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一场改变中国命运、影响极为深远的战争。在战场上,中国不乏甘愿为国抛洒热血的将士,无奈的是,这并不能弥补晚清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衰落带来的劣势,更无法挽回因国力落后和应战策略失误而早已预定的失败战果。清廷为什么会战败?谁是责任人?教训是什么?这些历史之问时至今日依旧振聋发聩。 本书以甲午战争的时间顺序为总脉络,援引大量原始档案,以及相关人物的文集、日记、回忆录等资料,详述甲午战争的三个阶段 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的平壤战役与黄海海战、在辽东半岛进行的鸭绿江江防之战与金旅之战、北洋舰队的最后一役威海卫之战,将其中涉及的清廷重要指挥将领、作战详情、清廷内部各派有关战略及战术的争论等关键问题清晰呈现。书中对诸多历史细节,尤其是海战全过程和前后方的指挥情况进行了深
经过三十多年 自强 求富 的洋务运动,19世纪末的清帝国不仅未能奋力图强,反而进一步深陷泥沼。甲午、维新、灭洋、赔款 帝国尝试着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应对危机,结果连续失败,并在世纪末导致一场国家参与动员的义和团运动。与此同时,东亚格局彻底转换,中国遭遇日、俄直接压迫,西方各国在清廷不断失败和排外浪潮下重新审视对华关系。改革派或流亡海外,或图谋下一场 新政 ,革命者则彻底来到历史舞台的中央。资深媒体人、近代史研究者、历写作者家李礼,以全球史视野和全新文本重述中国近代史。从清国皇室、高官、士绅、变革派、革命家、拳民到欧洲皇帝、外交官、教会、传教士、军人、记者的全景视角,描述了全球视野下甲午战争前后的动荡中国,揭示了19世纪最后十年的战争、变革和失败。作者避免了宽泛的宏大叙述,用简洁而生动的文
本书主要论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开始越出传统运行轨迹而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全书共20章,作者以总揽全局的气度和全新的史学视角,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近代中国社会极其复杂的历史图景。本书研究了近代社会结构的演变,从经济、政治结构,到城乡基层组织的变化。探讨了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及其外部因素影响下导致的社会习尚的改变。考察分析了深刻影响社会上层的政治、哲学思想及其他各种社会思潮。作者的宽阔视野还关注到社会的其他各个层面,如宗族、行会、会党、人口、移民、社会心理、文学、电影、戏曲等等。书中极富思辨的论述,准确而深广地再现出百年中国的急剧变革。在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中享有盛誉的这部历史读物,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读,也是其一大特色。史诗般的语言贯穿全书,遣词典雅,文采焕然,情感自然流露,
本书荣获1997年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东亚历史学奖,1997年新英格兰历史学会图书奖。书中以义和团为例向人们解说了认识历史的三条不同途径,即历史的三调:事件、经历和神话。该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讲述义和团的历史,而在于探讨与历史撰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义和团只是这项工作的‘配角’。”因此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历史的方法。
清末民初这段历史,尽显吾国社会文化变迁特有的激烈性、多面性,及惊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加之恰逢改天换地的新时代,又被注入了革命这个复杂而微妙的主题,就变得难以准确把握,面对纷纭繁复的人与事,更无从遽下结论。 在与本书这些人物神交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对其中每个人,都很难用一句话甚至一段话准确概括其政治属性及历史评价,必须讲述、解析他们的全部人生经历,才能做出足够符合逻辑的判断,得出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 张功臣 围绕杨笃生、刘揆一、徐绍桢、程璧光、李准、唐在礼、张季鸾、林述庆、何海鸣等九个清末民国人物展开。在历史转型时期,他们中间有人以清廷官员身分选择革命,有的在革命和守旧之间摇摆不定,有人参与了北洋阵营,有人坚持反袁到底。张功臣通过对这九名中层人物的书写,率领读者重回
