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生生不息,绵延不断,根本在于一代代先贤将文化、精神、品格浓缩在竹简,在纸张,在字里行间,一代代华夏子孙以典籍为媒,在经典中汲取向前的力量,薪火相传。 典籍不应束之高阁,因此《典籍里的中国》从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里面,选取 文化圣贤 帝王将相 巾帼佳人 名士知己 四个维度,解读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让典籍不再晦涩难懂,让现代人爱上历史,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 多读经典,于个人而言,可以拓展我们人生的长度和宽度;于民族而言,可以夯实我们的文化厚度,把中国人的精气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帝王将相:君臣交手,波诡云谲,王朝命运的启示录 在中国历代典籍中,对他们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今人或有借鉴可取之处,或有警示告诫之意。他们是毁誉参半的传奇帝王,他们是愿得一人,
陈寅恪说: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很富庶、开放、先进的朝代,在经济、文化、思想上都达到了一定高度。要想了解中国宋代都市文明,便不可绕过《东京梦华录》(东京即北宋都城,也称为汴京,今河南开封。)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 这里描述的便是北宋都城东京的盛景,选自《东京梦华录》 作者序。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绘制的亦是北宋汴京的城市风貌。一书一画,对后世直观地了解北宋都城盛景提供了一手资料。 《东京梦华录》成书于1147年,1187年初次出版流传于世,是北宋遗老孟元老追述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笔记体著作
《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撰。本书采用笔记形式,记录了北宋,主要是徽宗政和、 宣和 年间东京汴梁的方方面面,从都城城门建制、主要河道桥梁到皇宫建筑,从皇城内外官署方位到城内主要街巷、店铺,从朝会郊祭等朝廷大典到婚嫁产育等民间习俗,从饮食起居到岁时节令,从歌舞百戏到市井百态,几乎无所不包,描绘了东京汴梁这座十一世纪上半叶*繁华的城市,从中可以感受到宋代繁荣的都市经济与丰富的市井生活,是研究北宋都市经济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 《东京梦华录》作者孟元老为北宋遗民,此书撰成于南宋绍兴十七年,正是北宋灭亡二十年之际,所以书中也借记叙当年盛世繁华而一抒怅恨之情,因此在南宋偏安江南一隅、继而亡于蒙古铁骑的特殊时代背景之下,引发亡国之人的情感共鸣,南宋中后期出现的《西湖老人繁胜录》《都城纪胜》,以
真实记录了抗战期间具有影响的25个大战役:平津作战、冀察作战、太原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中条山会战、湘赣鄂作战、豫湘桂鄂大作战、远征凯歌。以战役为背景,突出介绍指挥将领的特点,作战的细节。同时也有蒋介石抗战思想演变、 国民党的备战举措和国民党的军事预案。
《竹书纪年》是载録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流传中屡遭亡失伪造,原书面貌难存。清代以来有朱右曾辑《汲冢纪年存真》,王国维又据朱氏补充和订正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本书即依据王氏,订正其误字脱文、引书不全和讹误,并补漏引,纠正编次不当处,辑补前代学者考证足资发明者,于原文不明之处予以补充和解释,另依《竹书纪年》所载编制《战国年表》以便读用。
......
