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苏北人成为上海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在这座城市中努力生存,却备受争议。一个人的原籍为何会引来众多讨论, 苏北人 的称谓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基于丰富的史料,美国历史学者韩起澜以上海苏北人为研究对象,从其生活、工作、习惯,以及他者对苏北人的印象与记忆切入,试图揭示其身份、偏见和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阐述作为族群的苏北人是如何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历史情境中被反复建构和延续的。苏北既是现实存在的社会类别,又是社会建构的类别,从原籍的角度寻迹其历史,才能理解族群本身。尽管苏北人所受的偏见已逐渐消失在时代浪潮中,但其产生的根源,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消失的古城(增订本)》是历史学家王笛对晚清和民国初年成都历史和成都人日常生活的生动讲述。作者以流畅的笔调,描绘了大众文化的丰富多彩,展示了这个城市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折过程。从书中,可以看到人们坐茶馆、逛庙会、庆祝节日等各种活动,茶客、苦力、小贩、工匠、挑水夫、剃头匠、乞丐等三教九流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以及现 代化和社会变迁对他们的影响。 此次增订,新写了前言,调整了结构,充实了内容,设计了藏书票,并对插图进行了精选。全书插图共43幅,新增的16幅主要是人物 情景图,呈现了彼时公共空间和城市文化的生动画面。 这本书是对那座已经不复存在的古城的纪念。
山岳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泰山更是在众山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职能。著名汉学家沙畹从泰山入手,深入剖析了泰山在漫长的历史中受到尊奉的原因,以及泰山信仰内涵逐步变化与丰富的过程,从而探究中国上古时期的宇宙观和宗教祭祀。沙畹曾亲赴泰山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碑铭与地方文献资料。他在书中首次运用正史、碑刻、民间传说、民俗资料等多种史料,将中国传统名山纳入文化史、政治史和宗教史视角进行考察,创立了中国神圣空间研究的基本范式。
美国汉学家罗威廉继《救世》之后的又一力作。是长时段、小地域和大历史的有机结合, 为读者理解中国农民起义和土地革命提供了细而深刻的个案。 按照长时段理论,本书研究的时段从14史记的元末农民大起义开始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跨度长达七个世纪;研究的地域集中在湖北麻城。这种长时段和小地域的结合是的这本书能够挑战一般著作的历史分期,从宏观上透视中国政治社会的变迁,并暗示暴力超越时代和政权的恒久。作者对麻城地方史的细致研究,还使得本书深化了前人对地方社会的认识,在叙事中凸显各阶层对暴力的感知,在极具张力的氛围中给读者展示出精彩的画卷。
本书讲述了数百年间华南一条大江流经地域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及其社会组织变迁的若干故事,并试图以此表达对我们这个国家整体历史某些侧面及其相关机制的理解。窃以为,一位好的历史学家,在以专业的笔调描述、讨论其研究对象时,其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应该若隐若现地怀有一点当代的关怀。这也是一项与个人的情感可以交融在一起的研究,学术传统与个人情感的交融,赋予这样的工作以独特的魅力。 陈春声
本书以滨海城市泉州为对象,考察了其从公元三世纪北方汉人南下入闽的初期阶段,到1949年之间一部漫长的区域史和城市发展史,实为一部内容丰瞻的 泉州传 。作者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综合了地方文史研究、施坚雅的经济空间理论及克拉克的区域网络史分析,对泉州城的兴起、成熟、兴盛和衰落,做了线索性的宏观铺陈,并重点分析了泉州在宋元时代文化多元主义影响下的迅速发展和商贸繁盛,以及明清以来在本土主义意识形态及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双重压力下出现的权力、经济与文化的转型。 作者意在通过自下而上地叙述一个地方的历史转型,一方面揭示域外与本土交错关系下泉州的 古今之变 ,说明其演变过程是在家庭、地方社会、国家与更大空间范围中的世界之间互动的历史产物;另一方面借助历史学和人类学的辩证,对主流的进化史观、民
