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小工匠。 择一事,终一生。 2016年1月,《我在故 宫修文物》纪录片在央 视首播,随即迅速走红网络,播放量累计近亿,豆瓣评分高达9.4,成为年度蕞具影响力纪录片。 这是shou次有人将镜头对准故 宫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是宫里的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 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始终不为人知。他们一代一代薪火相传,是我们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宫墙外的世界斗转星移,宫墙内的他们却要用几年的时间摩挲同一件文物。一座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一百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幅古画要揭一两个月,临摹几年到几十年 他们或许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身上还保留着浓重的匠人气息,他们走出宫墙,和普通人也没有区别,他们用一辈子修复着历代大师被岁月腐蚀的作品,蕞后,他们将自己的痕迹抹去。
《画说中国历代甲胄》的作者长期研究中国历代甲胄,多次实地考察建筑壁画、出土文物及存世雕刻实物等,参考已有的考古成果和历代资料文献,结合自己多年来对历代甲胄服饰形制的理解与推想,以绘画分解的方式,直观、具象地解说了中国历代甲胄的形制、结构、材质、穿着方法等基本情况。本书的主要特点在于,作者根据各个朝代与甲胄相关的已知资料,结合不同朝代工艺技术的发展、作战武器的变化等因素,加入不同程度的理性假设来推测未知的空白,从而使各个朝代甲胄的整体形象得到全面直观的展示,并进一步总结出历代甲胄的演变与传承。《画说中国历代甲胄》不仅对军戎服饰研究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影视、戏剧、动漫、游戏等各个相关领域的美创人员,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本书从考古学视角出发,围绕 中 华 与 中华 的概念, 文明 的定义及其要素组成与权重,王朝时期都城与陵墓的文化内涵,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的深层逻辑,丝绸之路的包容精神,以及中华文明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史,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精细入微的考古发掘,也有中华文明独特的创新活力及其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通过对都城、陵寝等历史遗址,礼器、玉石等珍贵文物的研究阐释,详尽展现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传承脉络,为读者全面深入理解中华文明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视角。
本书旨在讨论中古士族祖先记忆中的构成、载体以及意义。谱系和谱牒是其中最关键的话题。上编 贞石证谱 ,从谱系的石刻化传统入手,探寻中古谱牒与石刻文献的共生关系,追踪谱牒知识的基本史源,在此基础上观察中古谱牒在士族社会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下编 个案研究 ,集矢于中古碑志中向来被学者忽视的介于虚实之间的祖先描述,尤其考察祖先记忆的模糊区域和阶段性特征,进而揭示这种祖先书写与门阀兴衰的交互作用。附录 揽镜自照 ,通过深度评介域外重要学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和反思中古士族研究的问题、主义与理论,借此推动中外学术交流和中古史研究的开展。本书作者熟练运用碑志资料,结合传世文献,重绘士族祖先记忆中波澜不惊而又光怪陆离的 光谱 ,赋予士族研究这一旧话题以新的意义,可谓推雅取正,别开生面。
清华简集释丛书 由李学勤先生主编,主要收录清华简各篇文献的集释。本书为该丛书的一种,是十多年来清华简《金縢》研究的总结之作。《金縢》全篇共有14支简,是清华简中唯一一篇亦见于今文《尚书》的 书 类文献,对于古文字研究、先秦史研究和经学研究来说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作者全面搜集整理了《金縢》的研究成果,重新校定释文,并就 简本与今本的对比性研究 《金縢》的文本性质、成文年代和真伪 《金縢》相关史事疏证 简本《金縢》与《尚书》学 等重要问题展开专题研究,深入地探讨了《金縢》的性质、史料价值、学术史意义及真伪问题。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系统阐述了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1928 1949年以安阳殷墟十五次发掘为代表的重大考古活动,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不仅展现了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初田野工作的流程与技术,还深入探讨这些活动背后的学术理念、组织策略、政治斗争以及与各方力量的博弈。特别是对史语所在考古学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影响、局限,包括地层学、类型学等考古方法的探索和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考古成果重构中国古史,进行客观讨论。