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秉琦作为中国考古学泰斗之一,其主要学术贡献集中在三本书之中。除了《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和《华人 中国人 龙的传人》之外,《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他生前*后一部专著,是他在探索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中华传统起源过程中的回顾和心得,也是集一生学术研究之大成的书,还是一本写给对考古学感兴趣的知识大众的通俗读物。书中包含了苏秉琦先生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如中国六大文化区系类型理论, 古文化古城古国 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三部曲 和 发展模式三类型 等具有影响力的学术理论;以及90年代初提出世界性的中国考古学。对于今天的考古学研究仍然具有指导性意义。
《*早的中国》讲述了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故事,带我们回到距今三千七百多年前的中原腹地,一览当时东亚*早的广域王权国家的样貌。她有着300万平方米的面积,成为当时*的中心性城市,她有*早的 紫禁城 、*早的中轴线布局、*早的青铜礼器群、*早的官营青铜器和绿松石器作坊等。她让我们看到在史书记载的 夏商之际 ,中原文明的发达和影响力。她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后期 满天星斗 中*亮眼的那颗星,不仅采同时代其他文化之长处,还将自己的文明强势推广,体现了距今国家文明和天下观念,堪称 *早的中国 。
商,在周代文献中首先是取得王朝地位的王室的名字。它是被商王室统治的国家的称号,也用以称呼商国人民及其他同时代人民所创造的文明。商还用来称呼中国历史上被商王朝统治的那一时代。 本书从传统历史文献、青铜器、卜甲和卜骨、考古学、理论模式这五个角度切入,依据已知的考古发现和文献材料,力图全面呈现商文明的各个方面。基于所有可以利用的材料而撰写的一部简明而又整合的中国商代文明史,商文明的研究者传统上都是文献、甲骨、金文和考古等专注于某一些特殊材料的独立的学科里培养出来的,所有这些材料都是重要的。但是,每一门学科不可避免地侧重于商文明的某几个或某一些特殊的方面。
本书收录了西域考古学家王炳华先生在六十载新疆考古与研究中创作的十五篇考古手记,记录和叙述了他从开创伊犁河流域考古开始,到发现孔雀河青铜时代墓葬、主持并参与楼兰、尼雅、克里雅、丹丹乌里克、小河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过程中的所见、所思与所感,也呈现了他一生投身考古事业不断求索的时间脉络。 全书二十六万余字,插图照片一百五十多张,全部与王炳华先生曾经踏查、发掘过的考古现场紧密相关,再现了新中国第一代新疆考古人历经的艰辛与奉献精神,也通过详实的叙述给读者带来一个近距离了解考古工作的视角,让我们可以通过孜孜求索的王炳华先生的行脚笔记,获得西域考古研究的沉浸式体验。新疆考古事业从无到有、由沉寂到为世界关注,在王炳华先生的瀚海行脚历程中得到了圆满的见证。
早已刻入中国人的基因的 上下五千年 到底是什么样的?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发现,不仅充分证明了 中华上下五千年 ,还呈现了另一种与典籍里的中国相似而不同的华夏。得益于考古学的襄助,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中华文明景观,得到了史无前例的丰富,更加精彩、蔚为大观,甚至改变了世界对中华文明的基本看法。 本书由 中读 同名热销精品音频课程改编。从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中遴选出十个独具代表性的考古遗址 新石器时代的良渚古城、堪称*早的 中国 的二里头遗址、商代晚期的安阳殷墟、拨开古蜀迷雾的广汉三星堆、见证中西文明交流的小河墓地、秦始皇陵、汉代海昏侯墓、汉唐长安城、宋代沉船南海I号、敦煌莫高窟,分别由十位负责一线勘探的考古人 刘斌、许宏、唐际根、高大伦、伊弟利斯 阿不都热苏勒、段清波、杨军、刘瑞、崔勇、樊锦诗,以亲历
《追寻三星堆》以三星堆遗址为出发点和核心,对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诸遗址进行了踏访和追寻,由此带领我们走进三星堆和它的时代。分上下两部分,上篇 美三星堆 以三星堆为轴,讲述与它有关的古蜀国神话传说、葛维汉的研究史、宝墩遗址和金沙遗址,重点介绍了2020 2021年新发掘的三至八号坑的考古发现;下篇由三星堆延展至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对盘龙城、汉中、炭河里、新干大洋洲等遗址进行了采访书中汇集了记者的探访采编,对李伯谦、孙华、施劲松等学者的访问,对所涉遗址背景资料的介绍,从记者、学者的不同角度,对三星堆和它的时代进行了全方位的揭示。
《史记》关于秦有两个本纪,即《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这充分说明了司马迁对秦的重视。汉承秦制,又要避免秦二世而亡,故秦如何从一个嘬尔陋国一统天下而又短期覆亡,成了自贾谊开始两千年来君王国士*为关心的历史问题之一。 从西迁陇右到统一天下,前后约七百年。《史记 秦本纪》记述了秦人如何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完整经历了从附庸到诸侯国,再到王国,*后到帝国的发展,再现了 三部曲 的历程,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有经典意义。 本书以《史记 秦本纪》为主线,以相关的考古资料为 第四家注 ,很好地示范了考古与文献相互印证、相互启发的 二重证据法 在古史研究方面的重大优势。作者全力聚焦的问题是:秦从一个鄙陋的嘬尔小国*终统一中国,建立霸业,除了历史时势、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因素之外,它在山川地貌、物质文化等
