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在汉藏之间》为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内反复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峡谷中的羌族聚居区,具体包括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松潘等地,进行了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王明珂以 羌 为案例,深入讨论了 民族 由来问题,以及华夏边缘族*的融合变迁,提炼出 一截骂一截 毒药猫 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 等具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类学理论概括。全书分为 社会篇 历史篇 文化篇 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羌族社会结构中的认同与区分、羌族历的典范叙事与历史心性的形成、族*认同下的文化再造与展演。 王明珂认为,羌既是一个在他者眼中存续三千年的古老民族,又是一个族名和历史叙事在近几十年才为族人所自知的新兴民族。与所有其他 民族 一样,羌既是历史的创
这是一部论文集,是作者长期理论思考并结合相关史料的研究成果选编,是近年来中国民族史研究难得的佳作。内容共分为四组:*组凡七篇,泛论中国历史上的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组的五篇,主要聚焦于如何认识历史上的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积极贡献。第三组由五篇构成,以蒙古帝国、元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讨论主题。纳入*后一组的四篇论文,则分别考察族群认同在回族、满族的形成和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的书写之中的作用问题。
《古代神话与民族》是丁山先生的遗著,在丁山先生去世后,其夫人送交顾颉刚先生保存以期日后为之介绍出版,王煦华先生在整理顾先生遗著时发现了这部遗稿,后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内容是丁山先生从东西文化交流来探索史前时代帝王世系的一些见解。主要就中国上古史的一些重要问题 如三代都邑迁徙、殷商史、宗法制度起源、大禹治水、炎帝事迹、神农、九州方位等进行详细考证,书中许多论点在当时乃发人所未发,即便今天来看,对上古史研究,尤其是古代神话及中外文化交流史,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是中古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变迁的开创性著作。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是秦汉至隋唐八百年间我国北境和西北境的主要民族。其内迁的部分,都与汉族融合,为伟大的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无论在中国古代史,还是在中国古代民族史与中华民族史上,中古北方民族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该书即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暨五胡的历史进行了专题研究。内容包括:《匈奴内乱、南迁与杂胡化》《东、西羌与羌人的抗争》《蒙古草原的动荡与乌桓、鲜卑》《十六国的纷争与民族分布》《汉及前后赵、诸燕国、前秦政治制度》《十六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民族融合 十六国历史的必由之路》等。
对许多人来说,美国西部始终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大平原、牛仔、印第安人的异域服饰等赋予西部冒险和浪漫的印象。向西扩张的历史被营造成勇敢、上进的白人拓荒者历尽艰险改造蛮荒部落、打造现代文明的过程。而本书作者则呈现了美国西进运动中血腥、残酷及满是欺诈、背信弃义和毁灭的一面。 迪伊 布朗通过整理目击者的叙述、部落的历史和其他档案文件,记述了从纳瓦霍人的长途迁徙开始,到伤膝谷对苏人大屠杀结束的西部边疆三十年冲突史。作者以达科他人、尤特人、苏人、夏延人和其他印第安部落的酋长和武士们的口吻,讲述了他们所经历的战斗、大屠杀和那些被蓄意破坏的条约。美国印第安人面对白人的西进运动,终失去了他们的土地、生命和自由。
本书集中收录作者研究中古时代与内亚各人群有紧密关联的各种名号的文章。通过分析这些内亚名号的结构、功能、语源、应用及流变,整理传统文献中某些难以理解的汉字音译语词,使它们发挥揭示历史复杂面向的作用。
乌梁海为蒙古一古老又重要的部落,其对蒙古起源、蒙古民族的形成和整个蒙古历史发展进程都有着重要影响。乌梁海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复杂的变迁历程,对它的研究是蒙古史中的难点和重点。本书从乌梁海人起源开始,梳理元明时期兀良哈(乌梁海)人历史,重点探讨清代统一和统治乌梁海部的政治、军事活动,最后交代唐努乌梁海被俄国吞并过程。本书将研究重点放在清代,除参考官修史书及其他传世史籍外,还利用了大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 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 及蒙古国、俄罗斯出版的相关档案,并通过这些零碎的档案材料梳理出相关事件的来龙去脉。
萨珊波斯与中国作为丝绸之路东西两大文明策源地,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他们之间有着较多的相似性,都建立过帝国,都具有专制及多元色彩。中国与罗马(拜占庭)、中亚等的交往,无论陆海,都是绕不过波斯的。因此,探讨波斯与中国的关系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利用多语种文献以及中西方考古文物资料,着重探讨了萨珊波斯与中国的互动关系,以及双方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存在的转译与适应等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小到物品、物种等的交换与交流,大到技术、思想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力图修补中外文明交往史上这块模糊的 拼图 。
本书以《倭文端公遗书》所收《日记》为底本,即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据清光绪元年求我斋刊本影印本为底本。以《历代日记丛钞》第45册所收《倭艮峰日记摘抄》(以下简称 摘抄本 )、第48册所收《倭艮峰先生日记》(以下简称 日记本 )为参校本,对《倭仁日记》进行系统整理。通过通读《倭仁日记》,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在清末衰弊腐败的官场中,尚有如倭仁这样人物在坚定地践行儒家的修身与实践。 在清末衰弊腐败的官场中,尚有如倭仁这样人物组成的小圈子,在坚定地践行儒家的修身,不能不令人感到震憾,更不能不令人感到钦佩感动。倭仁死于1871年,第二年曾国藩去世,可以说,一个时代结束了。但11年之后,新儒学三圣之首的马一孚先生出生,儒家就是如此之不绝如缕。
