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581~618年),一个仅维持了三十七年国祚的王朝,如同一颗流星般划破黑暗了三百年的夜空。它结束了自西晋末期至南北朝近三百年动荡的局面,是继秦、汉朝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它所创立和发展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州县制,是文明的进步,对后世王朝影响深远。本书将带领我们看一看 从不凡少年到开皇之治 从旷世繁华到盛极而衰 从大业之变到二世而亡 ,了解隋朝从开国到盛世再到走向崩坏的全过程。
本书是一部讲述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历史过程与人物命运的通俗作品,以安史之乱中多位关键历史人物,即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颜杲卿、哥舒翰、杨玉环、李亨、张巡等人的 弃长安 经历为线索,聚焦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重要议题,以乱离亲历之人的经历解释 变乱何以爆发 与 盛世何以崩陷 ,以此重新刻画安史之乱时期的完整历史图景。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论成就,刘伯温远在诸葛亮之上;论军事才能,刘伯温远超萧何,助力朱元璋仅八年便拿下大元天下;论治国才能,刘伯温更强于张良,一举定下大明帝国后世两百年的盛世格局。一部《烧饼歌》传世,更增添了其传奇色彩。 据《明史》记载,刚见面的时候,刘伯温塞给朱元璋一份《时务十八策》,这十八策吓得朱元璋出了一身的冷汗。从此以后,朱元璋的征伐、治国、纳贤、驭臣之道再也没有超出过此书的范围。 一遇到大小战事,朱元璋便召刘伯温进入小密室悄悄商议大战鄱阳湖、兵围苏州城,刘伯温统领全局,指引朱元璋以*的弱势一次次大获全胜。每一场战役都像一盘棋局,按照刘伯温的指令一步一步地进行着。 在刘伯温的指引下,一介布衣的朱元璋得以登基称帝,并在皇帝位置上游刃有余。大明立
本书以广阔的东欧亚世界为舞台,全面介绍世界帝国唐朝二百九十年的历史。起于隋末大乱的唐朝,在十数年间陆续平定群雄割据,并攻灭东突厥,唐朝皇帝被尊为 天可汗 ,建立起统治农耕、游牧、绿洲等文明,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帝国。此后不断扩展,臻于至盛,至 安史之乱 急转直下,开始走上漫长的转型之路。 作者森部丰教授专攻粟特人研究,在现有政治史研究的基础上,他从粟特人的迁徙、定居、建立势力,参与并融入唐朝政治军事活动着手,剖析了唐朝不同于既往朝代,能够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侧面,以及伴随体制变迁经历的历史性转型,展现出一幅全新的唐代历史面貌。
藩镇割据是中晚唐以后困扰唐廷一个多世纪的痼疾,但藩镇割据并不是藩镇研究的全部。本书涉及藩镇的形成及其存在条件、藩镇的类型及动乱的特点、藩镇与中央政治和财政上的互动等诸方面,基本勾画出唐代藩镇的真实面貌,对以往学术界忽略的或认识模糊的问题做了补充和澄清,是具有典范意义的唐代藩镇研究代表作。
本书是一部关于沙陀人的历史通识读物。沙陀是唐五代时期的少数民族之一,随着唐末政治局势的变迁,沙陀人从西域到中原,势力不断发展壮大,并且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李克用出任河东节度使、沙陀人建立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开始,又相继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 沙陀三王朝 以及五代十国之一的北汉国,在中国北方或北方局部地区统治了近一个世纪。本书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追溯和解读了沙陀人的历史,梳理了沙陀的族源、迁徙、发展至衰亡的全部历程,是一部有关沙陀史的专书,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叙事流畅性。
本书以李唐武德元年 太原起事 到贞观四年 摧垮突厥 这十年(公元621 630年)为历史背景,通过对《两唐书》《资治通鉴》等权威史料重新梳理研究,以现代社会科学分析视角,对李唐集团在纷争乱世中迅速成功崛起,特别是短时间完成霸权更迭、重建泛亚权力秩序的历史脉络进行解析,勾勒出李唐集团在内外重大战略决策和关键路线斗争背后的隐秘线索,还原了中华历史上一次史诗级的大战略实践,揭示出史书背后所隐含的决策与治理、斗争与博弈、阴谋与阳谋的经验与智慧。
