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法律史领域研究性犯罪问题的经典之作。书中运用了唐代以来的大量法律史文献,聚焦清代社会中寡妇、娼优、雇工、乞丐等底层人物,用比较史的眼光对性行为管制、寡妇守贞、“光棍例”、“卖娼”等问题进行分析,还原真实案例,展现了微观视角下的平民婚姻,以及女性短缺、妇女歧视等现象。 作者将性别史、法律史和社会史等不同研究进路熔为一炉,将性犯罪与法律问题进行宏观考察,探讨了清代对性行为和性观念的规制与引导。书中案例生动鲜活,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语言流畅,展示了一个复杂且富于动态变化的中华帝国晚期社会。
《甲申前夜·大晦》以明末为历史背景,以松锦战役中浮海逃回的辽东明军下级军官刘破虏在崇祯十六年冬天的一系列诡异经历为主线,描绘了在明王朝行将就木的最后时光里,官员、军人、百姓在大灾、大疫、大战中的人生百态和命运浮沉。
了解过去的中国社会,对我们今天的普通人来说,重要吗? 当然重要。 我们今天的文化、传统、习俗、审美等诸多方面,仍然深受过去长期形成的社会行为和文化传统影响。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自在地活好当下。 而通常,我们了解的历史,多是王侯将相、知识精英、英雄豪杰,少了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则聚焦微历史,以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从一个个普通人和家庭的故事,逐步延伸至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展现人口的变迁、衣食住行、农村和城市的形成、秘密社会、风俗习惯、文人与教育、宗教信仰、法律与社会、宗族与家庭等等,让大家看到更细节的中国。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 上卷“人、日常和文化”聚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人们为什么会“以貌取人”,服饰是如何反映阶层和社会变迁的?厨房里的必需品与人们的环境和生活习惯有什么
内容简介 共济会于1717年在伦敦成立,是一种将人们捆绑在一起的学徒制组织。事实证明,共济会是如此吸引人,以至于在20年的时间里,它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共济会的影响变得无处不在。在乔治·华盛顿的领导下,共济会成为新生美国的信条。共济会网络维系着大英帝国。在拿破仑的统治下,这一组织成为了威权主义的工具,后来又成为了革命阴谋的掩护。摩门教会和西西里黑手党都起源于共济会。然而,共济会的影响力同样令人敬畏。在天主教会看来,共济会一直是一个魔鬼崇拜者的巢穴。对于希特勒、墨索里尼来说,这些组织传播了和平主义和犹太人的影响,因此不得不被摧毁。共济会把温斯顿·丘吉尔和沃尔特·迪斯尼联系在了一起;沃尔夫冈·把莫扎特和沙奎尔·奥尼尔联系在了一起;把本杰明·
本书是一部明代政治制度史的经典著作,立足于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形成道路,以明代国家权力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法则为切入点,勾勒出明代从中央到地方,从皇帝到乡绅里甲层层制衡的庞大国家机器。通过明代权力结构初创、定型、调整、再定型的全过程,展现明代国家权力结构演变的双轨制轨迹,展示中国历代国家权力“内廷机构外廷化、中央机构地方化、监察机构行政化”的普遍规律,揭示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尤其是君主制度的本质特征。
本书为《新史学》第十七卷。20世纪中叶以来,史学研究深受 语言学转向 (linguistic turn)之影响,探寻绝对历史真实的可能性受到质疑,历史作为表象(representation)的价值和意义日益凸显,概念、记忆、书写成为备受 新史学 研究者关注的议题。本书聚焦历史事件之记忆和书写,探究历史真实与历史表象之关系,以期在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层面为推动新史学略尽绵薄。
在三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中,谁能率先掌握先进技术,就能取得阶段性领先,甚至灭掉其他竞争者。因此,从地缘角度写一部人类史,不仅是复盘人类的进化历程,展示各有所长的诸多文明,比较东西方的成败优劣,更是要寻找隐藏于地理与时间背后的规则,以及那些关键的技术节点,帮助大家重新认识自己,看清未来世界的走向。地图上有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段故事都会以不同形式反复上演。看懂地图,才能看懂波澜激荡的历史;看清地缘,才能看清未来世界新走向。翻开这本书,你将看到:◎人类是如何脱离动物范畴,变身为万物之灵的?◎为何人类文明发源于热带,兴盛于温带?◎为什么尼罗河阻碍了埃及向非洲腹地传播文明,反而促使全新类型的海洋文明出现?◎是什么让人类可以突破血缘纽带,实现社群扩张,团结更多人?这带来的不仅是内
如果“一条河流”能够影响上下游国家的地缘政治关系,那么,“一条产业链”为什么不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呢?本书借鉴“地缘政治”的概念,提出了“产缘政治”这一崭新理论,结合上至古希腊罗马、下至当今的世界历史实例,以产缘政治的视角重新看待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大国崛起的历史。作为第一届亚洲图书奖得主张笑宇力作“文明三部曲”之终章,对4000年人类历史进行剔肤见骨地解剖,切中“技术·商贸·产业”三大历史的龙骨,揭示塑造我们这个世界最巨大、最隐秘的力量。新锐历史学者张笑宇,以近期新的认知模型重新解释历史与我们的世界:以“漏斗—喇叭模型”,重述技术进步的逻辑;以“三流循环”,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以“产缘政治”,阐释国家的博弈与兴亡。本书将带你重新思考:古罗马政体与奴隶产业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中古时代欧
