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展现了英国从古至今的历史,包括21世纪以来到当下的历史,阐释了这个国家的兴盛之道,透视了其成功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揭示了英国民族的禀赋和创造力,展现了其所开创的现代文明,以及现在所面临的挑战和抉择。作者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言近旨远,启人心智。《英国通史》自版问世以来,一再加印,获得读者的一致好评。
詹姆斯 乔尔的《*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是近几十年来 一战 起源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甫一问世便引起巨大反响。作为20世纪*秀的国际关系史学家之一,乔尔在书中全面分析了这场深刻改变世界历史的战争如何爆发,研究主题既包括 七月危机 、战前的联盟体系和外交方式、军事战略及指导思想、军备竞赛以及国内政治的影响,也包括对帝国主义竞争和经济动因的考察。与传统研究不同的是,乔尔还极为注重1914年的欧洲社会心态对大战爆发的影响,并提出诸多创见,由此引领了新的研究风潮。 2007年,当代著名外交史、战争史专家戈登 马特尔对乔尔的经典著作又进行了新的补充和扩展,加入了自本书第二版出版(1992年)十余年来很多新发现的史料和新的研究成果,使这部经典著作得以与时俱进,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本书是一部讲述古罗马时期社会生活与物质文化的历史普及读物,作者为古典历史学家哈罗德 惠特斯通 约翰斯顿,本次中文版为首次引进出版。全书描述了罗马共和国后期到罗马帝国早期之间罗马社会各阶层人们生活的细节,涉及古罗马家庭、名字、婚姻形式、女性地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奴隶门客、房屋建筑、家具装饰、服饰发型、膳食习惯、娱乐活动、旅行、出版、收支、职业、葬礼等,可以说是包罗了古罗马人从生到死的方方面面。
继《南北战争三百年》《孔子大历史》之后,李硕再出新作。这次他把目光重归自己的老本行战争历史,不同的却是将聚光灯转向了19世纪的中亚世界。他借用曾亲历俄国征服中亚战争的捷连季耶夫《征服中亚史》三卷本,来讲述19世纪俄国在中亚近21年的扩张历程。 本书很大的特点在于作者通过各种资料的补充,力图再现中亚内陆世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貌,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书中涵盖近200多幅图片,有些是随军画家创作的纪实油画,有些为当时拍摄的彩色照片,作者乃至找到19世界中亚世界的地势地图,标注行军路线,并为战场的地理环境做出详细注解,进行战场还原。 另外,作者还在书中补充了大量当时兵器发展历程的背景介绍。19世纪枪炮火药随战争的需求获得飞速发展,在俄国正规军与中亚游牧散军交锋时,兵器的优势被大大凸显出来,一场场战
本书是关于联邦制起源的政治学著作。德国和意大利在国家统一之前,有着非常相似的意识形态、文化与权力结构的条件,但德国最终建成联邦制国家,而意大利则成为单一制国家。为解答怎样的国家能建成联邦制的问题,本书追溯了德国和意大利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多层次因素,既讨论了政治领导人的雄心壮志,也分析了政治体制的延续性在构建国家时造成的限制。本书主张用 以邦国为中心 的视角代替既有的 以国家为中心 的视角,从全新的角度探讨了这两个民族国家的制度起源与欧洲政治发展的特征和本质。
你也许知道当今国际社会通行的 圆桌会议 ,但不一定知道 圆桌 与中世纪骑士精神的关系;你也许了解西方 女士优先 的习俗,但不一定了解这种习俗与中世纪骑士爱情观念的关联;你或许喜爱马术、剑术等现代体育项目,但不见得熟悉西方此类 贵族运动 与中世纪骑士比武大赛的渊源 骑士不仅对中世纪,而且对西方近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骑士独特的行为准则、价值信念,与教会的关系、与领主的关系、与贵妇人的关系都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历史叙事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本书以生动的笔法和丰富的图片展示中世纪骑士制度的方方面面,内容涉及骑士的日常生活、军事训练、比武大赛、征战、精神世界、情感生活、骑士团的演变等方方面面,为读者勾画了中世纪欧洲骑士阶层独有的面貌轮廓,诠释了西方骑士制度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意义,展