汤因比说:如果生命能够重来一次,我希望生活在中国古代的西域。因为,那是一个文化汇聚的福地。 余秋雨说:西域,这是一个伟大的地名。它实现了各大文明一个不约而同的渴望,那就是彼此间展开非战争交往。 西域,是自汉代以来对于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狭义的西域专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广义的西域则是古人对于阳关、玉门关以西,包括中国西部、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的统称。《史记》提到的西域国家有15个,分布在广义的西域内。汉初,是西域文明史生机勃发、群星璀璨的童年。《汉书》收入的西域国家共54个,大多分布在狭义的西域内,东接玉门关,西到葱岭,南达昆仑山,北有天山。而据作者介绍,经他仔细查阅与反复甄别,在西汉西域都护府统辖范围内的绿洲城邦国家共有48个 该书吸收西域学、历史学、古代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 C.霍曼斯因 社会交换理论 闻名于世,本书是他构建理论框架的奠基之作。在书中,霍曼斯根据丰富的庄园租役簿、管理账册、法庭案卷、文学作品等原始资料,通过土地、家庭、庄园和节日四个专题,详细考察了十三世纪英格兰村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环境、个体意识与群体行为、身份类型与依附关系,并特别关注了家庭结构、婚姻模式、继承制度以及节庆习俗等问题。霍曼斯做出的若干判断至今仍不过时,为前工业时代欧洲经济社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也使他成为该领域学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永嘉路》为《海上遗珍》系列第四辑(第一辑《武康路》、第二辑《衡山路》、第三辑《复兴路》),延续丛书的一贯风格,本辑收录了著名学者、作家等所撰写的关于永嘉路(辟筑于1920年,旧称西爱咸斯路,1943年改今名)上的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人物的文章,既有对建筑历史沿革的精确考证、对建筑风格的专业分析,也有对曾经居住和工作在这里的政治家、建筑师、科学家、法学家、文化名人等历史人物的生动记述和深情追忆,还有对当下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的如实记录。历史是城市的记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透过书中所记述的这些细枝末节,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温度。
7世纪70年代前后,吐蕃征服吐谷浑、党项等族,占有今青海省黄河以南、青海湖以西的地区,与此同时又进入西域,联合西突厥贵族争夺唐安西四镇。8世纪初,唐朝以宗室女金城公主嫁给赞普赤德祖赞,双方关系出现和好局面。后因议界不成,吐蕃进扰唐陇右、河西州县,双方战争主要集中于今青海东北的黄河一带。8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吐蕃乘唐朝 安史之乱 ,进占河陇二十余州,其中包括沙州敦煌县。吐蕃占领敦煌后,推行民族同化政策,分部落统治百姓,实行计口授田,普遍使用吐蕃语言文字,对敦煌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利用敦煌西域古藏文文书不断影印出版的条件,对吐蕃统治河陇及西域这一重要的历史问题,作了全方位的研究,是研究吐蕃史和隋唐史的重要论著。
本书记事始于吉林有文字记录的历史,迄于新中国成立。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选取各个历史时期最基本、最典型的史实、事件和人物,简明扼要、详略相宜、重点突出地介绍。文字通俗易懂,使读者观全书便可得吉林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阅细目便可知吉林史事之详情本末。本书图文并茂,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照片,配以图画、地图、世系表、大事年表等,并在每章文字中缀以内容链接,章后附有扩展阅读。历史照片能够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使单调的形式变得更具有活力;图表的功用在于简明扼要,让人一目了然;链接的内容主要对专有名词、词语、人物、典制等提供注释,使语义内容更加清楚、阅读理解更加顺畅;扩展阅读则精选了与其内容密切相关的学术专著、教材和普及读物,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拓展知识面。这些形式与正文相互照应、互为补充、
本书按时间先后顺序展现近世东亚海域史上的八位历史人物(箕子、平 道全、金诚一、郑斗源、林庆业、黄景源、博明、卢以渐)及其相关事件, 通过每一个人物个案,带出其背后有关东亚海域史的共性问题及其分析,分 别涉及历史记忆、历史书写、国族意识、身份认同、跨国交流、文化传播等 不同角度。本书所涉及的人物及其相关事件,均为前人述及较少或未曾讨论 过的内容,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本书以 倾盖如故 为题,意在表达历史 上东亚海域世界内人与人之间长期以和谐交流为主基调,尽管当下渐行渐远 的趋势越发明显,但仍应对未来回归和谐状态抱有期待。
本书是斯坦因根据他第二次中国西部探险考察与考古发掘的成果而写成的通俗纪实著作,也是他在哈佛大学的讲座手稿主要素材之一。本书含有107张图片,再现了探险考查所见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额济纳、新疆天山以及在南北方向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我们了解古代西域以及20世纪新疆英国探险活动不可多得的佳作。
