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839年最后一次日本遣唐使归国,到1403年日本足利幕府与明朝正式恢复官方朝贡贸易,中日两国的官方外交中断了近六个世纪。但在此期间,随着海商和佛教僧侣建立起日益密切的联系,一个充满活力的中日海上贸易网络蓬勃发展。基于对寺院记录、诗歌、书信、传世图像和实物以及考古发现等多类史料的细致研究,《信仰与利益之网:僧侣、海商与中日交流(839 1403)》描绘了当时东亚海域世界生动多彩的景象,展示了海商与僧侣两个群体如何利用彼此的资源并密切合作,共同促进贸易网络与宗教网络的融合,联合构建了中日之间 宗教-商业 交流网络,以及这一网络如何在朝贡体系的框架之外运作。同时,《信仰与利益之网:僧侣、海商与中日交流(839 1403)》以新颖的手法诠释佛教记录,为佛教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解读。
内容简介: 《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以丰富的叙事和细节展现了华人在南洋的生活轨迹和文化认同,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跨域视角来审视这一地区的文化脉络和民族精神。 书中不仅涉及华人从移居南洋到开拓家园的过程,还捕捉了中华与本土历史的夹缝中神话的余烬,通过书写人鬼神兽的故事,超越了现实与历史的界限。同时探讨了 南洋 这个地理名词背后的多重含义,以及它在历史演变中的意义变迁。 东南亚 这一名称虽然摆脱了殖民色彩,但仍然无法避免地被二战后形成的政治国界所局限。书中强调了多元族群、文化与信仰是国家宝藏,同时也是分歧的根源。
本书为日本战后传奇思想家鹤见俊辅为日本最重要的中国文学研究者、日本战后思想的奠基人之一竹内好所作传记。 出生于1910年的竹内好与日本国家主义的成型与崩溃共生,他的思想也反映着日本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作为一本考察思想脉络的传记,本书并未事无巨细地复原竹内好的生平细节,也并未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安排叙事,而是从竹内好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品入手,考察其思想形成及变化的过程,呈现竹内好个人的思考路径与日本近现代思潮之间的互动。书写竹内好的过程,是鹤见俊辅书写日本为何陷入战争以及如何在战争结束后面对历史的过程。他以充满魄力的选材,勾画一个复杂人物的思想锚点,又以鸟瞰历史的广阔视野,呈现了日本精神史的深层症结。
读《耶路撒冷三千年》,了解耶路撒冷的历史,就会明白世界为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 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jiao的圣地,是文明冲突的战略要冲,是让世人魂牵梦绕的去处,是惑人的阴谋、虚构的网络传说和二十四小时新闻发生的地方。 西蒙·蒙蒂菲奥里以客观、中立的角度,依年代顺序,生动讲述了耶路撒冷的故事。透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以及创造耶路撒冷的家族来呈现这座城市的三千年瑰丽历史,还原真实的耶路撒冷……
读《耶路撒冷三千年》,了解耶路撒冷的历史,就会明白世界为何演变成 的模样。 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是 教、犹太教和 三大 的圣地,是文明冲突的战略要冲,是让世人魂牵梦绕的去处,是惑人的阴谋、虚构的网络传说和二十四小时新闻发生的地方。 西蒙·蒙蒂菲奥里以客观、中立的角度,依年代顺序,生动讲述了耶路撒冷的故事。透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以及创造耶路撒冷的家族来呈现这座城市的三千年瑰丽历史,还原真实的耶路撒冷……
1592年,一场波及中日韩三国的大战,就在朝鲜半岛开打!丰臣秀吉挥兵朝鲜,朝鲜国王连夜出逃,使者急向中国求救,当时的大明王朝,救,还是不救?! 16世纪的东亚,朝鲜身为明朝藩属,每年派遣朝天使(后称 燕行使 )出使中国。这场惊动天下的 壬辰之战 揭开了本书的序幕,带出这群罕为人知的 朝鲜使者 的故事。 从元代到清末,从汉城到燕京,从倾慕到鄙夷,无数燕行使穿梭于贡道,越过高山与深河,传递*的情报和中国观察。中国确曾居于朝鲜人世界观的中心,明亡清盛却成了极为严重的打击,以 小中华 自居的他们,一边咀嚼着明朝灭亡的悲伤,一边在思索该何去何从
巴比伦不仅奠定了文明的基础,而且撑起了历史的脊梁。从公元前5400年前后新月沃地迎来*批定居者,到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落入波斯人手中,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辉煌历史逐一展现。文明在此诞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大地历经王朝更替、民族融合,见证了文字与文学的诞生、教育与法律的形成、土木工程与数学的发端,更见证了城市的兴起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完善。保罗 克里瓦切克的《巴比伦》探索的不只是文明的*初形态,更是社会进步的规律和人类发展的模式。
