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越战深刻体现了战争对环境的复杂影响:它制造了废墟,并长期地影响战后的重建。美军投入了除核武器以外的几乎所有现代武器,倾泻了总吨数超过二战的炸弹,修建了大量军事基地,甚至喷洒化学药剂来清除丛林。战争结束后,儿童在废弃的坦克边嬉戏,有毒物质残留在地表下,村庄和城镇顽强地重建,而军事基地变成了工业园区 本书除了讲述20世纪的越战,还追溯了越南历史上的多次战事: 北属时代 、阮郑之争、法国殖民、日本入侵 这些战争及其战后重建反复地发生在以古都顺化为中心的中部地带,仿佛形成了层叠的足迹。这反映出:再先进的军事活动也依旧受限于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如同美军登陆之后,他们尴尬地发现,只能将军营建造在当地村庄的墓地之中。
★ 本书以时间和事件为主线,穿插对重要人物的刻画评析,讲述了1819年(莱佛士爵士创建近代新加坡殖民地)到2005年(新加坡独立40周年)间的新加坡历史,对其起源、早期发展和此后独立、经济腾飞、新老领导层交替、遭遇金融危机等各个阶段都给予了生动的描画,展现了新加坡如何充分运用智慧的力量,成功地摆脱了任人摆布的危险处境,克服了各种看似无法克服的困难,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本版译自原著第三版。
《瓜分沙洲:英国、法国与塑造中东的斗争》1916年,两个人秘密地达成了瓜分中东地区的《赛克斯-皮科协定》。他们是马克 赛克斯和弗朗索瓦 乔治-皮科,前者是一位有远见的英国政治家,后者则是一位心怀怨恨的法国外交官。二人在从地中海到波斯湾的沙洲中画了一条线,共同确定了中东地区的新版图:英国管理巴勒斯坦、外约旦和伊拉克,法国控制黎巴嫩和叙利亚。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暴力和秘密政治就在这里上演,政治家、外交官、间谍、士兵纷纷登场,包括T.E.劳伦斯、丘吉尔和戴高乐等。詹姆斯 巴尔根据英法档案中新解密的文件,再现了英法之间为争夺中东领导权所进行的秘密战争,并且揭示了法国人*终成功复仇,结束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的高妙之举。
这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印度通史著作,自出版问世以来,广受欢迎,不断重印,目前已发行至第八版。该书以一种生动的语言将4000多年的印度历史浓缩在一种优雅而吸引人的叙述之中,讨论了印度急剧膨胀的人口、工业和经济,还展望了印度的未来。第八版更吸收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展现了印度人的国外散居、印度经济和核武器等问题的新发展、新动向。全书视野均衡,真实地呈现了一个东方古国的旧邦新命,既描绘了印度文明辉煌的成就,也尖锐地指出了它持续存在的社会不平等、经济与政治的腐败。
内容简介 《伊朗史》概述了伊朗自石器时代以来至20世纪末的漫长历史。全书共分十一章,在第一章概述了伊朗的风土人情,其后十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伊朗历史上的重要阶段、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分别在书的开头和结尾附有 历史事件纪年表 重要历史人物介绍 术语汇编 以及分时期和类别列出的指导性较强的 进一步阅读书目述评 ,便于读者在了解了伊朗历史的基本脉络之后能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做进一步探索。
:由当代印度*著名作家苏科图 梅塔创作,历时两年半采访实录 入围普利策奖决赛作品 《孟买》 梅塔以孟买本地人的视角带我们进入这座新旧撞击的城市。《孟买》勾勒出孟买的鲜活图景。印裔美国小说家兼记者苏科图 梅塔立足宏大基调,以多样视角为读者呈现孟买此城和城中之人的丰富经历、动荡流离和百般感受。 作为土生土长的孟买人,梅塔对这座奇幻之城如数家珍。他以罕见的洞察力、惊人的细节和独特的切入点描绘与孟买的无限亲密。书中的故事次第展开,我们得以走入暗昧地带,见识穆斯林和印度教派面对孟买错综复杂的政商体系,为谁执牛耳不惜流血冲突。我们得以跟随酒吧舞女,看她从备受凌虐、食难果腹的孩童成长为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的青年。我们也得以推开宝莱坞的大门,一窥其中的五光十色和森严等级。我们更得以认识那一张张渴盼的面
