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史》是杨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断代史的一部名著。作者充分吸收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融会贯通,成就这部集大成的《战国史》。本书着重论述战国时期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和发展,真实地再现了战国时代风云变幻、剧烈变革、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的历史与社会状况,是战国史研究的扛鼎之作。
现代动物保护运动诞生于19世纪的英国。动物被普遍用于劳动、医学实验、表演,它满足了人们的商业和娱乐需要。然而在保护者看来,动物是遭受不公对待的弱者。反对者与支持者,激进者与保守者,展开了一场持续百年的斗争。 本书讲述了动物保护者积极地 挪用 各种传统 关心公平正义和社会解放的政治传统、认知生物多样性的自然历史传统、认为生物有亲缘关系的演化论传统、以动物之友角色抒情的文学传统 进而呼吁公众支持的精彩历史。这场运动促进了动物保护的观念普及和立法,还折射出近代英国社会、文化、思潮等多方面的演变。
印度人是不是都信印度教? 印度 奇葩 的种姓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 诞生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居然不在印度境内?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印度文明史》里! 关于我们熟悉又陌生的邻国印度,一本书吃透它! 美国南亚史学者伯顿 斯坦代表作,国外权威教科书,畅销25年。 全书叙述了印度自公元前7000年起直到21世纪的历史变迁,将当代印度的政治问题与其历史联系起来。以印度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为主轴,对印度的地缘关系、王朝更迭、宗教文化和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解读。 运用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三重视角,纵深解读今日印度历史成因,全景再现南亚次大陆文明演变,为中文世界读者深入分析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印度文明。
本书被誉为西方学者撰写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 近半个世纪以来,伊懋可纵横于中国农业史、社会史等多个研究领域,这使他在这部拓荒性著作的撰写中左右呼应、水到渠成。 在这部书中,他向我们讲述了中国4000年来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观念、知识和表达方式,与所在的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土壤、水、植物、动物之间既互利共生又竞争冲突的漫长历史故事。书的*部分讨论了大象南撤、森林破坏、战争、水利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勾画出中国环境史的 一幅总图 ;第二部分选择浙江嘉兴、贵州苗族原居地和河北遵化三个典型地区的个案,用 特写镜头 对 总图 进行细化和强化,具有浓厚的经济-社会史色彩;第三部分以 大自然的启示 、 科学与万物生灵 、 帝国信条与个人观点 三章考察了中国历史上的环境观念、情感、知识和 天人感应 思想及其影响,给出了
一部涵盖全球各文明的渔业全史 你餐桌上的每一道海鲜 都是人类生存的见证者 现在人们每天都能吃到鱼,但你知道这些鱼来自何方,人类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吃鱼的吗? 鱼类、贝类、甲壳类等海鲜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风味,是全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海鲜不仅是一种食物,还具有多重文化和社会意义。在中国文化中,鱼是富庶、繁荣的象征,常在节日和庆典中作为佳肴出现,寓意 年年有余 ;金鱼等观赏鱼,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钓鱼不仅是一种休闲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和文化活动;海鲜产业在全球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出口商品。 本书讲述了人类、海洋与海产长期互动的历史。考古学家布莱恩 费根从200万年前,古人类徒手捉住第一只鲶鱼开始,以重大考古发
这是SHOU部西南联大主题的书信文史掌故图书。全书选择与之前出版的西南联大史料、回忆录、日记、小说、纪实作品等不同的角度,以 靛花巷三号 这一历史地名为线索立体性辐射。全书自梅贻琦、胡适、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华罗庚、吴宓、朱光潜等一大批名家在战争年代所写的200余件代表性公私书信出发,以六十多万字的篇幅,贯连起丰富的档案、日记、回忆录、战时通讯等史料文献。从历史细部钩沉了西南联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在办学、学术、事件、人物、生活、情感等多方面鲜为人知的丰富样貌,可歌可泣而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从不同维度呈现了丰富多姿、厚重广博的抗战学府风景。全书还首次披露了一批珍贵的老照片、实物、证照、书信墨迹,是书信中的西南联大办学史、抗战史、学术史、生活史和心灵史,是一部 史料中的史料 。