20世纪*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史诗之一,阿拉伯起义和争夺中东的秘密较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披露此前不为人知的真相。用T.E.劳伦斯的话来说,*次世界大战中阿拉伯人反抗土耳其统治的起义是 插曲的插曲 。当时,欧洲的战壕内厮杀正酣,血流成河,西方的参战者很少注意到中东战区。所以,中东的战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小群冒险家和下级军官来塑造的,他们离权力的核心很遥远。库尔特普吕弗是个文弱的知识分子,在德国驻开罗大使馆工作,他的秘密任务是煽动反对英国统治的伊斯兰圣战。亚伦亚伦森是一位著名农学家和热忱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他赢得了叙利亚的奥斯曼总督的信任。威廉耶鲁是家道中落的美国豪门后嗣,受雇于标准石油公司。他前往奥斯曼帝国,对土耳其人弄虚作假,以便获得珍贵的石油开采权。故事的中心是劳伦斯。1914年初,他还是
滇缅公路,这是一方曾被遗忘的丛林战场,曾经书写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缅、印、英、美等国人民共同付出鲜血与泪水的悲壮故事。矢志于为湮灭的历史拂去尘土,让更多的人记住这片土地, 2002 年 11 月,受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委托,资深撰稿人多诺万韦伯斯特从印度加尔各答启程,穿越缅甸境内的热带丛林,再度踏上这条早已荒芜,却是在二战期间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公路。本书译者朱靖江亦应《国家地理》之邀,陪同韦伯斯特共同探访这条战时公路在中国境内的路段。通过沿途极为艰苦的实地考察,多方探访当年的老兵以及修路者,韦伯斯特获取了大量手材料,写就了这部非同凡响的史诗故事。
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国家,在人们的印象中,印度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人口大国,都有悠久的历史,同是发展中国家,都曾经受过帝国主义的侵略,但是仅从这些表面上看起来的相似之处认识印度,得出的结论会与实际情况极不相符。 作者长期在印度工作,曾任中兴通讯印度公司CEO,在早期中兴通讯开拓印度市场时发现过很多不可思议的奇怪现象,如,印度的极度追求低价的文化,印度人结婚女方要送丰厚的嫁妆,印度人对时间的概念等等,以及美国硅谷巨头为何存在相当数量的印度CEO等。 印度与中国就像正负电子一样,表面上极其相似,但是性质完全相反。正是这些不可思议的方方面面,导致对印度的看法会与实际情况有极大偏差,对政治、经济的决策造成误导。 本书从进化论的大视角深入研究了印度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像庖丁解牛一样为读者解析
天启一朝,内忧外患迭起,大明王朝步入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兴还是毁灭,历史拐点上的大明王朝面临着空前的生死抉择。 在这个晦暗不明的历史时期,充斥着朋党争斗的刀光剑影。东林党崛起,阉党坐大,诸多朋党及各类官员夤缘攀附,各种官场权谋尽显。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全书视角独特,史料翔实,细节生动,人物典型,史实与史论密切融合,以非虚构写作还原历史真相;趣味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揭示事件本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看点纷呈。
古今霸权国家来到印度洋便进入衰落期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印度洋地区争强好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独吞世界从而独控印度洋的想法不仅不切实际,而且对中国和对印度都是有非常有害的,只有分享才是守福之道。持久聚积中国影响力并以和平的方式向印度洋持续纵深辐射,应当是中国印度洋政策的基本特征。 与潘尼迦当年为印度写作《印度与印度洋 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时的考虑一样,张文木考虑写一本从中国人的地缘政治视角看待印度与印度洋的著作。《印度与印度洋(基于中国地缘政治视角)》与潘尼迦的书同名,其副标题的不同选择意在表明,这是一本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印度视角的中国学者关于印度及印度洋问题的研究著作,其成果也可看作是中国学者站在中国地缘政治立场对印度海权奠基学者潘尼迦先生的思想在半个世纪后的呼应和
《东印度公司:巨额商业资本之兴衰》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较为完整和细致地勾勒了它从起步到发展至强大,再到成为殖民地统治代理机构的转变,*后逐渐瓦解的全过程。 全书共11章,首先介绍了不断崛起的诸国东印度公司,其次叙述了胡椒、肉桂等香料及棉织物的进口与销售,进而分析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融资形式、组织架构、商品构成等,随后介绍了南海公司及其引起的金融危机,以及此后东印度公司的业务变化,*后述及东印度公司的性质变化及其瓦解的过程。在当今社会已经进入 脱工业化时代 这一时代背景下,重新回顾商业资本家的发展历程显得尤为必要,从这一点来看,本书对于现代商业经济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本书从四个维度系统而深入地讲述日本文明:*,摆脱历史事件的陈旧观念:深度剖析两千年日本文明史中的关键时刻:江户锁国、明治维新、广岛核爆、泡沫经济破灭等等,日本文明的命运究竟由何主导?第二,打破历史人物的教条理解:深入解读百位影响日本乃至世界的人物: 终结战国时代 的德川家康、 开启变革 的明治天皇、 启蒙思想家 福泽谕吉等等,他们远比教科书里丰富得多。第三,从文化艺术中洞见国民性:茶道、《源氏物语》、动漫、深夜食堂等等,征服世界的日本文化标签里,可以洞见日本国民复杂的文化基因。第四,极具前瞻眼光的中日对比:房地产泡沫、制造业前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等等,横向比较亚洲蕞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从中管窥21世纪的发展密码。本书是一部具有纵深感和广度,趣味性与知识性兼具,能引起广大读