唐朝不止有万国来朝的盛世,还有民不聊生的历史。 《唐朝大历史》是史学大家吕思勉所著的史学名作。 从隋末天下群雄并起到李渊称帝,唐朝时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之一,那段历史时期被后世称为大唐盛世。 全能皇帝李世民如何争权夺位?大女主武则天如何开创历史登上皇位?宦官李辅国为何权势滔天又封王拜相?甘露之谋因何计划败露引来灭门之灾? 特色鲜明的人物,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唐朝全史,尽在此书。
《唐六典》是一部关于唐代官制的行政法典,规定了唐代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机构、编制、职责、人员、品位、待遇等,注中又叙述了官制的历史沿革。依照唐玄宗的意图,此书本应按《周官》分为理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六个部分,故书名《唐六典》。因唐代官制与周官大不相同,《唐六典》实际上还是按照唐代国家机关体系进行编纂。此书分三十卷。
本书以考据推演与真相还原的态度解读颇具争议的唐朝开国故事,解码鲜为人知的唐朝开国史料,解密被后世误解误读的唐史事实。 本书从贞观九年唐高祖李渊临去世前倒述开来,讲述了隋朝末年国家动荡,各股割据势力蜂拥而起逐鹿中原的故事。故事以大唐王朝的缔造者李渊为核心,以其与各方豪强势力在争斗中此消彼长的较量为半径展开叙述。从并州风云至太原起兵,从东征屈突通到西败薛举,从瓦解李密的瓦岗军一直到决战虎牢关,其间以颇多笔墨对风云人物如雄主窦建德、劲敌王世充、猛将尉迟敬德、名臣魏征、太子建成、秦王世民、齐王元吉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摹写。 作品以战争讲述和人物描写双规并行,典籍史料引介与考古遗迹发掘互为佐证,以严谨的考据、周密的推演讲述了诸多被大家误解误读的历史史实,如所谓的 晋阳宫逼宫 事件之始末,
本书从金銮密记到大唐远征军,从牛李党争到最后的士族,从段成式的迷宫到撒马尔罕的金桃,用寥寥数笔即勾勒出恢弘万千的盛大帝国。知名历史作家、编剧魏风华以别样的目光和独到的视角钩沉猎奇,根据唐人笔记中所录异闻怪谈的蛛丝马迹,结合《旧唐书》《新唐书》等古籍正史对照取证,唤醒被封印的民间记忆,探寻大唐盛世幽暗角落的隐秘历史。 如梦似幻的开元盛世之后,曾经的雄主唐玄宗为何会被权宦孤身软禁于深宫?一代画圣吴道子灵感突至绘出旷世杰作《地狱变相图》的背后,曾因妒生恨而买凶杀人?大唐远征军一路擒王灭国,声威远震,是怎样改变了世界文明格局?志怪小说《辛公平上仙》中皇帝被强迫 上仙 ,暗喻了哪位皇帝被害的真相?中古世家贵族 贵 在何处,为何令皇帝也忌惮万分? 作者魏风华用灵动的笔法,全景式呈现这幅隐秘而
人气青年作家、译者小岩井shou部历史人物志! 用极具电影画面感的故事,用几十个历史人物串起大唐最浓墨重彩的历史:帝王、宠妃、储君、名臣、酷吏、英雄、叛将、枭雄、诗人 大唐从高光时刻到危机四伏再到硝烟四起,大唐群星从朝堂到山野、跌宕起伏的命运。 我是一名盛唐时期的游侠,仗剑行走天下,是日来到京城,漫步在长安城繁华的市井烟火中。 听着来自西域各国的小商小贩们说着蹩脚的大唐官话,我坐在街头咬着烤馕吃着水盆羊肉,见朱雀大街上金吾卫绝尘而过,护卫着见不到真面目的玉真公主前往岐王宅赴宴。当我起身路过一家酒肆,不经意一回头,看到李白醉醺醺地伏在贺知章的背上
本书专论中国历史上五代时期的九个问题,共九章,故曰《五代九章》。 第一章 帝王点评 点评中国历史上五代时期的13位帝王。 第二章 用兵之道 从黥面、义儿军、精兵、赏钱、斩首等方面来讨论。 第三章 忠岂忘心 以事实和统计数字揭示:在乱世中从一而终是少见的。五代73%的文武大臣侍奉过两朝以上。 第四章 列国时代 反思 五代十国 的称谓。从人口、地域到国家存续的时间,五代都并不比十国高出一个层级。且 辽 理所当然应该算做一个朝代。 第五章 乱世君子 讲述十位高风亮节的君子。 第六章 冯君可道 讨论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冯道。 第七章 天命知否 当时算命虽然流行,但对人们的决策并不发生决定性影响即中国社会对天命的主流认识是明智的。 第八章 雅乐胡歌 中国古代音乐的高峰是唐代,此得益于西域音乐的进入。五代多位君主是胡人,但是