18世纪中后期,欧洲君主制危机四伏。年轻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哈布斯堡君主约瑟夫二世意识到改革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他急切地吸收启蒙思想,微服出行就是他实施开明统治的重要手段。基于无数的档案资料,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奥利地历史畅销作家莫妮卡 切尔宁讲述了一位身处巨变时代的超凡人物的统治与旅行故事。他隐姓埋名,不讲排场,走遍了广袤的帝国和辽阔的欧陆。从法兰克福到加利西亚,从法国到俄国,他亲眼看到了受苦挨饿的民众,会见了城市资产阶级,参观了医院和工场;他远远领先于他所处的时代,试图寻求全新的理念,建立一个现代国家。虽然约瑟夫二世掀起的改革浪潮最终遭遇挫折,但对于当今充满挑战的世界而言,这段前所未有的历史依然提供了意义深远的政治启示。
这套国别史,是英、法、德、俄、日、以色列和印度七个国家的简明通史。作者均系世界史领域对其国别有深厚研究功底的专家学者。图书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属于通识读物,适合广大史学爱好者和在校学生阅读。内容始于远古,迄于当下,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各册都附有译名对照及索引、王朝世系、大事年表和进一步阅读书目。
本书以 势力均衡 为主题,评述*次世界大战前七十年中欧洲英、法、德、奥、意、俄等国武装冲突,特别是运用外交计谋争雄称霸的情况。这七十年是欧洲作为世界中心的*后时期,也是欧洲 均势 的*后时期。其后,随着一战 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欧洲作为欧洲中心的地位从此一去不返。
在奥林匹斯宗教的影响下,诞生了古希腊文明的各种文化形态,史诗、竞技会、抒情诗,雕塑 还有悲剧。希腊的三大悲剧作家创作了具有各自鲜明特色的伟大悲剧,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命运,那所谓 背后的东西 。 《希腊的精神》将引领读者看到,哲学是如何在悲剧的指引下,从那 背后的东西 领悟到必然性与逻各斯,从而走上了 爱智慧 的道路。 悲剧呼唤哲学的高峰,哲学回应悲剧的启迪。《希腊的精神》旨在厘清悲剧与哲学之间的精神脉络,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希腊悲剧,也更好地理解古希腊哲学,感受古希腊的精神!
詹姆斯 乔尔的《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是近几十年来 一战 起源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甫一问世便引起巨大反响。作为20世纪秀的国际关系史学家之一,乔尔在书中全面分析了这场深刻改变世界历史的战争如何爆发,研究主题既包括 七月危机 、战前的联盟体系和外交方式、军事战略及指导思想、军备竞赛以及国内政治的影响,也包括对帝国主义竞争和经济动因的考察。与传统研究不同的是,乔尔还极为注重1914年的欧洲社会心态对大战爆发的影响,并提出诸多创见,由此引领了新的研究风潮。 2007年,当代著名外交史、战争史专家戈登 马特尔对乔尔的经典著作又进行了新的补充和扩展,加入了自本书第二版出版(1992年)十余年来很多新发现的史料和新的研究成果,使这部经典著作得以与时俱进,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李维是罗马奥古斯都时代的历史学家,著有《罗马史》一书。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从政治实务的观点疏陈《罗马史》的义理,写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论李维罗马史》。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论李维罗马史》里马基雅维利承袭李维 史以载道 的观点,多少承袭了其在《君主论》的现实主义做派,共和的机制要依靠人的 德性 加以维护,于是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论李维罗马史》中他终结了古典共和主义,而在书中隐含的现实主义又成为了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源头。
