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的 中国历史研究学术文库 丛书之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项目批准号:12BZS021)。由于传世文献史料的简略和缺失,一直以来秦汉行政法的研究难以深入。本书通过全面搜检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张家山汉简、悬泉置汉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等大量出土秦汉简牍文献史料,对秦汉行政法从法律制度的建构到体系的完善再到具体的实施等均进行了全面的史料疏证与研究。其研究范围涵括行政法的各个层面,包括行政组织法、公务员法、决策法、执行法、监督法、奖励法、惩罚法、奖励法及各类行政事务管理法等等,史料翔实,层次井然,可称得上是古代行政制度史研究的一部重要作品。 本书的研究,是对中国两千年政治制度始于秦汉的又一次有力实证,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追溯现代行政制度史的源流与发展趋势均
南京博物院是我国 座由 兴建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由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1933年倡议建立。作为中央地方共建的 博物馆、 一级博物馆、 4A级旅游景区,在近9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几代人耕耘与奉献,南京博物院形成了 “一院六馆”展馆布局:历史馆展示“江苏古代文明”;特展馆举办清宫文物特展和文化交流临展;艺术馆分类展览历代绘画、书法、雕塑;民国馆呈现民国一条街,重点展示南京地区民国社会风情;非遗馆通过小剧场、老茶馆等动态方式展示江苏非遗项目;数字馆以数字技术呈现中华文化的28个片段,带给观众全新体验。“一院六馆”奉献给观众的不仅是文物与展览,而是由众多不同主题的文化空间组成的文化休闲场所,呈现给观众的是全新的博物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体验和感受。 这本书是我们实践理想的一个细节,
......
《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丛书·唐德刚作品集:胡适杂忆》原是作者在撰写《胡适口述自传》时,打算自写的一篇短序,不料下笔即几十万言,结果“头”大不掉,只好印成专书,独立出版,可以说是胡适口述历史的缩版。 唐德刚先生凭自己的回忆和日记上的记录,对胡适一生牵惹到的无数问题与纠葛,几乎无所不谈,谈无不快。但又不止于回忆,他畅谈历史、政治、哲学、文学以及其他一切胡适关注的学问,可见作者才气纵横,博学多智,加上他古文根底深厚,天性诙谐,故落笔气势纵横,妙趣横生。 唐德刚将胡适写得生龙活虎,但又不是公式般装饰什么英雄超人。他笔下的胡适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智慧、有天才也有错误和缺点的真实人物。 读了唐德刚笔下的胡适,你可以和他握手寒暄,笑语谈辩,不知夜之将尽,人之将老
本书结合汉画像实物图片及历史资料,全面详尽地考察了汉画像中的胡人形象,辨析其出现的源流,考察不同地区汉画像中胡人形象的不同特点,分析了这些图像与佛教的关系,以图证史、图文互释,通过胡人图像这一切入点,展现了汉代艺术的开放性。
嘉峪关魏晋砖壁画墓是“果园——新城魏晋墓群”的一部分,位于嘉峪关市区东约18公里的新城镇,在这里分布着魏晋时期的古墓葬千余座,素有“地下画廊”之称。《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砖壁画保护研究》从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砖壁画的概况、价值评估、颜料分析、保存现状调查、病害成因分析、保护措施等六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怎样保护和研究魏晋墓砖壁画,为后学者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古迹新知:人文洗礼下的建筑遗产》全书为作者20多年来有关建筑遗产的近30篇文章汇集,既有已发表的论文、演讲稿,也有未发表过的讲课笔记,许多文章饱含着作者的理论思考与激情评论,吉光片羽却影响广泛,被各方所吸纳采用,从而使消逝的古迹成为不灭的记忆,起到了高屋建瓴、启迪学界的作用。 《古迹新知:人文洗礼下的建筑遗产》分为古建文脉、运河遗产、文化名楼、城市延续、帝国陵阙、唐代建筑等十个篇章,适合于高等院校师生、历史考古与文物研究以及对建筑遗产关注的读者阅读。
本书分为五卷:卷,峝里春秋,包括:老司城、不二门、夹山、武陵源、天门山、黄金洞、容美纪行、乌江摄影、清江尘梦等。第二卷,西水故事,包括:芷州、王村、小溪、驼背、拔茅、水扒洞、隆头、里耶、百福司、仙佛寺、打妖寨、洗车河、苗市、等内容。第三卷,苗疆青山,包括:武陵道上、乾州、平垅、古丈、花垣、雀儿寨、凤凰等内容。第四卷,里耶残笺包括:里耶残笺等内容。第五卷:黔中旧雨,包括:沅陵、麻阳、何乡屐痕、梵净山、默城、高椅、黄溪、五保田、黔行日记等内容。