丹尼斯 塞诺(1916~2011)是20世纪后半期欧美内亚语言与历史研究的泰斗级学者,其影响至今不衰,依然是同一领域数辈学者赶超的对象。本书在塞诺自己推荐的以英文撰写的内亚史论文中选出20篇予以汉译,可以稍稍反映他在内亚史领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书后还附有塞诺自己编订的论著目录。
本书是一部研究8 10世纪,西域地区诸部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情况的论著。本书共包含四个章节、五篇附录:第一章8世纪中期以后葛逻禄在西域的活动,第二章回鹘西迁及突厥语部族在西域的活动,第三章 高昌回鹘在东部天山地区的发展,第四章 西部天山突厥语部族的分裂和萨图克布格拉汗的活动,附录一喀喇汗王朝王室族属问题研究,附录二扎马勒 哈儿昔和他的《苏拉赫词典补编》,附录三阿拉伯、波斯文书名对照表,附录四阿拉伯文史料原文 ,附录五阿拉伯文、波斯文转写说明。书中关于一份13世纪完成于天山地区的阿拉伯文文献(《苏剌赫辞典补编》)的研究,对了解当地情况,认识西域历史有重要意义。
《半小时漫画中共一大》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建立,各地代表相继赶赴上海,1921年7月23日大会拉开帷幕、紧张推进,7月30日暗探夜闯一大会场,大会最后一天被迫转移到浙江嘉兴 生动还原这些历史事件的同时,本书着重于串起事件与时间之间的因果脉络,让孩子们不仅能理解发生什么,还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发生。 《半小时漫画党史(1921 1949)》 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在大革命的洪流和土地革命的风暴中,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当前,重新认识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已经成为学界十分关注的议题。本书注重区域整体历史互动的描述与分析,超越中外 两点加一线(交通路线) 式的传统丝绸之路历史观,转而思考古代中国是如何通过整体区域网络扩展历史影响的。以农耕、绿洲、游牧、森林、雪域高原等多区域互动、共生的分析框架,摆脱以传统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史叙述体系。本书还从概念史的角度反思了18~19世纪俄国东方学传统对欧亚世界的区域划分与知识建构中的问题,提出从中国的主体性来理解中国史与世界史关系的欧亚空间转向。
内容简介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空军将士为捍卫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抱着决死的信念,在空中与来犯之敌进行了殊死的拼杀,谱写了伟大的空中御敌壮歌。本书以参观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和瞻仰南京航空烈士公墓勾起特殊记忆为开篇,对中日双方在战争爆发前空军建设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对比,揭露了日本空军在发动侵华战争伊始就对中国民众进行了无差别轰炸的罪行。在实力悬殊的中日空战中,中国空军经历了备战、开战、援战、困战、奋战、决战几个阶段,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忆战 审战 两章以记忆史学和法律史学双重角度,探析战时民众历史记忆和无差别轰炸罪行之间的关系,以深化对 抗日战争历史记忆 的认知。
《回鹘时代 10-13世纪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研究(精)》由杨蕤*。梳理10 13世纪陆上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回鹘人在丝绸之路上的 主角 作用,成为一股控制国际商贸活动的新兴力量,具体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从官方朝贡贸易的内容看,西域九姓胡(昭武九姓)主宰了唐朝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时期,这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然而宋代以降,官方的朝贡贸易基本以回鹘民众为主体,其几乎控制了西北地区或丝路东段贸易;二是从丝路的地理空间上看,回鹘商人的足迹遍及华夏中原和塞北草原;三是从中西文化交流的内涵看,回鹘积极参与陆上丝绸之路不仅仅局限于商业贸易的范畴,已经扩展到文化交流的层次。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笔者给本书戴了一顶 小花帽 :回鹘时代。
本书充分阐述了藏戏孕育、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以及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本书在记述藏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用大量历史事实记述了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文化对藏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促进作用。藏族同胞在内地观看戏曲演出,内地的戏班到涉藏地区演出,均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了藏戏的发展,以歌舞演故事,唱、念、做、舞、技融为一体,综合发展,这是包括藏戏在内的所有中国戏曲剧种共同的特征。全书将藏戏的发展置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历史背景中,探寻其各个时期发展历史的线索和轨迹,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书旨在总结推广新时期我省各地民族工作的实践经验以及共享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内容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2020年至2022年期间我省各地市(县)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乡村振兴、民族教育、民族文化保护等方面的调研报告;二是由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与福州大学共建的福建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2021年开展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 等8个课题项目的研究成果;三是福建省民族与宗教研究所同志近几年围绕民族工作主题形成的学术研究成果。
本书辑录了国内研究近北极民族仪式人类学专家的23篇代表性的研究论文,通过仪式音乐、文化重构、敖包祭祀、仪式活动等方面,呈现出蒙古族、达斡尔族、布里亚特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近北极民族,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文化、仪式信仰、宇宙观、价值观念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