《罗马史(第二册)(汉译名著本15)》主要叙述的是自罗马完成意大利的统至罗马征服迦太基和希腊诸国(公元前三世纪前半期至前二世纪前半期)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一时期,是罗马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历史,是由偏于一隅的岛国走向地中海,越出地中海,地跨欧、亚、非三州的世界帝国的历史,也是罗马国家不断保持创造活力,逐渐达到高峰的历史,极盛之时,同时埋下了衰亡的因子。 蒙森《罗马史》共五卷,分四册出版,册收录、二卷内容;第二册收录第三卷内容;第三册收录第四卷内容;第四册收录第五卷内容。 蒙森《罗马史》详尽地叙述了自远古至共和国末期将近1000多年的罗马历史,阐述了罗马从偏于一隅的弹丸小国如何一步步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国家的过程及其原因,并指出了罗马在日渐强盛中已经蕴含衰亡的种子。本书视野开阔,论证严密,
金雀花王朝是迄今为止英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王朝,它在英国的统治历史起源于一场内战,这似乎预示了其统治充满动荡不安。虽然这个王朝设法维持了这么长时间的权力,但其统治过程不乏国王被废黜、监禁和谋杀,也不乏父子相残、夫妻反目 和叔叔杀害侄子这种同室操戈的悲剧。 本书讲述了从1154年安茹伯爵亨利加冕为英格兰君主,到1485年博斯沃思战役中理查三世倒台的整个王朝故事。
《欧洲霸权之前》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珍妮特 L.阿布-卢格霍德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全球史经典。本书描述了早期世界体系的兴起过程,该体系形成于12世纪末期,至14世纪最初几十年臻于*峰,涵盖了从西北欧至中国的广阔区域。它重新整合了一套相当复杂的、环环相扣的子系统,包括欧洲、中东和亚洲。作者认为,这三个地区表现出大致的均衡发展,换言之,不存在可以统辖整个世界体系的霸权势力。14世纪末期以来,这个世界体系中的权力真空,为欧洲势力的发展和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 作为一部由实证支撑的理论著作,本书丰富了世界体系理论的谱系,甫一问世便引发了学界的高度关注。沃勒斯坦、弗兰克、乔治 莫德尔斯基等人纷纷发表书评,围绕它的争论经久不息。
犹太人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流散,其中包括公元前8世纪亚述帝国征服以色列王国后十个部落的流散。这次流散后,以色列的十个部落从历史上消失,被称为 以色列遗失的十部落 。两千多年来,人们对以色列十个遗失部落的寻找从未停止,由此形成了关于以色列十个遗失部落的 千古之谜 。作者从一位历史学家的经历说起,构筑了一幅寻找以色列十个遗失部落的宏大历史画卷,但作者并没有试图论证十个遗失部落的真伪,而是客观展示了世人寻找十个遗失部落的历史事实。以色列遗失的十个部落不仅仅是在其家园被毁后随机消失的一个历史群体,他们还是永久的流亡者,是 以色列民族 身上残缺的肢体,就此而言该书是一部关于缺席者的历史。
本书论述德国历史上个实行议会民主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即从1918年德国在次世界大战中失败,魏玛共和国建立到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上台,魏玛共和国解体这一时期德国的历史。作者根据大量的一手材料,详细和深入地描述了这一时期德国在政治、外交、经济、社会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并评述了艾伯特、拉特瑙、施特雷泽曼、兴登堡、泽克特、格勒纳等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被评价为关于这一时期历史的好著作。本书为该书第二卷,叙述了第十一章至二十四章的内容。
