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考古,寻脉历史,探源中华。为纪念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考古公开课》栏目特别策划出版《百年考古大发现》节目的独家授权原著作品。 《百年考古大发现》聚焦20世纪以来的国内重大考古发现,以王巍、赵辉、刘庆柱等业界著名考古学家担任点评嘉宾,并由42位考古专家领队和项目负责人担任主讲嘉宾,通过解说三星堆遗址、良渚遗址、秦始皇帝陵、海昏侯墓等32个影响中国文明的考古遗址的发现历程,带领大家走近考古现场,发掘遗址背后的历史真相,探寻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唤起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百年考古大发现》是由专业考古专家团队精心打造的一本历史考古类通识读物。全书以全彩四色呈现,收录了近七百幅文物遗址图片,通过专家学者的亲历视角,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与图文
一书直击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尖端考古学不再遥不可及。 zhu名考古学家王巍,用大师级笔法再现隐于地层中的五千年古老文明,亲自讲述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中的重大发现: 浙江余杭良渚,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 山西襄汾陶寺,地层记忆中的尧舜时代; 陕西神木石峁,早期国家形态的城市; 河南偃师二里头,城邦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 二十余个塑造地方文化根基的区域性中心遗址。 400余位知名考古学家,20多年的田野探寻,珍贵的di一手考古资料,庞大豪华的科研阵容,从地层中见证中华文明的兴起、勃发与繁盛。
《1909-1910年俄罗斯新疆探险考察初步简报》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丝路考古研究经典译丛 的一种,该丛书收入俄罗斯、德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对 丝绸之路 之考古及研究著作及图录的翻译著作,侧重文物艺术类的研究和图版文献。主题集中,范围广泛,兼有考古图录与史学研究,是 丝路 研究的经典研究与资料集。《1909-1910年俄罗斯新疆探险考察队初步简报》共分 圣彼得堡至锡克沁之路 焉耆地区 吐鲁番地区 库车地区 在吐鲁番地区发现的一些古代物品 图版部分 六章,概要报告了俄罗斯第一次新疆考察队的考古经历、遗址测绘和在各地的主要发现,记录了探险考察队从废弃的寺庙和失落在沙漠中的城市中,从 千佛洞 中获得材料,进而一步步地重现了新疆这一多语言和多民族地区近两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其中公布的大量测绘图及珍贵的壁画及佛像艺术品照
《中国文明的起源》是考古巨擘夏鼐对中国文明起源系统性研究的代表作,更是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之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全书分三部分。 中国考古学的回顾和展望 介绍了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以及各地所发现的文化遗址及其文化特征。 汉唐丝绸和丝绸之路 重点介绍了有关汉唐丝织品的考古发现,以及丝绸之路和其时的文化交流。 中国文明的起源 通过种种考古证据,阐释了中国文明的内生性,即全世界关注的中国文明是独立发展起来的文明,虽不是完全同外界隔离,但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这就解答了每个中国人关于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的追问和求索,同时对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产生重大的学术影响。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西是中国古代壁画存量最多的地区。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科技内涵,其中壁画图像描绘的世俗场景体现出纷繁多样的古代物质文化遗产史,同时也是山西地域科技文化与社会潜流的内在表征,是发掘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一座天然宝库。本书选取山西明代寺观壁画中的农业、医学、天学等方面内容对壁画图像进行展开研究。包括六大方面,从六个方面对山西明代寺观壁画中的科技与文化的内涵、意义和利用进行了提炼,同时对科技史研究甚至现代艺术创作如何借鉴壁画包括其中大量的 宗教 图像进行了独立的思考。最后从社会民俗意蕴方面,充实了寺观壁画在社会生活中历史沿革存在的必然性。
坐具作为 家具中的原点 ,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曾长时间主导着古人的生活,让古人习惯以低视角观察社会,品味生活。在历史推进过程中,古人慢慢由席地而坐转为垂足高坐。起居方式的演进,带来了一场古典家具的变革,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国古代传统家具体系。 本书臻选明清时期坐具80件,材质名贵,包括黄花梨、紫檀、红木、鸡翅木等;类型丰富,包括圈椅、官帽椅、禅椅、玫瑰椅、方凳、鼓凳等。以充满智慧的笔触,解读坐具的制作工艺与审美特质,再现传统家具黄金时期的幽幽古意。重新回顾古人的起居方式,令读者在感受古今文明差异的同时,触摸到时代的情怀与历史的温度。
在现代考古学于19世纪诞生之前,人类的 准 考古实践已经源远流长。至少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对遗迹的好奇就成为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中得到展开。若将考古理解为对遗迹的探究,那么它并不是文艺复兴时期才发明的。 本书从源头开始,对人类探求过去的种种知识做了一次深入调查,可谓一部丰富多彩的考古学 史前史 。从巴比伦国王到中国古代的皇帝,从古埃及的祭司到美索不达米亚的书吏,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的世界再到现代欧洲,在这漫长的时光里,人类与过去的对话一直延伸到考古学的建立,至今仍在进行中。