洪秀全的思想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拜上帝会”的真实情况如何?金田起义是发生在某 吗?本书为太平天国史研究专家王庆成经典之作,主要围绕太平天国历 的主要人物、重大事件、制度建设、理论建构等展开研究。通过对史料的批判性利用和广泛征引,对太平天国 具有重要影响的史事作了绵密而信实的考证,开阔了太平天国史研究的视野。本书论从史出,论述精审,不仅是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的佳作,对中国近代史其他领域的研究也有示范作用。
这是一部重新讲述辛亥鼎革历史的学术著作。作者从清廷、袁世凯、革命党、立宪派、列强、舆论等多个维度详细考订了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总计125天中每一天所发生的事,然后依照史事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这一历史剧变进行新的叙述和分析。书中不仅提供了大量新史料和新史实,而且在袁世凯如何应对革命、袁世凯的政治诉求、清帝退位诏书的拟定及颁布、袁世凯是否逼迫清帝退位,以及孙中山缘何让位于袁世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提出新的认识,极具启发意义。
百年前的一战,欧洲之殇,举世皆知。可是,中国在这场大战中的牺牲身影久被遗忘。 作为企鹅中国特辑纪念一战百年之作,本书聚焦20世纪初叶一战中有关中国但鲜为人知的风云变幻,再现从东亚返归西欧参战的欧洲人,以及中国人约14万奔赴法国、比利时等欧陆战场,约20万在俄国支援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华工经历。 彼时,青岛竟是一战在东亚的*战场,当上海的英国人迫不及待地回国参战,欧战中的华工也天真地期待着结束一战、实现和平共赢的新生活。 可是,内有政治动荡、复辟闹剧,外有东方形象的世纪偏见、巴黎和会的列强背叛,前线战场则有华工被俘的战俘营,后方工段亦有喝沼泽水、吃黑面包的沙俄苦旅,遥远的中国真是举步维艰。 一战百年后的今天,久已走出刺鼻灼目的硝烟,可遗忘一战之中国人,难道不等于背叛百年前我们共有的历史吗?
本书从李宗仁年少时期、陆军教育时期、军中初期、统一广西、从镇南关到山海关、十年国难与内战、八年抗战、从胜利到溃败等章节,较为完整地反映了李宗仁一生。文后附1965年李宗仁发表于人民日报的声明。该书原稿是李宗仁寄居美国期间,于1958-1962年写成,结合1979年其子从海外带回的英文版,进行补充和校订,是目前为止最系统、最详实的介绍李宗仁的长篇读本。
本书虽以国共为题,却并不要按照冷战模式去两分世界。它试图说说意识形态以外的东西,试图讲讲人在大环境中的命运。按照作者的脉络,冷战是内战的继续,内战是二战的继续;而二战又是一战的继续,一战更是以往大小血腥权力争斗的继续。民(种)族主义 现代主义为核心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无助于我们反思人类社会20世纪的野蛮属性,文化差异也自然不能通过扩大对立去弥合。所以,这本书提供的是一个通过历史去体会、理解的场景,一个反思的机会和希望。
《近代中国八十年》是陈旭麓教授主编的一部近代史读物。该书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描绘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80年的历史。本书以清晰的论证和丰富的史实,较为系统地叙述了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并突出了先进的中国人民为了挽救祖国而进行的可歌可泣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近代中国激荡于前所未有的时代巨变中,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复杂尖锐,表现为频繁的政治斗争和武装斗争。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推动着社会前进,这是主线。另外,还有学习外国,学习西方,表现为寻求新的科学知识,探索新的理论,变革社会等等。
适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士大夫和民国知识人的学术追求、思想世界乃至个人命运与时代剧烈碰撞,从应对“传统学术与思想内部的危机”,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纠缠与徘徊”,再到建立“学术社群”的努力、学术世界主义与学术民族主义间的两难选择,思想与学术的系谱贯穿其间。在原有秩序已经崩解的近代中国,任何一种思想都有机会脱颖而出,同时也有许许多多的思潮在竞争,必须摆脱“后见之明”式或过度目的论式的思维,巡回往还于“史家的逻辑”与“事件发展的逻辑”之间,才能发掘其间的复杂性、丰富性及内在的张力,发现晦暗不明的思想与人物,倾听多元竞逐的声音。
