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黄仁宇名作《万历十五年》的新中文版本:经典版。经典版统一校订全书文字,增收黄仁宇《1619年的辽东战役》等数篇文章,精选黑白和彩色历史图片以及黄仁宇相片、手迹等40多幅,图文相得益彰,采用布面精装形式,为《万历十五年》截至目前内容完善、丰富的版本。随经典版特别附赠《经典的历程》,揭秘本书中文版传奇故事。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本书英文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
乾隆的统治占据了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将康乾盛世推向。除了康熙、雍正为其打下的良好基础外,自制力强、勤政、处理问题果断迅速、善于吸收历代统治得失、感情生活比较专一、健康长寿等才是乾隆能够成功缔造盛世的重要因素。 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多、国力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强大、富庶的国家。然而,乾隆身后却是盛世的崩塌和一个逐渐衰败的大清王朝。乾隆晚年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爆发;他死后不到半个世纪,鸦片战争爆发。 乾隆是成功的,其成就足以让他跻身中国历伟大的帝王之列;乾隆也是失败的,18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让他的统治显得没有任何新意。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可以看到,乾隆时期中西历史发展正经历另一种 大分流 。
◎内容简介 明朝创造过无数辉煌,为何在最后的60年里迅速崩塌?崇祯帝一生勤奋,为何没能挽救明朝的颓势?明末名将众多、军队庞大,为何被人口仅数十万的女真打得节节败退?李自成又是如何一步一步灭亡明朝的? 本书回望明朝最后60年的困局,从朝堂之乱、辽东之困和农民起义这三条主线展开,剖析明朝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重危机和应对之策,揭示明朝的内外矛盾,反思明朝灭亡的原因,以全新的视角解读这段兴亡史。
江南,一个长期以来繁华富庶、文风昌盛的地区,士大夫,封建王朝里一个尽享荣华、地位超然的社会群体,在晚明政事纷纭、世风日下的时代大势下,都难逃倾颓的命运。 本书聚焦于晚明时期六个围绕江南士大夫发生的故事。他们或因朝堂争端,或因乡间龃龉,而泥潭深陷。轻则地位不再,财势散尽;重则被逼上绝路,家破人亡。被裹挟其中的,除却名臣豪绅、莘莘士子,还有平民、胥吏、奴仆等社会阶层,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在历史片段中挣扎沉浮。 在历史的主流叙事中,这些普通个体的声音极其微弱,但作者深挖时人档案文书,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力求还原真实的人物故事,带领我们于历史细微处,感知大时代之下每个人的生死抉择。
23岁初入官场,张居正是一个刚正不阿的理想主义者,却在亲历腥风血雨的内阁斗争后,痛悟了什么是政治,从此踏上一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实用主义道路。 他不顾同僚鄙夷,勾结太监冯保,登上首辅之位,赢得皇帝和太后的信任,为改革大业铺平道路。他通过大收贿赂安抚戍边将领,起用贪官殷正茂平定西南叛乱,彻底解决由来已久的边疆兵患。他趁皇帝年幼,以帝师之名独裁擅权,一改官场颓靡习气,使政令 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他以辞官为由,胁迫小皇帝下旨,将反对者一一铲除,从而顺利推行新政,一举扭转帝国财政危机。 只要有助于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张居正便毫不在乎手段的正义与否。这让他一方面成为政敌眼里卑鄙的弄权小人,一方面又成为百姓心中伟大的救国英雄。 翻开本书,领略大明帝国张居正如何不择
清政府为何允许曾国藩等人组建私人地方武装?清政府朝中有哪些高官亲贵明里暗里帮助湘军?湘军与太平军之间发生过哪些战斗?天京之围是如何形成的? 湘军和太平天国是晚清大变局中的两个重要角色,二者的对抗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从田家镇之战到武昌之战,从三河之战到九江之战,从安庆之战到天京之战,湘军与太平军展开了数次战斗,以天京被围,太平军失败告终。清廷侥幸渡劫,又延续了数十年的封建统治。太平天国运动给了昏暗的统治者一个响亮的耳光,促使摇摇欲坠的清政府走向变革之路。 湘军和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立宪新政等共同构成了晚清大变局历史的丰富内容。本书从湘军崛起的视角观察晚清大变局,围绕湘军与太平军之间的数次战斗来布局谋篇,清晰勾勒了湘军从组建到攻克南京的发展过程,深刻分析了湘