从公元839年 一次日本遣唐使归国,到1403年日本足利幕府与明朝正式恢复官方朝贡贸易,中日两国的官方外交中断了近六个世纪。但在此期间,随着海商和 僧侣建立起日益密切的联系,一个充满活力的中日海上贸易网络蓬勃发展。基于对寺院记录、诗歌、书信、传世图像和实物以及考古发现等多类史料的细致研究,本书描绘了当时东亚海域世界生动多彩的景象,展示了海商与僧侣两个群体如何利用彼此的资源并密切合作,共同促进贸易网络与 网络的融合,联合构建了中日之间“ -商业”交流网络,以及这一网络如何在朝贡体系的框架之外运作。同时,本书以新颖的手法诠释 记录,为 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解读。
本书比较系统地叙述了泰国这个文明古国自古至今的历史,即自史前时期、前素可泰王朝时期、素可泰王朝时期、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吞武里王朝时期至曼谷王朝的历史,以及自拉玛五世以来泰国融入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发展过程。 本书的具有以下这些特点:一是作者通晓中文、泰文和英文,广泛收集各语种文献史料,尤其是充分运用珍贵的中文史料来描述古代泰国历史,形成了本书的一个亮点;二是作者在泰国生活了10多年,走遍了整个泰国,采用实地考察泰国人文地理与史籍记载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生动显示了历史的细节和真实感;三是注重考察泰国吸收和融合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历史过程,论述了泰国这个佛教国家的特点。
在每一场冲突中,历史都位于核心位置。对历史做出真实和公正的理解会为和平提供可能性。相反,歪曲或操纵历史只会播撒灾难。以色列历史学家伊兰·帕佩从十个关键问题入手,对以色列的 起源和犹太人的身份认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以过人的勇气和扎实的考据向大众讲述真实的以色列,以及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本书意在带领读者穿透历史的迷雾,清晰看见以色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未来的和平寻找可能的方向。
纳迪尔沙(1736 1747年在位),波斯阿夫沙尔王朝的建立者,是伊朗早期现代史的核心人物。本书重现了这样一个非凡、冷酷的军事征服者的故事。他从一个牧羊幼童成长起来,将他的国家从外国占领者手中解放出来,并自立为波斯沙阿。他将18世纪的伊朗从政治崩溃和分裂引导成为该地区的主导力量。他收复了之前失去的所有领土,还入侵了莫卧尔帝国,掠夺了印度的无数宝藏。他多次击败奥斯曼土耳其的军队,占领了属于现今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区,并多次威胁要占领巴格达。但从其成功的*开始,他陷入了精神癫狂的状态,这导致他做出了诸多疯狂和可怕的野蛮举动,对波斯民众、他的朋友甚至他的家人犯下了可怕的暴行,直到*后他死去。本书参阅了大量的一手史料,是想要了解伊朗历史和纳迪尔沙传奇一生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作品。
费耐生是中亚研究的 ,少有的掌握法、德、俄、波斯、阿拉伯、突厥等诸多古典和东西方语言的大家,有《剑桥伊朗史》等多部重磅著作,培养了诸多活跃于世界各地的亚洲研究者。“陌生而重要”的中亚始终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而变动的格局、多元的语言和人群,使得书写这片地域的历史相当困难。费耐生以其冠 一时的学识,将古代中亚史浓缩在一本200多页的小书中,包括波斯、亚历山大等帝国的兴衰,斯基泰人、匈人等游牧民族的迁徙,费尔干纳、撒马尔罕、巴米扬等古城的文明,贵霜、大夏等被遗忘的西域古国……他志在表明,中亚其实拥有共同的文化、信仰与价值,这就是古代历史留下的遗产。
20世纪60年代是战后日本社会剧烈震荡的时代,是一段必须正视的历史,安田讲堂事件,又是风起云涌的60年代的一个高潮。 本书是一部“青春史诗”,它不仅再现了那个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1969年1月东京大学安田讲堂内外,青年学子以血肉之躯对抗高压水龙与催泪弹的悲壮画面——而且深入反思和挖掘了这场运动背后的历史背景、思想脉络以及革命乌托邦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关系。安田讲堂事件不只是一场简单的校园冲突, 是面对战后日本教育体制僵化、 权力结构的弊端等发起的多重挑战,是当时青年一代自我觉醒与抗争的集中体现。 本书作者为安田讲堂事件的亲历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讲述那段历史,展示了当时的青年们对自由、正义与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用行动诠释的“以命相搏”的崇高与悲壮。
恒河是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印度文明的摇篮”“印度的母亲河”。恒河,堪称印度的灵魂。本书是英国记者马凯的ZUI新著作,全方位讲述恒河与现代印度的关系,包括恒河对该国的历史、宗教、文学、政治以及环境的影响等。我们将追随作者的脚步,倾听他的追问,共同直面一个残酷而又荒谬的印度悖论:印度教教徒是如此敬畏崇拜恒河,却为何又如此不加节制地污染甚至侵害他们至爱的民族之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