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30多万中国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地强暴、折磨和屠杀 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遇难人数的总和。 张纯如不仅在书中详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并首次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 全书先是从日本士兵、军官为什么完全脱离了人类基本的行为规范,日本学校和教科书从心理层面向学生灌输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和蔑视,以及高度军事化的教育体制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根源性原因。 在这本书的核心篇章里,作者通过采访当事人、查阅档案资料以及实地考察与研究,极其详实地记录了日本军队残暴、灭绝人性的屠杀行动,深刻揭示了日本侵略军的凶残本性。同时,
20世纪初,受西方入侵的影响,中国乡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与此同时,国家竭力扩大和深化其对乡村社会的权威。作者深度解析1900 1942年华北乡村在政治权力渗透下的变迁,通过细致的个案研究,展现了在国家政权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华北乡村的社会、政治、经济交织维系的场景,提出 权力的文化网络 国家政权内卷化 理论,在海内外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历史学基础课,原书多年未修订,不能很好适应现在本科教学的需要,本次修订涉及历史学基础课的所有教材,《中国现代史》作为历史学基础课*批修订教材之一,保留原有特色,整体结构不做大改变,具体内容上增加今年学术研究的*成果,改正原有错误,版式设计上加大开本(184*260)增加正文插图,提高可阅读行。本次修订由王桧林先生学生张皓教授主持。本书计划2013年12月交稿,4月出版。
《前浪后浪》,飞越百年,在上一部《脉动中国》兄弟书的历史延长 ,重新出发,继续为当代中国人探索精神血脉根源,聚焦上百位知识精英心路历程的个案研究,关注这一百年来我们的中国。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没有五四,谈何革命?中国革命的许多秘密,都可以从晚清激进知识人那里,找到 初的基因。 纵观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可以看到有两条脉络、三次世代 替和四个内部分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 替和内部分化,反映了其内在的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也折射出近代中国历史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本书记述了陈渠珍作为进出西藏经历的政治动荡和战争风云,穿越茫茫雪域大漠的历险以及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该书深刻揭露了英、俄帝国主义对西藏的觊觎与争夺、清末封疆大吏和新军内部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真实记录了辛亥革命对川藏地区的重大影响,以及不同政治势力较量的实况;详细描绘了川、藏、青的山川风景、少数民族人情风俗和社会生活。该书是一部重要的清末民初川藏军政情势的实况史料,也一部精彩的纪实文学作品。
本书从文化战线抗战的角度,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的历史,主要从日本侵略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抗战思想与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团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教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出版界抗战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学界抗战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艺术界抗战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学界抗战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地位与作用等方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文化抗战的历史及其特点、历史意义和贡献。
自晚明以降,欧洲传教士踏上东方土地,他们不仅带来了异域的文化与信仰,更凭借先进的科技,绘制出一幅幅包括精确比例尺、经纬度及水深数据的海图;与此同时,中国官方海图亦悄然蜕变,挣脱了传统方志的桎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海图不仅是地理信息的载体、科技进步的见证,更是时代变迁、文化交流的镜像,映射出国家意志与海洋战略的微妙调整。 本书以图证史,以考察明清两代的海图这一独特的研究视角,生动再现一个既交流频繁又暗流涌动的全球权力格局变迁时代。书中收录了百余幅东西方珍贵海图,每一幅都是连接过去的通道,引领读者穿越时空,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隐秘故事。
抗日战争胜利后,饱受侵略和压迫的中国迎来了选择新生道路的历史性时刻。中国人民要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站起来?本书就从1946年6月的解放战争写起,一直写到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以《前夜》《翻身》《决战》《统战》《外交》《开国》6个篇章,从政治、经济、军事、统战、外交、文化等方面,立体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紧紧团结、依靠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建立新中国的艰难曲折又波澜壮阔的历程,用权威的史料和严密的逻辑回答了新中国是如何诞生的,以及为什么说新中国的诞生是人民的胜利这一重大问题。
本书从宏观层面全面论述了自1931年 九一八 事变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人民14年抗战的历史。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叙述、论述了 九一八 事变后中国局部抗战、国共两党两军状况与对抗战不同的政策、 七七 事变与全面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三种不同性质政权的建立以及国统区和解放区、抗战各阶段形势与抗战的胜利等。中篇主要叙述、论述了战前中日关系、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的演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战时中国国际地位等。下篇主要叙述、论述了日本投降、英国重占香港、法国重返印支、对日本战犯的审判等。本书不仅全景式展现了抗战历史,而且表明了抗日战争在中国大国地位确立中的重要意义,充分说明了这是一场真正伟大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
