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近22万字。从匈奴的起源、崛起、强盛、衰落、短暂的复兴,一直讲到匈奴的西迁入欧,直至消融,全方位展示了匈奴民族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匈奴无文字,其史料一般见于中原王朝的史书当中。秦、西汉、东汉、西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一直活跃于中国历史舞台上,分分合合,战争与和平交替,终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本书从中华民族大融合和发展的角度看待游牧文明、农耕文明之间的战争与对峙,以及后的大融合,体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匈奴从何而来? 如何崛起? 缘何兴盛? 又因何衰亡? 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当中,对于草原文明的关注度始终偏低。被忽略的草原文明,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属性。 实际上,数百年间纵横草原的游牧生活,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属性,凶悍,顽强,尚武而铁血。作为草原文明的缔造者与开拓者,匈奴于商周之际慢慢崛起,至秦汉时达到鼎盛,在南北朝以后灭亡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几乎是伴随着400年大汉王朝而共存的。 全书站在一个更高的历史维度,跨越数百年的时间线,贯穿了54位部落首领的铁血生涯。本书论述了匈奴的存亡与兴衰,在政治格局、军事斗争、经济文化、社会构成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羌在汉藏之间》为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内反复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峡谷中的羌族聚居区,具体包括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松潘等地,进行了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王明珂以 羌 为案例,深入讨论了 民族 由来问题,以及华夏边缘族*的融合变迁,提炼出 一截骂一截 毒药猫 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 等具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类学理论概括。全书分为 社会篇 历史篇 文化篇 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羌族社会结构中的认同与区分、羌族历的典范叙事与历史心性的形成、族*认同下的文化再造与展演。 王明珂认为,羌既是一个在他者眼中存续三千年的古老民族,又是一个族名和历史叙事在近几十年才为族人所自知的新兴民族。与所有其他 民族 一样,羌既是历史的创
这是一部论文集,是作者长期理论思考并结合相关史料的研究成果选编,是近年来中国民族史研究难得的佳作。内容共分为四组:*组凡七篇,泛论中国历史上的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组的五篇,主要聚焦于如何认识历史上的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积极贡献。第三组由五篇构成,以蒙古帝国、元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讨论主题。纳入*后一组的四篇论文,则分别考察族群认同在回族、满族的形成和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的书写之中的作用问题。
《中国史上的民族移动期》对十六国时代部分政权和北魏王朝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特征及动向进行了极为全面和有创见的考察,对于史料的解读和运用亦显示出了相当的功力。除了文献资料以外,作者还将自己实地考察的经验运用到论述之中,在游牧民族逐渐定居化的过程以及中国北方地区交通路线等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比较有说服力的见解。本书内容除了政治、军事外,还涉及思想文化以及经济方面,对于十六国、北魏时期诸如均田制的渊源等问题都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探讨。
