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人类文明的摇篮。这里诞生了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孕育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三大宗教,成就了阿拉伯帝国、波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等伟大帝国的辉煌。 然而如今,中东却成了动荡和战乱的代名词。宗教冲突和战争频发,民众抗议此起彼伏,恐怖主义肆虐。文明的摇篮如何变成了混乱的温床? 在《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历史视野下的中东大变局》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专攻中东研究20多年的昝涛老师,将为您揭开中东乱局的真相,探讨中东动荡的根源。全书从历史的视角切入,先是回顾了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奥斯曼 土耳其文明给当代中东留下的遗产,然后从不同角度观察中东五个大国的现状: 伊朗,在经历了 伊斯兰革命 之后,仍在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拉扯下动荡不断;伊拉克,经过被美国主导的重建,前途依旧不甚明朗;埃
《蒙古帝国史》上溯蒙古民族的起源,说明蒙古国家的形成和蒙古帝国的成立,至忽必烈征服中国,拔都和旭烈兀等征服罗斯和波斯之后,《蒙古帝国史》认为这时候的蒙古帝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改变了原来的面貌,叙事也就到此为止。在后一章(第五章),著者讨论蒙古人征服的结果,著者就事论事,未作进一步的分析。 《蒙古帝国史》的目的,有如著者自己在 引言 里面所说的,旨在将主要的几种蒙古史源(中国的、波斯的和蒙古的)互相比较和对证。看了这本书,觉得著者在这一方面所做的寻究工作贡献较大,很有参考的价值。在叙事方面,蒙古史素称难读,他也费了一番斟酌,使阅读起来比较容易,对于日期和地点也做了查考。至于本书文笔的简洁,叙事的生动,有如苏联学者雅库博夫斯基评此书所说: 有它在文学上的成就。
本书跳出西方史学研究窠白,纵览新加坡从古至今的历史,重新发掘、整理和解读了新加坡在中华文明、马来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交叉影响下形成的兼容并蓄、融合东西的独特思想与文化。
乌拉尔地区在地理上是欧洲和亚洲的天然分界,历史上是不同文化和人群交流的十字路口。发端于此的诸多考古学文化席卷欧亚草原,影响了欧亚大陆的历史。随着 中国青铜文明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有一部分即来自欧亚草原地带 的共识逐渐形成,欧亚草原考古资料的共享日益重要。由于受到高度军事管制,直到本书问世之前,从乌拉尔山脉到西西伯利亚以及哈萨克斯坦北部,在俄罗斯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考古学地图上仍是空白。 两位俄罗斯考古学家介绍了该地区公元前4000年晚期至公元前1000年早期的历史,对欧亚冶金技术的发展、游牧民族的兴起、社会结构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一把了解欧亚大陆历史之门的关键之匙,突破地域壁垒,打开这扇久掩的 欧亚之门 。
它是亚洲东西两部分之间的支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它是和中国并列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第三和第四大宗教的发源地。如今,它的人口位列世界人口榜头位,它的影响力已超越印度洋、覆盖全球。它就是印度,一个神奇而又充满矛盾的国家,一个与中国巨龙毗邻而居的南亚巨象。 与中国历史可以清晰地划分为连续的大一统王朝不同,印度历史呈现出一种断裂感、破碎感。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等地便出现了文明的曙光。文明的覆盖面积一度超过了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到了公元前1300年左右,可能的大干旱终结了印度河文明,一拨接一拨的雅利安人涌入印度。从这时开始到印度共和国成立,这片次大陆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外部势力入侵。来自西北的波斯人、希腊人、伊斯兰势力和来自东方的贵霜人、匈奴人,通过次大陆西北
