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家许倬云以恢宏的史家视野与饱含情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四百年来台湾的历史脉络和荣辱浮沉:从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开始,台湾经历了荷兰殖民、郑氏集团、清政府、日本殖民和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始终未曾摆脱本土、大陆和世界三层因素的纠缠。他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人文社会、两岸关系等方面,分析台湾发展的优势和缺失,表达了一代学人对海峡两岸未来的忧思与期盼。 本书不是一部资料书,而是一部关于台湾人今天的精神与困境的书。 不同于许倬云的其他历史写作,他在本书中陈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本书可谓是一部94岁老人写给两岸同胞的 热忱之作 。
美国汉学家罗威廉继《救世》之后的又一力作。是长时段、小地域和大历史的有机结合, 为读者理解中国农民起义和土地革命提供了细而深刻的个案。 按照长时段理论,本书研究的时段从14史记的元末农民大起义开始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跨度长达七个世纪;研究的地域集中在湖北麻城。这种长时段和小地域的结合是的这本书能够挑战一般著作的历史分期,从宏观上透视中国政治社会的变迁,并暗示暴力超越时代和政权的恒久。作者对麻城地方史的细致研究,还使得本书深化了前人对地方社会的认识,在叙事中凸显各阶层对暴力的感知,在极具张力的氛围中给读者展示出精彩的画卷。
豆瓣高分纪录片《河西走廊》官方纸质书。 河西走廊,是东西方文化交流 的黄金通道。 它位于 西 地区,地处黄河以西,因形似走廊而得名。 霍去病封狼居胥、张骞出西域,传奇故事于此轮番上演。 悬泉置、莫高窟、嘉峪关、七彩丹霞,风景名胜 路绵延。 由西往东,从古迄今,本书为你梳理河西走廊两千年 脉络。
"史学大家许倬云以恢宏的史家视野与饱含情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 百年来台湾的 脉络和荣辱浮沉:从16世纪的大航海时 始,台湾经历了荷兰殖民、郑氏集团、清政府、日本殖民和国民 政权的统治,始 摆脱本土、大陆和世 三层因素的纠缠。他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人文社会、两岸关系等方面,分析台湾发展的 势和缺失,表达了 代学人对海峡两岸未来的忧思与期盼。 本书不是 资料书,而是 关于台湾人今天的 与困境的书。 不同于许倬云的其他 写作,他在本书中陈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本书可谓是 94岁老人写给两岸同胞的 热忱之作 。"
从俄罗斯的心脏延伸到遥远的太平洋港口,跨西伯利亚大铁路全长9298公里,是19世纪*雄心勃勃的铁路工程,也是迄今世界上*长的铁路。本书生动地讲述了有关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大量历史细节,同时涉及俄罗斯全境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从千顶之城莫斯科,到波光粼粼的贝加尔湖再到白雪皑皑的远东冻土。 跨西伯利亚大铁路也是中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绵长可靠的纽带:20世纪初,启蒙的思想沿着这条铁路传入中国;20世纪中期,国家政要乘这条铁路出访苏联;20世纪末以来,它又成为能源和贸易的重要通道。这条地位独特的交通线见证了中西方交流的历史,也见证了世界格局的种种变迁。 这是一部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百科全书,也是一堂关于这条铁路的全景式人文课,更不失为一本有趣有效的旅行指南。
《上海 爱:名妓、知识分子和娱乐文化(1850-1910)》的作者叶凯蒂以深入而独到的论述,对视觉文本的精彩解读,和大量文字材料的细密梳理,探寻了上海妓女、文人及城市现代性之间的相互影响,细描了中国近代娱乐业的兴起以及它在巨大的时代变迁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一切说明,是人与环境的无心组合而非长官意志或行动,创造出了中国个多文化的现代都市。
北京作为建都史长达八百余年的古都,古迹遍布。这些古迹与皇权,特别是明清两朝的皇室政治息息相关,成为当时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从某种意义上说,探寻这些古迹的历史,便是重现那一时期封建王朝不同的历史侧面。 本书选取了故宫、景山、颐和园、圆明园、天坛等近二十处北京重要的古迹,将这些古迹的前世今生、将曾在这里上演的政治风云娓娓道来,让读者重回历史的现场并体会到古迹中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作者曾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专研清史,这样的专业背景使他能拨去历史的迷雾,剔除其中戏说的成分,呈现出历史的原貌。