蒙古族曾经是一个有过辉煌历史的民族。在蒙古圣主成吉思汗的统帅下,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使蒙古民族的历史载入人类历史史册。在中国,由于蒙古民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统一的大元王朝,结束了中国自唐朝以来364年的分裂局面,也使蒙古族成为了中华民族中的佼佼者和举足轻重的一员。从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时期到近代长达7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蒙古民族叱咤风云、前仆后继,为中华民族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体现在中国的国家版图、政治体系、哲学、宗教、科技、战争、商业、文化等诸方面。
《法兰克人史》(作者都尔教会主教格雷戈里)是中世纪著名的基督教史学家之一格雷戈里在广泛收集史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法兰克人史》中不仅详细地记载了法兰克王国的建国过程和正统基督教在法兰克人中间的传播状况,而且为后人提供了法兰克王国早期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典章制度、行政事务、商业贸易、民俗风情、伦理道德、教育水平等各方面的详细情况。由于历史上关于法兰克人和法兰克王国早期历史的记载极少,格雷戈里的记载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另外,也由于他的著述涉及的内容丰富翔实,颇有些文化史家的风范,因此后人称他为“蛮族王国的希罗多德”。
本书为有关匈奴历史的经典开拓之作。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于研究匈奴历史文化,尽量搜集利用当时能找到的资料(另有《匈奴史料汇编》),力图把相关问题叙述得较为广泛、深入。同时,因为匈奴史是专门史,为了便于非专业人员阅读,本书内容在文笔上力求简明、通俗,以正面介绍匈奴历史知识为主,不作繁琐考证。对国内外学术界有争论的问题,除必要辩明者外,一般不作过多讨论。对于书中引用的古代文献,或译成口语,或附加解释,使行文更加流畅。书中所涉及古代地名、专用名词,加注今时地名,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书末附录匈奴历史地图,匈奴世系和相关资料以及林幹主要著作目录,以便于研究者检索利用。
【内容简介】本书全面介绍了与匈奴历史相关的中外史料和研究成果,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以宏观的视野论述了匈奴兴起、强盛、迁徙与衰亡的全过程。作者广泛征引各类中外文献典籍,对古匈奴人生活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军政制度、宗教意识、语言风俗、文化观念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为止匈奴史研究成果中,在篇幅、资料、涉及面、学术水平等方面均表现突出,可谓是关于匈奴历史的集大成之著作。
《唐代的民族、外交与墓志》共分三部,概要大致如下: *部,从欧亚史的视角探讨唐王朝的建立过程及其背景,分析唐代民族管理及边境治理的结构。所谓 边境 ,虽然是指相对于中心地带的周边外缘地区,但其中所蕴含的问题不仅是地理上的,也涵盖了社会意识这一方面。此外,作为多民族国家,处于支配地位的民族与被支配民族间的关系也值得关注。 第二部,通过文书的交换解析当时唐王朝的外交状况。作为世界性帝国,其国际性越强,所面临的外交事件及问题便越多。在唐代实施外交过程中,经常通过 国书 这种形式传达国家意志和具体想法,其实际状况如何呢? 第三部,首先对近年来大量公开的唐代墓志加以分析,考察墓志文化的特性,这也是正确将墓志作为史料来灵活应用的前提条件。其次,选取若干方具体的外国人汉文墓志,探讨
本书通过讲述匈奴族从出现到消亡的历史大事件,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了曾经跨进欧洲大陆,让西方人闻风丧胆的匈奴帝国。从大青山到阿尔卑斯、从冒顿到阿提拉,匈奴人的出现,是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次深犁。驮着战国、秦汉,蹄踏着新莽、西晋两个政权,狂飙卷起欧洲诸多民族大迁徙的硝烟,一代天骄 匈奴,这个曾经无比鼎盛的王朝如何走完其辉煌的历程,像一颗无比耀眼的巨星,陨落在恒久的历史天空
本书讲述了从公元前 800 年左右的铁器时代到公元后前几百年间的凯尔特人的历史,生动再现了凯尔特人的生活全貌及文化传统,本书撕掉凯尔特人 野蛮人 的标签,详述了凯尔特民族、社会、艺术与宗教,科技战争以及神话与传说等,他们曾是欧洲的一方霸主,占领高卢和不列颠群岛,即使后来败给罗马帝国,也给罗马及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们的血脉至今仍有延续,是欧洲文明进程中的不朽传奇。