日本 这个国号是在8世纪之初确定的。本书描写的是663年白村江战败后,在紧迫的国际形式下日本的诞生。此时的日本取法唐朝,吸收了以律令法典为代表的一整套典章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国家,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这一时期在日本历史上也被称为 律令制时代 。 可以说,律令制构成了日本古代的立国之基,也是理解日本古代社会历史的关键线索。而唐、日律令异同比较,利用日本保存的律令复原久已亡佚的《唐令》等等,对于研究唐朝法制史乃至中国古代史都有重要意义。 日本史学家大津透教授继承了日本律令研究的深厚传统,是当今日、唐律令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作者在论述的过程中穿插史料与前沿学说,将晦涩的内容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地娓娓道来,是对日本律令制研究方面无可非议的启蒙书,也是了解日本历史文化演变的重要
如果中国历史有一个 黄金时代 ,那么或许就是唐朝。她像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各方面卓越于世,极具辐射力。 本书邀请十位重量级专家学者,从全球视野和文明的角度来理解唐帝国,在吸纳近数十年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实而活泼地讲述唐代的政治文明、物质生活和审美风尚,并通过佛教、诗歌、乐舞、书画等主题,立体呈现唐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千年不坠的伟大传统。
本书是一部关于唐代名将郭子仪的传记作品。郭子仪是再造大唐的 中兴名臣 ,也是功高震主的军事统帅,更是稳定中唐政局的 定海神铁 。 安史之乱的大变局,将戍边宿将郭子仪与朔方军推到时代的前台,奉命于危难之间,因缘际会,终成大功。他宽厚圆融,深得宦海沉浮之际修身自全的玄奥,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化解了皇权的猜忌,在有生之年,达到了帝制时代人臣权势与荣耀的顶峰。 作者穆渭生立足于两《唐书》《资治通鉴》等基础史料,结合碑志等其他文献,从家族世系、京城宿卫、戍守边塞、平定安史之乱、稳定朝政、名垂青史等角度,系统梳理了郭子仪 立马横刀赴国难 的一生。全书不仅对郭子仪的仕宦经历有诸多考辨,而且重点描绘了时代背景及其演变。在人物与时代的互动中,彰显出郭子仪 历经起伏而忠心不改 的名臣风范。本书是一部史料可靠、
本书在梳理唐代科举制度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考述唐代取士各科,如明经、进士、制举等的情况,考察了唐代科考的科目设置、内容沿革、贡举、举子行卷、放榜宴集等活动,探讨了科举制度对当时文学风气、社会风尚等的影响。其以史学与文学研究结合的办法,综合考察古人在历史记载、文学描写中的有关社会史料,研究唐代士人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着力重现了当时部分的时代风貌和社会习俗,在研究史上开一时风气之先,影响深远。
本书是一部关于唐玄宗李隆基的传记读本。他是盛唐天子,在波诡云谲的宫廷斗争中杀出一条血路,先后铲除韦后与太平公主,二十八岁继承皇位,励精图治,缔造了中国历辉煌的开元盛世。 然而在漫长的政治生涯中,他又表现出平凡人软弱的一面,沉迷于宫廷生活,对国政缺乏应有的紧张感,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面对帝国的危机,他以七十二岁高龄,放弃都城、处死心爱的女人后,仓皇逃到成都。在玄宗身上,再也看不到领导者应该有的魄力和决断力。唐玄宗的执政风格,前后期差异很大,他的功过该怎么评说?且看本书娓娓道来。
《剑桥中国史》是剑桥历史丛书的一种。本书为第3卷,论述隋唐时期的王朝历史,作为《剑桥中国隋唐史》的上卷。原书于1979年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外隋唐史研究的水平。 本书是一部结构来谨、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的断代史,在不少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自成一家可言。相信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而且隋唐史的研究者也可作为参考。