本书主要叙述经济史实, 材料很丰富, 对于经济理论的转变, 如自由放任思想的确立和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态度也是一定的叙述, 对自由资产阶级的剥削状况有所描述和揭露。 书中除导言外,共分三编。编论述产业革命前夕的各种变化(包括旧式工业及其发展、商业的扩张、土地所有权的改变);第二编分析发明和大企业的关系(涉及纺织工业中机器的初使用、工厂制的出现、蒸汽机的出现);第三编指出产业革命的直接后果(涉及大工业和人口、工业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和工人、国家干涉和自由放任)。
本书主要由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巴黎市民写给国王及其代理人要求秘密监禁自己家人的密札构成。这些密札大致按照主题分类,围绕不睦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等,诉说了琐碎且难堪的家庭丑闻。 这些密札被上呈给当权者,以期绕过正规的司法程序,在隐秘的情况下监禁自己的家人,并改正他/她的恶习。通过这种隐秘的监禁,家庭的名声便不会被败坏,同时也展现了请愿人对于国家权力的遵从和支持。 但在这种非正规的程序下,密札制度的滥用是必然的,人们为了私欲或私愤肆意写信,而国王的代理人 警察,握有对密札及其后续监禁制度的最终解释权,他们也会通过对于监禁请求的同意、拒绝或更改彰显自己的行政权力。 出于种种原因,密札制度在十八世纪晚期便销声匿迹了。本书通过对大量十八世纪巴黎警方留档密札的展示,提醒读者思考公权力对私人领
本书描绘了亚述城邦的兴起,横扫诸国的辉煌,维系疆土的艰难,以及帝都尼尼微的末路,与亚述命运相纠葛的邻居们 腓尼基人、玛代人等 也陆续登上了历史舞台。泽内达˙A. 拉戈津借助亚述学,使荒城残碑重获生机,扑朔迷离的神话传说露出历史的本来面目,不但还原了亚述征服与统治的历史,也展示了近东诸民族的迁徙与交流、信仰与艺术。
《花神的女儿 英国植物学文化中的科学与性别(1760 1860)》是一部*创性的著作,探讨了植物学为何在林奈时代的英国被推崇为适合女性的科学,并逐渐成为女性重要的文雅活动。希黛儿用翔实的证据展示了女性为植物学、博物学文化贡献良多,也剖析了19世纪科学职业化和专家文化影响下女性植物学实践遭受排斥的过程。本书为我们理解植物学、理解女性打开了新的视野,提醒我们*有了解女性的植物学实践,才能更*面、深入地理解当时的植物学文化,同时又促进人们重新正视人类与植物交互的多样性,反思科学世界图景,以实际行动丰富我们的生活世界。
本书是一部英国史名著,入选兰登书屋20世纪百大英文非虚构类图书,它聚焦于一战前1910到1914年的英国,也就是爱德华七世去世到一战爆发之间的英国。当时自由党是英国的执政党,也是最强大的党派。但面对国内风起云涌的三大危机,即爱尔兰自治运动、妇女争取选举权运动和工会运动,由于阿斯奎斯领导的自由党政府应对不力,导致自由党急剧衰落。作者原为记者,在本书中运用小说的笔法叙述历史,刻画的历史人物如首相阿斯奎斯、未来的首相劳合 乔治、青年丘吉尔以及女权运动领袖潘克赫斯特夫人等性格各异,对三大运动的发展描写得充满画面感,对自由党衰落的原因分析透彻有力,对人性的刨析极有深度,使得这本书成为一部名著,自出版以来多次再版,对历史写作有相当的影响。
短短400年间,大英帝国是如何崛起,并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的?今天的英国,它的主导地位已经结束了吗? 英国重要的金融历史学家之一尼尔?弗格森在新书中深入探讨了大英帝国的崛起以及对政治,经济和世界贸易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个远眺欧洲大陆西北沿岸的多雨的群岛国家何以能在全球称霸?这不仅仅是英国历史所关注的,也是世界历史所需解释的基本问题。 作者在这本书中无意详细描述大英帝国通史,只是想记录大英帝国以及殖民地推动下的全球化发展。本书总体上以时间顺序为框架,主要以商品市场全球化,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政体全球化,资本市场全球化,战争全球化这六大主题为主线记述一个帝国崛起的原因,以及对其他国家的深远影响。阅读本书,必能帮你了解帝国的崛起以及帝国权力转移的微妙过程,同时从历史的视角,
这套国别史,是英、法、德、俄、日、以色列和印度七个国家的简明通史。作者均系世界史领域对其国别有深厚研究功底的专家学者。图书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属于通识读物,适合广大史学爱好者和在校学生阅读。内容始于远古,迄于当下,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各册都附有译名对照及索引、王朝世系、大事年表和进一步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