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曾经的 日不落 帝国,一个具有绅士风度的国家。本书将帮你从地理、文化、制度等多个维度了解英国的 进化历程 。 《英国简史》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玛丽 普拉特 帕米利,全书分为英格兰简史、爱尔兰简史、苏格兰简史三部分,分别从古不列颠、早期的爱尔兰、早期的凯尔特开始讲起,讲述整个英国的历史发展。内容容纳了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科学等,是全面了解英国历史的通俗读物。作者用擅长的讲故事手法,用有趣而简短的故事将英国不同的历史时刻串起来,彼此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翻开任一页都能开始阅读。群书新增6820字注释,译文更专业,更通俗。想要了解现在的英国,就要读一读《英国简史》。
一个曾两次发动了世界大战的国家,是如何从先天不足成为实力强国的? 《德国简史》是美国历史学家玛丽?普拉特?帕米利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分为20章,从印欧迁移、日耳曼民族等一直到德意志帝国的建立,还包括查理曼大帝、亨利四世、路易十四等德国有名的统治者,以时间为线索,讲述德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作者用擅长的手法,用具体的历史事件将德国的大历史串联起来,并融入作者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全面了解德国。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通俗易懂,趣味性强。青年译者用更适合现在读者的语言全新翻译,新增几千字注释。所有章节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翻开任一页都能开始阅读。让读者可以像读小说一样读历史。想要了解现在的德国,就要读一读《德国简史》。
贸易如何兴起?以什么方式传播?又将如何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个体命运?贸易常常给全球化和商品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不可预计的后果。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突变,新观念革命都与贸易相关。贸易将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人联结在一起,促成了全球化,同时也改变了各地的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贸易打造了今日的世界格局。贸易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世界史。 本书以 贸易 为主线,分为七个章节,从市场的形成、运输手段、致瘾性食品、移植、暴力、现代市场、世界贸易工业化及去工业化等方面论述了贸易与法律、文化、革命、技术科技等等之间的关系,并描绘出一幅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画卷。 本书由彭慕兰与托皮克在《世界贸易杂志》(World Trade Magazine)写给读者的小文章精心编选、集结而成。彭慕兰精通中
《俄国革命史》是苏联革命家托洛茨基撰写的史学名著,全书共3卷。书中包含对俄国 二月革命 和 十月革命 极为详实的记录。本书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作者试图 *不依赖个人回忆写成 ,尽可能客观具体地描述革命自身的进程,同时将用活生生的场景写成革命历史的特长发挥到了极致。 本书的*卷,主要介绍二月革命的背景、发生及 二月起义 后到 四月危机 、 六月示威 的历程。作者认为,二月革命仅仅是 一具外壳 ,十月革命的内核蕴藏在其中。 二月革命的历史就是十月革命的内核怎样从自己的妥协主义外壳中剥离出来的历史。 第二、三卷,完整记述了从 七月危机 到十月革命的历史。作者整理了大量的史料,卷帙浩繁,力求叙述地完整详细, 教人们去了解革命是如何准备、如何发展和如何胜利的。
全书展现了英国从古至今的历史,包括21世纪以来到当下的历史,阐释了这个国家的兴盛之道,透视了其成功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揭示了英国民族的禀赋和创造力,展现了其所开创的现代文明,以及现在所面临的挑战和抉择。作者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言近旨远,启人心智。《英国通史》自版问世以来,一再加印,获得读者的一致好评。
卷《俄国革命》 内容提要: 1917年的二月人民革命推翻了旧制度,使俄国成为 世界上自由的国家 。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与苏维埃谈判达成的政权问题解决方式,既反映了主要社会政治力量相对平衡的状态,也成为二月革命后混乱局势的重要原因。二月后国内的布尔什维克组织曾主张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框架内的合法反对派之路,而侨居瑞士的列宁提出并论证了由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的必要性。列宁取道德国返回俄国,领导布尔什维克走上了夺权的道路。俄国革命从二月走向十月并非必然性作用下的平坦大道,而是充满复杂斗争的曲折过程。