稼先等进行全方位解读,对一些至今争讼纷纭的话题进行多角度阐述,并努力还原战时大学的历史现场和精神实质,对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岁月里联大师生的弦歌不辍和刚毅坚卓展开了细致挖掘和深远思考。
记忆对人类历史的延续至关重要。当记忆成为群体认同的来源,成为充满情感寄托的创造性过程,它作为文化生存机制的重要性便由此显露。本书的两位作者 解放神学家珍妮特 罗德里格斯、文化人类学家特德 福蒂尔 借助四个精彩案例试图探究以下问题:文化记忆有何作用?它维持集体信念,保持文化独特性的机制何在?在面对文化压迫时它如何增强民族凝聚力,促使人们进行反抗?四个案例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文化记忆在身份认同、信仰延续和文化抵抗中的价值。本书旨在就边缘文化群体的文化记忆问题展开多角度论述,以体现理解文化记忆问题的多种可行性方法。
《西南联大文史通识讲 历史课》精选西南联大教授的名篇,按照时间顺序通揽史学,共分为六章,自中华文明起始(夏、商、周)至清代为止,以点代面,还原历史的性情与温度。通过阅读文章,可以多层次启发读者,系统了解中国古代史。 《西南联大文史通识讲 诗词课》摘选五位西南联大教授的名篇,是汇集名师们的渊博之识、神奇之思的精华。从诗、词两大类出发,精选历朝著名诗人、词人,诗派、词派进行讲解,分析透彻、以点带面,有助于读者多层次理解。 《西南联大文史通识讲 文学课》精选西南联大教授关于文学讲解的名篇,按照时间顺序悉心讲解历代文学背景、名家名作,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小说,以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为线,精心讲解数部经典名著及百家流派思想,领略文。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高潮为中心,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人民历次反封建反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及奋发自强的救国运动,分析和总结了历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中国的出路、开放与自强等重大的问题,清晰地辨明了很多近代史令人困惑的问题,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经典名著,累计发行三百多万册。
正仓院是海外收藏唐代文物*著名的机构,原是日本于8世纪中叶在奈良建造的东大寺附属仓库。东大寺是日本建造的全国佛教总寺院,规模宏大,其仓库用于收藏寺院珍宝器物。后来,笃信佛教的圣武天皇去世,光明皇后将其生前珍爱的器物用具捐藏于正仓院,里面包含不少来自唐朝等地精妙绝伦的物品,备受瞩目。 本书是继傅芸子先生《正仓院考古记》之后,几十年来对于正仓院文物介绍*为全面系统的汉文读物。全书文字约5万字,图片150幅。本书的价值在于对正仓院文物背后的隋唐中原文化、中日文化交流以及文物本身所蕴含信息的解读,在于将这些知识介绍给对历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故宫里的中国史》是一部讲述故宫历史的作品,围绕故宫展开,兼及元明清三朝历史。全书分元明卷和清代卷上下两卷,共十八章。上卷从忽必烈初建元大都开始,一直写到永乐十八年迁都紫禁城,后到明崇祯帝之死。以紫禁城的兴建和成熟为轴心,以幽默生动的语言,写出了发生在这座宫阙里的悲欢离合,以及被紫禁城所见证的诸多历史事件,同时结合古建筑的知识,介绍了主要宫殿的修建和背后的故事。下卷从沈阳故宫写起,直到晚清时期紫禁城所经历的历史黄昏和曲折命运。同时进一步明确故宫的历史体系,通过辛酉政变、第二次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等事件,将颐和园、西苑、避暑山庄的建筑纳入其中。后以王国维在昆明湖投水和故宫文物在战乱中的辗转为补充,全面展现了故宫六百年的兴衰变迁。
此书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作。家书是别样的历史,与宏大叙事的文体相比,家书反映的是大背景下个体的真情实感。本书精选新中国成立前后30余封家书,用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书写各战线人们在党的领导下改天换地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鲜活历史。从胜利前夕许英给母亲写信说 母亲,我想你 中,我们看到共产党人的柔情似水;从宋云亮给恋人胡玉华写信豪迈地说道 今天北平已经是人民的城市了 中,我们看到恋人之间互相勉励、坚守信仰;从王振乾给弟弟写信说 要长久保持内心的火热 中,我们看到兄弟之间棠棣情深,共同努力建设国家 从这些家书中,我们看到一个个普通人的家国情怀,这些生动的故事串联成关于新中国成立的鲜活记忆。
本书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编写,精心编辑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等二十余家单位收藏的100封革命英烈家书、遗书而成。图书按照家书写作时间先后排序,时间跨度从1921年至2018年。家书作者均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牺牲的英烈,他们有的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献出了生命,有的是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涌现的先进模范;既有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亦有普通的共产党员。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以世界眼光,将中国古代文化与两河流域、埃及文化、古希腊文化、西罗马帝国等比较,在中外文明的比较中,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特质变得越来越清晰。同时,在王侯将相的宏大叙事之外,这本书从普通民众的一日三餐、起居生活切入,发现中国特有的文化基因,展现另一幅鲜活、亲切的中国历史图景。
“银元时代的生活,讲起来,真有一番沧桑史。”——陈存仁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名医,陈存仁以个人亲身经历为线索,从细微处着笔,通过一个个故事,生动记述了上海由清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近半个世纪的经济、金融、贸易、医药、民情、风俗,描摹了他所接触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物的遗闻轶事,上至文化界、商界、政界风云人物——章太炎、于右任、蔡元培、杜月笙、黄金荣、荣氏兄弟等,揭开这些奇人名流普通生活的一面;下至底层小民——小伙计、巡捕、 、“白相人”、里弄瘪三、贩夫走卒,各有做派,娓娓道来的笔下是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浮沉。从柴米油盐到十里洋场,陈存仁从一个市民的生活视角出发,以银元流通为线索,串起老上海的经济变迁;通过有趣甚至惊心动魄的掌故逸闻,细致刻画了民国的人事风物,呈现出一个时代的悲欢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