◎内容简介 本书按明朝历代帝王的时间序列,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介绍了大明王朝近300年的历史。不仅讲述了明朝的启蒙思想、人文主义、市井文化、党社与市民运动、商品经济的兴起,以一种崭新视角展现明朝向近代转型的宏伟历史进程,而且讲述了明朝的官僚政治、君臣冲突、党争与政争、民变与外战等,最终从文化桎梏、体制顽疾、经济畸形几个方面揭示了明朝灭亡最本质的原因。
本书是溥仪的英国老师庄士敦的回忆实录,围绕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描写了一个西方人视角下的近代中国。全书以时间为轴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大清王朝的垂死挣扎(1898 1912);帝制的终结(1912 1924);从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到去往奉天之前的生活(1924 1931)。 在这本书中,庄士敦不仅描写了末代皇帝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的生活,也展现了晚清到民国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从百日维新义到义和团运动、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等等。
朱由检仓促之间由藩王变帝王,开启跌宕起伏的悲剧人生。在位十七年,不迩声色,忧 勤惕励,以雷霆手段惩阉党、振朝纲,表现出了韬光养晦的政治智慧和孜孜求治的政治决心。然而,他以重典驭臣下,生性多疑,致内阁如走马;刚愎自用,错杀名将能臣。在农民起义的内忧和清军来犯的外患间左支右绌,安内攘外错失良机。甲申之变,自缢煤山,成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身死社稷的君主。随着他中兴之梦的幻灭,明朝灭亡。 樊树志教授在《万历传》之后倾力推出《崇祯传》,将晚明*后十七年的历史变局、明清鼎革之际的政治斗争娓娓道来,令人如临其境,想见其人其事,省思历史与人生。
作者在书中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以破解历史 疑案 为重点,用通俗的语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立体地展现了清代12位帝王的政治生活和家庭生活。本次再版,校订文字,梳理图片,重新装帧,以全新面目呈现给读者。
明代江南的时鲜、布帛、器用等土产贡品,汇集南京,再由南京兵部车驾司组织水夫驾驶贡船运达北京,是为贡运制度,其根本原因在于明代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贡运过程中船只的修造、贡品的类型、徭役的编佥等问题,既有其独具的特征,也反映出明代赋役制度中具有普遍性的一些侧面。《明代贡运制度研究》以船政志、南京官署志等政书,以及兵部官文集、奏议等为基本史料,对贡运制度进行细致的梳理,以期勾勒出明代贡运制度运转的实际形态,并对进一步认识明代南京的地位、明代赋役制度的面貌等,有所裨益。
1900年庚子事变,清廷太后 西狩 。这一独立的历史事件,却关乎中华社会的历史走向。 作者以大历史的视野,小切口进入,使用新的研究材料,以丰富的细节展现这场起于一家一姓私怨、终于家国命运的大动荡。其间穿插晚清最后二十年的政治纠葛、人物关系、满汉冲突,在国际环境和民间宗教的背景下,呈现历史的生动,人物的鲜活,命运的悲剧。太后西奔关系万千重,晚清最后二十年乃至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脉络,在这里都看得见说得清。
熊廷弼,明末 辽东三杰 之一, 有胆知兵 ,以严明称,但万历、天启年间因性格刚烈, 好谩骂,不为人下 ,招致颇多非议。他一生三入辽东,终为党争所陷,其跌宕起伏的官场人生,正是晚明政局的缩影。 本书围绕熊廷弼之死,记录了熊廷弼后十七年的人生,以及晚明的边防形势和政治争斗。通过对历史细节的剖析,书中一改熊廷弼过去相对单一化的传统形象,以公允持正的目光审视历史,深挖熊廷弼复杂、摇摆的政治生涯。作者以熊廷弼作为晚明史的小切口,刻画诸多细节,描摹出晚明众多历史人物丰满的形象,还原了大明危如累卵却无以自救的迟暮困局。
帝制时代,皇位继承问题往往困扰着*统治者,即使康熙这位英明睿智的君主,也被弄得焦头烂额:老皇帝始终不放权,皇太子跃跃欲试;老皇帝疑惧被夺权,皇太子担忧地位不稳,不安全感笼罩在各自心头。其他皇子们也虎视眈眈、蠢蠢欲动,甚至拉帮结派。明争与暗斗纷起,阳谋与阴谋交杂 康熙年间的储位之争,是强烈牵动朝局的重大事件。本书展现的正是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皇嫡子允礽:两岁即被立为太子,做太子长达30多年,为何两度被废,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皇长子允禔:被康熙帝委以重任;才华横溢又 具有其他种种美德 的他竟用巫术诅咒太子,东窗事发,被幽闭高墙内长达26年。 皇三子允祉:能文能武,颇得康熙帝赏识;在太子二次被废后,成为储位的有力竞争者,为何*终还是落了下风? 皇四子胤禛:看起来势单力薄、一度地位相当边缘化的