《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修订版)》编著者约翰 托兰。 《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修订版)》内容提要:美国著名作家约翰 托兰先生的《漫长的战斗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是迄今为止*为全面地叙述那场残酷战争的历史著作。作者从朝鲜战争揭幕战 三八线冲突写起,以准确、生动而幽默的笔调,对美军增援朝鲜、汉城失守、大田兵败、釜山外围战、仁川登陆、越过三八线、坠入*的陷阱、长津湖溃败、血腥大撤退以及中国人的第三次战役、三八线附近的防守与进攻等战争具体过程,进行了刻画和描述。同时,对围绕着战争展开的和平谈判、战俘营里的战斗、麦克阿瑟被革职、李奇微的对策及李承晚造反等内幕活动也作了大量披露与分析。作者力图从 世界公民 的角度,透过美国普通士兵的眼睛观察、反映朝鲜战争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本书是探讨 亚洲文明 相关议题的文集,是该系列的第二辑。本书旨在于文明互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追溯 亚洲 概念的形成与演变,探讨其在东西方建构和想象中的内涵,针对西方语境下的亚洲概念、西方中心的亚洲视角,在今天全球化、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推进的大背景之下,反思应该如何阐释亚洲在世界中的定位,如何去除 中心 边缘 的固定思考范式,如何从学理角度论述亚洲文明的价值及其意义,如何分析亚洲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多元共生关系,等等。本书有助于为相关论学提供学术平台,进一步推进我国学界在亚洲及亚洲文明方面的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研究,为亚洲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建设做出贡献。
本书主要论述哈萨克斯坦独立后二十七年(1991 2017)的历史。上编对哈萨克斯坦1991年以前的历史做了概述;与六卷本《中亚史》致力于中亚地区共性的研究不同,作者在概述中强调的是哈萨克斯坦地理、历史和文化的个性。以2003年为界,中编论述了哈萨克斯坦政治体制、市场经济体系的构建和意识形态的重构,探讨了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下编论述了2003年以后哈萨克斯坦的政治、经济、社会改革,以及对外关系和国际地位。 五卷本《中亚五国史研究》主要分别论述了中亚五国独立后二十七年(1991 2017)的历史。上编对中亚五国1991年以前的历史做了概述;与六卷本《中亚史》致力于中亚地区共性的研究不同,作者在概述中分别强调的是中亚五国地理、历史和文化的个性。以2003年为界,中编论述了中亚五国政治体制、市场经济体系的构建和意识形态的重
本书主要论述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二十七年(1991 2017)的历史。上编对乌兹别克斯坦1991年以前的历史做了概述;与六卷本《中亚史》致力于中亚地区共性的研究不同,作者在概述中强调的是乌兹别克斯坦地理、历史和文化的个性。以2003年为界,中编论述了乌兹别克斯坦政治体制、市场经济体系的构建和意识形态的重构,探讨了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下编论述了2003年以后乌兹别克斯坦的政治、经济、社会改革,以及对外关系和国际地位。
本书从四个维度系统而深入地讲述日本文明:*,摆脱历史事件的陈旧观念:深度剖析两千年日本文明史中的关键时刻:江户锁国、明治维新、广岛核爆、泡沫经济破灭等等,日本文明的命运究竟由何主导?第二,打破历史人物的教条理解:深入解读百位影响日本乃至世界的人物: 终结战国时代 的德川家康、 开启变革 的明治天皇、 启蒙思想家 福泽谕吉等等,他们远比教科书里丰富得多。第三,从文化艺术中洞见国民性:茶道、《源氏物语》、动漫、深夜食堂等等,征服世界的日本文化标签里,可以洞见日本国民复杂的文化基因。第四,极具前瞻眼光的中日对比:房地产泡沫、制造业前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等等,横向比较亚洲蕞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从中管窥21世纪的发展密码。本书是一部具有纵深感和广度,趣味性与知识性兼具,能引起广大读
从先知琐罗亚斯德时代到强大的古代波斯帝国,再到1979年革命、人质危机和艾哈迈迪 内贾德执政时期,作者生动且完整地描述了伊朗数千年的历史。他清晰又详细地解释了古代伊朗复杂的王朝更迭和在共同的文化纽带联系下各族群融合而成的现代伊朗文明混合体。书中多处具有启发意味的独到见解使得本书成为理解伊朗这片复杂土地的重要指南。
本书主要论述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二十七年(1991 2017)的历史。上编对吉尔吉斯斯坦1991年以前的历史做了概述;与六卷本《中亚史》致力于中亚地区共性的研究不同,作者在概述中强调的是吉尔吉斯斯坦地理、历史和文化的个性。以2003年为界,中编论述了吉尔吉斯斯坦政治体制、市场经济体系的构建和意识形态的重构,探讨了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下编论述了2003年以后吉尔吉斯斯坦的政治、经济、社会改革,以及对外关系和国际地位。
。