《真相:解放战争那些事》系作家黄瑶的专著。本书以历史考证的笔法研究和描绘了抗战胜利后,*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艰苦卓绝的军事斗争,*终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全书大致以时间为序、以问答的形式进行介绍。重点记述和解析了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重大问题,可以让读者用较短的时间感受到解放战争的精彩篇章,了解了国共双方的本质区别,进而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战胜国民党的历史缘由。 《真相:解放战争那些事》的各章内容突出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无论是在战场之上还是在战场之外,都是以人民利益为重,彰显了解放战争是一场民心所向的战争,而共产党的胜利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出版这样的作品,有利于我们借鉴和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同时,本书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料详实、叙述引人入胜,细节生动而不失真,
*卷 傅林祥 郑宝恒 著 本卷依据各种政府公报、全国行政区划表、内政年鉴等官方资料及各省年鉴、新旧方志、地图、文集等对*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考述。 全卷分为三编,注重全面掌握*手的原始资料,并充分吸收*的研究成果。 绪编简述民国时期对行政区划变化产生过影响的各个政权从产生至消亡的过程。 上编阐述民国时期各种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过程及特点。 下编分述各个行政区划个体,包括由国民政府划定的各省、直辖市、地区从清末到民国末年的具体变迁过程,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与日本扶持的伪政权统治地区的政区变化。 本卷对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方各省的行政区划改革与变动,民国初年黑龙江省呼伦贝尔地区 自治 对当地行政区划的破坏,直隶、山东、河南等省的县佐设置过程,以及民国
本书以丰富的手资料见长,纪实笔法,叙论结合,全面介绍党中央决策 四人帮 问题,以及其后秘密、紧急派出工作组稳定上海形势,一举解决 四人帮 上海余党问题的全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上至党中央领导华国锋、叶剑英等的决策,下至工作组成员、 四人帮 上海余党涉案人员的不同反应及此后结局。
红色金融的建设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货币作为金融的核心,为党的事业的发展壮大,乃至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中心,知史可以察今,学习红色货币知识,增强经济发展信心,助力金融事业发展,能够更好地为当前的经济工作服务。 《红色货币简史》从近代革命史的高度以及从经济史、军事史的专业角度,详细介绍了红色货币的发展历程,充分肯定红色货币的重大意义。本书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和活泼的文字介绍那段峥嵘的岁月,并配有金融趣闻、金融人物以及一百多组(二百余张)货币彩图,以期更好地激发现代读者阅读兴趣,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本书共八章,具体内容包括:民族危机的加深及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新局面、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本书既可作为中等职业院校公共课的教材,也可作为历史爱好者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材料。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军攻入中国古都南京。几周之内,30多万中国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计划地强暴、折磨和屠杀 死亡人数超过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遇难人数的总和。张纯如从三个视角讲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故事:一是日本人的视角,二是中国人的视角,三是一群不肯抛弃南京的西方人的视角,他们创立了安全区,终拯救了近30万名中国人。 张纯如不仅在书中详述了日军疯狂暴行的细节,而且分析了在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士兵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并首次发掘了许多重要文献。该书是关于这段恐怖历史的权威之作。 《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
萧冬连著的《探路之役 1978-11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改革开放研究丛书》把1978~1992年的经济改革定义为 探路之役 。所谓探路,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对改革目标的探索,一是对改革路径的探索。从国际经验看,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成功转轨,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中国改革何以能够突破种种约束,成功地越过市场化的临界点,而且保持了经济高增长?本书作者通过对历史进程的细致梳理,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抗日战争的烽烟血泪,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创伤和变化。抗日战争史研究向前推进的方向之一,是在中国的各个区域将研究真正 落地 。华东地区,在近代是南京国民政府的核心统治区域,抗战全面爆发后大部分地区较早被日军占领。本书以华东的苏南、苏北、浙西、浙东、皖西等地方为场域,利用大量一手资料,力图从军事史、政治史和社会经济史各个层面,阐述多方力量在这一区域的博弈和演进,以此呈现华东地方社会在抗战时期经历的关键性变动和诸多日常性面貌,以丰满抗日战争历史的脉络与内涵。本书于今年策划推出,契合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的主题。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12卷的中译本。主要论述国民党定都南京以前的历史。本书分12章,分别由费正清、费维恺、安德鲁·J 内森、詹姆斯·E 谢里登、陈志让、计华茨、李欧梵等亨誉世界的有名学者撰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