19世纪末,世界上大部分 都实行金本位制,中国则是使用白银人口 多的 。然而中国并没有统一的 货币,银币和银锭均可流通,每一笔交易都成了一次“智慧的较量”。中国应如何改革其货币体系?中外官员、银行家、商人、学者和记者提出了各种方案。 中国的货币改革远非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中国试图建立其统一的货币标准时,美国、英国和日本都为了各自利益,企图 中国货币改革的方向。对此,作者有力地指出,世界历 白银时代的终结是列强在东亚的利益竞逐和中国不同时期 构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近代是西方政治文明和马克思主义输入中国,并对中国政治变革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时期。近代中国政治变革基本是在立宪主义框架内进行的,但由于中国传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关系的封闭性、系统性和稳定性,无论西方宪政文明对中国政治变革产生多大影响,都无法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宪政体系。近代中国政治变革既不能游离于世界政治进程之外,又不能完全沿着本国传统轨迹运行,在价值目标和政治道路的选择上,政治变革的主题转换及其替代形态的生成,只能采取兼顾中西、整合古今、面向未来、综合创新的方针,积极构筑现代国家所必需的社会基础,否则,就无法跳越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中国政治变革的障碍。
对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产业化利用是近代国家实现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路径,它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的治理水平和发展潜力,也影响着普通民众的身份认同与生活秩序。本书以近代中国东北森林的资源利用与产业秩序为主要议题,尝试将该地区的林业问题置于跨国史和近代中国国家治理转型的整体脉络中进行多元、立体、综合的考察。书中通过探讨近代中国东北森林产业化的思想资源、制度设计、利益冲突、机构运作、权属纠纷、市场秩序等内容,思考了晚清民国时期中外知识的交流与传播、森林治理与产权嬗变、边疆危机与国家转型之间的复杂互动和深远影响,重新审视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近代中国人与自然、国家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更大范围内国家动员、资源治理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演变。
\\\\\\\\\\\\\\\"【内容简介】:经过三十多年“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19 世纪末的清帝国不仅未能奋力图强,反而进一步深陷泥沼。甲午、维新、灭洋、赔款……帝国尝试着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应对危机,结果连续失败,并在世纪末导致一场 参与动员的义和团运动。与此同时,东亚格局 转换,中国遭遇日、俄直接压迫,西方各国在清廷的不断失败和排外浪潮下重新审视对华关系。改革派或流亡海外,或图谋下一场新政,革命者则 来到历史舞台的中央。 媒体人、近代史研究者、历史作家李礼,以 史视野和全新文本重述中国近代史,从清廷皇室、高官、士绅、变革派、革命家、拳民到欧洲皇帝、外交官、教会、传教士、军人、记者的全景视角,描述了 视野下甲午战争前后的动荡中国,揭示了19世纪 十年的战争、变革和失败。作者避免了宽泛的宏大叙述,用简
本书融合通史、纪事本末等体例优点,吸收革命史、现代化等范式优点,以传统与现代、公心与私欲、平衡与失衡、理性与感性为抓手,以夹叙夹议的风格,梳理了从嘉庆帝亲政(1799)到清帝退位(1912)的中国历史进程。 在全球视野中解读政治运行,在因果链条中分析历史事件,力求 通古今之变 。在微观细节中理解宏观冲突,在真实语境中推论微妙心理,力求以小见大、举重若轻。 选配三百余张图片,帮助读者建立晚清具象认知。 见人、见事、见世道,有理、有据、有感情, 见兴、见衰、见人心,有古、有今、有未来。 简明而不简单,丰富而不繁杂。
本书从近代西方基督教全球传教史的视野重新探讨了太平天国意识形态的基督教来源,揭示了太平天国跟千禧年主义和末世论的密切关系,尤其洪秀全跟启示录神学、洪仁玕跟新教传教士 基督教文明观 的关系。全书共分五章: 由宗教革命引起的宗教战争 、 别样的基督教 、 太平天国与启示录 、 千禧年主义及其中传 、 一个基督教国家的现代化方案 。本书基于大量的文本对照、比较和分析,反驳了许多流行的看法,提出了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