考古学,有时,是有冒险精神的人砍掉丛林植物从废墟上窥探失落的文明;有时,也是偶然踢到一块石头,发现古代雕像或者是遗迹;有时,也是误入洞穴却发现美丽的史前壁画。 真正的考古学并不是为了寻找宝藏,而是为了发现过去真正发生了什么。例如, 战争考古 学家帮助揭露了战争的真相; 水下考古 学家到达海底去探寻消失的城市和海难船,去探究为什么一些文明突然间戏剧性地消失了。 本书有大量精美的插图,包括考古宝物,发掘这处遗址时发生的故事,以及一些与考古有关的人。例如, 十七八世纪将世界知名博物馆填满的遗迹抢掠者 , 寻找香格里拉的纳粹分子 ,以及今天认真进行考古研究的科学家。 本书还介绍了为了确定考古遗址所在地,从古至今考古学家采用的考古工具,例如古籍、民间传说、空间遥感技术、探达、3D图像等。考古学者的
《南藩海昏侯》是一部公共考古作品。作者持续关注海昏侯墓的发掘与成果发布,其研究将历史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相结合,将出土文物与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广大读者在阅读中,既可以了解海昏侯及其所生活的西汉中期的历史,也可以通过出土文物了解中国古代的诸多物质文化传统(玉器、青铜器、货币、饮食)以及古代中国人的信仰世界。刘贺的个人经历贯穿在作者不同的研究单元中,他的种种生活细节也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书中所收文章多写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为他人新书撰写的序文、讲演辞、《中国文物报》专栏文章及访谈记录中,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考古人类学的新知识、新发展,选评了国内外考古书籍,也记述了学界的师友人物,表达了对考古时事的看法以及对海峡两岸学术文化前景的瞻望。 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作者学术上的真知灼见,更可以切实感受他的诙谐、宽容、乐观、热情和强烈的社会使命感,正像朋友所说, 他是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但是他的光和热已永远留在人间。
本书是《思考考古》的续集,立足于 考古 本位,向内观看,看到了考古本身存在问题,对其进行了揭示和剖析。全书分为六部分:考古学的人文属性、考古学理论的各个方面、考古学发展遇到的挑战、中国考古学的范式和 中国学派 、考古学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位置、中国考古学的未来展望。作者受哲学和理论训练多年,对一些问题的提出十分大胆,看法也存在独到之处。例如对于苏秉琦及其 中国学派 的问题,在《有关 中国学派 的思考》中,指出了业界对此提法的心照不宣和讳莫如深,勇敢指出考古需要 中国学派 ,有利于重建文化意义,争取国际话语权。对于时下公众考古热的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看法,从考古学的社会责任、话语权以及如何更加准确的向公众展示考古成果几个方面进行了说明和反思。
本书为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与商务印书馆合作的菊生论坛举办的 历史记忆与考古发现 秦汉祭祀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研讨会论文集。全书结合文献(主要是《史记 封禅书》和《汉书 郊祀志》,偶尔也涉及《左传》)与考古发现(主要是山东和陕西,也旁及甘肃、宁夏和浙江),聚焦秦汉时期重要的祭祀遗址、仪轨及其政治意义(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类祭祀设施的功能大致分为祭天地、祭五帝(青帝太昊、赤帝炎帝、黄帝、白帝少昊、黑帝颛顼)、祭山川(五岳四渎)、祭鬼神,由此组成一套完整的祭祀体系。对于官方正统的祭祀体系,考古学界的关注相对较少,所以本书可以算是一个开风气之先的文集,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主要选取全国各地的考古发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家解读文物和遗址背后古人的休闲娱乐、衣食住行。这其中有古人的智慧和创造,有文化的传播、碰撞、交流和延续。通过它们,为读者打开一扇窗户,探究源头、寻觅踪影;通过它们,引领读者穿越时空,梦回质朴无华、多姿多彩的历史。
本书主要选取全国各地的考古发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家解读文物和遗址背后古人的休闲娱乐、衣食住行。这其中有古人的智慧和创造,有文化的传播、碰撞、交流和延续。通过它们,为读者打开一扇窗户,探究源头、寻觅踪影;通过它们,引领读者穿越时空,梦回质朴无华、多姿多彩的历史。
《西域之路(斯坦因西域考古探险记)》是斯坦因根据他三次中国西部探险考察与考古发掘的成果而写成的通俗纪实作品,也是他在哈佛大学的讲座手稿。全书辅以大量珍稀考古实景图片、文物图片和遗址平面图,图文并茂,贯通了遗迹和历史的文明脉络,揭开了引人入胜的古迹神秘面纱,让考古报告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书中事实叙述简洁而重点突出,对于历史上西域各种问题的解读与评述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与极高的评价,是我们了解古代西域以及20世纪新疆乃至英国在中国西部的探险活动不可多得的佳作。
