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 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是一本以考古视角呈现5000年中华文明的通识读本。精选15个代表中华文明的大遗址,包括殷墟、三星堆、良渚、秦始皇帝陵、南海I号、长城等,涵盖都邑、陵墓、水下、高原、沙漠、窑址等众多场景,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全彩呈现。考古学家们精彩讲述亲历的考古故事、生动阐释考古发现背后中华文明的大建设、大交流、大梦想。每一篇附考古小知识,零基础也能看懂。全书根据考古发现时间编排,从1921年至2020年,致敬中国考古百年,致敬中国考古人。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探微》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古埃及文物出境展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 的配套观展指南,是上海博物馆官方打造的两本展览配套用书之一。 本书收录展览及展览以外的相关珍贵文物近200件。此外,上海博物馆邀请权威的埃及学专家,包括蒲慕州(香港中文大学)、金寿福(复旦大学)、颜海英(北京大学)等6位撰写专文,围绕古埃及的神庙、文化和《亡灵书》、萨卡拉考古新发现、文字与文学、生死观念和图坦卡蒙时期的艺术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古埃及文明的各个面向。其中除了配合展陈文物以外,各位学者还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相关一手图片,更丰富地展现了古埃及文明的灿烂。 开篇通过 地图 年表 和 了解古埃及 三个板块带你熟悉古埃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本书的重点则是 研究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本书运用考古材料,实证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既各具特色又相生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内在气韵和精神品格。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把握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本书为吉林大学考古与文博专业“夏商周考古”课程的教材,分为绪论、二里头文化、二里冈文化、殷墟文化、西周文化、东周王畿与列国文化、周边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共计七章,系统介绍了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主要时空框架和部分有代表性的专题研究,展示了夏商周考古的知识主脉及其在史学研究领域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思接千载 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出品,是国博面向大众的一本通识普及读本,文本通俗易懂,打破以往文博类专业图书的阅读门槛,填补了国博在大众传播领域展示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图书空白。本书从“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精选出115件见证中华文明进程珍品,由拥有丰富讲解工作经验的国博社教专业人员倾力编写,与大众读者分享那些祖先留给我们的记忆和荣光。甲骨、吉金、石经上的汉字虽书体不同却一脉相承,贾湖骨笛的发现改写中国音乐史,琅琊刻石记录着秦朝大一统的丰功伟绩,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塑出海纳百川的盛唐气象,郑和铸铜钟伴着友谊的风帆敲响……透过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更好地读懂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
本书是一部中国考古学基础性知识的入门教材,分为十八讲。内容可分为考古学及其理论与方法、考古学分支学科、古代主要遗迹、古代主要遗物4个大的部分。为方便阅读和理解,全书共收录400余幅插图,图文并茂,便于读者在实践中鉴识各类考古遗迹、遗物,掌握中国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和系统知识。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综述了20世纪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展示了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丰富内涵,并探讨了一些前沿性的学术问题。本书配有彩图7幅、插图44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國語》凡二十一卷,記八國之 語 ,其文 宏衍精潔 ,對語言學、歷史學、文獻學而言都具有極重要的研究意義。本書即期望按照王國維所提倡的 二重證據法 ,以 地下之新材料 檢驗補充 紙上之新材料 。將出土文獻這類新材料與傳統的校勘考訂方法相結合,校訂、解讀《國語》文本。本書校釋了幾十餘例《國語》字詞,還對學界以往利用出土文獻校讀《國語》的二十餘例可信意見予以補充説明。《國語》與《史記》《管子》《吴越春秋》等古書中存在不少異文,本書也希望利用出土文獻所提供的 觸發性機緣 分析這類異文形成的原因。在校勘文本的基礎上,本書還搜集、整理了清華簡《越公其事》、慈利楚簡《吴語》等出土文獻材料中可與《國語》對讀的語句、段落,並依據此類材料分析今本《國語》編纂與成書的過程。
