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秘史》是一部记述蒙古民族形成、发展、壮大乃至称霸之历程的书籍。它从成吉思汗二十二代先祖孛儿帖赤那、豁埃马兰勒写起,直到斡歌台罕十二年(1240)为止,共记载了蒙古民族约五百年的盛衰成败的历史。书中既有蒙古高原父系氏族制时代狩猎生活,以及与它相关的图腾崇拜现象的记载;也有从氏族发展成部落,又从部落发展成部落联盟,从而又发展成为一个民族的历史脉络的讲述;还有从狩猎文化嬗变到游牧文化的如实记录;更有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及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风云一代,抛头颅,洒热血,从夹缝中崛起,成就霸业的全程写照。这便是该书之所以成为解读蒙古民族全貌的“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原因。
《世界民族(第1卷历史与现实)》编著者李毅夫、刘泓。在现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国际视野已经全方位打开。有关世界各国的丛书、手册、百科、图集和专题性著述大量出版,但是从民族学、人类学的学科视野观察和记述这个民族大千世界的著述尚付阙如。特别是在民族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事务形势下,政界、学界和社会各界对这个多民族世界的认知需求日益增长,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策划和启动了本部《世界民族》的编撰工作。
本书剖析26个重大历史争议,如 烽火戏诸侯 真伪之辨,管鲍之交的深层动机,秦始皇因何遭千年误读,楚霸王项羽何以走向穷途末路;揭示杨修、岳飞以及徽钦二宗的悲剧根源,倭寇的真实面目和张献忠屠蜀真相;拨开郑成功身世以及孙中山国籍问题上的重重迷雾 探究历史真相,破解千年悬疑,匡正讹传谬理。
《西南彝志(选本 彝汉对照)》的部分经典内容编辑而成,内容涉及彝族天文、历法、医药、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西南彝志(选本 彝汉对照)》采用五言诗体、彝汉对照的形式,介绍西南地区彝族历史,描述彝族及其周边部落古代社会面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及其政治、经济、文化源流。
本书聚焦26个未解之谜,如《易经》何以被称为千古奇书?围绕九鼎发生了哪些离奇的故事?匈牙利人到底是不是匈奴后裔?《洛神赋》与甄宓究竟有无关系?《兰亭集序》身在何方?《永乐大典》是否陪葬永陵?乾陵无字碑下埋藏着怎样的真相?万里长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奥秘? 梳理来龙去脉,综合各家之说,作出新颖解读。
当前,重新认识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已经成为学界十分关注的议题。本书注重区域整体历史互动的描述与分析,超越中外 两点加一线(交通路线) 式的传统丝绸之路历史观,转而思考古代中国是如何通过整体区域网络扩展历史影响的。以农耕、绿洲、游牧、森林、雪域高原等多区域互动、共生的分析框架,摆脱以传统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史叙述体系。本书还从概念史的角度反思了18~19世纪俄国东方学传统对欧亚世界的区域划分与知识建构中的问题,提出从中国的主体性来理解中国史与世界史关系的欧亚空间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