《纲鉴易知录》是清朝康熙年间,浙江山阴文人吴乘权和他的朋友周之炯、周之灿合作编纂的一部中国通史读物。吴乘权等以为《资治通鉴》 卷帙太烦,岂能一概记诵 ,因此起意编一部篇幅适中繁简适度的历史书。《纲鉴易知录》时间跨度从太古神话传说时代直到明,按照确定好的体例编排好史料大纲,在 纲 下直接叙述历代史实,在特定正统观指导下形成连续一贯的编年时间线索,对于清代中后期的人来说,是一部相当完整且明晰易读的中国通史。
蒋纬国是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他八十一年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现代史上大部分重要时期。他的身世与经历,他的婚姻与家庭,他与蒋介石、蒋经国的关系,他晚年的政治抉择,都曾经是社会高度关注、影响政情发展的内容。这部由他口述的自传,完整地记述了他的一生。
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 《明史 张居正传》 康熙皇帝: 讲章以精切明晰为尚,毋取繁衍。联阅张居正《尚书、四书直解》,义俱精实,无泛设之词,可为法也。 《清史稿 圣祖本纪二》 《论语》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著作。本书原名《四书直解》,是明朝著名政治家、万历年间大学士张居正给皇帝讲解《四书》的讲章。张居正不仅对每一段经典原文都进行了字词解释和逐句串讲,还从经典原文引申到现实政治,对皇帝进行统治术的教育。全书以明代白话文写成,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很好的国学入门读本。整理者选取该书的《论语》部分,对原文和张居正讲评部分进行新式标点,并补充了注释、译文,以便传统文化爱好者使用。
《大英博物馆中国简史》: 来自6000千年前的陶罐,彰显着新石器时代工匠出色的陶冶工艺; 一组陶制墓柱,投射了安定富庶的汉代社会 视死如生 的丧葬观念; 异域主题的唐代jiu器,则是盛唐时期繁荣的商品贸易与文化融合的产物; 由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汉学家霍吉淑撰写,以承载着文明印记的文物为基点,透视其背后社会的人、事、时、地。有别于一般的宏观讲述,以文物为线索,从石器时代到现代中国,诠释数千年的文明脉络。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由大英博物馆和BBC联合打造,由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 麦格雷戈亲自撰写,动员100多名馆员、400多名专家,编撰时间长达4年,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选了100件代表性物品,全面展现了人类200万年文明史。这是一项 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馆才能办到的世界史撰写计划 ,以广播形式在BBC播出
【曾国藩其人】 曾国藩(1811 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清史稿 曾国藩传》描述他 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道光十八年(1838)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在京城做了十多年的文官。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奉旨办理湖南团练,此后以兵部侍郎、兵部尚书、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等身份督办江南军务,指挥湘军战斗。后因功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毅勇侯,补武英殿大学士等。同治十一年(1872)死于两江总督任上。朝廷追赠太傅,谥号文正。 曾国藩政治上的功过是非,后人褒贬不一。但作为清末同治中兴D1功臣,中国近代化之先驱,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在做人和学问上,同样备受后人褒扬,钱穆先生就赞誉他 做人学问并重 。曾国藩青年时开始研读 二十三
《中华国学文库:廿二史劄记校证》是清代史学家赵翼的一部著名的读史札记,书中对各朝正史的编撰得失作了系统的论述,并综合分析、考辨、订正了重要的史实。王树民先生所作《校证》,对其书中引用的资料逐条校核,纠正了原著的不少错误。《中华国学文库:廿二史劄记校证》198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后整理者又对全书内容作了修订补充,2001年出版了《中华国学文库:廿二史劄记校证》的订补本。这次改版,将原作为附录的百馀条订补依次散入各卷校证之中,体例一仍其旧,以便读者使用。
《宋论》是清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代表作。通过对宋代历史整个过程及诸多细节的历史考察,探讨宋王朝怎样由盛而衰而灭亡。作者将整个整个王朝的帝王将相都放到这个问题下面进行审视评鉴,对宋代不少人物的所作所为和历史影响都有独到的见解。本次约请专家对《宋论》全文进行仔细校勘、详细注释、畅达翻译,以便现代读者了解其深刻思想。
《纲鉴易知录》(全8册)107卷,是一部上起传说中的盘古,下迄明末的编年体简史。该书将我国清代以前几千年的历史大事系统而又删繁就简地记载下来。本书的内容分别辑自《通鉴外纪》、《通鉴前编》、《通鉴纲目》、《明纪钞略》等史书。书的整理者以脱误较少的扫叶山房石印本为底本,并以其他一些刻本相互参校,同时对照其所据原书予以校正,书中凡干支纪年,均添注了公元纪年。