青铜世界 与 竹简世界 是侯格睿独创的专门名词,也可以说是文学形象的比拟术语。这两个术语是对中国历史模型文、武两个层面的摹写。侯格睿在书中为我们呈现了一副司马迁与秦始皇争夺世界的画面。在这场比赛中,秦始皇凭借强制和暴力,而司马迁以道德重建作为管理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基础,借助《史记》赢得了比赛。他们争夺的焦点是 定义世界 。司马迁将秦始皇拉回了他试图否定的历史序列中,接受历史的评价;他通过全面记载汉武帝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以暗含褒贬的叙事手法,将汉武帝置于秦始皇评价体系之下,完成了竹简世界体系的构建。司马迁通过《史记》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微观模型,并让模型获得了永久的生命力。 秦王朝的崩溃与帝制的结束,表明 青铜世界 只是一个历史阶段。秦始皇想把他的创造传之万世,只是一个幻想。司马迁创造的 竹
经史之学,本质上是考古求真之学。我国的传统学术,到了清代,由于语文学的进步,逐渐具有了现代科学求真的特质。近代以来,受西洋科学的影响,越来越系统化、精密化和理论化。罗振玉、王国维将经史之学建立在古文字学、金石学的基础上,这是现代文史研究的开端。本书秉持 溯源以求真 的理念,选录十一篇可以代表时代水平的精彩论文,希望借此能够在学术界激起几圈涟漪,引起一点健康的学术批评或反思。例如徐刚《从出土文献论诗六义之 赋 》,从马王堆帛书《五行》篇中的 直 入手,重新论述了诗六义中的 赋 ,认为赋之本义绝非传统认为的 铺陈 或 直言之 之义,恰恰相反,应该是 隐约 曲言 之义。该文论证:《诗经》中的确有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的方法,但那与 赋 无关,当时也并不叫做 赋 ,而是叫做 直 ; 诗六义 的 赋 绝非 直言之 之意,而
本书以短小精悍的文章,用通俗易懂、活泼优美的文字和亲切平实的文风介绍珍藏在镇江博物馆里的80件珍贵文物,有青铜器、瓷器、金银器、书画等。从这些文物里,我们可以看到确定了镇江3000多年有文字的历史的宜侯夨簋,镇江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青铜凤纹尊,秒杀现代饮酒游戏的论语玉烛酒筹筒,等等。书中不仅有对器物具体尺寸、历史价值的介绍,而且还延伸介绍了相关的历史典故和沿革。以期向读者展示镇江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文化熏陶。
本书为参加山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队员们所写的感受和随笔。书中收录了全省11个市的部分队员所写的128篇文章,队员们用朴实的话语、真切的感受,分别记录了自己在三普工作中的真实体验和收获,并将它们奉献出来与读者共享,让人们了解山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背后的故事。 本书适合于从事文化遗产研究、文物考古研究的相关人员,以及广大爱好者参考阅读。
本书综合梳理了中国商代晚期以前考古学文化的谱系格局和发展演变状况,提出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庙底沟时代就已形成早期中国文化圈或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其范围涵盖现代中国大部地区。本书认为早期中国是有中心有主体的超稳定的多元一体结构,有着以农为本、稳定内敛、整体思维、祖先崇拜等基本特质,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连续发展过程,是秦汉以后文化中国和政治中国的基础。
1922年冬天,霍华德 卡特成为第 个窥见埃及法老图坦卡蒙陵墓的人,他眯起眼睛,凑在他打开的小洞上,借着蜡烛的微光往里面看。到处都能看到金子的闪光。挖掘行动的赞助人卡那封伯爵拽着卡特的衣服,连珠炮似的问道: 你看见什么了?你看见什么了? 卡特费尽力气才说出: 我看见了奇妙的东西。 古老而美丽的事物令人颤栗,吸引着一代代人接近它们、挖掘它们。 这本书涵盖世界上二十余个主要的考古胜地,以及重要的考古发现,我们将看到埃及法老的黄金面具,希腊帕提侬神庙里的大理石雕像,墨西哥丛林中的祭献品 这些文物将尽可能客观地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过着怎样的生活、创造过怎样的文明,其中的一些文明又为何走向毁灭。 这也是一群 寻宝者 考古学家 的传奇故事。1872年,谢里曼为寻找特洛伊,在土丘上挖开伤口一般的大沟;20世纪60
苏秉琦作为中国考古学泰斗之一,其主要学术贡献集中在三本书之中。 《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是他在考古类型学方面头40年的探索成就;第二是《华人·中国人·龙的传人》,反映了之后十年寻找中国古史发展轨道模式的新探索;而第三本即这本《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他生前 一部专著,是苏先生自己在探索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中华传统起源过程中的回顾和心得,也是集苏先生一生学术研究之大成的书,还是一本写给对考古学感兴趣的知识大众的通俗读物。书中以苏先生60多年考古生涯为主线,回顾了在实践中探索考古学科理论方法所走过的艰辛道路,其中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理论”“满天星斗学说”被后来的研究者们奉为圭臬,指导一代学人学术研究的方向。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考古学成长过程和中国文明起源方向的主要成就,因此被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