丝绸之路 内涵广阔,源远流长,更因近年来 一带一路 倡议的提出,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本书作者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从专家的视野,以通俗的笔墨,为读者提供一部丝绸之路的轻松阅读文本。高屋建瓴,又触及前沿;提供新知,又启发思想,为现实关怀提供历史的思考。17万字,百数十幅图版,是一本切近当下社会热点的文化普及读物。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前近代亚欧大陆的*通道,连接着历史上各重要文明地区。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在与异域文化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激发并形成更加灿烂的多元文明。作者深入上古、汉 唐、宋 明、晚明 清中叶各个阶段的中西交往,讲述 一带一路 的历史演进。对丝绸之路的经济商贸、政治军事以及文化交流功能,进行了交光互影的综合分析。在勾勒纷繁而有趣的历史人物、事件、器物和艺术生活的同时,深入剖析文明的
本书属于 突厥学研究丛书 第三种,由上、下两编构成。 上编是回鹘文《乌古斯可汗传》的汉译和注释。回鹘文《乌古斯可汗传》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有关乌古斯可汗传说的版本,具有重要的语言学、文献学和历史学价值。耿世民先生曾于 1980 年出版过汉译本,使用的是当时推行的拉丁化新维吾尔文。他在2006 年出版的《古代维吾尔文献教程》中收入了回鹘文《乌古斯可汗传》,改用了拉丁文转写,但没有提供新的译文。 我们的译本遵循国际突厥学界的惯例,先将回鹘文换写成拉丁文,再根据中古突厥语的规则进行转写,然后是对文本的语文学分析,最后一步是译成汉语。为了便于读者检校,编制了词汇表。 本书的下编是波斯语《史集 乌古斯史》的汉译。这部分不是直接从波斯语译成汉语的,而是从德国卡尔 雅恩的德译本转译成汉语的。拉施特《史集》
书稿从考古学文化和区系研究角度分析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良渚到吴越等古扬州华夏化的文化演进、交流互动与谱系关系。阐述聚落视角下的遗址景观,稻作农业文化积淀催发国家文明火花,良渚文化早期国家的社会结构和形态特征,陆海边疆中吴越文明广域王权与国家政体的形成,环境因素对于聚落发展和文明进程的重要影响。
上海的繁华辉煌,一开始是个 海上奇观 。这座充满传奇的城市,在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不仅由一个长江下游的县城,一跃而成东亚数一数二的国际性通商巨埠,更以 洋 、 商 与 女性 共同挑战与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秩序。西风中的资本主义,在上海长出最能代表中国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面貌,中国的现代性不能不谈上海。 本书回顾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社会文化史,透过细细考察上海的金融、出版和现代百货业,作者生动描绘了中国第一批城市中产阶层。在国家角色尚弱的20世纪初期,这个新富阶层在从商与消费被视为爱国志业的观念下,不仅取得在儒家社会的正当性,从而改变了上海,更成为近代中国政治与民族主义发展的主要力量。 新的往往也是旧的,作者认为,上海如今再度回到中国现代性的核心位置,却有不少力气花在挖掘过去的历史记忆
北京作为建都史长达八百余年的古都,古迹遍布。这些古迹与皇权,特别是明清两朝的皇室政治息息相关,成为当时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从某种意义上说,探寻这些古迹的历史,便是重现那一时期封建王朝不同的历史侧面。 本书选取了故宫、景山、颐和园、圆明园、天坛等近二十处北京重要的古迹,将这些古迹的前世今生、将曾在这里上演的政治风云娓娓道来,让读者重回历史的现场并体会到古迹中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作者曾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专研清史,这样的专业背景使他能拨去历史的迷雾,剔除其中戏说的成分,呈现出历史的原貌。
【内容简介】 方志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历朝历代有众多的学者为其研究添砖加瓦。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掀起了普修地方志的热潮,方志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各种方志学论著纷纷问世,大大地丰富了方志学的学科内涵。 复旦大学历史系是国内最早从事方志学研究的单位之一,二十多年来,他们的学术成果不断见之于期刊、图书,形成了较系统的学术体系。《方志学新论》为复旦大学教授巴兆祥的学术著作,从方志学科的研究对象着眼,详细论述方志的发展史、方志学的应用,讲述方志目录学,并对新志续修的理论进行探讨,为现下新修方志提供理论文本,助力方志学新发展。全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展现出了极强的实践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