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1954年5月生于辽宁省丹东市。1978年考入辽宁大学历史系,1982—1985年先后获辽宁大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4年8月-2005年8月留学韩国,为国立汉城(首尔)大学高级研究学者。现任辽宁大学历史。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运用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生态学和草业科学等学科交叉的方法,对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的历程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研究成果在同类著作中处于前沿水平,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其中关于清代以来至今,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机制、变迁动因、变迁结构、变迁形态的深入阐述,关于游牧民与农耕民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论述登,不但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班布日所*的《雄踞欧亚--蒙古四大汗国/中国 蒙古族系列丛书》为反映蒙古历史的专*,分为四章 ,用平实通俗的语言系统介绍了金帐、察合台、窝阔 台、伊儿四大汗国的历史。
《回鹘时代 10-13世纪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研究(精)》由杨蕤*。梳理10 13世纪陆上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回鹘人在丝绸之路上的 主角 作用,成为一股控制国际商贸活动的新兴力量,具体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从官方朝贡贸易的内容看,西域九姓胡(昭武九姓)主宰了唐朝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时期,这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然而宋代以降,官方的朝贡贸易基本以回鹘民众为主体,其几乎控制了西北地区或丝路东段贸易;二是从丝路的地理空间上看,回鹘商人的足迹遍及华夏中原和塞北草原;三是从中西文化交流的内涵看,回鹘积极参与陆上丝绸之路不仅仅局限于商业贸易的范畴,已经扩展到文化交流的层次。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笔者给本书戴了一顶 小花帽 :回鹘时代。
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中有一批支持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友人,他们撰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向外界传播20世纪中国革命的征程和社会的巨变,其中有一些长期留在中国,参与到教育、医疗、外交等事务中,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本书用非虚构写作的方式讲述这些国际友人的中国故事,借他们的目光来重返20世纪的历史现场。国际友人的个体生命经验与20世纪全球进步运动的思想与行动网络交织,与中国的革命与社会建设相互作用,呈现出一个复杂、动态的全球20世纪时代景观,也为反思当下的国际关系和全球秩序提供了独特的视野。
《江格尔的故事》一书共19章,20余万言。现译成汉文,供广大读者阅读。 阅读本书,我们可以看到蒙古族先民们为保卫自己的北方天堂——本巴家园,以部落联盟的祖先乌仲·阿拉德尔可汗之子江格尔为首,同12勇士、35名宝通,800名骁将一起率领广大民众与严酷大自然和腐朽势力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正气浩然的战斗。在这个历史舞台上,剑戟丛立、铁马金戈、鬼哭神号、战火纷飞!部落间的战祸,战争引起的民族迁徙,共同勾勒出那一时代气势磅礴、雄浑壮观的画卷。 在故事中,英雄主义、乐观主义与爱国主义思想交相辉映。这一切,又是在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中,通过粗狂豪迈的语言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表现出来的。
恒杰先生具有文字学的功底、历史学方法的训练、长年在民族地区社会历史调查的积累和考古学的实践,在如此深厚扎实的基础之上,先生将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和古文字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和比较研究;对事物进行多视角的、深入缜密、客观求实的考察;各篇文章、每个立论既有文献典籍为参照,也有实地踏勘、田野工作所获手资料为依据,这是王恒杰先生论著的鲜明特色,体现了他的学术风格。他说:“搞人文、社会科学,光坐着是做不出真学问、写不出好文章的,必须迈开双腿,深入到你的考察对象和地区,特别是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没去过的地方,我不敢写,只有亲自做过实地田野考察,获得真实的资料,写起来心里踏实,论据充实,文章学问才能坚实,有长久的生命力。即便是历史学方面,若与现代的族群相关联,在条件
