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感到快乐?又是什么让我们感到悲伤? 我们怎样才能感受到热情呢? 是什么让我们充满了欲望、愤怒、恐惧或温情呢? 传统的行为科学与认知神经科学还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心智考古学:人类情绪的神经演化起源》主张理解大脑的演化是解开大脑工作机制之奥秘的关键点,所以作者对从啮齿动物到哺乳动物的行为和机能解剖做了详尽的比较研究,并提出了极具洞察力的理论,从而解释了动机、情绪和自动反应的皮层下操作平台与演化生成的新生事物——皮质之间的关系。书中对探索、恐惧、愤怒、欲望、关怀、惊慌和嬉戏等基本情绪如何引导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的情感生活提供了一种易于理解的解释。
中国古典文学中,唐诗是 为璀璨的瑰宝。其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信息是了解大唐帝国的重要线索,也是了解中国人文化传承、精神家园的重要线索。 本书侧重审视唐代社会的民俗礼仪和世风流变等。这个在公元七世纪到九世纪的世界版图上立于轴心位置的大帝国,曾是多元文明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大容器,三百年时间,在这个庞大的帝国之躯上,衍生传承了多少延续至今的民风民俗?生活在这个诺大帝国的子民,又以怎样的方式诠释了他们的存在?本书文史结合,从唐诗中寻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描绘了大唐帝国的风物华章。
没有比这 近乎 的对称了: 初,来自印度的殖民地官员前往中国,研究中国茶叶的制作方法;在近乎一个世纪后,中国的改革者造访了印度茶区,并做了同样的事。 帝国的命数变化如何影响茶产业?反过来,茶叶如何在 宏大的政治经济学议程、 的发展和对国外资本的抵制中发挥作用?中国与印度的观察者是如何逐步理解过去数十年来高强度 整合进程中的冲突与巨变?本书聚焦19世纪末、20世纪初 市场下中印茶产业的激烈竞争,从 史、经济史、比较史的角度书写,探寻跨大西洋史观外关于劳动生产政治、经济史观、资本主义与 现代性的可能性。 作者以中国地方文献、清廷政客的奏章、清末文人的思想著作、殖民印度官方往来的信函、茶企业备忘录、印度文学等各类文献材料为基础,聚焦当时 消费者热捧与投资者青睐的 性商品——茶叶,刻画了一段中国手工
读史可以使人变得聪敏、深刻。若从这个意主我上说,读野史与读正史相较只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处。野史的作者不会板起面孔说话,受到的局限较少,因而所辑录的资料很多都是生动活泼,贴近生活,今人读之也会有很深的感慨,也会得到很大的启迪,更会受到一定的教育。 我国文化积淀甚厚,千百年来的野史著作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也不过分。要想深入这座宝山满载而归,其阅读量就会使一般人望而却步。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组织了数十名文史工作者,批阅读数百种野史著作,从中选择数千条,汇成三卷本的《白话野史》。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去粗取精,将提出的内容构马如今上下两卷本的规模。我们希望这能给读者更大的便利,并激发出更大的阅读兴趣。
本书详细解答了老年人应该如何实现居家养老,是一本相当实用的晚年居家养老规划书。本书是写过希望临终前能有完善规划的人的,同时也写给那些想要让家人走得安稳舒适的亲友们的对于同日本一样越来越为老龄化问题所困扰的中国来说,这是一部直击社会痛点并提供解决方案的建设性作品,对于社会机构配套和政府规划层面,也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书所提供的,不是“中国医学史”,或者“中国疾病史”,而是将疾病和应对疾病的手段作为“读史”的窗口,涉及重大瘟疫、防疫措施、古代医疗系统、长生药与政治、性病与青楼文化、神秘而虚无缥缈的蛊毒与瘴气、古代外科手术尤其是华佗事迹的真假、割股疗亲是否真有治病功效……从中不仅看到疾病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还看到人们为了对抗疾病、追求健康与长生时采取的种种手段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疾病对古代中国思想的冲击,对许多人人生的改变。 本书力求做到深入浅出,贴近人心,呈送细节,不作大而化之的概述,而是尽量将一些历史碎片缀合在一起,展现疾病与历史进程关系图谱;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能够让枯燥的史料鲜活起来,展现人类生活史“另一面”的部分细节。
本书收入了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月各日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对其中有重大影响的收入史料较多。 特别是对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系列新举措的推出,新制度新法规的制定,收入史料较多。此外,对于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政策,也有所讲述。
德国的卡夫卡研究学者莱纳·施塔赫往返美国、欧洲两地,花费十多年时间,处理四千多页报刊、信件和文学章节(很多之前都未曾出版过),再现了卡夫卡从一九一〇年至一九一五年生活、写作和工作的全景,这也是他人生中的核心阶段。他在那些关键岁月里写下一系列重要作品——《判决》《变形记》《失踪者》《诉讼》等,由此铺平那条他将一直走到底的艺术之路。
《简化字繁体字异体字对照字典》(新一版)收入《通用规范汉字表》中有简化字、繁体字、正体字、异体字对照内容的单字头3690组,其中一级字2052组,二级字1145组,三级字493组。每个单字头后并列列出其对应的繁体字或异体字,加注汉语拼音,字头及释义用字均采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字形,在释义和【备考】中,辨析同一个字头的简化字、繁体字、异体字的音、形、义对应关系。基于此定位,本书只列出单字的常见义项或需辨析的义项,并适当注重说解繁体字与异体字,而不求面面俱到。正文后收附录十个,并附《汉语拼音索引》。本书主要读者群是大陆读者,着重解释繁体字、异体字。本社曾经出版的《简化字繁体字对照字典》发行超过十七万册。和《简化字繁体字对照字典》相比,本书增加了异体字内容,对于读者 具吸引力。