中国古代天文学不仅是现代天文学的基础,而且与古代王朝历史紧密关联。天文学在中国古代称 历象之学 ,为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四门显学(农、医、天、算)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献史料,取得了卓越成就,同时在我国古代正史系统 二十四史 中,从《史记》开始,有十七部断代史列有天文学方面的专志,形成了以历法、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而富有特色的天文学体系。这些天文学史料在中国历史上负有特殊使命,即在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的统领下,对中国古代王朝的政治、军事、宗教、礼仪系统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鉴于此,针对目前我国天文学系统史料整理方面的空白,本书将我国古代天文志加以校正、注解,以 二十四史 中的天文类志书为基本研究对象,在中华书局《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基础上,借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不仅成功应对了日军频繁残酷的 扫荡 ,还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从几万到百万的迅猛发展,为未来奠定了重要基础。不同于相对安定的陕甘宁根据地,地处晋东南的太行根据地一直是对日斗争前沿,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此外还有阎锡山在此深耕多年。中国共产党初到此地既无基础,且生存形势严峻:太行山区空间局促,人力资源有限,兵源基础薄弱。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最终在这里实现了大发展,这种巨大历史反差背后关涉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武装体制和强大的动员能力。归结起来,本书拟着重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一是 中国共产党如何抗战的 ;一是 中国共产党如何实现武装力量大发展 。二者关乎中国共产党如何最终领导革命走向成功。
提纲挈领 《资治通鉴》的精华版 纵览历史 《资治通鉴》的延伸版 《纲鉴易知录》是清朝康熙年间,浙江山阴文人吴乘权和他的朋友周之炯、周之灿合作编纂的一部中国通史读物。吴乘权等以为《资治通鉴》 卷帙太烦,岂能一概记诵 ,因此起意编一部篇幅适中、繁简适度的历史书。《纲鉴易知录》时间跨度从开天辟地的神话时代直至明朝灭亡,按照确定好的体例编排好史料大纲,在 纲 下按照编年直叙历代史实,所载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条理清晰,简明易知,故称 易知录 。对后代来说,是一部相当完整且明晰易读的中国通史。 1.本书是《资治通鉴》的扩充版和精华版。a.《资治通鉴》全书总字数约四百万,而《纲鉴易知录》记载简明,通俗易知,涉及《资治通鉴》所涉历史部分,字数约为六十多万,堪称《资治通鉴》的精要荟萃。b.《资治通鉴》自
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一位复杂人物。他的一生,有功有过。杨天石先生的《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一书,就是关于蒋介石研究的重要成果。本书利用在国内第二历史档案馆、台湾国民党党史会档案、大溪档案,美国哈佛大学、国会图书馆等地所藏档案,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分专题对蒋介石进行了深入探讨 如蒋介石刺杀陶成章事件、蒋介石在上海办交易所事、中山舰事件中的蒋介石、蒋介石与胡汉民的矛盾冲突、北伐中蒋介石与国民党左派的矛盾冲突、蒋介石的对日战略,等等。这些专题研究有的具有独创性,填补了以往蒋介石研究的空白,有的则因新材料的发现,而对老问题又提出了新见解,订正了以住的偏颇或模糊不清之处。胡乔木同志生前读到了本书中《中山舰事件之谜》一文,曾经赞誉它是一篇不可多得的 具有世界水平 的著
内容简介: 《老照片》珍藏版是《老照片》单行本的合订版,每四辑单行本合订成一册。本书为《老照片》珍藏版叁拾,内含单行本第一二七辑、一二八辑、一二九辑和一三〇辑。此次出版,稍有修订。
皮锡瑞(1850 1908),字鹿门,湖南善化人。光绪八年中举,后绝意仕进,以讲学、著述终老。皮氏精治《尚书》,考证经文,彰显奥义,于 伏学 尤具畅微抉隐之功;兼攻 郑学 ,深究古礼,疏通两汉今古两家经注传笺,一以扶翼西京微言大义之学;晚年融贯群经,创发大义,出入汉、宋、今、古之间,以其治学主张和成就,使今文义例之学、典制之学和经世之学融为一体,成为清代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之一。《尚书大传》传为伏生所作,说解《尚书》,旁及他经,历代重视,辑佚注释者不绝,而至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集其大成。湖南师范大学吴仰湘教授致力皮锡瑞文献有年,点校《皮锡瑞全集》出版,获得学界一致肯定。今析出此书,重作校订,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便于阅读、征引的定本。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宋神宗认为此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首饰史,即文化史。 本书通过文献整理、美学赏析和文化阐释等方法,将首饰的缘起、定名、门类、材料、款式、制作工艺、佩戴方式、装饰纹样,及相应的典章制度、附着其上的其他文化信息等逐一进行分析和考证,史论结合,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服饰与人的密切关联:首饰与人贴身相伴,是身份、技艺等等的重要象征,更直接反映了社会的精神面貌、哲学思想、审美标准和文化思潮。通过研究首饰这个物件,我们所要发现和研究的是人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中国古代首饰史》的撰写工作耗时四年,体例上以朝代为顺序,以中国古代首饰的五大门类 头饰 耳饰 臂饰 颈(胸)饰 手(足)饰 的发展历史为主要内容,以首饰的文化阐释为线索撰写而成,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首饰历史、文化、类型、题材、纹样、制作等等的综合性图书。 全书分为十二个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