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20世纪20年代初来到中国游历,反对同胞们沉迷于租界中享乐的生活态度,利用最基础的交通工具和徒步,深入中国广阔的南方地区,足迹遍布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的乡村市镇,广泛接触中国社会的各类人群:军阀、进步学生、租界买办、贫苦乡民、传教士、手工业者,等等。用文字和相机记录下1924年中国南方地区的市井生活细节,总体来说,是非常真实的社会画卷。
本书以蒋介石日记为主要依据,辅以其他国内外重要相关史料,带领读者探寻蒋介石的生平及内心世界。在本书中,杨天石通过大量引述和分析研究蒋介石日记,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及权威的资料,以专题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青年时期的蒋介石、参加革命的蒋介石、**次国共合作时期的蒋介石、内战时期的蒋介石、抗战时期的蒋介石、家庭生活中的蒋介石等等。通过史料的挖掘,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探寻其思想发展历程,带领读者追寻真实的蒋介石。 本书于2008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曾获全国31家媒体及中国图书学会共同评选的 年度十大好书称号 。此次插图增订本。一方面,对原版的文章进行部分调整,删除个别篇目,增加杨天石先生的一些**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配上珍贵的图片资料,如蒋介石日记原件影印、台湾及美国关于蒋介石的重要文档影印资料,蒋
本书是重写大历史计划 五四与新文化运动系列 中的第一部。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而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从之前的思想启蒙演进到社会化的文化运动,引起《新青年》内部的分裂,胡适等骨干成员对群众性的社会运动抱有疑虑,陈独秀和李大钊则积极响应并投身其中。运动在全国各地进行的态势不同,主要体现于社会化宣传层面,且难以为继,于是很快就不得不由社会改造转向政治革命。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叙述与历史上新文化运动的事实合为一炉,可以依照时空联系从各种视角还原历史的本相及其演化,使得新文化运动史的研究站上新的台阶。
本书按时间顺序,梳理出1910 1976年间毛泽东曾经作出、后来又被证实了的准确预见近600个。这些预见,主要从《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外交文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毛泽东年谱》等著作中选出,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每条预见,都先列出预见的内容,再列出预见后发生的历史事实,让读者对照着了解毛泽东先前是怎么说的,后来又是怎样被证实的。通过这些预见,读者可以深刻理解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为什么会成功,可以体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艰难、革命和建设成果的辉煌,认识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是怎样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一步一步走向更大成功的。本书为了解毛泽东、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新中国,提供了又一批新的史实,开创了又一个新的视角。本书语言流畅,故事性、可读性都很强。阅读本书可以
本书通过聚焦中国社会、传统医疗与科技,探讨1931至1937年间近代中医如何在战时面对挑战并逐步转型,反映了中医药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介绍抗战时期国际援华医疗事业发展情况,尤其是国际援华医疗机构如美国医药助华会(ABMAC)和援华联合会(UCR)对中国抗战期间军事医疗的支持与影响;考察中国军队医疗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展现这一体系在抗战时期逐步发展完备的过程。本书既梳理战时政府高层的医疗政策,也关注大后方和解放区的实际情况,呈现医疗卫生视角下的抗战史新面貌。
本书以中国内陆城市成都作为研究对象 ,以 叙事 的方式考察公共空间 、下层民众、大众文化和地方政治的关系,将 街头文化 作为中心,展示街头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 从城市的外观 、民间艺人的表演到民众谋生的方法以及对街头的争夺等。 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与街头有着紧密联系,他们创造并生活在这种文化之中。当改良者试图对街头的使用进行控制时,便引起了下层民众为其生存空间的斗争。随后在革命运动中,民众又以街头作为政治反抗的舞台。在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中,民众和精英为共同利益而合作,组织自卫活动捍卫他们的生存,同时也是维护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与以往研究的角度不同,本书力图把人们的注目焦点从精英转向民众,从沿海转向内地。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是引入第三方因素国际性地解决中日矛盾,还是局限于中日两国而单独解决中日矛盾,此为中日之间的重大分歧点。本书以中国外交为主线、日本外交为辅线,探究双方围绕这一分歧点而展开的战略博弈。方法上,本书在兼顾中日、双向比较的同时,重视将中日双边关系置于中日美苏德等多边关系之中加以宏观检讨。布局上,第一章至第五章以1931 1937年为对象,通过考察两国在处理九一八事变的方针与对待 直接交涉 的态度等问题上的政策演变,追踪双方在大战略的对峙中走向全面战争的过程;第六章至第十二章以1937 1941年为对象,基于对重大节点与事件的连续性的个案研究,论证中方对国际解决战略的修正与坚持,剖析日方在大战略上背离单独解决的初衷而挑起多国战争的路径与背景。
