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彩图珍藏版)(精)》是吕思勉在20世 纪30年代为高中学生精心撰写的一部中国通史。作者 用简洁流畅的文字对远古至近代中国的政治、地理、 社会、文化等作了全面叙述。全书旁征博引,形式活 泼,条理清晰,见解独到,是一部优秀的中国通史普 及读物。
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围绕这一发端,历史学家许倬云以九十高龄迎难而上,八易其稿,结撰出一部华夏文明从成长到成型的 传记 。作者跳脱出中国文化内部演变的叙述,以 大历史 的观看视角与思维方式,对华夏内外的历史互动重新归纳排列,再现了中国大地上人群、族群、文化互动融合的轨迹。 在五千余年的长程叙述中,作者借由对中国地方性文化如何交缠为一,以及中国如何应对来自世界之冲击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华夏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将绵延永在的核心与奥秘,以赤子之心瞻见了一个有根底、有方向的中国。
两千多年来,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礼仪制度 朝贡。通过这套朝贡体系,各国与中国之间保持着频繁的交往,中国式的政治体系和文化观念被慢慢传播,这个原本风俗、语言各异的世界,在千余年间被逐渐编织成了拥有统一文字、统一价值观的 文明 世界。 本书通过详述朝鲜、琉球、日本、越南等九种不同的朝贡类型,为读者呈现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国际秩序的内在运作机制。朝贡秩序下的 美丽旧世界 ,恭顺与臣服的的表象下隐藏着野心和计算。了解朝贡体系的 表 和 里 , 名 与 实 ,是我们认识中国史和东亚史的一个关键。
毒物和药物看似对立,但翻开中国医学史,我们会发现毒物曾被如此广泛地用于治疗风寒、疼痛、瘟疫等多种疾病与日常养生。本书研究了在3-9世纪中国药学的形成期,医生、宗教人物、朝廷官员和非专业的士大夫如何使用有毒之药物来医治顽疾、强身厚生。通过聚焦汉语中 毒 字的概念是如何引导医者采取各种方法,将危险的毒物转化为灵丹妙药,作者清楚地揭示出毒物在中国传统医学和中古社会的重要地位。 本书讲述了汉末到初唐时期涉及毒药的医疗纷争和政治事件,彰显了 毒 对于当时人们如何感知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政治至关重要。作者还研究了中国古典药学中大量有毒的矿物、植物和动物制品,包括有剧毒的 百药之王 附子和一度非常流行的五石散,展现了强效药在身体上如何产生作用,以及这种药效如何塑造了对药物及其治疗的疾病的知识。该书还发
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不循惯例,不以王朝起迄为统一的终始,不以定论成说为立论的依据,返观纷扰的昔日天下,立足真实的历史疆域,用凝练的笔触,厘清统一与分裂的长度,诠释统一与分裂的标准,穿透千年时空隧道,追寻中国历史的分分合合。
在各类作品中,唐高宗的形象并不突出,可当我们仔细研读历史,拨开岁月留下的层层迷雾,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李治。本书追随历史的脚步,细数大唐变局的关键人物唐高宗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政治生涯、历史功绩,以及他和武则天之间的恩恩怨怨,力求还原一个相对真实的李治和他统治下的大唐宫廷及社会状况。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典籍。全书采用黄帝与岐伯问答的方式,总结古代医家长期的医疗实践,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而成。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目前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内经》为医典之祖。本书版本权威,注释简明,翻译晓畅,硬面精装,装帧高雅,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者的案头推荐书。
内容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凝练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列于首位的就是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他指出: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本书即以近年来坚实的考古发现为基础,从万年上山到夏商二里头,生动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通过对中国大地上诸多考古成果的深入分析,本书具体而生动地说明了商、周以前数千年间,也就是差不多距今一万年这段时间中,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各族群的先民,如何以人的自觉共同缔造了具有鲜明独特性格的中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以及山林农牧文明
江南 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它也是富庶、秀美、欢乐的代名词。那句著名的谚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正说明了古人对江南的向往。从南宋到明末,江南在科举、学术、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逐渐领先,并对整个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江南文化是如何逐渐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江南的地域特质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本书基于丰富的史料和细致的分析,通过书画古董热潮的兴起、出版业的蓬勃发展、朱子学的兴盛、通鉴家族的繁衍、应对不断出现的外敌、南人向外的活动等方面,向我们深入浅出地解说了以上问题,揭示了醇厚又绮靡的都市文化所孕育出的中国史上 南 的丰富性。