本书以兼具通俗性和学术性的方式,对国家重大战略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自2002年开展以来近20年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介绍,以距今5500年至3500年我国各地区文明遗址的考古发现为主体内容,图文并茂地对探源工程的宗旨、方法、过程、成果、结论作了精彩还原和概括阐述,内容涵盖自上个世纪考古学界的研究成果直至近期刚刚评定的“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近期新考古动态;对各大遗址的古城遗迹、考古现场、出土文物等作了精彩呈现。本书使探源工程的综合性成果首次以著作的形式呈现于众,在研判我国文明起源、增进文化自信、探索中华文化基因、展示考古前沿动态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科普价值和出版意义。
诚如利希滕贝格所言,“我们整个历史仅仅是醒着的人的历史”,甚少有人研究夜晚。然而,古代的夜晚真是漆黑一片吗?古人又是如何度过漫漫长夜的呢?作为“夜间考古学”领域一部具有实验性质的文集,本书为我们呈现了北美20多位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涉及旧石器时代的欧洲、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玛雅文明、古罗马文明等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案例。书中阐述了古人的就寝方式,夜间仪式与照明,夜晚的文化意象,星座与建筑、夜间生产活动、神话故事之间的联系等内容,带领我们进入古代世界的“夜之国度”,点亮了一直被学者忽视的那片暗夜。
内容简介 书号:9787101162912 书名:本草环球记--5世纪以来全球市场上的药物、贸易与健康知识生产(精) 定价:10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历史的见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滋养。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和文化遗产大国,遗存分布广泛,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价值珍贵。本书从一脉相承、包罗万象的文化遗产中,采代表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脉络、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的簇簇花团,谱就保存记忆、关照当下、启迪未来的悠悠长歌。本书是《中国文化遗产知识2500题》一书的修订版,收录、更新2019年12月31日以来的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利用新知,并对第一版的题目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考证与整理。本书适合对历史、考古、文物、地理、艺术、旅游、教育等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搜集、整理并利用地方档案、调查报告、报刊杂志以及族谱、契约、仪式观察、口述访谈等民间文献,探讨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扣纸及其制作技艺的称名涵义、生产场地和工艺流程、产运销商品链与 外市场,分析玉扣纸核心产区的山乡自然条件、畲族与客家的族群关系、村落宗族与仪式联盟,以及近代玉扣纸业、现当代玉扣纸产业等纸史、纸业史、纸产区社会经济发展史相关议题,力图将玉扣纸生产及其传统制作技艺,置于山乡社会文化、 经济制度乃至 纸品市场中,重现玉扣纸本身及其产业、产乡自传统时期至当代的兴衰转型历程。
本书为著名历史学家沈松侨先生的论文集,共9篇。这些文章品质精良、研究扎实,综合反映了作者的学术观点与成就,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整体来看,本书各篇在史料的搜集、考据和利用上颇显功力,用新材料讲新故事。如《中国的一日,一日的中国》一篇,以1936年出版的《中国的一日》为材料基础,考察近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权力关系与社会认同;或如《经济作物与近代河南农村经济》,利用档案、时人调查、近代报章等多样史料,提供了丰富的统计数据支持。另外,作者对中西史学理论掌握熟练、运用灵活,使其所论问题不局限于近代中国,而是具有一定普遍性。
《新史学》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组织策划,着眼于从方法论角度把握史学发展的前沿,努力探索史学创新的道路。本书是第16卷,主题为 历史的尘埃:微观历史专辑 ,聚焦于 微观史 ,分为四个主题: 历史尘埃下的个人 小人物的生存之道 信仰的力量 争夺城市空间的搏斗 ,共计11篇文章,其中不乏名家作品,如罗新《崔巨伦其人》、孙江《边疆即中心 一个小人物的辛亥政治变局》、王笛《王先生来信 巴黎和会大博弈下的小插曲》、梅而清《城市空间与内战 1853~1854年间的合肥》。
本书深入细致地描述和分析了在儒家士大夫的推动下,以春秋学为主的经学如何诉诸“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立法,如何影响汉帝国的实际历史进程,从而成就“汉道”,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确立了基本模式。 本书贯通了从西汉立国至东汉一朝的全部历史过程,所涉及的问题,如汉初于“过秦”背景下实行的黄老无为政治、儒术的兴起与独尊、“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家法、儒家思潮推动下的托古改制、两汉之际的政治学术转变,皆是中国历 的大关节。对于这些重大历史转折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印象,前辈学人多所发论,而本书将这些问题贯通连缀,一气呵成,时有新颖独到的简介,展现了作者将思想史、政治史、制度史融会贯通的深厚功力。