南京城南长干佛陀里有 两座古老的寺庙,一座是晋 代东吴孙权为印度高僧康僧 会所建的 江南首寺 建初寺 ,另一座是东晋咸和年间所 建的长干寺。这两所 的 寺庙,开创了江南佛教文化 的先河,并随着岁月的流逝 及朝代 替,屡毁屡建。尤 其是到了明代,明成祖朱棣 诏敕以皇家规制在长干寺原 址建成了规模宏大、金碧辉 煌的金陵大报恩寺与五彩琉 璃塔,当时中国人称之为 塔 ,西方人称之为 南 京瓷塔 。该寺塔被列入 中 世纪世界七大奇观 之一, 可惜在太平军战火中被毁。 如今,渐行渐远的大报恩寺 塔在长干里复建,重现了昔 日的辉煌,千年守望,薪火 相传。 千百年来,这座古寺在 屡毁屡建中到底发生了哪些 故事,又藏有多少不为人知 的秘密,本书带你寻觅和佑 证那些谜团,回忆尘封的历 史记忆。
近年在旅游业的推动下,曾经在我国历史发展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江南农村商业聚落 市镇,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七八百年以来,在技术进步、人口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催化之下,江南地区农业生产逐步转向以棉桑业为代表的专业经济,与外部世界商品交换的需求不断扩大,促使农村地区产生了大量依附于专业经济的大大小小的商业活动中心,并*终呈现一派市场星罗棋布、文化熣璨夺目的独特风光。江南市镇的这种形成机制与经济基础,不仅规范了它们的交通网络、结构布局、镇区形制、街市建筑、行业特征,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与文化心态。近代以来,随着传统农村经济的远去,除了极少数被改造成以 传统江南市镇 为主题的文化公园之外,江南地区大量的市镇将面临怎样的发展前景,成为这个地区人们必须解答的一道全新的习题。以上就是本书试
本书为《武汉文库》“日译文献”辑的一种,分地理、衣食住、气候与卫生、汉口的过去现在及将来(历史沿革)、汉口的工业、畜牧业和渔猎、航运、金融通货及度量衡、商业机关、物产、公益及公共机关、关税及邮政制度、铁路等13章,从实证的、客观的角度,通过运用大量的数据揭示了晚清汉口的实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以丰富的叙事和细节展现了华人在南洋的生活轨迹和文化认同,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跨域视角来审视这一地区的文化脉络和民族精神。书中不仅涉及华人从移居南洋到开拓家园的过程,还捕捉了中华与本土历史的夹缝中神话的余烬,通过书写人鬼神兽的故事, 了现实与历史的界限。同时探讨了“南洋”这个地理名词背后的多重含义,以及它在历史演变中的意义变迁。“东南亚”这一名称虽然摆脱了殖民色彩,但仍然无法避免地被二战后形成的政治国界所局限。书中强调了多元族群、文化与信仰是 宝藏,同时也是分歧的根源。
泉州,这片土地留下了太多历史的印记。从石器、青铜时期越人捕猎纺织,留存下来的陶器和青铜器;到六朝隋唐时期中原汉人南迁此地生活定居,保存至今的砖室墓葬和其中大量精美的随葬品;再到宋元时期,留存的反映多元文化和海外交通的历史建筑和石刻;还是明清时期大量的红砖民居建筑、宗祠宫庙、窑址遗迹;抑或是近代以来的洋楼、沿街骑楼、中西合璧式红砖建筑。这些存留至今的文物,无不在述说着,泉州悠久且辉煌的历史。
暂无内容简介。。。。。。
《近五百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是部全面系统研究福建家族社会与文化的著作。《近五百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以福建地区为个案,结合地方志、族谱、碑文、笔记、小说等多种文献资料和多年来社会调查的资料积累,从家族制度的形成、家族的内部管理及运行、家族与封建官府的对抗依存关系、家族的扩张与分裂、家族的祖先祭祀、宗教信仰、家族的规范教育、文化娱乐,直至家族的建筑形式等各个角度,全面展示了福建社会文化变迁的生动画卷。作者力求从本土问题意识和宗族组织运作实况出发,把结论融贯于叙述之中,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从中得到自己的体验和启发。
河西走廊摄制组编著的《河西走廊(CCTV纸上纪录片)》内涵丰富,重新揭示了河西走廊作为国家经略的重要战略地位;它所昭示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合精神等,既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它用文化方式诠释了陆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想背景下更具现实意义。
