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厘清中国地学会学理与体制的中、西、东学渊源,以及在古今华洋映照下的变形与变态,理解其具有远较东西及后世专门学会更为复杂的面相;其次,顺时序重现中国地学会在学术与政治领域的活动脉络,探究其组织、事业、人事和影响,根据内部的自我变更与外部因素的互动,揭示其与学界、政界及社会的联系;后,在分析章程条文的基础上,解析中国地学会主导者的言行及学会内外的争论,了解其背后的人事与利益纠葛,探究其本意。
容庚日记手稿共16本,1925-1946年记于北平(今北京),先生南归后一直保存在身边,历数次浩劫而完好无损。1983年3月6日,先生去世后,日记手稿由其女公子容珊等保存,2015年8月后转由先生长孙
西夏因元代未修西夏史,有关自然灾害的记载缺乏。本书利用历史文献和近代出土的西夏文文献和文物,就西夏灾害史做了系统的探讨。全书分四章,一是西夏历史沿革与自然人文状况;二是西夏的灾情和特点,包括灾情综述、主要灾害及其时空分布和灾害特点;三是灾害的危害与影响,包括生命财产损失,对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并波及一些城市消亡;四是救灾防灾措施与应灾的经验教训。在结语中提出综合国力是防灾减灾的基础,西夏综合国力偏弱,遇自然灾害力不从心,因此维护全国的统一对防灾减灾非常必要,并应加强实质性防灾抗灾措施力度。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各国应加强合作。书中收入130多幅图版,以便于读者图文对照阅读。
自北魏建国以来,至南朝陈朝灭亡,战争是南北朝200年间的主基调,在这段时期内,混乱与融合并存,竟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本书涵盖南北朝大部分经*战例,不单纯描绘战争场面,还以纯熟的笔法对战法进行分析与解读,对历史人物也有理性点评,详尽讲述这一大分裂、大动乱时期的悲欢与轮回。
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从经济学视角对19世纪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茶叶贸易和中国茶业的发展进行专题式分析,以期透过此研究能够对中国商业发展路径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而对于贸易对中俄两国经济的影响、商人的利润、恰克图贸易衰落的经济动因等的研究并不多见。 首先,探讨中俄恰克图贸易对两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其次,在恰克图从事贸易的中国商人以山西商人为主,研究山西商人为何要远赴福建崇安或湖南安化等地收购茶叶,又将茶叶运往近5 000公里之外的恰克图销售。在清代交通运输不发达的情况下,商人需要高昂的运输成本,他们如何能获得利润,或者说他们的利润到底有多大; 其三,中俄起初在恰克图进行贸易,俄国方面已经有很高的收益。探讨是否因为供求失衡导致该市场衰落,为了维持这种贸易,俄国商人才需要进入到中国腹地,从而引发了
本书以浙东宁绍地区的水利工程演变为研究对象,以历史地理学、环境史为研究方法,探索当前环境史、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比较新的趋 向,即景观史与历史地理、环境史之间的内在关系。作者围绕如今的宁绍平原地理景观与文化特质是如何形成的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在景观形成方面,分别讨论了河网水乡、河口三角洲、河谷平原及滨海高地的景观形塑过程及内在驱动因素。在对宁绍平原文化与水利关系问题的探索上,则尝试回答宁绍平原水利纠纷处理中的文化力量(文献建构)及地方神话生成过程中的水利影响。
本书是迄今为止全面系统梳理古琴艺术史的名著,曾于1982年以《琴史初编》为名出版发行。全书以时间为轴,从古琴之起源开始,先后按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近代、现代之顺序讲述这项古典艺术门类的发展及其流变。
本书为五部分,绪论梳理了近二十年的吴越国和吴越钱氏家族研究的现状;军事编论述了五代吴越国时期湖州、苏州、福州对于吴越国陆疆的重要性,以及吴越国对三州的防务策略;文献编分别对吴越国武肃王钱镠的诗文进行系年,对吴越国、两宋时期的吴越钱氏家族忠逊王支的著述情况进行梳理,对吴越国、两宋时期传世与出土的吴越钱氏家族碑志予以考察;人物编先就可靠史料中吴越国、两宋时期吴越钱氏家族的世系进行串联,再对吴越钱氏后裔、北宋枢密使钱惟演的生平史料进行编年;*后附有百年来吴越国与吴越钱氏研究的论著目录。
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富有和*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化的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毁灭。对于那些……意识到这些危险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不安宁的时期。然而显而易见的是,直至兵临城下之前,杭州城内的生活仍是一如既往的游哉闲哉。《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这个书名,虽只以寥寥几个单词,却已把直至两宋才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从而在读者心目中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悬念和反讽。……倘若非处在某个文明已是落花流水之际,人们便总是很难像曹雪芹那样蘸着血泪去为它写一个清醒的跋尾。 本书是法国著名汉学大师,法兰西学院院士谢和耐的名作。细致描述了中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是由西方学者撰写的部中国环境通史,在广泛吸收西方学术界有关中国各历史时期各地区自然环境及其与人类社会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会通,对中国的长时段人与环境互动关系进行了全景
明代是公文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公文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明代统治者重视公文的规范和使用,从不同方面对公文进行了改革,从政治思想的贯彻到公文法律制度的建立,从公文运转的有效管理到公文编纂示范,形成了独特的明代公文观,提高了行政效率。本书首先梳理了明代公文观产生的思想基础,进而结合明代公文史料,从法治、管理和编纂等视角对明代公文观念和实践进行立体式梳理、观照和研究,从中探究这一特殊历史文献的发展规律,总结和挖掘明代公文观在传统思想、法制、档案、文化等方面的理论贡献和文化价值。
明代中叶前后,源于基层且为民间势力所主导的称量银自下而上,逐步取代政府发行的规范货币 纸钞、制钱 成为核心货币,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货币形态、货币制度和货币体系转型,堪称晚近以来中国货币*为重要的货币变局。此次转型结果,不仅撼动并终结了长期居主导作用的国家发行货币的地位,奠定了中国此后近五个世纪的货币流通格局,事实上也改变了国家财政运作方式,塑造了新的国家权力与市场经济间的关系。本书采取综合性的货币史框架,分析了明代货币白银化产生的历史基础、体制促因、展开过程和格局形成等问题,试图从长时段变迁角度,揭示宝钞、铜钱、白银的历史变位与中国 白银时代 *终曲折落地的重大问题。
舒新城编著的《近代中国留学史(精)/民国专题史丛书》叙述了自1870年至1926年近六十年间,中国学生到欧美、日本等国留学游学的情况。对当时的国情,政府的态度、政策,留学游学成员来源和数量、经费、学科等均有详细记载,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与教育制度的变化。是中国近代 部研究留学问题的专著,奠定了中国留学史研究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