这一研究方法和思路也对当前的考古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1928 1949年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要阶段。其中,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在这一时期的考古活动及成就不仅对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来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把火药制成兵器用于军事,中国也走在世界各国前面。中国火药火器技术的西传,影响和推动了其他国家军事科技的发展。但明清以后,中国火药火器技术的研制和发展却陷入停滞,反而大大落后于欧美各国。 本书作者在广泛查证史料、吸取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中国古代火药火器技术的发展为线索,探讨了各类火药、火器的产生时间、研制工艺、使用状况、理论著述,以及火药火器技术的西传东渐和兴盛衰落等重大问题,对有争论的学术论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弥补了在我国相对薄弱的古代科学技术史、尤其是火药火器史研究上的不足。
《重返古埃及》立足于从埃及金字塔、陵墓、神庙等的考古发现去考察古埃及的文明、历史以及古埃及人的生活,主要从埃及著名的考古遗址现场切入,如吉萨的胡夫金字塔、卡夫拉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卡纳克的阿蒙神庙和卢克索的神庙,帝王谷和王后谷的图坦卡蒙陵墓、尼斐尔泰丽陵墓,努比亚的阿布辛贝神庙,菲莱岛的伊西斯神庙、托勒密王朝神庙等,精准、细致地呈现了古埃及文明和古埃及历史的发展脉络,同时也间接呈现了古埃及考古发掘的前世今生和埃及学的发展历程。 本书由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制图家、摄影师、插画家和编辑组成的多学科团队精心创制,用前沿考古科技解读还原古埃及文明遗址,串连起文明的发展轨迹与历史的兴亡;壮观的 3D模型复原,权威的文本,美轮美奂的建筑、惊人的考古发现、彩色浮雕和壁画
《中国计量史》一书通过丰富的史实和考古发现,采用专题形式,向读者讲述了从古代至近代,中国在计量方面取得的成就。全书共分三大部分:传统计量的理论与实践、传统计量向近代计量的转型、中国计量历史人物。内文涉及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计量基准的建立及管理、历代度量衡的发展、计时方法的演化、立法要素的测定、空间计量的进步、量器和衡器的演变、货币、印章与度量衡、古代有关计量理论、传教士带来的变革 、清代度量衡科学的发展、传统度量衡制度的尾声、北洋政府统一度量衡的尝试、近代度量衡制度的建立、近代度量衡制度的推行与管理、民国时期时间计量的进展、先秦两汉时期的计量人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计量人物、隋唐时期的计量人物、宋元时期的计量人物、明清时期的计量人物、传教士对中国计量的贡献。本书通过详实的内容
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入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本书在疏通出土简牍典籍文字与文本基础上,从出土简牍典籍所见战国秦汉史事的角度,整合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与古文字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梳理简牍典籍所述文献稀缺的战国早期史事,辨析秦汉时人对战国早、中期史事的 整齐化 处理,探讨简牍典籍抄本所见秦、汉时期学术图景,以及西汉诸王、列侯制度等相关史事,分析简牍游戏规则、民间信仰等多种记录所体现的秦汉时期社会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面貌,从而进一步揭示简牍典籍在战国秦汉史研究方面的重要价值。
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发展直到唐代才令人改观。在中国,金银的开采、冶炼和器物制造技艺经历了漫长而缓慢的发展历程,到唐代才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准。在国泰民安、财富聚集、相对自由的大唐帝国,奢靡享乐之风盛行,金银器物便成了人们的追求。正是此刻, 丝绸之路 兴盛畅通,中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国家的金银器物的大量传入,犹如 万事俱备 之后的 东风 一样,为唐代金银器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契机。于是,如积累沉淀的巨大能量突然爆发,唐代金银器以从未有过的崭新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本书研究了唐代及唐以前金银器近500件器物,对每件器物都进行了详细鉴定、深入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唐代金银器资料全、研究深的著作。本书费时20年写成。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收录《仲尼曰》《曹沫之陈》两篇文献。本辑包括竹简原大图版、放大图版,释文注释,以及 附录 (包括 《仲尼曰》与相关文献对照 上博简《曹沫之陈》编联释文 上博简《曹沫之陈》摹本 )、字形表、竹简信息表等。 《仲尼曰》竹简保存完好,书法精美,由13支完简组成。简长约43厘米、宽约0.6厘米,两道编绳。原无篇题,不分章。简文顶格书写,首尾不留白。1-7号简背有编号, 7、8、12号简背有习字。简文所记孔子的言论共25条,见于今本《论语》者有8条,另有一些可与《礼记》《大戴礼记》《孔丛子》等传世文献对照,但文字不尽相同。安大简《仲尼曰》可能摘抄自《论语》在战国时的编定本。简本的发现,对研究《论语》的成书、流传、文本的发展变化以及孔子思想等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曹沫之陈》原有46支简,实