近代以来,苏北人成为上海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在这座城市中努力生存,却备受争议。一个人的原籍为何会引来众多讨论,“苏北人”的称谓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基于丰富的史料,美国历史学者韩起澜以上海苏北人为研究对象,从其生活、工作、习惯,以及他者对苏北人的印象与记忆切入,试图揭示其身份、偏见和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阐述作为族群的苏北人是如何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历史情境中被反复建构和延续的。苏北既是现实存在的社会类别,又是社会建构的类别,从原籍的角度寻迹其历史,才能理解族群本身。尽管苏北人所受的偏见已逐渐消失在时代浪潮中,但其产生的根源,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城市,人类文明的结晶,自诞生之日起便饱受争议。城市的拥趸以华美的辞藻热情讴歌其博大宽容、时尚新奇与激情碰撞,而厌弃者则将其置于自然的对立面,不遗余力地抨击城市带来的空间冲突、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 本书作者选取了世界上具有特殊样本意义的城市,从 *座城市 加泰土丘的诞生到古罗马城的衰亡,从克利夫兰的兴起到斯德哥尔摩的理想城市规划,从马德里的定都再到战后柏林的重建,进行了一次次引人入胜的探索,内容则涵盖了从城防工事到下水道工程,从居民安置到市集扩张,从流行病防治到交通纾解等诸多方面。这是一本关于城市的故事书 它们如何生长、兴盛、衰亡并自我修复乃至涅槃,它们与周边乡村如何展开吸附效应和寄生关系,它们的鲜活如何依赖贸易网络和外来移民。
《水乡生态与江南社会》一书是以宋代以来传统吴淞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为中心,描述环境与人文的关系的史学著作。《清华国学丛书:水乡生态与江南社会(9-20世纪)》在现代地理学的基础上,对古代吴淞江流域的河道和水环境的景观与人文的关系,这一地区鱼米之乡的环境形成及其发展,古人在传统知识体系下对环境的认知与社会反映等问题都做了系列的描述。
本书分三篇,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闽台关系的发展历史。第一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9年1月《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前,为新中国建设与解放台湾阶段,表现在闽台关系上,主要是在两岸军事对峙与和平统一的双重变奏中,福建全力以赴巩固海防和支援解放台湾斗争。第二篇,从1979年1月《告台湾同胞书》发表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前,为改革开放与促进两岸和平发展阶段,表现在闽台关系上,主要是发挥对台独特优势,积极先行先试,踏着改革开放的节拍,克难前行,为推动两岸关系逐步走上和平发展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篇,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推进两岸融合发展阶段,表现在闽台关系上,发挥 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 优势,深度推进闽台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全
犹如一杯杯芳香浓溢的醇醪,《西湖全书》以一种散射式的描述,对西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定和定格切换。那清丽的群山、那喷涌的泉井、那玲珑的古塔、那精致的亭阁,就像一幅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首批《西湖全书》14册,内容引人注目,题材各具特色,并都体现了雅俗共赏的特点。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于谦与西湖的关系,过去都是一些零散的文章作过介绍,这次分别以单行本形式推出,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历史上这四位名人与西湖的密切关系,既深刻地展示了西湖丰富的人文内涵,又较有可读性。《西湖龙井茶》、《灵隐寺》、《西溪》,虽社会上已有类似的选题图书,但《西湖全书》的这三本则在内容和图片上,明显更胜一筹,雅俗共赏的特色更为鲜明……《西湖全书》采用的是当今出版界十分流行的大32开本,封面则采用200克西班
上海音像资料馆(暨上海广播电视台版权资产中心)成立于1984年,是上海市的专业音像资料馆,也是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集中管理的专业机构,现直属于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本书是上海电视台纪录片栏目《上海故事》的同名图书,是2018年、2019年出版的《上海故事 一座城市的温暖记忆》《上海故事 走近远去的城市记忆》的续篇。本书从该栏目2011年开办起的近400期节目中精选30余篇,对节目进行故事化的改写,以反映上海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人文风貌。内容包括文化艺术、日常生活回忆、城市建设变迁等几个板块,旨在展现上海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迁和上海人几十年的乡愁记忆,使之成为上海当代社会生活史的生动而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