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文物质点模型为主线,对文物保护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方法和基本概念以及技术原理进行了著述,目的是建立文物保护基础理论体系,以满足文物保护学科发展的需求,指导文物保护研究。这是一个既包含文物材料学又包含文物信息学的含义的深刻的理论框架,对于理解文物材料学、文物信息学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指导我们对文物的材料信息和相关的加工工艺、埋藏环境等信息的提取工作,进而有效地指导对文物的保护、修复的方案制定和相关保护材料、保护试剂的选择,对于加强文物保护和修复,增加文物的存续时间,延长文物的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拥有包含冬宫在内的宏伟建筑群,又称冬宫博物馆。该馆始于1764年,原为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收藏艺术品的隐宫,1852年作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其馆藏浩瀚,藏品超300万件,不仅有来自俄罗斯本土的文物珍宝,亦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区域的历史遗珍, 有达?芬奇、拉斐尔、伦勃朗、提香、凡?高、塞尚、毕加索、马蒂斯等艺术大师的传世之作,被誉为世界文化与艺术百科全书式的 博物馆。本书是一本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博物馆看展指南,从装饰、历史、艺术、杂项四大板块入手,对艾尔米塔什的馆藏文物进行分类导览和 解读,系统性地呈现出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非凡魅力,为读者深度了解这座集俄罗斯历史文化与人文风情以及世界多种文化艺术元素于一体的超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打开了一个学习与认识的新
清华简集释丛书”由李学勤先生主编、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主要收录清华简各篇文献的集释。本书为该丛书的靠前种,是近十年来清华简《保训》研究的总结之作。作者全面搜集和整理了《保训》的研究成果,重新校定了《保训》的释文,并就“《保训》性质、体裁与年代”等重要问题展开了专题研究,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保训》的性质、史料来源、思想、书写风格及真伪问题。,"章 绪论一、《保训》研究综述二、研究意义三、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章 《保训》文本校释一、清华简《保训》释文二、释文校释第三章 《保训》性质、体裁与年代探析一、《保训》性质二、《保训》体裁三、保训年代四、小结第四章 《保训》相关史事疏证一、周文王称王与在位年数二、舜“求中”“得中”三、微“假中”“归中”四、河五、小结第五章 《保训》思想研
《中国古陶瓷研究(靠前2辑)》向您介绍了综论与早期青瓷、浙江地区青瓷的研究、其它地区青瓷器、青瓷的比较研究与科技等内容。《中国古陶瓷研究(靠前2辑)》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
坐具作为“家具中的原点”,在中华文明 占有重要地位。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曾长时间 着古人的生活,让古人习惯以低视角观察社会,品味生活。在历史推进过程中,古人慢慢由席地而坐转为垂足高坐。起居方式的演进,带来了一场古典家具的变革, 终形成了 特色的中国古代传统家具体系。 本书臻选明清时期坐具80件,材质名贵,包括黄花梨、紫檀、红木、鸡翅木等;类型丰富,包括圈椅、官帽椅、禅椅、玫瑰椅、方凳、鼓凳等。以充满智慧的笔触,解读坐具的制作工艺与审美特质,再现传统家具黄金时期的幽幽古意。重新回顾古人的起居方式,令读者在感受古今文明差异的同时,触摸到时代的情怀与历史的温度。
《云林石谱(外七种)》原名《考古图》,今抽出其中考古部分,以大部归之为石谱,命《云林石谱(外七种)》,含《宣和石谱》《渔阳公石谱》《燕几图》《桂海器志》《琴笺图式》《云林石谱》《太湖石志》《茶具图赞》等八种宋元谱录著作。《云林石谱》大约成书于1118—1133年,是我国古代最完整、最丰富的一部石谱,约14000余字、描述的石头有116种,详略不等地叙述其产地、采取方法、形状、颜色、质地优劣、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坚硬程度、纹理、光泽、晶形、透明度、吸湿性、用途等。这116种石头中,按性质分,有比较纯的石灰岩,有石钟乳,有砂岩,有含锰质或铁质的石灰岩或砂岩,有比较纯的石英岩、玛瑙、水晶,有叶腊石、云母、滑石,有页岩,有比较纯的金属矿物和玉类,还有化石。书中记载的石头产地范围甚广,达到82个州、府、军、县和地
本书是*重大招标项目(17JZD052) 中国传统村落价值体系与易地扶贫搬迁中的传统村落保护研究 的成果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了 社会调查运动 的风潮,留下大量宝贵的调查资料。1980年代开始,社会史研究兴起,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对话不断深入。本书基于这种研究范式,来自史学、社会学、旅游学等专业的学者通过田野调查,行走在太行山的传统村落之中,感触文化,思考现实,对当下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给出各自的解读。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交融与疆域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唐朝倾国力以西顾,重视西北的开拓与经营。这不仅是形塑唐代国家强盛、文明绚烂的历史形象的重要因素,也对中国古代乃至中亚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各地所出石刻碑志等出土文献,为钩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更多鲜活的史料。本书聚焦于出土文献考释与唐代西北经略史的考证,同时也希望将万里之遥的长安与西域联系起来,借西北研究观察整个唐代的社会治理与制度变革。从个体与时代看,出土文献中有大量溢出于史籍之外的涉及唐代西北边疆的人物与事迹,展现了个体的功业与沉浮,也映照出时代的发展脉络;从国家与社会看,西北地区出土文献生动展现了地方机构的行政运作以及基层社会的生活百态;从中央与地方看,出土文献可以提供国家制度在地方基层落实的细
