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是载録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流传中屡遭亡失伪造,原书面貌难存。清代以来有朱右曾辑《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又据朱氏补充和订正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本书即依据王氏,订正其误字脱文、引书不全和讹误,并补漏引,纠正编次不当处,辑补前代学者考证足资发明者,于原文不明之处予以补充和解释,另依《竹书纪年》所载编制《战国年表》以便读用。
这是一本纵论古今的历史书,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在百科全书的两万人里,只选出了100位*有影响的人,他们中有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探险家、宗教领袖,还有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时间跨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让人叹为观止。这让本书一问世就成为畅销书。不难看出,作者在书中侧重于那些影响人们思想及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人,作者的意图正如培根所言:智慧与学术给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影响远比特权与统治持久。在《荷马史诗》问世以来的两千五百年或更长的时间里,不曾有诗篇遗失,但却有多少宫殿、庙宇、城堡以及城市荒芜或是被焚毁?
《越绝书》是一部有关吴越地区古代历史文化的典籍,这部书围绕吴越地区的人、事、物展开,记载了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江浙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反映了春秋末年吴越两国争霸的史实。该书内容及思想内涵庞杂,该书的性质也是众说纷纭,有史书、复仇之书、兵家之书、经世致用之书、地方志甚至小说等多种说法。
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 《明史 张居正传》 康熙皇帝: 讲章以精切明晰为尚,毋取繁衍。联阅张居正《尚书、四书直解》,义俱精实,无泛设之词,可为法也。 《清史稿 圣祖本纪二》 《大学》《中庸》是儒家经典《四书》中的两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著作。本书原名《四书直解》,是明朝著名政治家、万历年间大学士张居正给万历皇帝讲解《四书》的讲章。张居正不仅对每一段经典原文都进行了字词解释和逐句串讲,还从经典原文引申到现实政治,对皇帝进行统治术的教育。全书以明代白话文写成,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很好的国学入门读本。整理者选取该书的《大学》《中庸》部分,对原文和张居正讲评部分进行新式标点,并补充了注释、译文、点评,以便传统文化爱好者使用。
《山海经》作为研究中国上古社会、领略古代神话传奇的珍贵史料,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一直存在阅读、理解上的难度。本书作为袁珂先生精心整理的一个 译注 本,没有改变经文本来面貌,并且有校、有注、有译,更加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注释在《山海经校注》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删去繁琐的学术性探讨文字;译文则逐字逐句全部翻译,力求能准确达意,以直译为主,小部分译文采用意译。精校的原文附以吸收了袁珂先生研究成果的注释和译文,除了重视学术性和资料性,更强调了通俗性。
思想艺术,文脉传承,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盛宴。中国文化,离不开诸子百家,离不开思想流派,是音律书画,是诗词歌赋,藏身于字里行间,植根在中华儿女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历代典籍对圣贤、思想、艺术的记载极为重视,这些记载成为我们当今中国文化的基础,并将传承后世。
君臣交手,波诡云谲,王朝命运的启示录。在中国历代典籍中,对帝王和将相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今人或有借鉴可取之处,或有警示告诫之意。他们是毁誉参半的传奇帝王,他们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专情君主。他们尽心辅佐,他们沉迷伪装。帝王和将相身份有别,是经天纬地、互相成就的搭档,是操纵人心、反目相杀的两面君臣。每一次对话,每一个决定,都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和王朝的命运。
皮锡瑞(1850 1908),字鹿门,湖南善化人。光绪八年中举,后绝意仕进,以讲学、著述终老。皮氏精治《尚书》,考证经文,彰显奥义,于 伏学 尤具畅微抉隐之功;兼攻 郑学 ,深究古礼,疏通两汉今古两家经注传笺,一以扶翼西京微言大义之学;晚年融贯群经,创发大义,出入汉、宋、今、古之间,以其治学主张和成就,使今文义例之学、典制之学和经世之学融为一体,成为清代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之一。《尚书大传》传为伏生所作,说解《尚书》,旁及他经,历代重视,辑佚注释者不绝,而至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集其大成。湖南师范大学吴仰湘教授致力皮锡瑞文献有年,点校《皮锡瑞全集》出版,获得学界一致肯定。今析出此书,重作校订,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便于阅读、征引的定本。
《东史郎日记》是一部特殊的、深受世人关注的日记。 这部日记的作者东史郎,一九一二年四月二十七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竹野郡丹后叮。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岁的东史郎应召入伍,曾参加攻占天津、上海、南京、徐州、武汉、襄东等战役,一九三九年九月因病回国。一九四四年三月,他再次应召参加侵华战争。一九四五年八月,他在上海向中国军队投降。 东史郎有记日记的习惯,他把侵华战争期间的所见所闻详细地记录下来,共有五卷三十七万字。日记中含有证实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史料。