列宁认为,俄国的落后与战争的影响相结合所造成的非常局面,提供了走一条超越一般规律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可能性。但布尔什维克以十月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后,首先还要为巩固政权而战。 本书根据大量俄文文献档案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记录了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11年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战争。修昔底德亲身参与了这场战争,在亲身感受的基础上,他依靠敏锐的观察力、发挥了卓越的写作才能之后完成了这部著作。这部著作体大思精、前后一贯,是预先订好写作计划之后一气呵成的。因此各个部分上下衔接、首尾相连,其间有严密的逻辑性。它原先也没有分卷,后来的校注家们把它分成8卷,每卷又分为若干章,但是各家在分章分段时却有很大的不同。
歌德曾说: 一个人如果看到了罗马,他就看到了一切。 作为古代世界中首屈一指的大帝国,罗马人曾将欧亚非的广大地区纳入疆域,罗马人开创的一系列政治制度、法律规范、管理模式以及公共工程等,至今仍影响着西方社会,成为现代西方文明永不衰竭的活水源头。 诸王传说、政体沿革、凯旋荣光、权力辉煌、英雄陨落,都将在这一部波澜壮阔的罗马帝国发展演变史中清晰呈现。让我们一起在历史、人文、哲学智慧中获得浸润,激荡心中的美德和恢宏理想,了解有温度的 永恒之城 罗马,了解当今的西方社会与世界格局。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且广泛的政治文化大革命,不仅打破了欧洲的旧制度桎梏,更成为后世革命运动的 母体 。本书是法国大革命史权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高毅的代表作,开风气之先、立学界范式,堪称国内政治文化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全书从精英的决裂意识和大众的危机意识两个维度切入,论述和剖析了重权轻法、民族再生、谣言恐慌等大革命政治文化的多重面向,揭示了近代法国政治动荡和法兰西民族政治参与意识的文化心态根源,审视了法兰西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并试图寻找革命运动的一般规律,探求实现政治稳定的途径。在当今不确定的时代,作者对法国大革命及近现代其他国家革命做出的富有张力的思考,无疑提供了值得镜鉴的历史教益。
1660年, 太阳王 路易十四亲政在即;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在这至关重要的百余年中,旧制由盛转衰,启蒙熠熠生辉,公共领域兴起,民族国家登场。在本书中,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蒂莫西 C.W.布莱宁探讨了改变18世纪欧洲权力格局的文化革命。漫长的一个多世纪中,王公贵族以古典方正的建筑、光辉崇高的绘画、庄严肃穆的歌剧呈现权力的文化,公众人民则在期刊、报纸、小说、图书室、咖啡馆中彰显文化的权力,逐渐显露的新生力量为既有秩序带来了撼动根基的挑战,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对纷扰与骚动,法兰西、德意志与不列颠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最终走上了迥异的发展道路,整个欧洲就此迈入现代世界的新篇章。
詹姆斯 乔尔的《*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是近几十年来 一战 起源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甫一问世便引起巨大反响。作为20世纪*秀的国际关系史学家之一,乔尔在书中全面分析了这场深刻改变世界历史的战争如何爆发,研究主题既包括 七月危机 、战前的联盟体系和外交方式、军事战略及指导思想、军备竞赛以及国内政治的影响,也包括对帝国主义竞争和经济动因的考察。与传统研究不同的是,乔尔还极为注重1914年的欧洲社会心态对大战爆发的影响,并提出诸多创见,由此引领了新的研究风潮。 2007年,当代著名外交史、战争史专家戈登 马特尔对乔尔的经典著作又进行了新的补充和扩展,加入了自本书第二版出版(1992年)十余年来很多新发现的史料和新的研究成果,使这部经典著作得以与时俱进,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本书是研究英国工业革命的经典著作,作者用精炼的文字编织出英国工业革命的整个历史,通过对纺纱织布、挖煤炼铁、技术创新、资本运转、童工生活等场景的精心刻画,将英国工业革命的方方面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并指出,人口、科技、资本是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阿什顿也明确指出,工业革命带来的一系列变革,不只是工业上,还是 社会上的和思想上的 。作者在考察和叙述工业革命的同时,意识到经济过程的特点不是突然变化的,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工业革命应该是整个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且不是*后一个阶段。这些都为我们多角度长时段的认识工业革命提供了借鉴和视角。
