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剑桥中国秦汉史》,原为费正清、崔瑞德共任全书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的第1卷,于1986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剑桥中国史》不是按卷次先后印行的,在这卷之前,第10、11和3卷业已先后问世,并且已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翻译出来,以《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国隋唐史》为题出版了。现在历史所的朋友们又译成《剑桥中国秦汉史》,要我在书端写几句话,我既感欣幸,又颇为惶恐。我在秦汉史方面学力有限,本没有着笔的资格,但承鲁惟一先生盛意,在本卷出书后即行寄赠,得以成为国内*早读者之一。细绎全卷,曾将一些感想写作书评,发表在《史学情报》上,其中即呼吁赶快把这卷书翻译出来。现在经过历史所各位努力,这个愿望实现了,写一篇小序确实是我的义务。 《剑桥中国史》规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国史的许多
《大汉帝国》是中华第二帝国西汉的兴亡史。 刘邦由一介草民,投身秦末起义的洪流,三年与天下群雄灭秦,被封汉王;四年与西楚霸王周旋,夺取天下,建立大汉帝国。帝国经文帝、景帝励精图治,步入繁荣;经武帝奋发飞扬,进入鼎盛;经昭宣中兴,宗室得以维系;*后轰然陷落于新莽。 从刘邦起义创业,到其称帝,是短短七年;从刘邦威加海内,到王莽偷天换日,是二百多年。 创业艰,守成难,其崛起何其迅速,其守成何其艰难!一书演尽历史沧海桑田。
汉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它满足了很多人对于皇权天威的想象,也被各种民间认知建构成各种励志的传奇。即便学术界,长久以来也用“汉承秦制”“休养生息”等概念解析这一段历史。 《汉瓦》的时空范围聚焦汉初,通过详细的文献、简牍考证,以刘邦集团的崛起、发展、立国的过程为纲,从刘邦的国别认同、家庭出身、家庭关系讲起,将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引入制度变迁的探究,最终廓清西汉王朝的“家天下”为什么缺少“家人”的参与、刘邦“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丰沛集团”到底是什么、六国旧贵族复辟摧毁大秦等一系列的历史谜题。
经过先秦时期漫长的积淀,中国历史进入秦汉时期。从秦始皇实现统一至曹丕代汉,这近四个半世纪的文明进程中,最显著的历史标记是帝国的成立和汉文化的繁荣。秦汉人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为主要舞台,进行了生动的历史表演。这一时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深刻影响着中国此后两千年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历史演进的方向。 《秦汉史:帝国的成立》所关切的,正是这一时期突出的历史进步和辉煌的时代精神。全书以传世文献记载为基础,结合考古文物资料,叙说了帝王将相们政治军事的成败得失,也展现了基层社会普通民众的生产与生活。通过秦汉英雄、名士、农人、工匠的事迹,或可体验中国文化少年时代质朴刚健的社会精神。 《秦汉史:帝国的成立》全书六篇,描绘出秦汉曲折的历史走势和雄大的文化气象。前四篇分别描述秦史、西汉
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嬴政和汉帝国的创建者刘邦,像是隔代的两位开国君主,其实仅相差三岁,他们都是从战国衰世走出来的同一代人。秦始皇驾崩时,刘邦四十七岁,从泗水亭长任上起兵反秦,开启了他的传奇大业。本书从指出人们的历史错觉入手,以历史学家为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秦帝国崩溃的经过,以及刘邦、项羽等英雄豪杰崛起的历程。对于秦,近五十年来有很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包括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和大批秦简的出土,刷新了我们对秦帝国和秦始皇的认识。本书是第一部叙述体的史学作品,将史书的记载与文物简牍、实地考察相结合,全新讲述秦帝国的始末。
神圣汉帝国 的证成,关键在于深掘当时人的感知和体认,本书即围绕原始道教的成立、汉魏禅代的发生与汉家秩序的崩解所展开的一次 心灵考古 。为消弭 汉家 构造中的家、国对立,谶纬以其超验的神圣叙事 为汉制法 ,由此达成融通公、私的 天下一家 构想,汉家遂成为天下人的信仰空间。因为解灾除厄、归命汉家的普遍强烈愿望, 致太平 不仅成为贯通汉未经学、谶纬、道教的知识基础与共同主旨,也成为士人、隐逸、宗教群体的行动指南与价值归宿,还是促成汉魏禅代及汉家秩序解体的思想和信仰要素。以汉帝国神圣性格为轴心,思想与历史交互推进,渐次展开为汉家 王汉 师汉 辅汉 代汉 忆汉的演进轨迹,浮现出谶纬神学、原始道教与汉家德运终始的内在逻辑。
秦汉时期,中国形成大一统之中央集权式政府,并推行郡县制,是为政治制度目前一大典型。本书首先追溯郡县制度之渊源,再由秦汉地方的统治政策、行政区划,论及官吏之组织结构、考核监察、任迁途径、籍贯等诸多层面,述其沿革,评其得失。作者先以微观之考察,遍搜散见众书的驳杂史料,再以宏观之通识,将复杂的地方行政制度条理化,得出众多扎实而富有新意的结论。中国历代史家记载政治制度,多偏详中央而忽略地方。本书以其系统、精深的研究,成为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领域的开山力作,对学界影响深远。
秦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它的制度深深地影响了其后的中国古代社会。那么,这一制度面貌到底为何,存世文献中的“秦制”是否为真正的“秦制”?“秦制”由何而来?在商鞅变法至秦朝灭亡的150年间,“秦制”本身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本书将尝试对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引入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及张家山汉简等基层政务运作相关的记录细节,通过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力役制度”“兵役制度”“军队编制”“爵位制度”“文书吏制”“郡县官制”“财政制度”“商业制度”和“基层管理”的分期变化均有触及,又各有侧重;细致地重构了《商君书》《史记》《汉书》等存世文献中构建的“秦制”体系,以期追溯“秦制”的由来、解析秦帝国的运行逻辑,并挖掘秦帝国的速亡原因。
本书以汉武帝刘彻在位的五十四年作为时间引线,构成一部清晰、充实的汉武帝时代编年史。作者以当时的时间节奏书写当时的历史,将符号化的汉武帝复原为血肉丰盈、灵魂复杂的刘彻,也描摹了急剧变化的时代中的众生相
本书以汉武帝刘彻在位的五十四年作为时间引线,构成一部清晰、充实的汉武帝时代编年史。作者以当时的时间节奏书写当时的历史,将符号化的汉武帝复原为血肉丰盈、灵魂复杂的刘彻,也描摹了急剧变化的时代中的众生相
本书以汉武帝刘彻在位的五十四年作为时间引线,构成一部清晰、充实的汉武帝时代编年史。作者以当时的时间节奏书写当时的历史,将符号化的汉武帝复原为血肉丰盈、灵魂复杂的刘彻,也描摹了急剧变化的时代中的众生相
秦汉时期,中国形成大一统之中央集权式政府,并推行郡县制,是为政治制度目前一大典型。本书首先追溯郡县制度之渊源,再由秦汉地方的统治政策、行政区划,论及官吏之组织结构、考核监察、任迁途径、籍贯等诸多层面,述其沿革,评其得失。作者先以微观之考察,遍搜散见众书的驳杂史料,再以宏观之通识,将复杂的地方行政制度条理化,得出众多扎实而富有新意的结论。中国历代史家记载政治制度,多偏详中央而忽略地方。本书以其系统、精深的研究,成为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领域的开山力作,对学界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