随着 14世纪危机 的爆发,由蒙古帝国构建的欧亚世界体系解体,东方和西方走向分离,逐渐演变为影响至今的近代世界新秩序。推翻蒙古统治的明朝建立起新的东亚体系,在 17世纪危机 到来、明朝终结之后,这一体系又被清朝所继承。 夹在 元末明初 明末清初 两大危机之间的明代(1368 1644)是什么样的面貌?除了残酷、血腥、互相倾轧的政治,这一时期还有哪些看点?明太祖制定的祖制禁锢,其后出现哪些乖离?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又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本书综合多种最新研究成果,让看似 一成不变 的明代变得鲜活、 有趣 了起来。
有勤政爱民的帝王,有丧权辱国的屈辱,这是个令人百味杂陈的末代王朝。 《清朝大历史》是史学大家孟森所著的史学名作。 从明末农民起义到努尔哈赤起兵,再到多尔衮挺进中原,一统天下,清朝时期的中国,曾威震四海,但也故步自封。 清朝鲜为人知的忘恩负义 黑历史 是什么? 大清肇祖原皇帝 究竟是谁?文武兼具的创业之君皇太极如何创立后金?八岁登基的少年天子康熙如何成为千古一帝?风流天子乾隆晚年竟荒怠政事?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如何拥有强大势力? 特色鲜明的人物,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清朝历史,就在此书。
本书由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它叙述了从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至明朝灭亡期间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作者以 讲史 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明太祖的北伐、西征,以及土木之变、夺门之变、明末三大案等历史事件,以及陈友谅、张士诚、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方孝孺、张居正等历史人物。全书既有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又有颇具见
嘉庆是一个存在感相当低的皇帝,人们提到他时唯一能想到的,就是那句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嘉庆从自己那个好大喜功、喜好排场、晚年沉迷享乐的父亲乾隆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 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 的天下,以及一个腐败成风、糜烂不堪的官僚体系。作为一个平庸的中衰之主,他既无能力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也无魄力改变官僚们的尸位素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势无可挽救地倾颓下去。 《嘉庆十八年:大清的滑落》以 乾隆与嘉庆的权力交接 清算和珅 陈德行刺案 淮安奇案 癸酉之变 铜钱通胀 英国使团访华 兵部行印失窃案 等历史事件为切入点,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嘉庆的个人性格、统治风格等多个层面展现了嘉庆时代的中国社会,揭示了清王朝各种弊病的积重难返,并深刻反思了世界坐标下近世中国陷入愚昧落后状态
1793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到访中国,这次出使在历大的争论是:英国使者有没有向乾隆皇帝下跪磕头? 本书作者佩雷菲特从世界史的角度,将此次出使作为东方和西方的首次撞击来考察,于是,视野开阔了,可供思考的素材也就相应丰富起来。在作者眼中,这次英国人的出使实质意味着当时的 天下的文明国家 面对 世界强大的国家 本书以翔实的史实,有趣的细节,精彩的笔致,揭示中西文明巨大差异和冲突。
本书用 四季 来比喻嘉靖帝亲政之后,其漫长统治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突出标志在于不同的、强有力的首辅:张璁、夏言、严嵩、徐阶,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书中回顾了嘉靖帝从登基到亲政,终大权在握的整个过程,通过详细地分阶段介绍首辅与皇帝的互动,揭示皇帝如何与大臣合作治理国家,皇帝如何与成熟的行政官僚体系博弈共存,清晰地呈现了明代中后期的政治运转特点,透视统治者与位极人臣者之间的关系。
历史是连续的,在从明至清的王朝更迭中,权力结构的基本盘,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惯性。腐败,正是分析这个权力结构的入口。 本书聚焦明清,以清晰的逻辑和鲜活的细节完整讲述了朱元璋、弘历等人的反腐始末,通过对其背景、历程、结局及影响的阐述,集中探讨了明清两朝深陷腐败泥潭的种种困境。并以 陋规 这一贯穿明清两朝的腐败现象为切入点,再现当时的帝国制度结构以及官场生态,深探明清衰败的根本原因,提出跨越时代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