《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修订版)》编著者约翰 托兰。 《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修订版)》内容提要:美国著名作家约翰 托兰先生的《漫长的战斗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是迄今为止*为全面地叙述那场残酷战争的历史著作。作者从朝鲜战争揭幕战 三八线冲突写起,以准确、生动而幽默的笔调,对美军增援朝鲜、汉城失守、大田兵败、釜山外围战、仁川登陆、越过三八线、坠入*的陷阱、长津湖溃败、血腥大撤退以及中国人的第三次战役、三八线附近的防守与进攻等战争具体过程,进行了刻画和描述。同时,对围绕着战争展开的和平谈判、战俘营里的战斗、麦克阿瑟被革职、李奇微的对策及李承晚造反等内幕活动也作了大量披露与分析。作者力图从 世界公民 的角度,透过美国普通士兵的眼睛观察、反映朝鲜战争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柬埔寨通史》是中国东南亚历史研究权威段立生教授的*力作,展现了柬埔寨从上古时期、扶南王朝、吴哥王朝、真腊时期、柬埔寨王国,到法国的殖民统治、柬埔寨的民族独立运动、西哈努克领导下的柬埔寨王国、朗诺统治下的高棉共和国、红色高棉执政时期和当代柬埔寨等各个历史阶段。 柬埔寨的历史,是一段辉煌与屈辱杂糅、统一和分裂交替的历史,柬埔寨人民既创造了惊世骇俗的成就,也经历了颠沛流离的伤痛。 从*早的扶南王国,到强盛之时的 富贵真腊 ,柬埔寨曾经雄踞一方,堪称当时东南亚地区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中心之地,俨然一副泱泱大国之势。但盛极而衰, 13 世纪末,强邻入侵,连年战争,导致国破家亡,民生凋敝。而后长达 90 余年的殖民统治更是耗尽了柬埔寨的昔日荣光。近代以来,国内外势力又轮番登台,不同派别间你争我
近代日本游华知识人曾根据自己的中国体验描绘出各式各样的新 中国形象 ,这些形象是在 古典中国 与 现实中国 的交互参照中产生的,这些自域外生成的中国观进一步反馈至日本,并参与形塑了近代日本的中国观。幕府末期至昭和初期,日本知识人大致形成五种中国观类型,即 荣衰一体 、 病体待治 、 日本中心 、 文明反思 与 幽玄浪漫 的中国观。通过对日本游华知识人中国体验之比对与分析,指明近代日本人的对华傲慢端倪,乃源于明治以降日本知识人的游华体验,而 双重中国 是其中国观的主流认知方式,主要表现特征就是 古今分裂 与 厚古薄今 。现当代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依然存在着 双重中国认知 的明显倾向,体现了超事实褒贬下的臧否失据和敬慢混杂时的标准不一。
本书是泰国历史权威段立生先生数十年研究集大成之作。系统地叙述了泰国这个文明古国自古至今的历史:从史前时期、前素可泰王朝时期、素可泰王朝时期、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吞武里王朝时期至曼谷王朝的历史,以及自拉玛五世以来泰国融入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同时,本书注重考察泰国对于中国、印度等外来文化的吸收,从全新的角度论述了泰国这一佛教国家的特色。 作者通晓中文、泰文和英文,广泛收集各语种文献史料,并坚持实地考察,在泰国生活活10多年,走遍泰国,以实地考察与文献记载比较研究的方法,著成此书。生动再现了历史细节与历史真实。 本书自面世以来,一再加印,获得读者和学术界的一致好评。
与过去的帝国史研究往往集中于政治、经济、军事等传统领域不同,何伟亚受到福柯的启发,另辟蹊径,重点探究英国的印度军事资料,尤其是英属印度陆军军事情报部门在1880年至1940年间制作的路线书和军事报告。这些由战略、地理、政治和民族等信息组成的情报,不仅仅形成了针对东方殖民地的帝国战略,而且也塑造了干涉的对象——亚洲本身。作者通过情报重构了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基于信息系统以及军事知识的安全制度,探讨了这一安全制度与帝国维系之间的密切联系,并由此展开分析了英国在 ,尤其是在亚洲地区的殖民扩张和侵略以及与俄国的“博弈”。
乌拉尔地区在地理上是欧洲和亚洲的天然分界,历史上是不同文化和人群交流的十字路口。发端于此的诸多考古学文化席卷欧亚草原,影响了欧亚大陆的历史。随着 中国青铜文明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有一部分即来自欧亚草原地带 的共识逐渐形成,欧亚草原考古资料的共享日益重要。由于受到高度军事管制,直到本书问世之前,从乌拉尔山脉到西西伯利亚以及哈萨克斯坦北部,在俄罗斯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考古学地图上仍是空白。 两位俄罗斯考古学家介绍了该地区公元前4000年晚期至公元前1000年早期的历史,对欧亚冶金技术的发展、游牧民族的兴起、社会结构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一把了解欧亚大陆历史之门的关键之匙,突破地域壁垒,打开这扇久掩的 欧亚之门 。
恒河是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印度文明的摇篮”“印度的母亲河”。恒河,堪称印度的灵魂。本书是英国记者马凯的ZUI新著作,全方位讲述恒河与现代印度的关系,包括恒河对该国的历史、宗教、文学、政治以及环境的影响等。我们将追随作者的脚步,倾听他的追问,共同直面一个残酷而又荒谬的印度悖论:印度教教徒是如此敬畏崇拜恒河,却为何又如此不加节制地污染甚至侵害他们至爱的民族之河呢?