《手铲释天书 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 I》访谈对象为24位出生于20 40年代的夏文化考古学家,他们分别是安金槐、黄石林、邹衡、张彦煌、许顺湛、赵芝荃、张光直 、李学勤、李民、方酉生、王克林、殷玮璋、郑杰祥、李伯谦 、李经汉 、杨育彬、高天麟 、高炜、李先登、陈旭、方孝廉、徐殿魁、郑光、饭岛武次。通过他们对夏文化相关问题的解答,中国夏文化考古的学术史跃然纸上。本书首版于20年前,无论是编写体例,还是内容涉及均有发凡起例之功,一直备受考古学界推崇。本次修订,原貌呈现当时的学界状态,保持学术观点的原真性,体现夏文化探索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手铲释天书 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 II》对18位出生于30 60年代的夏文化考古学家进行了访谈,他们分别是李伯谦、刘绪、张松林、董琦、宋豫秦、郭引强、王巍、方燕明、李维明、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交融与疆域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唐朝倾国力以西顾,重视西北的开拓与经营。这不仅是形塑唐代国家强盛、文明绚烂的历史形象的重要因素,也对中国古代乃至中亚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各地所出石刻碑志等出土文献,为钩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更多鲜活的史料。本书聚焦于出土文献考释与唐代西北经略史的考证,同时也希望将万里之遥的长安与西域联系起来,借西北研究观察整个唐代的社会治理与制度变革。从个体与时代看,出土文献中有大量溢出于史籍之外的涉及唐代西北边疆的人物与事迹,展现了个体的功业与沉浮,也映照出时代的发展脉络;从国家与社会看,西北地区出土文献生动展现了地方机构的行政运作以及基层社会的生活百态;从中央与地方看,出土文献可以提供国家制度在地方基层落实的细
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以其精美的泥塑造像和壁画闻名于世。本书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同名展览配套图录,展出麦积山石窟精品138件/组,第44、62、123窟整窟复原,首次展示第121窟、 释迦会子 及127窟全部壁画,首次展出13窟大佛 装藏 ,首次展出舍利塔地宫考古发掘出土的2尊造像,全景 揭秘 麦积山30个窟。本书是对麦积山石窟的一次全面展示,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探索麦积山石窟的前世今生。书中详细介绍了石窟的开凿历史、艺术风格演变以及宗教文化背景,展现了北魏至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书中的图片精美,文字翔实,为读者提供了一次视觉与知识的双重盛宴。 本书分为 发现 保护 和 麦积奇观 三部分,不仅记录了麦积山石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还展示了石窟保护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保护成果。
1.《长安印典 大秦封泥》是一部展示作为秦代官印遗存的秦封泥,以及蕴含于其中的秦代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类图书。全书不仅介绍了秦封泥的起源、应用、出土、存藏、价值、研究及其文字特点、艺术风格等内容,还以秦封泥文字内容所反映的历史史实为切入点,结合大量典籍文献与出土文物,展示了秦朝的职官、地理、车马、法律、盐税、医疗、纺织、音乐、传驿、宫殿苑囿、军事制度等秦朝社会的方方面面。全书选取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藏秦封泥约130枚,以及相关出土文物、考古遗址及示意图等图片近80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俗而不失严谨的语言风格,为读者了解秦封泥、认知秦文化开启了一扇窗口。 2.关于秦封泥 封泥,是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早期的封泥主要被用来封存货物。秦汉时期是简牍文书流通的鼎盛时期,出于保密的需要,
自19世纪亚述学兴起之后,对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长达百余年的研究,让西方人在经历知识和信仰的文化震动的同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起源,重新认识古希腊、希伯来文明与更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 本书由牛津大学东方研究院考古学家斯蒂芬妮 达利和其他四位学者合作撰写,聚焦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对外传播与影响,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美索不达米亚与古希腊、波斯、希伯来、罗马等古代文明之间的交互关系,重点研究了两河流域的语言文字、政治和律法制度、社会习俗、艺术、天文学及其他科学对地中海沿岸世界和周边地区文明发展变化的影响,是一部内容极为丰富的古代文明史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