民族学是一门以民族为研究 对象的科学,世界民族学史就是 指这门科学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民族学的开放性研究使它的方法论和各种。具体方法的研究十分活跃,许多 具体方法的新探索和新应用。又 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学方论的新 发展。对于一门世界性的科学史 来说,虎有泽、贾东海主编的《世界民族学史(1800-2000)》30多万字,可以帮助学生和广大读者开拓视野,把握 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我们 应该立足于民族学的现代化,放 眼世界和未来,虔诚地:艰辛地 去探索相研究民族学,这是民族 学的光明前途。
刘喜民、刘浩然*的《揭秘契丹辽王朝(2澶渊之盟)》选配契丹辽代遗迹、出土文物、壁画等精美图片,融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完整性、直观性、观赏性于一体,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老少咸宜。使广大读者如欣赏文学作品一般欣赏契丹人、契丹辽王朝历史,品味**特色的契丹辽文化。
尤中教授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20世纪50年代初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秉承其深厚的学术传统,一生致力于地方史、民族史的研究,研究范围及于地方史、地方沿革史、云南民族史、西南民族史乃至中华民族发展史等领域,其中尤以民族史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丰硕,成就斐然,成为中国民族史研究领域之巨擘。 为总结尤中教授近60年来的研究成果,积累文化,启发后学,并以此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60周年,我们特此编辑出版了这部《尤中文集》。
傣泰民族的起源和演变是国际泰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也是中国地方史和中国民族史、东南亚史、特别是东南亚的泰国、老挝和缅甸的早期历史乃至印度地方史和民族史,以及中国和东南亚及印度民族关系史研究中的热点。本书对有关傣泰民族起源的几种说法一一进行了梳理,不论是“迁徙说”,还是“土著说”都以较为充分的理由,严密的考证明确指出了他们的不足,否定了以往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我的朋友中国人/近代世界对华印象》原作者为美国人卡尔 克劳,他曾长期在中国经商生活。《我的朋友中国人/近代世界对华印象》描写了作者于上世纪30年代在中国的见闻,有饮食、黄包车夫、知识分子、邻里之间等。作者通过自己的叙述,在书中为中国人辩护,同时也驳斥了很多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我的朋友中国人/近代世界对华印象》语言诙谐,读起来妙趣横生,通过《我的朋友中国人/近代世界对华印象》可以了解到上世纪30年代西方人眼中中国人的形象与生活。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民族的种类、形成、变迁以及民族冲突、融和的重大历史事件,介绍中华民族的组成及其文化意义。
本书是一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经过认真编撰而成的清代蒙古诸部历史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志书。在对清以前的蒙古民族历史做了大体的回顾后,以清代形成的外藩蒙古的内外札萨克各部以盟旗为单位,内属蒙古以察哈尔八旗,归化城土默特二旗,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新巴尔虎、额鲁特部诸旗,伊犁察哈尔八旗与额鲁特八旗,扎哈沁部与明阿特部,唐努乌粱海、阿尔泰鸟梁海、阿尔泰诺尔乌梁海部,达木蒙古八旗,牧厂,驻防八旗蒙古,喇嘛旗蒙古为顺序,对其历史沿革逐一做出了清晰的描述。这样就形成了这部著作的历史部分的内容与特色。然后根据志书的特点,对清代蒙古的政治制度,从管理机构,盟旗制度,等级制度,军府制度,年班与围班制度,卡伦、鄂博制度,台站制度,法律制度和满蒙联姻制度等九大内容分别做了详尽的归纳与叙述。为了做到
我们很幸运地行走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之路上,但我们还需要一盏灯,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照亮前方的路,这盏灯就是文化传统和民族智慧。 “另一半中国史”只用六个汉字就涵盖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气质,因为,在汉文化为主流的文化长廊中,永远镌刻着中国多民族文化的绚丽身姿。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依稀记起匈奴、柔然、乌孙和楼兰等等古民族时,在《另一半中国史》里,令人惊奇地看到了他们的生离死别和爱恨情仇……“另一半中国史”是一个智慧而大胆的论断,当我们不能从史学家的著述里找到这个概念时,就有理由说它是独一无二的。由此我们应该向作者致敬,他没有史家、民俗学家和作家的光亮头衔,也没有“隐者”那般高深莫测,但他却是一个用心阅读、勤于思考的思想者,他对中国文明的起源充满崇敬和率直的拷问。在“文化喧嚣
蒙古草原南部,历史上就是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交汇的地带。在清代,两种文化经过历史的碰撞与交融,*终使该地区成为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内蒙古东部这一历史过程的研究,展现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风貌,揭示其特点,并力求做出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