“武士弄墨,尚可附庸风雅,学者扛枪,只能归咎于命运的残酷。1944年6月16日,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马克·布洛赫因参加反法西斯运动在里昂市郊被枪杀,噩耗传出,西方历史学界为之震惊。 布洛赫并非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而屈指可数的几部专著,如《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等,都堪称别开生面的扛鼎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便沦入敌手,在这极其困苦的时刻,布洛赫开始了此书的写作。在此书的卷首,他痛苦地写道:“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世,草此小书,聊以排遣胸中的忧愤。”这是一部愤世之作,同时也是他一生史学思想的总结,可惜,书未杀青,作者却赍志而殁了。战后,布洛赫的好友费弗尔将残存的遗稿整理成书,这部遗作方流传于世。该书译成汉语仅10万余言,其中颇多精义,为后代年鉴学派发扬光大的总体史思想、长时段理论等均可
本书利用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中国山西省西南部发现的考古学成果,主要研究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晋国,在春秋时代成长为地域 ,并迅速发展为强大霸权 的过程。以考古学材料及传世文献材料为基础,着重介绍西周初年从晋的先祖唐叔虞的分封开始,到奠定重耳霸权的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这段时间内的晋的初期发展过程。所谓“地域 ”,是指西周封建 体系瓦解之后,战国时代中央集权的领土 逐渐形成之前的阶段,这种 形态主要指通过合并周边小国,地域单位统治网络逐渐构建形成的春秋时代。本书大量运用考古学成果,结合传世文献,从晋国地理环境、民族关系、文化交融、 政治、外交关系、霸权建立过程等内外多个方面,对两周时期晋国的发展史做出了深入探讨,旁征博引,独立思辨,合理论证,不曲说盲从,是一部有自身体系,且具有一定深度和
朱希祖编著的《朱希祖书信集郦亭诗稿》内以“与张元济论学尺牍”为多,共156通(包括张元济来函);其次是“致罗香林、朱倓信札”,共123通;其余致师友、机构等信函47通,如有致陈独秀、周作人、胡适、蔡元培、陈垣、钱玄同、陈百年、傅斯年、许寿裳、潘承弼、汪东、沙孟海、孙世扬、罗家伦、常任侠、张继、康心如、戴伯瑚等。《郦亭诗稿》是朱希祖生平所作诗歌的诗集,凡五卷,共131首,此次增补30馀首;其诗因时而作,有感而发,体现了一位历史学者对诗的理解。这些信件与诗歌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史料价值,为研究朱希祖及那个时代,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书末附录朱偰《先君逖先先生年谱》及元一所编的《朱希祖哀挽录》,以见朱希祖一生行谊。
尤中教授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20世纪50年代初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秉承其深厚的学术传统,一生致力于地方史、民族史的研究,研究范围及于地方史、地方沿革史、云南民族史、西南民族史乃至中华民族发展史等领域,其中尤以民族史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丰硕,成就斐然,成为中国民族史研究领域之巨擘。 为总结尤中教授近60年来的研究成果,积累文化,启发后学,并以此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60周年,我们特此编辑出版了这部《尤中文集》。
《餐馆:一部横跨2000年的外出用餐文化史》是英国美食作家、评论家威廉·席特维尔全新力作。这是一段“出去吃”的趣味历史,一个关于艺术、政治、革命、渴望和享乐主义的故事。一个餐馆就是一座文化博物馆,英国 美食作家威廉·席特维尔带领我们吃遍各国 餐馆,记录不同年代人们的饮食偏好、餐桌礼仪、待客之道和文化禁忌,展现各国文明的兴衰和时代的变迁。
李帆主编的《战国策派(民国思想文丛)》主要收录了反映民国时期重要思想流派之一――战国策派的基本思想及其代表性作品,《战国策派(民国思想文丛)》所收录的资料主要来自《战国策》半月刊、《战国》副刊,以及战国策派诸人的文集、选集等,为读者了解和研究战国策派思想提供了原始的资料。
本书是对中古世家大族京兆韦氏历史变迁的系统考察,其中所言及的变迁主要是指家族重心的转移、家族特质的转变及家族地位的沉浮,其主旨不仅 于对变迁史实的厘清和陈述,还尽量结合中古政治社会的变化阐释其变迁的原因。因此,在内容上将不免世系婚宦、家学门风、观念信仰、经济基础等家族微观研究的传统,但也有基于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等背景宏观思考的新意。作者用功甚勤,研究中不仅使用了大量新出土的墓志资料,并结合正史以及其他传世文献不断地对其研究课题进行充实补充修订,与读者的见面可以作为中古时期京兆韦氏家族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程林,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 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 本书是一本介绍细胞的科普书籍,主要描写了细胞的发现历史、细胞内部多种细胞器的发现的背后故事,以及社会关注较多的肿瘤细胞、细胞治疗和干细胞治疗的基本概念及这些领域的重要事件。从细胞是如何被发现的、细胞长什么模、细胞的“肚子”里都有什么、细胞的社交圈、细胞也可以被养大、干细胞知多少等20个方面进行阐述,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本书可供中学生、大学生参考学习,也可供相关疾病患者及其家属阅读。
本书是列奥·施特劳斯的一本文集。作者试图从一些众所周知的政治现象出发来阐明哲学与政治的关系。 本书的主题是重新发现显白写作,即极尽所能对苏格拉底谈话方式所进行的写作模仿。它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哲学必须讲究“写作艺术”吗?如果必须,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哲学的写作艺术关系问题至关重要?这本书会为我们作出解答。 施特劳斯每一本书的出版都具有思想 的标志性意义,而本书 是具有特别的标志性意义:它提醒我们古老的西方哲人一直没有忘记的苏格拉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