《世界遗产地:唐崖土司城》的文化情怀聚焦于世界遗产地唐崖土司城。全书分为二十多个专题,每个专题分别由“游历情”、“小知识”、“大信仰”、“神故事”、“巧测验”等五部分构成。“游历情”是笔者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及心态,从文化的角度对进入恩施咸丰县后又前往唐崖土司各景点旅游而产生的思考,算是一种文化导游,虽然有所思考,但却是一种情感表示。“小知识”是根据各景点需要,因心灵所感而觉得应有而编辑的相关知识。“大信仰”反映的是与景点相关的文化信仰因素。“神故事”多来于民间故事,有几条则是笔者搜集整理的,前提是与景点相关。“巧测验”也属知识系统,是考虑在旅游过程中,可能相互提问。全书知识性、可读性等兼具,既适合有关的文化研究者参考,也适合普通爱好者阅读。
朴实而优美的文笔,纪实且珍贵的图片,新的研究成果汇总,一次系统完整的展示。《发现霸国:讲述大河口墓地考古发掘的故事》为我们揭开了大约3000年前,一个西周诸侯王国的神秘面纱。
本书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佛山地区考古发掘工作的历史,详细介绍了西樵山遗址、南海佛子庙遗址、南海灶岗遗址、南海鱿鱼岗遗址、高明古椰遗址、三水银洲遗址的考古发现,系统研究了佛山秦代以前的人类遗址、墓葬和部分遗迹、遗物,分析了佛山地区先秦时期人类活动的历史。书稿资料详实、引证丰富,对研究佛山以及岭南地区的考古文化具有的指导意义和存史意义。
梁玉绳为清代 考据学家,于《史记》《汉书》研究成就卓然,是清代史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本书对于梁玉绳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大的方面:一是考察梁玉绳的家世、生平和交游,揭示梁氏家族文化世家背景和其结交学者以及乾嘉时代的学术氛围对其治学的影响;二是考察梁玉绳的学术特点和治学方法,总结梁氏在取证广泛、考证严密、长久专于一事等方面,既具有乾嘉考据学的总体特色,又反映出个人所 的特点;三是对梁氏《史记志疑》《人表考》《元号考》《志铭广例》《瞥记》《蜕稿》等著作详细解析。其中,《史记志疑》与《人表考》作为梁玉绳的代表作,各成一章,其他各部著作按照性质相类的原则,组合成章。由此对梁玉绳的学术地位作出基本定论:以专精见长,以先秦两汉为重点研究时段的一位 的史学文献考据家。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我社约请的专家、教授,精心编写了《少年全球通》一书。全书分为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军事科技、体育卫生、民族习俗、动物植物共七大部分,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中小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对丰富中小学生的课外知识有很大的帮助,是一本十分产用的工具书。
《泥版书:楔形文字史话》介绍泥版书的发展历史和代表文化。 楔形文字是古代西亚很多国家曾广泛使用过的一种文字类型,虽然所写的语言各有不同,但在外形上都是由一些小楔形笔画组成的符号,这是由于使用泥当纸、芦苇杆儿作笔在泥版上摁出符号的结果。这种文字在纪元以后已逐渐失传,直至近代考古学者在西亚及其邻近地区进行的发掘工作才从地下挖出无数珍贵文物,其中包括数十万件完整和残缺的泥版,正反两面都密密麻麻写满了无人认识的楔形文字。经过一些学者们艰辛而又曲折的努力,一些楔形文字终于考释成功。此前,由于史料匮乏,我们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知之甚少,《泥版书:楔形文字史话》为我们讲述了在那里曾有过的失落了的远古的文明。
正仓院是海外收藏唐代文物著名的机构,原是日本于8世纪中叶在奈良建造的东大寺附属仓库。东大寺是日本建造的全国佛教总寺院,规模宏大,其仓库用于收藏寺院珍宝器物。后来,笃信佛教的圣武天皇去世,光明皇后将其生前珍爱的器物用具捐藏于正仓院,里面包含不少来自唐朝等地精妙绝伦的物品,备受瞩目。 《正仓院》是继傅芸子先生《正仓院考古记》之后,几十年来对于正仓院文物介绍为全面系统的汉文读物。全书文字约5万字,图片150幅。该书的价值在于对正仓院文物背后的隋唐中原文化、中日文化交流以及文物本身所蕴含信息的解读,在于将这些知识介绍给对历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本书是我社打造的敦煌文化普及类丛书——“敦煌大家说”系列图书中的一本,主要介绍了莫高窟出土的敦煌遗书。作者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发现过程、封存原因等方面简述了敦煌遗书的概况;随后又从内容、学术价值、时限和形态,以及敦煌遗书在世界各地的收藏情况等方面分门别类,详细介绍了现存的敦煌文献、敦煌文书、敦煌写本;很后对一些特别有价值、有趣味的文献、文书、写本作了重点赏析和专业解读。为方便读者阅读,本书另配有100多幅的彩色插图,有助于普通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敦煌文化,为专业知识缺乏而又渴望走近敦煌、了解敦煌的普通读者开启了一扇窗、搭起了一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