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超有趣的中国古建筑漫画科普读物。 古建筑的屋顶有哪些样式? 屋脊的仙人走兽都有哪些? 繁复的斗栱、美轮美奂的藻井有什么寓意?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住合院式房子? 如何区分 亭台楼阁 ? 除了门当户对,你还知道哪些跟建筑有关的成语?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屋顶的脊饰如走兽、脊刹、鸱吻,再从古代的窗户讲到四合院、亭、台、楼、阁、塔等内容,详细介绍了古建筑的演变史和背后的传统文化、趣味知识,全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你会看到令人惊艳的仙人走兽、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等图画,知道每一块瓦、每一寸木头、每一抹色彩在古建筑中的作用,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古人智慧。 了解古建筑的实用与美观,传统与创新,就能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古人生活样貌,也就懂得了古建筑的了不起和伟大。由此滋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钱穆先生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 。
三千年的粮仓保卫战、厚葬毁了大汉江山、东汉王朝的财政困局、别说宋朝不差钱儿、经济学家王安石的两大创新、白银让明朝不明不白地死去、谁偷了康乾盛世的馒头 本书从钱、粮等经济学的视角来观察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希望在历史的王侯将相、善恶忠奸等视角之外,从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出发,为广大读者解读货币对推动历史和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用简单通俗的方式诠释货币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关系。
《符号密语》讲述了符号背后的人类文明史。本书分三大层级、五大主题,共收录500种符号,涵盖从古罗马到古埃及,从东方到西方,上至宇宙天体,下至自然万物,既有宗教符号,也有民族图腾,范围之广,种类之多,不一而足。除了介绍各种符号的内涵,还从文化、历史、心理学等角度阐释它们产生的根源和演变历程,并对若干特定的文化、宗教和社会团体及其符号体系进行了深度挖掘,揭示了它们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帮助读者洞察这些事物背后的思想意义与文化内涵。
海上马车夫的世纪辉煌、鲁滨孙是个奴隶贩子、棉花大战中的 X 因素、牛顿让银币遭殃、为了3便士茶税丢掉13个州、一战爆发与钱无关、美元成了世界Q币、国家信用多少钱一斤 本书站在经济的视角,讲述从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到 1973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五百年中,世界历史和经济演变中的精彩故事,特别是那些影响大国命运的经济共性和个性。通过观察全球列强五百年来的盛衰过程,探讨它们在经济领域的得失成败。
赛雷全彩漫画汽车史系列全新作品! 爆笑趣味涨知识!电影式全场景,全彩漫画还原百年保时捷历史! 随书附赠保时捷官方授权车卡,隐藏限量金卡! 作为以 汽车 起家的 赛雷 ,在时隔两年之后全新全彩漫画汽车史系列作品。用趣味漫画形式全面生动展现了保时捷百年发展历史,这可能也是普通人离保时捷近的一本书。让读者在爆笑中涨点知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 。
以数十年的研究为基础, 以历史学家无所不知的眼光关注一个可能被称为 适时 的话题, 但实际上它早已成为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跨越地域、文化和时代,性暴力的现实总是让人清醒地意识到人类的缺陷和残忍 本书探讨了性暴力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发生的巨大变化,讲述了性暴力的跨国历史,帮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个现实并呼吁以一种横向的团结方式终结性暴力,展望一个没有性暴力的未来。
大象出没于人类历史与生活的各处角落:欧洲史前洞穴壁画中的猛犸象, 盲人摸象 的寓言,昂贵的象牙制品,罗斯福的猎象传奇,马戏团中的大象表演 许多有关大象的谣言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它们在将死之时走向 大象墓地 ,会为同伴的死而哀悼哭泣 ;它们没有关节、害怕老鼠、一生只交配一次 海伦 凯勒曾形容它们是 太阳底下最悲伤的动物 ,它们在动物园里被视作人类的朋友,却也不时扮演饲养员的杀手。 人类对大象似乎有种古老的迷恋。然而数千年来,我们为大象着迷,自以为了解大象,却忽视了大象有其本来的面目、有其自己的历史,而我们对它们的理解中则充斥着我们的历史、我们的身份、我们的愿景。原来,我们一直在通过大象来理解世界,理解我们在世间的位置。 本书利用广泛的资料,包括市政文件、博物馆的藏品、动物园的记录、猎手的回忆
历朝历代,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 人口不仅关系到战争兵力,还与粮食生产、财政税收、赋役数量等密不可分: 从秦朝开始一直沿用的重农抑商政策看似迂腐,实则是为了保证国家人口增长;唐朝之所以能够迅速缔造盛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吸纳了数百万外族人口;破亿的人口数量,让南宋可以在蒙金夹缝中生存152年之久;明朝多达20万的宗室人口拖垮财政,加速了明朝灭亡。游牧民族与中原战争不断,究其根本,是他们bi须通过战争获得战俘,补充人口 人口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人口是掌握真实历史的一把钥匙。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过去,更将决定未来的走向。 翻开本书,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带你 从人口角度看中国史 。
