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之秋》是裴士锋的第二部作品,书中作者以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19世纪、为我们所熟知的太平天国战争的历史。与传统的将太平天国当做一次进步的农民运动不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战争的本来面目,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同时,也分析了太平天国战争怎样塑造近代中国。作者也用了比较多的篇幅研究了西方列强的介入对于战争走势的影响,以及作为儒家和传统代表的曾国藩和作为亲西方和渴望现代化的洪仁玕之间,两种观念的剧烈碰撞。本书2012年2月由KNOPF出版,随即受到很多关注。基辛格和史景迁也撰文此书,更有读者赞扬普拉特的作品已经了他的师父史景迁的《太平天国》一书。
本书荣获1997年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东亚历史学奖、荣获1997年新英格兰历史学会图书奖。书中以义和团为例向人们解说了认识历史的三条不同途径,即历史的三调:事件、经历和神话。本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讲述义和团的历史,而在于探讨与历史撰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义和团只是这项工作的‘配角’。” 因此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历史的方法。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也逐渐被卷入全球化体系。中国本处于东亚权力中心地位,与周围各属国形成宗藩关系。西方殖民体系与中国的宗藩体制发生了激烈冲突。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西方开始以不平等条约体系规范中外关系,在中国建构半殖民地统治秩序。中国被迫逐渐接受这种秩序。但中国毕竟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具有高度民族优越感的大国,中华民族决不会甘于被边缘化。于是,中国社会精英及民众对列强殖民化的侵略行径展开了激烈的抗争、艰难的探索。本书主要以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视野,从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晚清时期,中国一步步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此书以观念冲突与演变为研究切入点,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艰难曲折进行了一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