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称 司马小松 的黄易(1744 1802),不仅是书法、篆刻和绘画上成就卓越的艺术家,同时也是清代*重要的金石学家之一。黄易的访碑、拓碑活动,在嘉祥重新发现并就地复建武梁祠;其首屈一指的拓本征集并通过刊布、题跋等等,三十年间,积五千件拓本的收藏,使得他成为乾嘉金石学中*为活跃的关键人物,为后人留下了《小蓬莱阁金石文字》与《小蓬莱阁金石目》等著作。 明清艺术史、学术史研究前沿令人瞩目的Z新力作。 本书从黄易发现武梁祠入手,展开对乾嘉金石活动的生动记述。在 金石亦时尚 的潮流中,翁方纲、王昶、钱大昕、孙星衍、洪亮吉、瞿中溶、阮元等众多学术精英,散布各处的地方官员与雅嗜金石的布衣学者,各以友朋的身份纷纷登场。 作者以清代金石学家黄易为中心,围绕金石收藏的信息渠道、征集网络、回报方式、藏品的经典化
本书是钱学森在美国被迫参加的五次听证会的全记录,根据公开披露的档案资料整理并翻译成中文,是听证会全记录中文版本的首次出版。钱学森听证会是钱学森回国历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钱学森五年归国路中为重要的篇章之一。钱学森在听证会上掷地有声的回答是钱学森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本书为深入开展钱学森研究以及20世纪中国留学教育史和20世纪国际冷战史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手史料,同时也为新时代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科技工作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贺年片风靡中国大学校园,成为传递情谊与时代风貌的独特载体。本书精选1952至1988年间500余张中国大学贺年片,通过图像生动展示中国大学历史沿革及院系调整的影响。这些贺年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审美与时代变迁,还深刻体现了各大学的独特气质,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新中国教育发展史的独特视觉档案。书中贺年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绘图案、纹饰、书法拼贴等装饰性元素个性鲜明,展现了特定年代的审美特点。从地质勘探到戏剧演出,再到校园足球赛,这些贺年片捕捉了鲜活的大学生活瞬间,承载了四代中国人的青春记忆。这不仅是研究中国大学历史的重要参考,也是感受时代变迁、追溯往昔岁月的生动见证。
本书即吸纳旧志之例,又参近世学术著作的撰述之体,采用考论结合方法。本志分:《方域地理志》《建置志》《沿革志》《授徒志》《管理志》《职官志》《名师志》《英才志》《著述志》,并附《应天书院大事编年》。每志编纂,采用考论结合的方法。有总述,有对文献的稽考,又有对文献真伪的考证辨析。《方域地理志》重在将应天书院的方域地理、人文底蕴进行阐述。《建置志》主要对应天府书院的初期的建置规模、以 应天府书院 为名27年间的兴废修葺进行考查。《沿革志》分为四卷,即北宋府学与南京国子监时期、金元府学时期、明代州府之学与书院复兴、清至近代书院文脉之沿续。《授徒志》《管理志》主要对书院三十余年间的授徒思想、教授内容、传授方式方法与书院运行管理制度等,分别进行探索、考证、论述。《职官志》以应天书院诞生时算
本书为考古学家严文明的作品自选集,内容包括中华文明的始原,仰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东夷文化的探索,良渚文化与中国文明的起源,等等。此书展示了作者数十年考古研究的过程和成果,反映了他对中国早期文明探索的理论贡献。
本书稿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主持整理,是陈修良同志在1952年至1955年间的工作笔记结集,内容包括了在此工作阶段的方方面面。例如一些重要会议的纪要、讲话实录,关于教育、经济等各项工作的总结及经验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清代畅春园史料初编》辑录清代起居注中与畅春园相关史料,点校整理,汇为一编。清朝起居注,作为清代历朝皇帝之言行录,是畅春园史料较为丰富的来源。本次辑录和整理工作,以影印出版的起居注为底本,以畅春园为专题选录史料,加以点校整理,以时为序,次第编排,标注出处。总体来看,清代起居注中的畅春园史料较为全面地展示了畅春园在有清一代的历史变迁,就所搜集到的史料数量来说,以康熙朝为*,直观再现并着重凸显了康熙皇帝居园理政的详细情形,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朝起居注则反映了在清代不同历史时期园林功能的发展变化。
本书是研究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所藏清代蒙满文档案的第一部专著。作者在参与整理和影印出版该馆所藏蒙古文档案的基础上,对其中蒙古文书信档案进行汉译、注释和研究,向世人展示了清代蒙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画面。本书资料珍稀罕见,研究具有学术前瞻性和开拓性。
本书精选西方重要英文文本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之进行介绍乃至解读,力图多层次、全方位地揭示西方中世纪时期在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基本状况与特征,从中透显出西方历史的演进脉络、流变趋向乃至发展规律。各卷所选的篇目,既有对某文献的全文收录,也有对某文献核心部分的截取。每篇文献后还开列了一些相关问题的研究著作,引导读者延伸阅读,并作进一步的探究。