本书聚焦于四川盆地内的巴蜀先民创造饮食文化的历史过程,从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巴蜀饮食文化开始,一直写到20世纪中叶,以具体时间断面分别言而有征地系统考证和研究巴蜀地区历史上各阶段相应的食材结构、烹饪方式、味型味道、成菜方式的发展变化,以具有科学性和严肃性的谨慎的学术方法梳理出川菜发展历史的基本脉络。对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川菜,中西方至今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中国川菜史面世,本书则作为一部饮食文化史领域的引领性原创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并尝试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通史写作提供一个范本。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历史的专著,荟萃了作者三十多年研究科举史之心得,堪称是国内科举史研究的总结性著作。 它按照历史顺序,以科举制度发展演变为经,以人物、事件、活动、思想为纬,既有对科举制度史的叙说,又关注科举制度运作的实际情况,并顾及考试思想的历史发展,在叙说中注重人与制度的互动依存关系及其交互影响,因而既有学术性,又有一定的可读性。 *至第三章由刘海峰增补修订,第四至第六章由李兵重新撰写。
船政是近代中国因应 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试图走向工业化、近代化,由左宗棠创设集舰船制造、海军人才培养、水师建设为一体的国家机构。 陈悦的《船政史》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新发现的史料的基础上,在按照篇章结构和时间线索全面介绍船政从1866年创设历经清末民国的发展历程。作者在囊括充分资料的基础上,辨析史料档案,提出了大量新观点,并对一些以往未被详细涉及的船政史局部进行了深入探讨。如船政的政治地位、船政水师的历史、淮系势力对船政的影响、船政造军舰的技术情况、船政对北洋海军建设的影响等。另外,本书精选大量相关历史图片作为插图,还附录了精心绘制的地图、海军舰船和飞机线图。 本书堪称船政研究的呕心沥血之作。
于阗,西域古王国,地处丝绸之路南道交通要冲,自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1世纪初,在传播佛教、促进东西文化交流上起过巨大作用,于阗史研究对西域史、中西交通史和佛教史研究均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两位作者以敦煌汉文文书为基础,参照欧美学者数十年来研究于阗语文献的成果,广泛搜集难以得见的中外新材料著成本书。本书收集传统正史、僧传、地志、文集中的材料,同时大力发掘已刊、未刊的敦煌、和田出土文书,梳理了于阗王名、地名、寺名。本书内容涉及于阗史料的年代、于阗国王统世系、于阗人种、于阗佛教、于阗美术等诸多方面,对唐宋于阗乃至整个西域史研究多有贡献,是于阗史及西域史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书后附有《于阗研究论著目录》,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增订版新增作者编订索引,方便读者检索。
艺术史研究学者、画家、书法家、收藏家陈滞冬先生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他耗时多年创作的《中国艺术史》系列丛书立足于摆脱西方中心主义下的历史观,以中国人的视角重新阐释中国艺术的漫长发展历程,并分享最新学术成果及相关考古发现。 全书上迄中华先民时期,下至二十世纪初期,涵盖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等艺术类别,同时重点讨论艺术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创作思想和人文价值。可以说《中国艺术史》系列丛书既是一部全面的中国艺术通史,也是一部中国思想史。 《中国艺术史 第一卷》(先秦至汉末) 本卷展现了从史前时期至公元二世纪末期,东亚大陆内部文明是如何融合、震荡,最终形成中华文化主流。包括: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商周时代特有的青铜与玉器,以及文字的诞生:契刻
本书论述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长达一百余年间的福建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的历史。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福建的传播和福建党团组织建立、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福建共产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福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影响下的各项革命活动,各阶层人民群众及华侨、民主党派的爱国斗争,以及福建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等多方面的情况
海洋文明时代崛起 全球化序幕徐徐拉开 克里斯托弗 哥伦布 1492 年为寻找通往东方的贸易路线,横跨大西洋意外登陆美洲并安全返回的航行,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事件,直接推动了世界一体化,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移至大西洋沿岸,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哥伦布在 1493 年至 1504 年之间又进行了三次航行,每次都是为了证明他可以在几周内航行到中国,这些后来的航行更加冒险和暴力。远洋航行与征战,带来了财富与荣耀,也暗藏着恐怖与杀机。 《海洋征服者与新航路》展现了哥伦布完整的海上探险记,而不仅仅是 1492 年的大发现。这些航行还揭示了哥伦布对海洋不可思议的感知,他对天体导航和太平洋的存在一无所知,他的地图是幻想和妄想的混合体,但他精湛的航海技术,让他在这些探索中,未失去过一个水手。但在航行的后,哥伦布的身