《东京梦华录》成书于1147年,1187年初次出版流传于世,是北宋遗老孟元老追述宋徽宗崇宁至宣和(1102-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笔记体著作。全书共十卷,翔实地描绘了东京上至贵族、下及百姓的生活全景和都市风貌,涵盖城市布局、河道街巷、店铺摊肆、饮食起居、吃喝玩乐、岁时物货、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等,事无巨细,无所不包,是迄今一部全面记载北宋汴京的浮世绘和风情画,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相得益彰,堪称文字版《清明上河图》。
红装不让须眉,贯穿古今的女性颂歌。中国女性是历史中不可抹灭的存在,她们独立果敢,富有思想,却不限于一面,咏絮之才,巾帼之躯,更有开创盛世的魄力。她们生于不同的朝代,虽束缚于封建礼教,但生而平等从来都印刻在血液中。撕掉标签,是对世界的勇敢证明:谁说女子不如男。
《蹇蹇录》系日本外相陆奥宗光所撰外交回忆录。陆奥宗光是日本明治时代极为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他主导的日本19世纪末期的外交思路和外交方式,被后人称为 陆奥式外交 。 本书主体内容涉及甲午战争前后,即从朝鲜东学党起义到俄、德、法三国 干涉还辽 这一时段内的日本外交活动。陆奥宗光本人作为当时伊藤博文内阁的外相,参与了几乎所有的重大外交决策。在这本回忆录中,他围绕自己的亲身经历,细致入微地记述了日本与英、法、美、德、俄等国,以及与清国和朝鲜的外交往复,包括彼时外交文书的具体行文,驻外大使的密电和政府高层会议上的言语交锋等机密内容,也特别记录了日方如何在中日(马关)谈判中运用各种手段,逼迫李鸿章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为日本攫取巨大利益的细节。书中虽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虚饰自矜的色彩
笔墨横姿,超然洒脱,浮华中追寻精神内蕴。淡泊名利,君子谦谦,这是名士的风度。高山流水,元白之交,这是知己之遇的渴求。不论地位阶层,追求自我塑造,灵魂共鸣,是中国文人的终极梦想,也是安抚浮华人世的一剂良药。
国人用玉源远流长,构成了独特的玉文化。清吴大澂《古玉图考》,堪称古玉研究经典之作。该书不分卷,考说古玉四十余种近二百件,图文并茂,图由大澂族弟吴大桢绘制,图后按类附器物尺寸、名称、用途、年代的文字说明,内容丰富,直观易晓。其收录齐全,品类丰富;绘图精确,标注翔实;考证精当,多有发明。这次即精选底本,参考其他版本和近今学者研究成果,校正错讹,疏解字词,直译原文,加以点评,并配以精美玉器照片六十余帧。
★ 天涯社区1999 2016经典原创作品奖 ★ 现代战争启示录,全景展现多国军事、政治、外交和经济斗争 ★ 多角度解读日本自明治维新兴起,至二战战败投降全过程 ★ 还原战争细节,揭秘历史真相,思考民族、国家与人性 太平洋战争 系列图书,全景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的主要成员国日本和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于1941年至1945年进行的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和东亚地区的太平洋战争。完整地呈现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及败亡的全过程,深入分析了太平洋战争的前因后果,多角度展示轴心国和同盟国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和经济斗争。 本系列图书披露许多史实,情节生动曲折;作者文笔流畅,引经据典,脉络清晰,对事件和人物有精辟的个人见解。 本书系 太平洋战争 系列*部《山雨欲来》,主要讲述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军国主义的兴起,以及中
官箴书,即古代的 干部读本 宦海指南 ,主要用以向新任或候补的地方官员传授为官之道和治理经验。 宋代官僚制度发达,史籍中所见宋代官箴书也颇多,但保留下来的只有五种,即本次整理的李元弼《作邑自箴》、吕本中《官箴》、胡太初《昼帘绪论》、许月卿《百官箴》以及不著撰人的《州县提纲》。 官箴书内容丰富,叙述详尽,从官员的个人道德修养,到具体的日常工作内容,再到官员个人生活中需注意的事项,均有所涉及。书中总结了许多前人经验,举了不少生动的事例,并附有各种公文布告的模板,保留了大量有关地方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的*手材料。 《作邑自箴》十卷,包括《正己》、《治家》、《处事》、《规矩》等篇,并附有各种公文模板,对于宋代地方官员工作的指导性极强,亦充分展现了宋代地方社会风貌; 《官箴》一卷,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相传由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著,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54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本书由现代文史大家、书画家瞿蜕园选编、译注。瞿先生选篇注重事件的连贯性,读起来首尾相连,文意贯通,眉目清楚,克服了原著编年体述事零碎的缺陷,使读者能了解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同时也可窥见《左传》全貌。本书的作者亦为史学大家,翻译和注释都只取达意为止,不采取过于严格的考证方式,以免增加读者不必要的负担。
人称 司马小松 的黄易(1744 1802),不仅是书法、篆刻和绘画上成就卓越的艺术家,同时也是清代*重要的金石学家之一。黄易的访碑、拓碑活动,在嘉祥重新发现并就地复建武梁祠;其首屈一指的拓本征集并通过刊布、题跋等等,三十年间,积五千件拓本的收藏,使得他成为乾嘉金石学中*为活跃的关键人物,为后人留下了《小蓬莱阁金石文字》与《小蓬莱阁金石目》等著作。 明清艺术史、学术史研究前沿令人瞩目的Z新力作。 本书从黄易发现武梁祠入手,展开对乾嘉金石活动的生动记述。在 金石亦时尚 的潮流中,翁方纲、王昶、钱大昕、孙星衍、洪亮吉、瞿中溶、阮元等众多学术精英,散布各处的地方官员与雅嗜金石的布衣学者,各以友朋的身份纷纷登场。 作者以清代金石学家黄易为中心,围绕金石收藏的信息渠道、征集网络、回报方式、藏品的经典化
《三国志》, 西晋史学家陈寿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 前四史 之一。《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译注》由陈稼禾先生译注,选择、节录了《三国志》中具有代表性人物的传记。除原文外,还编写了注释和译文。注释主要解释当时的典章制度、历史地名和较难的语词。裴松之注本中增补的重要史料,本书也选录了部分,加以今译,放在注释中。译文以直译为主,间用意译。为了使读者了解人物的历史背景和他的作用、后人对他的评价,在每篇传记前,都作了简要的说明,以帮助读者获得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引起阅读《三国志》和了解三国历史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