本成果从汉代宗教信仰的角度出发,以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汉墓中的时空隐喻要素以及见诸汉画的神?与仙谱,重新解读了"孔子见老子"图、济南无影山彩绘陶器、长沙马王堆墓帛画、长沙金盆岭晋墓等诸多墓葬考古材料。尤其是通过大量考古材料与文献对应,论证了汉晋时期一个占支配地位的原始道教修仙思想--"太阴炼形",并通过原始道教的神学逻辑建立起了一套死者太阴炼形成仙过程的理想模型,从而使许多令人费解的墓葬文化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解决了困扰学界多年的学术问题,填补此方面的学术空白。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宗教史研究及宗教考古学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考古学资料表现出明显的直观性和碎片化特征,如何将它们与宏大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并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都面临的任务。不论是在野外发掘还是室内研究、教学中,利用考古资料对中华文明的传承进行科学阐释,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本著作以隋唐考古为中心,在考古学视野下对文明与传承的表达进行了探讨,从多个角度较为系统性地论述了中华文明的连绵不断性、创新性、善于借鉴和学习、外来文化中国化等问题。
一、本书是为考古、文物、博物馆以及相关专业学生和广大钱币爱好者编著的一部系统性的古钱币发展史的教程,按一个学期的学习量设计。 二、所用钱币拓片主要取自《中国历代货大系》,以及书中、书后提到的相关参考书。钱币照片主要来自《中国历代货币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公元二十世纪(修订版)》和国家博物馆、中国钱币博物馆的官方网页。 三、钱币照片、拓片和其他插图,除特别标注比例者外,均为实物原大。 四、本教程讲解以铜、铁铸币为主,也涉及其相关的金银货币、纸币以及钱币制造技术和考古发现情况等的介绍。
秦郡问题是著名史学疑难,是传统沿革地理的经典课题。本书立足出土文献,对老问题予以新视角,在全面梳理秦郡年代的基础上就郡目的分合演变作出论证,力图揭示秦郡的动态演变过程,并在若干秦郡的领县和界域问题上提出新见。相关讨论深化了对于秦郡问题的认知,为最终解决这一学术疑难奠定了基础。本着古为今用的理念,本书的某些结论对于了解行政区划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对某些地区行政区划调整的调整也有指导意义。
本书根据2018年8月复旦大学FIST(科技考古)课程录音整理成文,全书共分为十讲,每讲均邀请国内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中该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内容涉及碳十四测年方法在考古上的应用、环境考古、人骨考古、动植物考古、DNA分析在考古中的应用、冶金考古、手工业考古等十个部分。学者们的讲解深入浅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科技考古各个领域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较为重要或*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读者了解解决不同考古学问题所需的科技考古方法,把握科技考古在中国考古研究进程中的发展脉络,促进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助力中国考古学与国际科技考古发展前沿接轨。
本书是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的口述,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考古人生,讲述出身贫寒的农村娃考入北京大学,并且留校任教,从事考古发掘、教学研究六十余载,成为考古学界的泰斗,桃李满天下。下篇是考古感悟,讲述他在山西曲村发掘晋侯大墓、主持 夏商周断代工程 、如何从考古发现中寻找夏文化的故事。最后回答了 我们为何要考古 考古的重要性 等大众关心的问题。全书配有近70幅人物和考古发掘现场照片,文笔生动流畅,故事感人。仅以此书向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考古学家致敬!
本书以考古发掘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兼顾历史文献和出土文字等多方面的资料,对于此前学界认为的晚商至西周时期普遍的生则聚族而居、死则聚族而葬的观点提出了反证。认为在以血缘宗族为主流的社会形态之外,至少在殷墟就已经存在地域性的居民组织。到西周时期,地域性居民组织进一步发展,有 里 和 师 两种实现形式,其功能都是控制人民,保证兵役、徭役等赋役的供给。对西周时期基层地域组织的相关认识和结论可以供考古工作者、先秦史学者参考和借鉴。尤其是对于商周时期墓地的研究,除了继续关注墓地所葬人群的血缘关系之外,还应当考虑是否存在地缘因素。 本书还尝试探究中国古代基层地域组织形成的原因:在地域性基层居民组织出现之前,统治权力的实现通常都是依靠天然的血缘纽带,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出身确定家族
《中国宗教美术考古编年史体系研究》以1949—2019年已经公开发表的与宗教美术相关的考古报告为基础,厘清了中国宗教美术发展的脉络沿革。 《中国宗教美术考古编年史体系研究》在理论上,建立了理论体系、考古报告体系和考古评论体系结合的学科框架;在方法上,以考古报告为基础指标,划定各类研究对象的边界,同时建立了关注度体系,设计了多种指标群,使各类数据样本获得理论转化的路径;在材料上,制作了“中国宗教美术考古报告年表”和“中国宗教美术考古评论年表”,对宗教美术的考古信息进行了全面梳理,方便读者检索、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