公元840年,称雄蒙古高原近百年的回鹘汗国破灭。回鹘部众西迁至天山南北两麓,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西州回鹘王朝。原属游牧文明的回鹘人吸收汉人及当地族群的文化,发展出独特的西州回鹘文明,深刻改变了中亚东部的族群和文化面貌。他们在9至13世纪控制着丝绸之路天山南北两道,是唐元之间中原与西方交流的纽带。
本书集中收录作者研究中古时代与内亚各人群有紧密关联的各种名号的文章。通过分析这些内亚名号的结构、功能、语源、应用及流变,整理传统文献中某些难以理解的汉字音译语词,使它们发挥揭示历史复杂面向的作用。
丹尼斯 塞诺(1916~2011)是20世纪后半期欧美内亚语言与历史研究的泰斗级学者,其影响至今不衰,依然是同一领域数辈学者赶超的对象。本书在塞诺自己推荐的以英文撰写的内亚史论文中选出20篇予以汉译,可以稍稍反映他在内亚史领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书后还附有塞诺自己编订的论著目录。
《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后人》全书约30万字,配有469幅插图,主要以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世系延续为主线,介绍了蒙古帝国建立以来,散布在中国境外、活跃在欧亚大陆的成吉思汗后裔近800年的历史和现状。 书中涉及阿富汗的哈扎拉人、俄罗斯的鞑靼人、乌兹别克斯坦的乌兹别克人、蒙古国的喀尔喀蒙古人等境外蒙古人。
德国现任总统弗兰克-瓦尔特 施泰因迈尔评价道: 我们国家能在思想上对自由和民主保持开放,有温克勒的一份功劳。 的确,我们需要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准确聚焦德意志民族历史的所有发展脉络,并把它们转译为可被今天的政治实践所吸取的经验教训。世上不乏比这轻松好读的民族史。20世纪发生的沉重灾难无疑塑造着战后几代民众的自我认知,时刻影响当下的社会舆论以及国家在欧盟与全球合作框架内的政治图景。而一些更久远的东西,例如古老的帝国理念、19世纪的革命与改革、统一与自由之间的反复拉扯,也从未失去现实意义。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回溯千年历史的旅程,归根结底也是一次追寻自我之旅。属于德意志的特殊道路,真的存在吗?温克勒为回答这个问题而写的民族简史,或许也是为全世界开明进步的公民书写的镜鉴。
本书观照中华上下五千年,但并非就历史谈历史,而是致力于勾画其中的连续性,展现当代中国的必然性,揭示中国历史的内在逻辑。作者以宽广的视野进行了理论建构、历史叙述和文明对比,希望有助于读者理解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之间的延续和发展关系。 作者认为,历史中国数千年来天下型定居文明和天下型经济体固有潜力的爆发,成就了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巨大进步。不了解历史中国的脉络和逻辑,就难以给出关于当代中国的合理解释和正确预测。
对许多人来说,美国西部始终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大平原、牛仔、印第安人的异域服饰等赋予西部冒险和浪漫的印象。向西扩张的历史被营造成勇敢、上进的白人拓荒者历尽艰险改造蛮荒部落、打造现代文明的过程。而本书作者则呈现了美国西进运动中血腥、残酷及满是欺诈、背信弃义和毁灭的一面。 迪伊 布朗通过整理目击者的叙述、部落的历史和其他档案文件,记述了从纳瓦霍人的长途迁徙开始,到伤膝谷对苏人大屠杀结束的西部边疆三十年冲突史。作者以达科他人、尤特人、苏人、夏延人和其他印第安部落的酋长和武士们的口吻,讲述了他们所经历的战斗、大屠杀和那些被蓄意破坏的条约。美国印第安人面对白人的西进运动,终失去了他们的土地、生命和自由。
犹太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聪慧而拥有源远流长又苦难的历史。犹太人斑驳的历史中,浸透了所在国的浓浓印记。 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历史教授西门 沙马勋爵历经40年实地考古、构思与沉淀,凝结成这部《犹太人的故事:寻找失落的字符(公元前1000年 公元1492年)》犹太历史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原著甫一出版即获得塞缪尔 约翰逊图书奖,该奖项是英国针对非小说类图书设立的地位*的一个奖项。沙玛教授通过将考古与历史的细节结合,试图寻找历史的痕迹,还原*真实的犹太历史。创作《犹太人的故事》的动机,沙玛先生直言是为了兑现40年前的承诺,完成父亲的遗愿。 故事将你带到从未想象的地方:南阿拉伯群山中的犹太王国,叙利亚犹太会堂荧光闪烁的墙壁,罗马犹太墓地的棕榈树林。 书中记载了《塔木德》在巴黎街头燃烧,中世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