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改变世界》一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外销瓷的通俗读物。在传统的观念中,中国的外销产品主要是丝绸和茶叶,这也是丝绸之路的由来。实际上,中国的外销品中传世多、影响更大的是瓷器。从考古和传世文物的角度看,瓷器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名片。本书从外销瓷的海外考古故事、外销瓷的窑口探访、外销瓷本身承载的西方宗教、文化、艺术和生活,以及西方皇室、贵族和富豪定制的中国瓷器的相关内容。讲述被中国瓷器改变的西方生活,讲述中国瓷器的海外历程,讲述中国瓷器的世界影响力。
谈及中国传统社会的商贾之道和商人集团,晋商都是绕不开的重头戏。本书的主角“清代旅蒙商”就是这个中国传统社会最的商帮集团——晋商。明清两朝,特别是清朝,既是中国传统社会体制下商业模式和商业体系达到最成熟的时代,也是晋商从事经营活动最广泛,获取商业成就最辉煌的时代。 历史其实是鲜亮且细致的,历史中的人和事也是生动活泼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把这些联系尽可能多地找出来,才能品味出其中的乐趣。作者秋原是一位编剧,因自己的血统和职业的敏感,又凭兴趣阅读历史,留意搜集相关资料,写就此书。 本书从前期依附清廷的家族式皇商范氏,讲到后期采取外聘职业经理人经营模式的“大盛魁”,在史料爬梳中揭开了晋商异军突起的奥秘;复盘晚清晋商新贵乔致庸的“复盛公”与百年老字号“大盛魁”长达半个世纪的
本书收录了有名考古学家杨泓的29篇短文,讲述古人的衣食住行、文化娱乐,让读者直观地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欣赏青铜器、玉器、壁画和雕塑,感受古代艺术的无穷魅力。这些短文就像魔法棒,将冷冰冰的文物激活,让它
美国革命是一次奇怪的革命。它没有直接的压迫原因,其爆发的缘由是复杂却又理性的。 为什么英国当时的执政者不能保住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各殖民地最终会选择独立?美国究竟“新”在哪里?正是美国这一“新型国家”,解决了大国众民如何导入民主,而又不被民主造成分裂、再分裂之难题。 该书描写了美国独立战争前英美双方的政治斟酌,指出美国独立战争其实是英帝国的一次内战,而内战的结果是英帝国的分裂。作者通过对北美殖民地的治理结构、大英帝国在七年战争之后的帝国改革运动所造成的危机的分析, 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示了美国革命的独特性。
威廉·R.葛骆著,叶舟译的《环沪漫记/上海地方志外文文献丛书》主要以当时的上海城区(公共租界、法租界和上海县)为中心,足迹涉及今上海市的诸郊县如川沙、松江、嘉定、金山、奉贤以及周边的苏州、杭州、嘉兴等地。此书不仅记录了作者旅行中的所见风景和民情,还讲述了作者读过及听过的大量民间故事。内容饶有趣味,也颇具史料价值。另外,书中还附有多幅图片,涉及风景、庙宇、民俗等,极其珍贵。
林纾,近代翻译家,他的“林译小说”为中国读者敞开了外国文学之门。但长久以来,学界在肯定林纾翻译贡献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个众口一词的批评声音,认为林纾是反对五四新文学的旧势力的代表,并且在他的翻译中存在着改变原著体裁及随意删减内容的缺陷,这些说法似乎成为了“定论”。《林纾冤案事件簿》通过研究郑振铎、鲁迅等学者的言说,追查事实真相,证明林纾并非新文学的反对者。作者还对林译莎士比亚、易卜生等人的作品进行周密的考察,一一考证了林纾翻译时所用的底本,印证了林纾忠实的翻译态度。以此,对林纾进行重新评价。林纾冤案的澄清,不仅是对文学作品、作家的一个重要讨论,同时也告诫学术界在发表评论的时候,必须有理有据,切不可人云亦云。
《考古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解密记》主要从考古发掘和天文研究的角度,叙述中国从夏朝到周朝近2000年历史的年代发现和论证过程。“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一项目的总目标,是制订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代学年表。中国文明是古代世界上少数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是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一直绵延流传的文明。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由兴起到繁盛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一贯以历史的源远流长著称于世。但是,我国传世文献上记载的古代确切年代,只能上推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在这以前,就存在大量疑难和分歧,这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缺憾,是学术界和广大公众都非常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