在近代化过程中,中国的县制经历了各种改革和演变,主轴是 官治 与 自治 两种基本模式的相互排斥与结合。《官治与自治:20 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在简述中国古代县制的基础上,对清末、北洋政府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的县制演变进行了系统、翔实的研究。研究重点包括:各时期县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官治与自治的县行政组织及职能,区乡地方自治组织和运作,县级国家财政与自治财政制度,县政人员的考试、任用、考绩制度,以及县制演进背后的社会变动等。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位于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四省边界地区, 包括太行、太岳、冀鲁豫、冀南四个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面积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本书力求深入挖掘馆藏档案文献史料,专题性谋篇布局,开拓创新。梳理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抗战与根据地创建的历史,研究中共中央的华北敌后抗战决策、八路军总部建设抗日根据地的方略。研究晋冀鲁豫边区的政权建设和巩固,总结冀太联办及边区政府执政经验,分析根据地的法制建设与司法实践、灾荒治理救治特别是蝗灾与社会应对。探究 九千名将士入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 历史壮举背后的社会因素、民心向背;探究人民战争的无比威力和抗战精神的凝练、民族复兴力量的积蓄。聚焦专题,点位深耕,揭示根据地发展壮大、人民必胜的历史规律。
本书是一部关于张家口以及察哈尔地区的影像志。涵盖近80年历史,图片涉及外国来华摄影师、民国时期国内摄影师、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摄影家的作品。作者对这批影像进行重新构架、解读,形成大好河山、路的命运、吾乡吾民、古迹考史、 美丽世界 、巅峰时刻六个部分,展现了察哈尔地理生态,社会百态,交通建筑,历史古迹,日军将摄影作为政治工具粉饰太平、掩盖事实的行径,以及中国老一辈摄影家沙飞、石少华、刘峰等在晋察冀一带开创革命摄影事业,创办出版《晋察冀画报》等内容。全景式展现了这一地区的历史人文。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为徐蚌会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之一,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抵商邱,北自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域内进行的。 淮海战役自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开始,到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结束,历时六十五天。 淮海战役是国共双方武装斗争中决定全局胜负的一个规模*的战役。这个战役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战争之不得人心,其失败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同时也从另一面显示了*军事思想的伟大和英明。为了研究这段历史,我们收集、整理了有关资料并编纂此书,以供兵家和史学家参考。收入本书的资料,均为参加淮海战役的原国民党军将领所提供,是他们亲身经历的记录。为了如实地反映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的实际状况,在编审过程中,我们对有分歧的重要问题,一时难于核实的,则多说
这是一部全方位呈现且严谨论证南京大屠杀真实性、残酷性、大规模性的历史作品。 为完成本书,作者于20多年来,遍访中、美、英、德、日等国图书馆和档案馆,搜索各国各类官方文件以及目击证人、幸存者证言、日记类文字资料等,旨在为读者提供更直接、更清晰、更有说服力的史实真相。 全书对南京大屠杀的各种事件(包括日军实施的各种规模的屠杀、奸淫、掳掠、焚烧等行为,战后军事法庭的审判,国际社会、学术界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争论等)加以叙述和论证,多角度地展示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棱镜。
1919年发生的五四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是戊戌春胶州湾事件、1914年*次世界大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 二十一条 、巴黎和会的逻辑展开。本书详细探究了这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因果关联、起承转合。 100年来,或以为五四运动是现代中国的起点,唤醒了中国人的觉醒,促进了民主政治的推展,改变了世界的注意力,使五四运动具有了全球史意义;或以为五四运动打断了近代中国的启蒙进程,影响了后来的文化走向,开启了中国政治的新路,走俄国人的路,中国历史由此完全改写。大约30年前,更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上半期特殊的政治走势,救亡成为历史的主轴,启蒙被严重边缘化,民族主义、国家主义、走向富强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其实从历史关联度考察,没有之前的启蒙运动,就不可能有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政治抗争,就其本质而言,就是19世