这是一套关于成都的历史文化精品丛书,分为上下册。上册引进环境史学,在 历史还原 的方法论上,跨界研究古蜀文化与巴渝文化的 一方之情 ,首次系统再现3000多年前,成都平原上演绎的三星堆 首都 、金沙城 副都 的 双城记 故事。本册讲述三星堆、金沙城,并存交错超过200年的历史,它们既是世界青铜文明的朝圣中心,也是 大国工匠 的发源地,更是四川向世界贡献的物质、精神双向财富。比如青铜神树、太阳神鸟等,就是代表中国青铜文明独具特色的巅峰之作。出土的珍贵的国宝,唤起人们对古老文明的神往与好奇,记录着人类族群、民族国家的过往。 古成都人 辉煌的 证物 ,诉说着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文化根脉;开放、包容的特性,给 成渝双城 走向世界提供了强力支撑。 下册讲述荆楚文化、中原文化 顺着江流河谷、岭壑栈道,先后汇入四川盆地,与
本书对山西高平府底玉皇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与记录,并取得了两方面初步认识:宏观上,府底玉皇庙创建于金元时期,在村落附近高冈营建,属于周边乡村的中心祠庙;微观上,该庙山门、大殿存早期建筑遗构,其斗栱、梁架原构反映出金末至蒙古统治时期的时代特征。上述调查与研究工作可作为建筑后续保护修缮和价值提升的重要参考。
《长安史迹研究》一书是日本学者足立喜六研究长安旧迹的一部专著。1906年至1910年,著者利用自己在陕西的高等学堂任教之闲暇,对西安附近的历史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对汉唐尺度里程、汉唐帝陵、汉唐长安城及长安附近的名胜古迹、道观、寺院、古代碑石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之后撰成此书,还原了20世纪初西安所存的长安史迹原貌。书中有著者实地拍摄的照片170张、亲手绘制的插图38幅,其中不乏今已散佚的文物,不仅使图书内容更加生动丰富,也使本书成为研究长安历史文化仅存的清末史料,对于普通读者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足立喜六开创性地使用近代优选仪器且以科学方法、准确数据及计量史学去研究长安古迹,也对当代学者研究古代长安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从考古学角度出发,利用大量出土文物与考古、文献资料,重点论述了中国古代陶瓷与舞乐文化、茶文化、宫廷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建筑文化、丧葬文化等各类文化之间的关系及科学内涵,旨在说明中国古代陶瓷对中华文明及其对世界文明所做出的贡献。文物是承载在实物上的文化,散落在中华大地绵延于岁月长河中的历史文物,是中华文明与文化的载体,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其进行研究,就是要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价值,让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焕发新的生机,让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該稿為《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十一輯,書稿內容豐富,涉及甲骨學理論、甲骨文考釋,金文、楚簡、秦簡、漢簡、帛書等方面的文獻梳理、字詞考釋,以及傳世古書校讀、名物新證等研究,是出土文獻與古文字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便於研究者接觸學術界的研究前沿,促使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盘古开天辟地神话是文学虚构,但开辟所用斧钺工具,却有自身的物质文化史。本书以 物证优先 原则为引导,梳理从石器时代以来的斧钺发生史,归纳为石斧到玉斧,再到玉钺和金属钺的演化诸阶段。以出土文物系列,视觉呈现中国玉斧钺的9000年故事脉络,诠释华夏王权神圣符号的由来奥秘。
在这部放眼全球的研究著作中,克莱夫 甘布尔探索了人类想象力的进化。没有想象力,人类就不会成为一个全球性物种。甘布尔确定了想象力的认知基础和社会基础,并将证据追溯到人类历史的深处。他认为,正是因为想象力具有 超越性 ,并且创造出人类分开居住却又保持联系的社会,使得我们成为如此卓有成效的世界定居者。 甘布尔摒弃了 史前史 的概念,用 深层历史 这个新颖的概念替代之。他认为关于人类过去的一切都是历史,将考察的时间范围远推到1000万年前,并创造性地划分出六个时空展开论述。他广泛汇集了多个学科的信息:心理学、认知科学、考古学、古人类学、考古遗传学、 地理学、第四纪科学、人类学等,为其构想的浩瀚的人类故事提供了万花筒般的丰富论据。
本书是汉学家胡司德先生研究先秦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作。作者认为,先秦时期中国的饮食以及食物供奉,与当时的道德、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在记录先秦时期文化的历史文献中,对历代帝王、圣贤和政客的描述常常引用烹饪方面的暗喻,许多形象化的叙述都与食物和烹饪相关,通过分析这些文字,作者认为先秦时期的烹饪文化为中国的哲学和政治思想提供了许多关键的理念和暗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政治与文化,这种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当今的中国社会。
在过去十多年中,资本主义全球化伴随着对文明身份的重新强调,再一次把经久不衰的文明和历史议题凸显出来。《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一书寻根溯源,对这些议题做了研究。它揭示出,欧美国家宰治的世界秩序在过去五百年之间是怎样形成的,“西方”文明又如何将其治组织和知识形态上升为普世的标准。这些标准所设置的时空等级将非洲以及大洋洲(还有其他土著人)等无国家的社会置于“化外”,将亚洲社会定义为“半文明”,而欧洲和北美的资本主义社会则处于文明的。正如本书的主编在序言中所指出,这一套文明标准到了20世纪演变为世界各地人群的自我认识。而今欧美国家的霸权开始遭遇挑战,其文明霸权的地位也重新受到质疑,随之而来的则是人们对未来世界秩序的呼唤。 书中论文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包括地理大发现、殖民时代的国
《先秦秦汉时期岭南社会与文化考索:以考古学为视角》主要利用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尽的可能复原先秦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历史。在运用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注意借助与考古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及其他史料,实事求是地释读考古资料,科学、合理地借鉴考古学研究成果,进而力求客观地复原历史。鉴于远古和古代关于岭南地区的史料的局限,并不强求研究历史的方方面面,只追求所涉及的某些方面的历史客观性。
全书分为“探索商代历史的五条途径”、“安阳所见的商代社会”、“安阳之外的商文明”;“商与古代世界”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