明治六年(1873年),亨利 戴尔受邀担任工部大学校(东京大学工学部的前身)的首任校长。在他的领导下,工部大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为日本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是戴尔根据其在日本十年工作、生活经历,以及日本政府出版物及《日本邮报》等资料写就,对明治时代日本社会的发展变化、国家演化进行了细致分析,内容涵盖明治时代的教育、文化、艺术、社会、交通、产业、农业、商业、政治、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本书从多角度展现了明治时代日本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如何从一个落后的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一步步实现近代化进而跃居国际舞台前列。
以丝绸、香料、帝国为象征的亚洲大陆,充满迷人魅力,一直激发着人类的想象与向往,如今这种魅力更因其文化和政治的重要性而愈发强烈。东方人和西方人一直出于各种目的、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着对这片大陆的探索,留下珍贵的文字记录。本书摘录这些亚洲 发现 者的旅行文字,古希腊、罗马经典文献中对东方的描述,张骞、法显、玄奘、丘处机的西行事迹,马可 波罗与西方传教士、贸易者在东方的新奇见闻,19世纪以来肩负西方帝国使命的绝地之行,本书跨越时空,将人类探索与 发现 亚洲的数千年历史浓缩展现。 欧文 拉铁摩尔,这位曾经充满探索亚洲浪漫理想的青年,从中国边疆游历中成长起来的 徒步历史学家 ,富有传奇经历、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的学者,在多年田野调查经历与丰富文献积累的基础上,与妻子埃莉诺整理筛选出历史上那些 发现 亚洲的
中国和日本在一战中博弈,其结果为日后历史走向埋下伏笔;印度和越南通过一战认识到自身的民族命运,战后谋求独立;朝鲜希冀通过战后西方国家的帮助而独立,*终失望地走上自主的进程。各具特点的五国在一战中纷纷打开视野,在战中或战后迎来民族觉醒。 我希望这本小书把一战更充分地带入亚洲历史,同时也把亚洲人带入一战国际史。我也希望这本书能让亚洲人民更好地了解他们共同的历史,为健康、和平的未来之旅奠定基础 这个未来只能是共有的,而不是各自独有的。
马来西亚受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建构模式的影响,希冀将一国之内的人民整合成一个民族,即马来西亚民族。马来西亚建国以来,民族国家建构的政策基本上都是由马来民族主义的化身 巫统来主导,即使巫统一度成为在野党,但是巫统的民族国家建构政策的影响仍然广泛存在。巫统政府在名义上多次提出要建立一个团结合作的马来西亚民族,但从族群政策来分析,其目标取向主要在于优先确保马来人的利益,也可以这么说,马来人优先于马来西亚民族,巫统政府时期马来西亚实际上正在建立一个马来民族国家。本书在马来西亚民族国家建构研究的基础上,对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民族国家建构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了民族国家建构的内在逻辑,比较了不同建构模式的利弊得失,旨在厘清民族国家建构的基本问题和辨析国家民族的本质。
本书对印度悠久的五千年历史做了简明扼要的概述。主要是以朝代的变迁为主线,讲述了印度的古代史、中世史和近现代史。古代史部分从石器时代的印度开始讲起,讲述了原住民的生活,雅利安文化以及吠陀的宗教;印度的史诗;哲学时代出现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以及吠陀集录、梵书和奥义书,特别对佛教和佛陀释迦做了详细的描述;*后讲述了摩伽陀帝国、外寇贵霜王朝和笈多王朝的兴亡史。中世史是从回教入侵印度开始讲起,讲述了伽色尼王朝、马哈茂德十七次入侵印度的经过;接下来讲述了回教人建立的各个王朝,包括奴隶王朝、卡尔吉王朝、图格鲁克王朝、赛义德王朝和洛迪王朝的兴亡史;*后讲述了莫卧儿帝国的建立和发展,主要描述了几位明君的伟大事迹,包括巴布尔、胡马雍和阿克巴。近现代史部分从英国东印度公司入侵印度
重点新书:现代阿富汗的历史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荒唐、惊悚和悲伤。两个多世纪以来,几乎每隔40年,就会有一个大国强行阻断阿富汗的发展,破坏其取得的进步。待强权退出,阿富汗历史才能重新开始。 这是一个被自己的恶魔破坏的国家,这是一个被反复争夺和统治的国家。塔米姆·安萨利通过阿富汗人的视角来解读祖国的历史,他驳斥了“帝国坟场”的论断,讲述了长期以来外部世界从未完全了解的阿富汗内部斗争,剖析了现代入侵者屡战屡败的致命原因。在这里,外国的干涉和入侵不是主旋律,它们只是扰乱了阿富汗的发展,阿富汗人有自己的故事,这是与所有入侵完全不同的:高高在上的私权力、根深蒂固的部落文化、走火入魔的特别思想、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塔米姆?安萨利带领我们走进一个“真实的阿富汗”,为我们了解阿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