我们生活在科技世界,当我们为科技的便利和不便夸奖或者抱怨的时候,当我们谈论智能手机、电视和电脑的时候,我们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我们由猿人进化到智人,学会使用工具,利用工具开拓视野,改造生活,认识世界。然而,技术仅仅意味着一种工具吗? 不,它远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它是我们自身存在意义的一种映射,是我们存在于世间的注脚,并且烛照了人类文明演化的历史。这本书不是列举某些具体科技的作用,而是试图通过鲜明的案例研究,来展示技术之于人类的意义,或者说其对我们身体和认知的影响。本书融合了认知科学、认知考古学、美学、技术哲学、生物学等学科,多角度分析科技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塑造和影响,试图理清科技与人类关系的发展历程、重大脉络,漂亮地回答了 我们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构建的 。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的抗战,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事吃紧时期,滇缅公路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交通运输生命线,而天堑怒江之上能够承载汽车通行的桥梁只有一座 惠通桥。 在第一次入缅作战期间,惠通桥维系着十万远征军的兵力输送和物资补给;战事失利后及时爆破惠通桥,为避免形势危殆构筑起一道战略防火墙。在滇西反攻阶段,修复惠通桥、夺控滇缅公路,惠通桥又成为扭转战局、赢得胜利的战略枢纽。 惠通桥不仅支撑着缅北和滇西两个战场,也是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战略焦点。从此种意义上讲,惠通桥不仅关乎滇缅战场的成败,更关乎着民族抗战的命运。 本书以 微观战史 的写作方式,借助最新发现的原始档案,对围绕惠通桥的战事和人物细节进行了细致还原。作者以惠通桥这一战略节点为着眼点,冷静客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海军的抗战主要分为两个战场,一是长江流域,一是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的抗战虽然没有长江流域那么有声势,但战线拉得很长,包括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整个中国沿海,甚至还包括了南海诸岛的部分区域。在内河和外海水域里,中国海军以微弱的力量,参加了几乎所有的会战,阻扰了日陆海军的行动,配合了中国守军的作战,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中国海军在沿海的作战行动,一直持续到抗战结束,为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牺牲,做出了贡献。
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小说史的一部开山著作,也是一部奠基著作。它初版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版以后,以它丰富翔实的资料、严谨精辟的论断,深受学术界的推崇,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同被奉为研治中国通俗文学史的经典著作。迄今近九十年,凡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学人,仍把它作为一本主要的参考书。
《众生百态:清代刑科题本里的 打工人 》一书从营生分类,描述了清朝刑科题本档案中 剃头匠 木匠 铁匠 篾匠 开豆腐店的小业主 挖煤的 茶农 演戏艺人 等从事多种职业的底层劳动群像,梳理他们在纠纷中反映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史料中蕴含着这些普通人的生存逻辑与社会应对策略,构成了清代普通人的历史。 该书呈现了常建华教授近年来利用清朝刑科题本对于清代社会研究的思考,揭示了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是社会史理论方法探索与历史书写实践新的尝试。作品既有历史考证的厚度,又兼具大众趣味。
人人都知道相对论,却鲜有人知道相对论的提出和验证,穿越了战争和民族主义的隔阂,结合了两位敌对国科学家的努力,构成了国际科学共识的一块基石。 本书是一部扣人心弦、饱含人文关怀的科学史作品,既展示了相对论征服世界的历史,也呈现了充满隔阂和敌对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身处敌对国的爱因斯坦和爱丁顿如何付出了卓绝的努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才使得相对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奠基理论。马修 斯坦利的这部作品,是一部关于科学理性和求知精神如何战胜偏见和民族主义的史诗,也是对当代科学精神和国际合作的赞歌。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本书分为十五章,以叙议结合的散文,辅以众多实拍照片、馆藏文物图片,主要讲述了北京故宫的历史沿革、建筑布局、主要宫殿的职能、皇权在故宫各建筑和宫内制度上的体现、整体价值等,具体涉及皇帝理政、大臣辅政参政、皇子教育、宫内各种人的饮食起居、故宫警卫、宫中所藏珍宝等知识,是一次对故宫文化的系统描述。也是对故宫建筑和宫内管理制度的历史价值做的一次较为详细的梳理。
宋代费枢从历代史籍中辑录出上自春秋、下迄唐末共112位为官清正、有功于社稷、施仁政于百姓者的事迹,合编为《廉吏传》一书。明朝黄汝亨在费枢的基础上,增补了五代以前人物133人,续编宋、元两个朝代计64人。主要记述他们是如何砥砺操守,如何执政为民的。 黄汝亨将这些历史人物评定出上、中、下三等。他还在每位廉吏事迹的末尾加上自己的简短评语。以几个字、至多数十字,点出人物为何值得效仿或何处显得偏狭不足为法。
本书是一部研究隋唐中枢体制发展演变的政治史作品。所谓中枢体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的组织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本书以隋唐两代 三省制 的发展演变为线索,系统考证了隋唐时期三省制确立、发展、再造的过程,及其决策与行政的具体运作方式,反映了隋唐中枢体制的发展全貌。经过系统梳理,作者特别指出中枢体制在中唐以后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翰林、枢密、中书门下组成的『新三头』体制取代了以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组成的旧中枢,颠覆了一般认为唐朝中枢体制始终是三省制的传统认识。本书还揭示了中枢体制演变与武则天、唐玄宗时期和唐朝后期政局剧变的密切关系,是一部隋唐制度史研究的力作。
本书从观念史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历史中 政治、天命、心性、国家、君王、臣民、道德、仁义、礼法、忠孝、公私、华夷 等12组观念的演变历程做了阐述。这12组观念24个字,本意各有所指,但在政治、社会的发展脉络中各自经历了融合变化。这些词我们看似熟悉,时常用到,却很少深入思考,更不知道其在历史演变中发生的巨大变化。 本书立足文献,细致剖析了这些政治思想史的关键文字,揭示了其原初含义及其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变化的特征与脉络,被誉为思想史研究 由小学入经学 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