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敦煌历史文化通俗读物。这是一部敦煌史,也是半部中国史;这是从石窟发出的敦煌史,也是从敦煌出发的中国史。作者沿着时间脉络,讲述各个时期敦煌相关的重要人物和故事,同时融入了的学术进展。 敦煌,边地如何纳入帝国版图;敦煌,文化贸易中心如何形成;敦煌,何以成为超级文旅IP;敦煌,小人物的命运如何走向,大人物的野心如何施展;敦煌,人民的生活与信仰如何延续,帝国的伟业如何惨淡经营。 敦煌,本是帝国的边缘,却以独特的方式成为世界的中心。当我们把边缘的敦煌作为锚点来回溯往事,就能赫然发现一条截然不同的历史脉络。敦煌艺术,以震撼人心的雕塑、壁画吸引五湖四海的游人;飞天、千手观音、九色鹿已成为中国文化鲜明的名片,但当我们把这一切放在历史的进程中去,又该如何理解?敦煌学,作为20世
《敦煌学大辞典》(第二版)为一部大型专科辞典,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 的重要指示精神,对季羡林先生主编的《敦煌学大辞典》(1998 年版)的全面修订。按照专业性、全面性、世界性和时代性的要求,充分吸收 20 世纪末以来海内外敦煌学研究成果,修改完善原有词条、附录,增加新词条、新附录和新门类,主要包括敦煌学通论、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和考古、宗教、学术史 7 大部类,石窟艺术、佛教典籍、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社会、石窟考古、人物、天文历法、医学、著作、版本等68个门类,收录词目 12000 条,图版 1200 余幅,总篇幅 400 余万字。与第一版相比,新增词目 5000 余条,新增图版700余幅,新增字数160余万。大辞典全方位总结、反映了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当
中国的石窟寺是特定时代里的佛教艺术形式,是以建筑、雕塑、绘画三者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它经历了东晋十六国的初步发展,北魏到唐朝的繁荣昌盛,并从五代开始走向了下坡。这是因为山崖间的石窟正在越来越多地模仿着地面上的寺院,而自己本身的特色却慢慢地消失了。到了明清时代, 大部分佛教徒把眼光移向了地面上的木构殿堂,于是,中国的大小石窟寺群就逐渐衰败、荒废了。石窟寺院荒废以后,在古人的眼里也和我们 一样,这些过去僧侣们修行的理想场所,就变成了名胜古迹,本书是从考古学角度对中国石窟寺的介绍。
众所周知,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敦煌文书,卷帙浩繁,内容大多与佛教相关,而且绝大多数是从未经过任何史学家整理、订正、甚至篡改过的原始材料。这样的好处是,我们可以根据当时遗留下来的材料,来判断历史事件发生的真实情况,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卷帙浩繁且经过校勘的古代写本,为校正佛典提供了早期版本的依据;古佚佛典与注疏的发现,提出了佛教义理研究的新问题,更使得学者们可以借此钩沉佛教目前沉埋千年的史实;借助其中与寺院相关的文书,我们可以了解中古时期的寺院运转与僧侣生活;缀于经尾的写经、读经题记,则反映了当时民众信仰的状况;等等。在此,我们无法一一罗列敦煌佛教文献对于佛教学、佛教史研究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但以上简单的举例已足以展示敦煌佛教文献丰富性的一角。
吴宓一生学习和研究世界文学,讲授世界文学,非常重视文学史于文学的功用。他曾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西南联大等多所高校讲授世界文学史,前后近四十年,是该学科在我国的创始人之一。吴宓以他多年对世界文学的系统研究,曾撰有“世界文学史”中英文讲授提纲、讲义多种,惜多已散失,未能结集出版。本书经其后人汇集讲义残篇遗稿,包括西欧、北美文学,兼及俄国东欧以及印度、波斯、日本等国文学,从文学大师的视野为读者提供了广阔而系统的世界文学知识。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 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作者 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 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 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 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十位敦煌研究的一线学者,巫鸿、荣新江、顾春芳、郑炳林、杭侃、张先堂、何鄂、陈菊霞、张元林、马振颖,带领读者从“远眺”到“细读”,从历史地理、物质生活、艺术文化、美学鉴赏、文物保护等多个角度, 走近敦煌,介绍有关敦煌 基础、 全面也 鲜的一手知识。 全书分两部分,上半部以历史文化为主题,解读 初“忽现金光”的 圣地,如何变为丝绸之路上耀眼的明珠、“华戎所交”的大都会,成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汇多元文化的典范,立体呈现敦煌独特的人文历史生境。下半部以美学艺术为面向,条分缕析敦煌石窟建筑、彩塑、壁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总体艺术,在线条、色彩、造型的交错中,展陈敦煌作为 艺术宝库那洋溢而超尘的美学形态,发掘人——供养人、工匠、研究者——在敦煌艺术中留下的踪迹。 以“三联?中读”同
《伏尔泰与》主要内容是中国元代剧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西传欧洲,被法国文豪伏尔泰改编为《中国孤儿》。这一部中国悲剧不断地被各国翻译、评论和改编,使欧洲在18世纪中期风行起了强大的“赵氏孤儿”热,也把在欧洲17世纪末兴起的“中国热”逐步推向了顶点。ThisbookisahistoricalrecordofhowTheOrphaofZhaowrittebyJiJunxiang,aplaywrightoftheYuaDynasty,wasadaptedintoTheOrphaofChinabyVoltaire.Sincethen,thisChinesetragedyhadbeerepeatedlytranslated,reviewedandadaptedbydifferentcountries,creatingthe"crazeforTheOrphaofZhao"acrossEuropeithemid-18thcentury.The"ChinaFever",whichemergediEuropeattheendof17thcentury,alsoreacheditsclimaxatthattime.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丛书:敦煌文献名物研究》对542条敦煌文献名物进行考释,是迄今为止敦煌文献名物研究最为全面的成果。作者把所考释的名物分为服饰、布帛、饮食、宫室、舟车、器用、武备、佛器八类,然后分条逐一考证辨析,使读者对敦煌的历史文化,对主要是隋唐五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及社会生活有了十分具体的了解。在考释中配之以图片左证,增强了直观性,使读者,即使是如我一样不研究敦煌的人们亦能从学术的普遍规律中获得阅读的愉悦。
文学活动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整个生存活动而发展,人类对文学活动的认识与研究也在不断地展开、深入和丰富。古代文学传统的研究路径,主要着眼于作家和作品研究以及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的研究,后者实质上也是作家和作品研究的扩展和延伸。随着文学社会学、传播学和接受美学等学科理论的深入发展和被广泛接受,人们逐渐对文学创作过程和文学价值的实现过程有了新的认识。美国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艾布拉姆斯的“四因素论”,即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个因素及其关系构成;文学研究应该是文学整体活动的研究的理念正在被广泛接受。文学作品不再被认为是静态的物化的存在,而是动态的、观念化的存在。文学作品从产生到其价值的最终实现,逐渐被看成是一个经过创作——传播——接受三个阶段的过程。由此,文学史的研究,也应由作
本书是《当代敦煌学者自选集》之《方广锠敦煌遗书散论》,书中收录了《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之我见》、《略谈敦煌遗书的二次加工及句读》、《中国敦煌遗书与日本奈良平安写经》等研究文章。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