历史学者李开元基于田野调查、文物出土和墓葬挖掘等研究成果,糅合了史学、考古学、医学以及法学等多元学科视角,重新解读被严重误读的秦国历史,还原被历史妖魔化的秦始皇,探讨秦史中的疑问。《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试图探问两千年以来秦始皇身上的种种谜团,比如谁是秦始皇的父亲,谁又是秦始皇的皇后等问题,对史学界饱受争议的话题提出全新而合理的假设,引发对秦朝制度结构的思考。
本书围绕东南第一要缺两江总督,通过“湘人江督格局”和“北洋下南洋”两个概念和进程的深入探讨,将道光、咸丰至民国初年东南地区三次大的权势转移揭示出来,为晚清政治格局的演变贡献一条新的解释线索。在此基础上,突出南北关系,并尝试突破内外轻重、督抚专政的争议,提出“有重心的同治”格局,用以理解晚清政治的特色及出路。
本书为“葛兆光讲义系列”之一,是作者2011年后为博士生开设“亚洲史的研究方法”课程的讲稿,经过十年以上的讲述,并反复修订增补后成书。 全书分为四单元十三讲,从亚洲史研究的可能性,东西方有关亚洲史的学术史,重点讲到近世东部亚洲海域史的研究,并且详细介绍近世环东部亚洲海域历史的相关文献。本书的重点,是通过案例讨论亚洲史研究的途径,也讨论如何既把中国史放在亚洲史的大背景中,又从中国角度观察周边,进一步通过中国、东部亚洲海域、整个亚洲,理解历史的交错、联系和融汇。每个单元都以“问题”开始,讨论亚洲史研究的必要性,以“讨论”结尾,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 给出建议阅读的论著目录。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门针对研究生的历史课,而且是有关区域史研究的方法论。
本书以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华北根据地为探讨范围,包括陕甘宁边区、冀鲁豫、晋绥、山东等根据地为空间,涵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十多年的时间,重点关注了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在战争背景下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改造情况、与自然抗争情况,诸如改造地貌环境抗战打击敌寇、改善自然环境减缓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改善城乡环境保障群众健康等,进而认为党在根据地的这些举措和实践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政策措施的出台提供了经验,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生态环境理念的重要思想源泉。
二十世纪,世界风云变幻,学术新旧激荡,中国史家承继旧学,融汇新知,致力于新旧范式的接榫与转型;与此同时,沧桑变迁,国运起伏,史家的学术与夙命也随之颠簸跌宕。本书以吕思勉、陈垣、陈寅恪、顾颉刚、吴晗、丁则良、严耕望、刘子健、张家驹与程应镠等著名史学家为典型个案,再现了他们在时世剧变下的人生轨迹与学术生涯及其历史观与方法论,既多方勾勒出中国百年史学的辉煌业绩与曲折走向,也真实还原了这些史学大家的命运遭际与心路历程,为后来者在历史的回望中留下了深沉的思考。本书为虞云国教授对二十世纪近现代史学家与史学脉络的研究专书,收录的各篇论文,撰作年代前后跨越25年,是作者数十年研究史学的心血之作。
【全2册】经纬华夏+许倬云说中国
本书是《制器尚象》的第二辑,仍旧以中国古代器物为中心,收录相关论文20篇,概括为三大部分:第一类为传承与流变研究,包括中国传统器物的形制、造型、功能、纹饰方面的传统以及演变情况(如特定器物与使用环境、适用对象以及使用方式、时空规定等问题)等。第二类为工艺与技术研究,包括探讨古代器物制作的工艺、技术、流程以及有关模范、工具等辅助加工设备的特点及相关情况的研究。第三类为文化与交流研究。包括器物与特定历史时期、族群、区域所流行的观念和信仰之间的关联的研究以及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研究等。
陈平原教授是当代主要的五四讲述者之一,他将自己的人生际遇和学术追求融入五四研究,不仅将五四视为中国20世纪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更将其看作一个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学术话题。作为“五四研究”三书之一,本书偏向陈平原教授的“有我之学”,它并非立论谨严的史著,追求的是能够“具有某种内在精神力量”。本书共分五辑,并有附录。文章长短及体例不一,有论文,有随笔,也有答问,只是在将五四作为思想的磨刀石这一点上,取共同立场。答问部分夹杂个人阅历与感受,明显带有主观性。可即便是专业论文,也都是历史研究与现实关怀相互缠绕。
本书稿由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英国牛津大学圣安尼学院访问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日本学习院大学客座教授;山西大学兼职教授安介生先生撰写。书稿在中国民族发展史与民族关系史及中国历史民族地理、人口史、移民史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基础上,历经10年酝酿而成。本研究不仅关注影响民族发展的重大迁徙事件,还重点研究民族迁徙运动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变迁中的特殊作用与影响,展示“中华民族是一体”的历史渊源与真相与复杂历程,让读者了解建设中国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大势。重视中华传统文明,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空演进,是开创新时代中华民族崭新文明的起点。在2023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