德意志贵族怎样应对纳粹?容克贵族阶层与普鲁士军国主义有什么联系?法国大革命如何开启德意志诸侯的 陪臣化 命运? 本书综合德语、英语世界的各类研究、专著、访谈等资料,将德意志贵族作为主线,细致刻画这一群体在历史长河中的前世今生及跌宕起伏的生活与命运,并由此作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的演化。同时,全书对贵族体制的体系机制做了非常系统的呈现和解析,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日常生活各个角度对德意志贵族的方方面面做了深入透视,是一本德意志贵族百科全书。
继《南北战争三百年》《孔子大历史》之后,李硕再出新作。这次他把目光重归自己的老本行战争历史,不同的却是将聚光灯转向了19世纪的中亚世界。他借用曾亲历俄国征服中亚战争的捷连季耶夫《征服中亚史》三卷本,来讲述19世纪俄国在中亚近21年的扩张历程。 本书很大的特点在于作者通过各种资料的补充,力图再现中亚内陆世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貌,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书中涵盖近200多幅图片,有些是随军画家创作的纪实油画,有些为当时拍摄的彩色照片,作者乃至找到19世界中亚世界的地势地图,标注行军路线,并为战场的地理环境做出详细注解,进行战场还原。 另外,作者还在书中补充了大量当时兵器发展历程的背景介绍。19世纪枪炮火药随战争的需求获得飞速发展,在俄国正规军与中亚游牧散军交锋时,兵器的优势被大大凸显出来,一场场战
《法国革命论(汉译名著本)》写成于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次岁,它和大革命前两年英国作家所写的《法国旅行记》同为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当时英国两部重要的手历史文献。
18世纪是法国的世纪,路易十四为他的继任者留下了一个强大且稳定的君主制政体。但在1789年, 旧制度 与 大革命 的博弈不仅彻底摧毁了前者,还使其声誉扫地,法国也随之陷入动荡之中,直到拿破仑重建秩序。 本书勾勒了这段承上启下历史时期的波澜画卷,科林 琼斯以扣人心弦的讲述,追溯了在这个跌宕世纪中走向迟暮的波旁王朝。王权与高等法院间难以调和的斗争,贵族与平民间无法弥合的分野,启蒙运动的浪潮,对外战争的冲击 当 太阳王 的遗产在愈益复杂的环境中难以为继, 伟大民族 也注定将步入新的纪元。
18世纪中后期,欧洲君主制危机四伏。年轻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哈布斯堡君主约瑟夫二世意识到改革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他急切地吸收启蒙思想,微服出行就是他实施开明统治的重要手段。基于无数的档案资料,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奥利地历史畅销作家莫妮卡 切尔宁讲述了一位身处巨变时代的超凡人物的统治与旅行故事。他隐姓埋名,不讲排场,走遍了广袤的帝国和辽阔的欧陆。从法兰克福到加利西亚,从法国到俄国,他亲眼看到了受苦挨饿的民众,会见了城市资产阶级,参观了医院和工场;他远远领先于他所处的时代,试图寻求全新的理念,建立一个现代国家。虽然约瑟夫二世掀起的改革浪潮最终遭遇挫折,但对于当今充满挑战的世界而言,这段前所未有的历史依然提供了意义深远的政治启示。
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有关亚历山大的著作中较好的一种。书中主要叙述亚历山大大帝的如下经历:公元前336年即位,334年出征波斯帝国,沿地中海南下,直抵埃及;331年回兵小亚细亚,东征波斯直至印度北部;回兵途中于323年病死于巴比伦。阿里安记述亚历山大大帝的这次远征时所引用的资料比较翔实可靠,既少记载亚历山大的奇闻铁事,又少夸张不实、附会溢美之辞,力图避免虚构,并对历史取分析态度。
从公元11世纪起,许多探险者竞相踏足这片无主之地。几个世纪之间,它遭遇英法殖民者的激烈争夺,成为欧洲和北美对抗的中心战场,直到1867年成立责任政府,加拿大正式作为独立国家走上世界舞台。 本书以诗性的语言描写了11世纪到19世纪的加拿大历史。阶段 法属加拿大时期 ,始于11世纪北欧人初登北美大陆,止于蒙特利尔城被英军攻陷的1760年,书写了法英两国为争夺北美统治权而发生的冲突和战争。第二阶段 英属加拿大时期 ,从1760年英军攻陷蒙特利尔城开始,持续到《英属北美法案》签署的1867年,书写了属地人民为争取自治权利而不懈奋斗的故事。第三阶段 自治领加拿大时期 ,从1867年加拿大成立责任政府起,到作者完成本书的1895年,呈现了自治领人民开疆拓土、团结奋进的历史细节,勾勒出这个新生独立国家的个性和命运。
《制造路易十四/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着力于路易十四公众形象的制作、传播与接受的历史,行文流畅、插图丰富,是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历史文化领域的上乘之作。 本书全面论述了17世纪的形象制造者如何推销路易十四,如何以意识形态、宣传广告、操纵民意来包装君主,清晰地呈现了权利与艺术的互动关系。透过作者比较文化的精辟观点,读者定能对现今的媒体包装机制有另一番解读与省察。
西蒙 沙玛在这部充满挑战性、波澜壮阔的的编年史中写道:在法国大革命前夕,旧制度远非奄奄一息,而是充满了活力和能量的迹象。这颠覆了许多传统观点。沙玛主张,大革命并没有产生一种 公民的爱国文化 ,相反,在此之前这种文化就已经存在了。他认为,特权等级对新鲜血液持开放态度, 资本主义贵族 深入参与工业企业,支持技术革新。如果沙玛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路易十六政权的财政危机并不必然会导致革命的结果,相反,是一种在浪漫主义支持下的、对暴力的崇拜引发了一个被偏执狂笼罩的国家的历史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