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辨运动是改变近代中国史学气候的一个晴天霹雳。本书把古史辨运动当作近代学术思想发展中一个历史现象来描述,主要探讨了运动何以会爆发、以什么样的风貌出现、带来什么影响等近代思想史问题。本书认为,导致该运动产生的最具关键性的因素是清季今文家的历史解释,而清末民初错综复杂的思想学术环境尤为重要,顾颉刚个人的 冲天一击 则是运动的触媒。此外,本书也考察了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思想家们原来的想法到底是什么,这些想法与他们生活于其间的思想传统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二个层面,思想家们真正做到了什么;第三个层面,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思想家们的实绩产生了什么影响,及后来的人怎样去理解其作为。 在描述历史现象时,本书对 心理事实 与 历史事实 加以分殊,认为不管合理或不合理的思想都可能在历史上造成
这是一部谈论治史的学术著作,是作者应众多学者,尤其是青年学子的要求而写。 全书主体为治史方法论,但所述观点与方法并没有流于说教,而是一如作者之前的著作,文风朴实真诚,理论与事例相结合,活泼生动,夹叙夹议,令人既读来轻松,又深受启发。书中关于治学基本功、问题意识、如何写传记人物等见解,对于想投身于学术的人,会有深刻的指导作用。书中还有两篇作者新近撰写的专题研究文章,呼应了书中对治史方法的阐述,可谓最好的示例。 此书亦可视为作者的治学小传,从中可窥一代史学大家对学术传承的殷切期望。
作者简介:爱德华 霍列特 卡尔 (1892 1982)英国历史学家。专门研究前苏联问题和国际政治。他是20世纪后半期西方国家透彻地说明 历史 这一概念的历史学家之一,批判了 只有史料才能如实地反映历史事实 的观点,一再告诫人们不要盲目相信史料,是一位试图把历史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 译者简介:陈恒,男,1968年生,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教授,研究领域为西方史学史与史学理论、西方城市史。任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历史学)副主任委员、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社联副主席等。著译/合著译《西方城市史学》《历史是什么》《多面的历史》等;《辞海》《大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 世界历史》(第三版)撰稿人。
全球史学史专家王晴佳,以情感史作为方法,打开认识历史的新视角。 情感史已然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史学观念,从自然/社会、身/心的二元论,到男性中心与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述,也带来更多反思:究竟什么是历史事实?史料的价值如何检验?历史学家是否应该持有道德立场?历史叙述是否需要连贯一致? 本书为世界史学史专家、光启情感史主编王晴佳教授多年来介绍、探讨与实践情感史研究的论文集,系统介绍情感史的缘起与发展、理论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以案例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经历的革命和危机有什么共同规律?每一次政权解体和崩溃是否有迹可循?美国为何会在21世纪20年代突然经历动乱的高峰期,而下一次的政治危机又将在何时降临? 为了揭开历史周期的面纱,历史动力学开创者彼得 图尔钦基于汇编的史料记录,采用数据科学的方法和建模手段,追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中不同 运动部分 之间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网络,试图找到和平与冲突周期性交替的根源所在。 在书中,图尔钦首先回顾过往,引入民众贫困化和精英生产过剩这两大因素,以解释社会动荡局面的形成基础;为避免叙事落入抽象,第二部分结合美的现实经验勾画个例,呈现冲突各方的处境和诉求,包括面临绝望之死的底层、不满的反精英分子以及建制派精英;最后则着眼危机爆发的后果和未来的出路,在比较众多国家(如乌克兰、英国等)的应对
武士弄墨,尚可附庸风雅,学者扛枪,只能归咎于命运的残酷。1944年6月16日,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马克 布洛赫因参加反法西斯运动在里昂市郊被枪杀,噩耗传出,西方历史学界为之震惊。 布洛赫并非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而屈指可数的几部专著,如《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等,都堪称别开生面的扛鼎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便沦入敌手,在这极其困苦的时刻,布洛赫开始了此书的写作。在此书的卷首,他痛苦地写道: 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世,草此小书,聊以排遣胸中的忧愤。 这是一部愤世之作,同时也是他一生史学思想的总结,可惜,书未杀青,作者却赍志而殁了。战后,布洛赫的好友费弗尔将残存的遗稿整理成书,这部遗作方流传于世。该书译成汉语仅10万余言,其中颇多精义,为后代年鉴学派发扬光大的总体史思想、长时段理论等均可在