本书从起源、技术、用途和习俗等四个维度全景展示猪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思路和方法上打通考古学及相关学科的壁垒,揭示家猪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
我们靠什么跨越时代的隔阂去追溯过去,特别是那段没有文字记载的遥远的历史呢?的手段就是考古学。我们在先民留弃的遗迹中摭拾芳华,在时间的隧道中同古人对话,他们璞玉浑金的精神为人景慕,他们鬼斧神工的劳迹令人震撼。正是在这样的探索与冲动中,我们揭示着一幕幕美妙的,同时又是令人惊叹的神秘历史。 考古学与天文学的确称得上是天壤之别了,我们难道能在黄土之下找到数千年前的星斗吗?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又是什么促使古人将自己的骨骸与星宿埋葬在一起呢?为寻找这些答案,我们就不能不回到我们祖先的世界中去,那里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及灵魂升天的思想是如何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而这种思想作为星占学的基础,又如何推动了天文学由神学向科学的进步。一旦这些事实变得清晰可察,我们便会承认,中国天文学的历史
《田野考古学(修订版)》是为大学考古专业编写的教材,书中系统地阐述了田野考古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读者的定位不是学者,而是学生,故不争锋不论辩,以阐述道理和方法技巧为重,以如何避免操作错误为辅,既是田野考古入门教程,也可携之做手册备查。因而制定编写的原则是循序渐进、简明实用、理论与应用实例相结合。
《玉石之路踏查记》为“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之一。玉石之路是中国学界近二十年来提出的考古学新概念,随着大量史前期和文明期古玉器的不断出土,一条从新疆昆仑山下途经甘肃通往中原的和田玉资源输送线路,已经呼之欲出。《玉石之路踏查记》稿旨在通过田野调研和踏查,探究玉石之路与华夏文明起源发展的关系,并试图例证,玉石之路甘肃段是华夏文明生命孕育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稿对于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中国徽墨》由王毅编著。 《中国徽墨》讲述了:墨的发明是华夏先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 中国徽墨源远流长,精彩纷呈。徽墨技艺独特,流派繁多,内涵丰富,列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华艺术的一朵奇葩。徽墨特点是:“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丰肌赋理,砥纸不胶,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衰。”徽墨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研究价值。 中国徽墨集知识性、鉴赏性、操作性于一体,是的收藏读物。
该书系南强史学丛书系列之一。《汉代青铜器的考古学研究》利用考古类型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目前已知的汉代青铜器进行了全面的收集和梳理。作者先将汉代青铜器按地域分为三个系别,即中原、西南、岭南、三个区系,然后对每个区系下的青铜器的形制、文饰、铭文、分期和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基本排列出了每类器物的发展谱系。除此之外,作者还从汉代青铜容器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统治政策对青铜器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探索。这些探索都是颇具启发性的。作者在书后所附“汉代青铜容器出土情况”、“古代文献著录汉代青铜容器情况”和“六朝青铜容器出土情况”三个目录,极便于学者翻查检索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工作,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历经2400多年而从未放弃祭祀,是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庙宇,也是中国现存最为的古建筑群之一;孔林延续使用2400多年,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延用时间最长的氏族墓地;孔子嫡孙保有世袭罔替的爵号,历时2100多年,是中国最古老的贵族世家,其府第孔府是中国现存规模、保存、最为典型的官衙与宅第合一的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