★加拿大约克大学科学史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伯纳德 莱特曼 又一力作,全新中文版序 ★走进维多利亚时代作家、出版商和读者的世界,领略当时迷人的博物学与视觉文化 ★探索女性在科学写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女作家走上科普写作之路的原因 ★一项涵盖科学、宗教、性别、文学、出版和视觉文化等众多学术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科学》《伊希斯》《选择》《美国历史评论》《科学教育》等权威刊物联袂推荐 ★精装四色,起鼓工艺,70余幅生动精美插图 本书主题是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科学传播,伯纳德 莱特曼探讨了30多位高产、有趣和颇具影响力的科学普及者。这项跨学科研究涵盖了科学、宗教、性别、文学、出版和视觉文化等众多学术领域,对科学知识的市场、宗教与科学的张力、科学职业化与文化权威的角逐、科学中的女性角色和性别意识
近代以来,中国海军处境艰难,其发展步履维艰,长期处于弱势状态,除甲午战争以外,在其他历次战争中均处于附属地位,因而各时期对海军史迹的记载甚少,史家在研究战争史中对其也不重视,故而有许多史实长期埋没于历史沧桑之中。本书作者深入挖掘档案史料,特别是近几年来逐渐公开的档案史料,以通俗流畅的文字形成短文四十余篇,解开了海军史上一个又一个谜团,向人们展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人物和事件,对理清中国近代海军历史的发展脉络大有帮助。
对世界货币史的探讨,目的在于摆脱过去我们对于货币只进行截面分析、停滞于货币短期、局部现象研究的桎梏,将货币研究的视角扩展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纵向几千年,横向全世界,从千千万万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寻找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运行、货币的发展等方面的普遍性规律。 从世界货币史的角度来观察,货币的产生支持了人类的文明发展和物质丰富。然而,在货币发展的过程中,金属冶炼资源的有限性与商品种类扩张的无限性表现出明显的矛盾。 本书的研究给读者展示出货币历史发展的以下规律:称量货币的长期发展,演化出金属数量货币 钱币。钱币的制造被古代各国政府所垄断,产生了金属货币信用化的趋势。在货币法制的支持下,金属货币信用化使社会货币流通总量得以大幅度增加,不断地满足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逐步扩大对于社会货币
本书描绘了医疗社会和职业变革的方方面面,深度解析美国医疗系统演化路径,以及美国医疗保健体系演化与病危重振,是一部医疗人类学的经典之作。 获奖历史学家查尔斯 罗森伯格提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论点,即我们当代人对医院系统 如其官僚主义的僵化和冷漠、对高科技医疗的误入歧途的固守,以及其不受控制的成本等诸多不满,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已显露无疑,且深深根植于此类机构当中。这个在杰斐逊时代还是技术上原始的、管理上家长式的、面向穷人和受扶养人的机构,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已演变成一个资本密集、官僚主义组织的供所有人使用的医疗设施。《照护陌生人》探讨了医院的专业和社会转型的方方面面。罗森伯格描述了在医院的教室和工场里对医生的关怀和犒劳,分析了护理和医院管理等新职业的产生,也研究了由虔诚的非专业理事所
字见筋骨血,曲直蕴玄机,墨趣五色生,落纸如云烟。本书为 分拣中国史 书系的重磅之作,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于洗砚池边,品大家风骨,读字里春秋,开启一场中国书法的传奇之旅。 本书分书从何来、云蒸泉涌、江汉朝宗、烟波万顷、帝王书法五章,结合历代书家的生平轶事,沿着岁月的长河一路追溯,在历史的脉络中,讲述书法的故事。文生甲骨,字衍墨香,书写历史,笔走游龙,钟繇的古朴典雅,王羲之的翩如惊鸿,颜真卿的内刚外润,怀素的奔放狂肆 让我们跟随性格迥异的大师,体会点画的变化、结字的巧妙、章法的和谐,领略各个时期的书法之美。
民国时期是中国海军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交织,使国家建设卷入难以自拔的战争漩涡。作为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重要工具之一的海军,本应在纷乱的时势中有所建树,但由于当政者错误地颠倒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顺序,使海军处于欲用无力的尴尬境地,仅仅成为平衡国内各派政治势力的一颗微小砝码,不能承担卫国保民的重任。无数仁人志士目睹此情此状,急切地发出整饬和建设海军的呼声。本文集所收录的文章,正是这些呼声的反映。文中无论是经过深入思考的理性筹划,还是满怀情感的强烈呼吁,都饱含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这些文章的汇集,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海军建设的概貌,为今日的海军史研究提供了较为系统和有价值的史料。更为重要的是,文中对中外海军的比较,足以引发人们对中西海军实力差距及因果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主力海军第一舰队、第二舰队、练习舰队无力与日本海军决战于海上,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命,练习舰队在上海参加淞沪抗战,第一、第二舰队则退守长江,在江阴建立了沉船阻塞线。日军为打通长江航线,利用优势空中力量,对中国防守舰队发起猛烈进攻,中国海军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几乎全军覆没。失去舰船的中国海军利用舰炮设置岸上炮台配合陆军作战。当炮台先后陷落后,又组成布雷游击队,在长江中下游与日寇展开持久战,直至抗战结束,创造了布雷游击战的新战法,使日军遭受重大损失。中国海军的长江抗战不仅粉碎了日军水陆并进的战略意图,而且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宝贵时间,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军人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