本书是中国地域文化系列丛书之一,作者以天津的城市发展为窗口,来观察中国近代历史进程。自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以来,西方列强在天津建立起 足以威胁京师的基地 ,清朝晚期一系列政治、外交、军事事件在很多时候都与天津这座港口城市密切相关。本书即围绕天津开埠后的一系列变化,如支撑经济发展的源头、城市发展布局、以租借为依托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等,作者在文献的基础上,以十个章节的篇幅,简明扼要地论述了这些变化的历程,并以此来反思中国的近现代史。兼具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长达14年的中国抗战是在国际体系变化的环境中进行的,并呈现出不断走向国际化的趋势。中国抗战的爆发、进程以及最终胜利均与国际体系的变化密切相关。本书系统研究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国际体系变化的因应,重点关注国民政府战时外交的两个重要方面:其一,主动利用国际体系当中有利于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公约、规则、组织以及国际矛盾等,积极争取国际支持,营造有利于中国抗战的国际环境;其二,正确认识和应对国际体系本身的变化,坚守自身立场,分清敌友关系,最终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并实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本书力图从国际体系的视角把握国民政府战时外交决策的总体特征,阐明国际体系变化对中国抗战历程的影响,揭示中国战时国际地位提高的有限性。
学生运动乃是中国近代史之重要特征,也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对历史发展的惯性冲击力相对较强。《抗战胜利后北平地区学生运动行为研究(1945-1949)》首次尝试以学生集体行为的视角研究学生运动,强调以学生为研究对象,突出对具体的、实在的行动进行分析。《抗战胜利后北平地区学生运动行为研究(1945-1949)》讨论了学生运动存在的多种面向,诸如运动主题、对象、口号、要求的变换,理性与非理性现象,暴力的使用及特点,参与者意愿的复杂性,以及运动中的 搭便车 情况等,展现了学生作为中国近代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即使是学生运动发育的成熟阶段,也仍然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
本辑收录的内容主体是卡尔逊与罗斯福的往来通信。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对外封锁共产党的抗日情况,外界尤其是国际社会,对中共知之甚少。卡尔逊是第1个亲赴中共抗日根据地进行实地考察的美国人,同时他还是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 私人信使 ,作为中共抗日根据地的观察者和见证者,他与罗斯福的这些通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罗斯福对中共的态度。今天影印出版这些珍贵史料,对研究中美两国关系史及中共党史,尤其是中共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所做出的贡献尤显重要。
人工智能自20世纪50年代发端,近年来发展迅猛,强烈冲击并深刻变革人类既有的生活方式。该领域多位杰出的计算机科学家为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一名人工智能历史学家,帕梅拉·麦考黛克与这些先驱人物关系密切,并曾与他们多次合作,本书通过讲述人工智能发展历史上一些关键人物的故事,以及她与这些人物的交往经历,梳理了人工智能从早期到现在的发展概况,并提出她自己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与思考。此外,她还从C.P.斯诺的“两种文化”谈起,深入思考了人文学科与科学技术之间的碰撞和结合,对人工智能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的风险和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
文庙既是祭祀孔子的神圣殿堂,也是官学所在,还是儒家文化的承载和象征。本书以天津文庙为个案,以历史视角研究民国文庙的变迁和孔子祭祀的定位。首先通过梳理民国时期天津文庙两次重修的始末,研究天津士绅在文庙重修过程中对社会文化认同的建构、对社会文化资本的运用,以及由政体改变导致的文庙衰颓的应对情况。其次,通过研究民国时期天津文庙祭祀孔子,探讨民国时期文庙的定位、祭孔仪式的价值,以及民国时期各阶段政府对文庙和祭孔符号的利用。*后,是通过对天津崇化学会的研究,说明在庙学制瓦解之后,民间是如何接续儒家的教育传统的,以及崇化学会回归文庙的意义和当地社会的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我国的高等学校和文化机构进行了有预谋、长时期、大规模的摧残与破坏。面对日军的侵凌进逼,各地高校师生在 困难的条件下,历尽艰辛向战区后方转移,中国大地上由此出现了一场全国性的高校内迁运动。战时的中国高等教育遭受了巨大创伤,同时也凝铸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在大后方营造了若干教科融合的人文重镇和学术高地,形成了一道“文化抗战”的壮美风景线。本书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整理与分析,描绘了战时高校内迁的整体图景;透过中央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浙江大学等几所典型高校的内迁与改革历程,以点带面地展现各个时期、各条路 不同高校的内迁原委,呈现当时高校师生对日本侵略的反抗与斗争,以及为赓续中华文化命脉、维持教育事业所付出的艰苦努力。
《山西抗日根据地文化传播研究》丛书分史纲、理论、新闻、文学、教育、戏剧、音乐、美术、影像等9卷。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当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进行山西根据地建设和发展史的全方位书写,并用一手资料的研究填补空白。其中《山西抗日根据地文化传播史研究:音乐卷》深入研究山西抗日根据地音乐传播的背景、创作主体、主要内容、传播方式、传播特点等几大内容,是我们从音乐的角度理解和重新认知山西抗日根据地史的 一把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