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对隋唐史上有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乏新意,富有创见。特点之二是它填补了隋唐史研究中的不少薄弱环节,乃至空白。特别之三是它在论述隋唐史时,没有局限于隋唐史本身,而是将隋唐史放在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从汉至宋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特点之四是它极其重视史料真伪和专题研究,并且广泛吸取了各国的学术研究成果
本书是中国中古史、中古民族关系史、中外关系史的代表性著作。初版于1992年,旋即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和好评。《北京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美国《中亚杂志》、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杂志》、《澳门日报》等先后发表了多篇书评。 全书主要阐述了公元七、八世纪唐、吐蕃、大食三大政治势力在中亚地区的角逐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诸如吐蕃向西域扩展势力及其与唐朝的争战、西突厥的兴衰、大食的东方扩张等。作者广泛利用了包括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汉、藏文书等手资料,并从阿拉伯文史籍中做了大量摘译,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推动相关学术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
本书不是单纯的人物传记,也不是历史传奇,而是对大环境背景下的家国命运与情怀的中肯评判。五代十国时的南唐,经李昪、李璟两代君王的休养生息,经济、社会、文化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既是历史人物,也是文化人物。南唐的历史,因他的文化身份而得以彰显;他的词作,又因为亡国之君的命运而更加动人。全书将重现李煜生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找寻其多才多艺、多愁善感和人生悲剧的起点;也着笔于南唐繁华的人文景象。在嗣位后、降宋前,偏安江南的十多年中,李煜虽然由于文人习性,耽于享乐,但他和大小周后凄婉的爱情也是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他也曾尝试改革,试图保全南唐的社稷,其仁厚的品性和施政风格,也得到了南唐百姓的认可,但在历史洪流和时势面前,还是沦为悲剧人物,成为亡国之君。
内容简介 本书从隋末杨广失道、李渊起兵写起,终于朱温逼唐哀帝禅位、建立后梁,全面梳理近300年唐朝历史脉络和演进逻辑,借为鉴戒。 本书明显特点,就是全景式解读唐朝不同时期朝廷局面,对构成和推动政局的错综复杂关系,或以人为中心,或以事为中心,分别立档,谋篇布局。上有皇帝皇后,旁及朝臣武将僚佐,涉及人物之多,探求研究之细,实是用心之作。另对与时局有关的人文掌故,以高适、杜甫、王维、白居易、柳宗元、薛涛等为代表,以事见人、论世知人,亦有不同程度的观察叙写。 本书俨然是一部简约而丰赡的唐朝社会政治人文史。
这是一部历史类通俗读物,是 你不了解的 历史系列读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多个角度介绍了我国隋朝时期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但整体上还保留了通史的脉络。本书从隋文帝在南北朝末期结束中华大地近四百年的战乱纷争,创建了一个地无分南北、人无分夷夏的大一统王朝开始讲起。隋朝在短短的三十八年时间里对后世产生诸多深远的影响,建成了世界闻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并在短时间内进行了开凿大运河、营建东都、筑长城、修驰道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如何认识这个极其重要却在鼎盛时期突然由盛转衰、二世而亡的王朝也是本书着力探究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