《中国简史》是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撰写的一部中国通史。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编论述从上古时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政治史,从传说与考古印证的中华民族的由来,到吕思勉先生所处时代的革命中的中国,系统梳理历史的发展变化;下编着眼于 大文化 理念,主讲文化现象,分为婚姻、族制 、政体、阶级、财产、官制 、选举、赋税、兵制、刑法 、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十八个专题,讲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书以秦晖在清华大学讲授“秦汉史”课程为蓝本,增加了近年来不断发现的考古资料,几经整理修改而成。不同于最初的课堂录音,此次成书比录音记录多出近一倍内容。而且,不同于传统的断代史著述,本书略于政治史,而从纵(时间上的周秦、汉唐对比)横(空间上的秦汉与罗马帝国对比)两个维度来探讨秦汉帝国那套政治经济制度和观念的由来,以及它们在秦汉以后的影响,高屋建瓴,对于当下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用平易的语言讲述了从盘古开天地至今中国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重点是古代史。十五讲内容包括:文明的起源、朝代更替、汉唐清盛世的透视、古代交通、外来文明、民族关系、古代的政治法律选官制度、农业手工业工商业、军事思想与制度、社会生活、思想演变、文学艺术史学、科学技术、近代历史、共和国史。《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版自2003年出版以来,受到广泛好评和欢迎,已经印刷14版。现经跟主编和作者商量,请他们对全书做了修订,修订了一些过时的观点和例证,加进了现在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希望更加便于读者阅读。
持久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枢纽性、全局性的问题。 《论持久战》是系统阐述抗日战争军事战略方针的重要著作。 持久战的思想来源于哪里?毛泽东为何要写、对谁而写《论持久战》?国内各方势力对持久战如何理解?国共双方对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有什么不同?持久战如何战、如何到 底 、要多久?等等。作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度解读。
本书是一部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僅举大纲,删其琐简,内容于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国际形势、兼有顾及。
《中国简史》是史学大师吕思勉所著,以民国非常受欢迎的历史教科书《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为蓝本编校。该书原版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初版即轰动,多次加印,累计重印次数近200次,影响了一代人。被誉为民国至今仍耐读的中国通史入门读物。北大、人大、浙大、复旦大学等制定阅读书目,易中天、顾颉刚、钱穆一致推崇的极简中国史。 全书共分为绪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结论六篇,作者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叙述了从远古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历史大势、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地理、社会等等。吕思勉先生用短小精干的篇幅,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大历史分条缕析,娓娓道来,并用精细的注释解释难懂之处,把复杂的中国历史变成易读易懂的通俗历史读物。了解中国历史,一本《中国简史》就够了。
许倬云教授以系统论的方法,围绕着 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 这个问题,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 华夏/中国 这一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本书的结构体例、行文风格,均属于 大历史 的范畴,没有铺陈细节,也没有繁琐的论证,而是选择每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点,以及相互间的互动,来勾勒出各个时代的面貌,其中多有令人击节的真知灼见,也不时流露出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当代社会的深切关怀。
“银元时代的生活,讲起来,真有一番沧桑史。”——陈存仁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名医,陈存仁以个人亲身经历为线索,从细微处着笔,通过一个个故事,生动记述了上海由清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近半个世纪的经济、金融、贸易、医药、民情、风俗,描摹了他所接触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物的遗闻轶事,上至文化界、商界、政界风云人物——章太炎、于右任、蔡元培、杜月笙、黄金荣、荣氏兄弟等,揭开这些奇人名流普通生活的一面;下至底层小民——小伙计、巡捕、妓女、“白相人”、里弄瘪三、贩夫走卒,各有做派,娓娓道来的笔下是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浮沉。从柴米油盐到十里洋场,陈存仁从一个市民的生活视角出发,以银元流通为线索,串起老上海的经济变迁;通过有趣甚至惊心动魄的掌故逸闻,细致刻画了民国的人事风物,呈现出一个时代的悲
帝王将相的故事之下,隐藏着无数制度的创设、变迁,实践与崩溃。这些制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载体,又指引着中国历史的前进方向。制度贯彻了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就连看似不受拘束的游侠与流民,也没法彻底脱离制度的约束。梁山好汉也好,太平天国也罢,都是对既有制度的模仿。读懂制度,才能读懂中国历史的运行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