本书是中山大学图书馆在馆藏40余万件徽州文书基础上,进行整理、归户、定名、分类、保藏、管理等的实践总结。本书正文共7章,分别论述民间历史文献的概念界定、民间历史文献的典藏与收集状况、徽州民间历史文献的分类体系、民间历史文献元数据规范与著录规则、民间历史文献的保护与修复、民间历史文献数字化加工与管理、民间历史文献数据库建设与数字人文导向等。本书对民间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等的论述,基于中山大学图书馆文书保藏实践操作,并附录了中山大学图书馆收藏、整理民间历史文献过程中行之有效的多种工作表单,对相类似的民间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有良好的借鉴之功。民间历史文献的收藏、整理、公布目前越来越受到收藏机构与学术研究界的高度重视,基于民间历史文献的相关研究成果,是全面认识地方社会、历史、文化
本书是中山大学图书馆在馆藏40余万件徽州文书基础上,进行整理、归户、定名、分类、保藏、管理等的实践总结。 本书正文共7章,分别论述民间历史文献的概念界定、民间历史文献的典藏与收集状况、徽州民间历史文献的分类体系、民间历史文献元数据规范与著录规则、民间历史文献的保护与修复、民间历史文献数字化加工与管理、民间历史文献数据库建设与数字人文导向等。本书对民间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等的论述,基于中山大学图书馆文书保藏实践操作,并附录了中山大学图书馆收藏、整理民间历史文献过程中行之有效的多种工作表单,对相类似的民间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有良好的借鉴之功。 民间历史文献的收藏、整理、公布目前越来越受到收藏机构与学术研究界的高度重视,基于民间历史文献的相关研究成果,是全面认识地方社
清代著名经学家洪亮吉曾提出藏书有四厄,即水火兵虫,其中"兵"指的就是战乱。抗战八年,随着战火南移,全国各地图书馆及各地藏书家们带着自己的珍藏书籍,*南移西迁。尤其是各地图书馆,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利用山洞、祠庙等地向读者提供借阅服务。抗战结束后,图书馆纷纷迁回原地复馆,部分藏书家也将自己收藏捐交政府部门。在整个流迁过程中,各馆收藏古籍有被焚毁的,比如清华大学图书馆部分藏书;有增加的,比如腾冲县图书馆获赠邓厄赠书;有被日寇掠走的,如天津图书馆所藏古籍。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牵头,以全国各地方图书馆工作者为对象,进行了"抗战古籍保护事例"的征文活动,对全国图书馆在抗战时期流失的古籍进行全面筛查,将征文结集成《抗战时期古籍抢救保护史迹文集》出版。
本书通过解读具有代表性的五代文人、武人、僧人、平民墓志和碑铭等 材料,探讨诸色人等的社会流动和文武交流,发现恩荫、婚姻、家世仍是五代社会流动的重要条件。五代的阶级流动尽管较为活泼,但阶层流动有限, 和实权职位仍然掌握在少数家族的手里;成就宋初向文治倾斜的,不单是皇帝或文人,整个五代武人团体的自我转型或对传统武风允文允武的追求,都是重要因素。从武人占优势经过文武磨合共治而达到文人占优势,宋代完成治权上的变革成为文人主政的新一代。书稿为我们观察五代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视角。
《辽金行记九种 辑本揽辔录》所收十种著作,是宋朝官吏出使辽、金的文字记录,史料价值丰富;这些文字原本散在诸书,徐苹芳予以辑录,并进行了标点、校勘。其中,通行本《揽辔录》仅为此辑本的十分之四,且辑本对史实的年月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兼有论及章怀太子墓 礼宾图 的短文一篇。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安徽提学使、署理安徽布政使。沈曾植在清末民初学界声望极高,经史、诗文、音韵、目录、书法、佛老无不奄贯,一生藏书颇富,书法自成一格。其对史学之贡献,以边疆史地研究为大,而学界对其成果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本书共分两部分。作者首先对沈氏在边疆史地及中外关系史方面的各种成就作了全面细致的阐述,指出他在近代学术目前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同时,作者将近年访求所得的多种沈氏未刊著作逐一整理辑校,公之于世。这是沈曾植有关中外交通史籍研究成果的首次结集,对深入探讨近代学术转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稿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主持整理,整理记录了老一辈革命家沙文汉同志在建国前夕直至1958年的工作笔记和讲话稿。编辑成书后共分四卷,本书为第三卷,收录的是1956年期间的工作笔记。
本书稿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主持整理,整理记录了老一辈革命家沙文汉同志在建国前夕直至1958年的工作笔记和讲话稿。编辑成书后共分四卷,本书为第三卷,收录的是1956年期间的工作笔记。
本书稿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主持整理,整理记录了老一辈革命家沙文汉同志在建国前夕直至1958年的工作笔记和讲话稿。编辑成书后共分四卷,本书为第二卷,收录的是1955年期间的工作笔记。
本书所收是《新青年》杂志编读往来书信,写信者有普通读者,也有思想文化界知名人士,或者日后成为知名学者,颇能反映五四前后中国知识分子所思所想和社会风尚,集中呈现,便于治学者应用,也便于普通读者阅读。
丁邦友、魏晓明编*的《秦汉物价史料汇释》全面搜罗了传世文献和迄今为止出土的碑刻、铜器、铅券、简牍等资料中有关秦汉物价的记录,将其汇于一编;同时,汇集了学者们对秦汉物价史料的各种解读和诠释, 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学术观点,将其分门别类列于相关史料之后,并尽可能予以比照、甄别。 本书所搜集到的秦汉物价史资料分为奴隶价格、田宅价格、五谷价格、草料价格、器用价格、六畜价格、饮食价格、布帛服装价格、珍宝价格、雇佣价格、爵位价格、《史记 货殖列传》所载物价、类别不明者价格等13大类170余小类,总计罗列了200余种商品( 或产品)的物价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