陈先行先生积几十年古籍善本研究的丰富经验、深厚功力和研究心得,精选最能代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门类的珍稀古籍善本一百余种,以个案解析的方式,丝丝入扣地讲述古籍的真伪该如何鉴别,价值该如何判定,艺术美感该如何欣赏。不仅可使读者获取丰富的古籍善本收藏、鉴赏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解答了收藏爱好者们在日常的鉴定与赏析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 本书初版于2003年,一经出版即广受好评,此后多次重版。202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修订版,修订内容包括:(1)补充了作者近十余年来对于版本学的新认识、新见解,并对书中所收古籍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有助于鉴定版本的品种,使本书更具参考价值与实用性;(2)修改了初版时的讹误;(3)鉴于辨识字体在鉴定版本时的重要作用,特地增加了相应的内容;(4)针对当前一些典型的版本鉴定错
17世纪30年代,法国外省小城卢丹发生了一系列中魔事件,中魔的大多是卢丹城内圣于尔叙勒会的修女,而本堂神父于尔班?格朗迪耶则逐渐被指为施魔者——他 终因此在1634年被送上火刑架。 怪事深深根植于社会之中,或许揭示的是 深刻的整体变化。卢丹城的中魔事件体现了中世纪价值观与当时已开始露头角的启蒙运动思想的冲突、科学与 的对抗。 在中魔事件前后,卢丹城像是成为了一个舞台,中魔者/驱魔者、医生/官员、被指控者/审判者等各种身份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抱着各种目的,使用各种话语,从不同立场和角度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法国思想家、历史学家米歇尔?德?塞尔托利用这些文献,将史料与史家的评述深度糅合,并采用了与众不同的历史书写方式完成这本书。本书是新文化史的一部名著,也是塞尔托作品中一部极富可读性
......
在大量扎实的考古实践工作基础上,苏秉琦先生提出区系类型学说,认为中原地区只是独立发生发展但又互相影响的六大区系之一,从而对历史考古学界根深蒂固的古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并将新石器时期的中国文明状态传神地描述为 满天星斗 。 《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由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和原《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星围绕苏秉琦先生提出的 满天星斗 的解释模型,结合各自在哲学和人文面的学术知识专长,从苏秉琦先生众多研究成果中挑选出切合主题的精彩论著,为读者领略苏先生考古成就精华提供便利。通过编者的精心编排,在书中,苏秉琦先生的文章先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同时提纲挈领地梳理几大区系文化的渊源、特点和发展道理,介绍划分和界定文化区系的考
清中期拥有数百上千艘帆船和成千上万由男人(以及女人)组成的中国海盗,其数量规模看起来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海盗都要超出几倍。然而,很不相称的是,无论是在本书所述海盗插曲之前还是之后,尽管海盗活动的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五彩斑斓,但中国相关的传说很少。迄今为止,这些中国海盗一直被历史所遗忘,我们应让这些男男女女的生命重新鲜活起来。该书是美国女学者穆黛安送给中国读者的一份礼物。作者曾实地探访海盗巢穴,利用大量中、西方文献和档案资料,对1790—1810年间华南沿海的海盗集团产生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海盗的组织、规模、活动、结局和影响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穆黛安批评了当时中国人尤其是清政府的海洋观,并指出清政府在平息海盗过程中的剿抚之策及其以后所执行的水师制度与海防政策,直接和间接地导致了中英
天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天津不仅拥有长城、大运河、明清海防遗存3个跨区域、大尺度文化遗产,近现代重要历史文化史迹、名人故居和代表性建筑数量数量众多,风格迥异,体现了天津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黄永刚主编的《天津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概览(**批至第7批)(精)》首次全面、系统介绍天津市多处国保级的重要不可移动文物,图文并茂,是了解天津、认识天津、研究天津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语言和历史描写——曲解故事》一书是对西方传统史学的颠覆性作品之一。该书系统论述了语言结构对历史学的影响,阐述了转义、叙事、讽喻与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在作者看来,历史资料不是存在于历史档案库之中,而是存在于话语和修辞当中,因而并不存在着一个“故事”等待着人们去讲述。历史学家的职责并不是平铺直叙地述说这一故事,相反,“曲解故事”成了一种解读历史和构造历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