伊朗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广袤的高原热土孕育了璀璨夺目的古代文明。公元前后,波斯帝国雄踞中东大地长达千年之久。其后数百年间,阿拉伯人、突厥人和蒙古人的金戈铁马驰骋在扎格罗斯山与阿姆河之间的苍茫原野,域外族群粉墨登场。自萨法维王朝起,伊朗地缘政治版图渐趋固化,什叶派的皈依俨然成为凝聚伊朗民族情感和宗教政治认同的精神纽带。恺伽王朝末期,现代文明曙光乍现,传统秩序的冰山已然露出融化的迹象。进入20世纪,伊朗经历现代化的长足发展,宪政革命、白色革命和伊斯兰革命堪称伊朗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坐标。汹涌澎湃的民众运动迎来了伊斯兰共和国冉冉升起的绚丽霞光,伊朗历史由此迈入崭新的时代。
内亚地区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央,在古代是众多游牧民族的定居地,向欧亚周边地区扩张征服的大本营,同时也是古希腊、波斯、中国、印度等东、西方文明相互沟通交流的媒介和纽带,多种宗教文化争奇斗艳之地,因此倍受众多学者的青睐,他们以不同的专业背景和视野从事内亚研究。由此,这一片区域亟需人们解读。美国著名内亚学和伊斯兰学者斯瓦特 苏塞克先生(Svat Soucek)的这本著作,侧重于宗教文化角度,主要对于帕米尔高原以西地区的历史提供了简明扼要的介绍。该书描述了自在突厥汗国、唐朝争霸内亚的背景下,阿拉伯异军突起从西入侵内亚,并传入伊斯兰教以来,由此开启了内亚西部逐渐伊斯兰化和突厥化进程为开端,分别叙述第一个本土穆斯林王朝萨曼王朝,喀喇汗王朝、哥疾宁王朝和塞尔柱王朝三足鼎立,蒙古帝国统一内亚地区,帖木儿汗国、
以丝绸、香料、帝国为象征的亚洲大陆,充满迷人魅力,一直激发着人类的想象与向往,如今这种魅力更因其文化和政治的重要性而愈发强烈。东方人和西方人一直出于各种目的、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着对这片大陆的探索,留下珍贵的文字记录。本书摘录这些亚洲 发现 者的旅行文字,古希腊、罗马经典文献中对东方的描述,张骞、法显、玄奘、丘处机的西行事迹,马可 波罗与西方传教士、贸易者在东方的新奇见闻,19世纪以来肩负西方帝国使命的绝地之行,本书跨越时空,将人类探索与 发现 亚洲的数千年历史浓缩展现。 欧文 拉铁摩尔,这位曾经充满探索亚洲浪漫理想的青年,从中国边疆游历中成长起来的 徒步历史学家 ,富有传奇经历、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的学者,在多年田野调查经历与丰富文献积累的基础上,与妻子埃莉诺整理筛选出历史上那些 发现 亚洲的
本书是泰国历史权威段立生先生数十年研究集大成之作。系统地叙述了泰国这个文明古国自古至今的历史:从史前时期、前素可泰王朝时期、素可泰王朝时期、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吞武里王朝时期至曼谷王朝的历史,以及自拉玛五世以来泰国融入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同时,本书注重考察泰国对于中国、印度等外来文化的吸收,从全新的角度论述了泰国这一佛教国家的特色。 作者通晓中文、泰文和英文,广泛收集各语种文献史料,并坚持实地考察,在泰国生活活10多年,走遍泰国,以实地考察与文献记载比较研究的方法,著成此书。生动再现了历史细节与历史真实。 本书自面世以来,一再加印,获得读者和学术界的一致好评。
《柬埔寨通史》是中国东南亚历史研究权威段立生教授的*力作,展现了柬埔寨从上古时期、扶南王朝、吴哥王朝、真腊时期、柬埔寨王国,到法国的殖民统治、柬埔寨的民族独立运动、西哈努克领导下的柬埔寨王国、朗诺统治下的高棉共和国、红色高棉执政时期和当代柬埔寨等各个历史阶段。 柬埔寨的历史,是一段辉煌与屈辱杂糅、统一和分裂交替的历史,柬埔寨人民既创造了惊世骇俗的成就,也经历了颠沛流离的伤痛。 从*早的扶南王国,到强盛之时的 富贵真腊 ,柬埔寨曾经雄踞一方,堪称当时东南亚地区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中心之地,俨然一副泱泱大国之势。但盛极而衰, 13 世纪末,强邻入侵,连年战争,导致国破家亡,民生凋敝。而后长达 90 余年的殖民统治更是耗尽了柬埔寨的昔日荣光。近代以来,国内外势力又轮番登台,不同派别间你争我
本书是一部探讨 亚洲文明 相关议题的文集,在文明互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追溯 亚洲 概念的形成与演变,探讨其在东西方建构和想象中的内涵,针对西方语境下的亚洲概念、西方中心的亚洲视角,在今天全球化、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推进的大背景之下,反思应该如何阐释亚洲在世界中的定位,如何去除 中心 边缘 的固定思考范式,如何从学理角度论述亚洲文明的价值及其意义,如何分析亚洲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多元共生关系等等。本书旨在为相关论学提供学术平台,进一步推进我国学界在亚洲及亚洲文明方面的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研究,为亚洲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