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中国历代甲胄》的作者长期研究中国历代甲胄,多次实地考察建筑壁画、出土文物及存世雕刻实物等,参考已有的考古成果和历代资料文献,结合自己多年来对历代甲胄服饰形制的理解与推想,以绘画分解的方式,直观、具象地解说了中国历代甲胄的形制、结构、材质、穿着方法等基本情况。本书的主要特点在于,作者根据各个朝代与甲胄相关的已知资料,结合不同朝代工艺技术的发展、作战武器的变化等因素,加入不同程度的理性假设来推测未知的空白,从而使各个朝代甲胄的整体形象得到全面直观的展示,并进一步总结出历代甲胄的演变与传承。《画说中国历代甲胄》不仅对军戎服饰研究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影视、戏剧、动漫、游戏等各个相关领域的美创人员,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系统阐述了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1928 1949年以安阳殷墟十五次发掘为代表的重大考古活动,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不仅展现了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初田野工作的流程与技术,还深入探讨这些活动背后的学术理念、组织策略、政治斗争以及与各方力量的博弈。特别是对史语所在考古学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影响、局限,包括地层学、类型学等考古方法的探索和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考古成果重构中国古史,进行客观讨论。这一研究方法和思路也对当前的考古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1928 1949年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要阶段。其中,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在这一时期的考古活动及成就不仅对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来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19世纪亚述学兴起之后,对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长达百余年的研究,让西方人在经历知识和信仰的文化震动的同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起源,重新认识古希腊、希伯来文明与更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 本书由牛津大学东方研究院考古学家斯蒂芬妮 达利和其他四位学者合作撰写,聚焦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对外传播与影响,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美索不达米亚与古希腊、波斯、希伯来、罗马等古代文明之间的交互关系,重点研究了两河流域的语言文字、政治和律法制度、社会习俗、艺术、天文学及其他科学对地中海沿岸世界和周边地区文明发展变化的影响,是一部内容极为丰富的古代文明史研究著作。
本书立足于中国古代礼器研究,反映了作者几十年来的学术研究重心和主要学术思想体系。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代表性学术论文,二是重要讲稿和报刊载文章。作者基于对中国文化特质的认识,在礼学经典的系统梳理和研究基础上,对礼、礼的定义、礼的发生发展,以及礼制,特别是对礼的物质载体 礼器做了深入系统的形上学关照和具象的器物学研究,在中国古代礼器的起源、体系构成、类别和形制发展演变的规律及其阶段性特征等各方面多有创见。
这是一份对埃及神庙 详尽的考察说明,本书既包括对迷雾重重的神庙起源的探寻,也有对神庙的永恒追求,以及神庙在天与地、神与国王之间的沟通功能的诠释。 古埃及的神庙无疑属于古代世界现存遗迹中 令人印象深刻的那一部分。曾几何时,那些光辉闪耀的城市有着“直刺苍穹”的塔门,由黄金与青铜封顶的建筑“如升起的太阳一般”熠熠生辉,其中有些至今仍居于人类历 伟大的建筑成就之列……全书图文并茂,共535 幅插图。数量巨大的遗址与神殿揭示了埃及历史的丰富内容,并提供了神与国王的神圣建筑中种类繁多的建筑结构与风格的示例。 ?本书提供了对这些建筑准确、透彻而前沿的描述。书中的照片、图纸和地图等,则引导读者进入那个时代,亲身体验与神庙有关的风俗习惯。 ——《挖掘》(DIG)?华丽的插图和精心绘制的图表,伴随着威尔
Qin Shi Huang: his name endures today not just in every "Made in China" label on the imports flooding western markets, but more significantly in China's stro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resence on the world stage. Emperor of Stone: Qin and the Terra Cotta Armies takes a detailed look at Qin's major accomplishments, achievements whose long shadow through time continue to shape China today. But the book does more. It is impossible to understand Qin without a sense of the culture into which he was born, so I have also described the shifting and evolving landscape--from the practical optism of Confucius in the perfectibility of man, through the "mandate of Heaven" and on to the legalist views of Li sI--that ultimately shaped his thinking and brought about the Great Wall,the terra cotta warriors...and his own ruin.
作为一个连续性的辑刊,该书收录了多位长期从事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学者的研究成果,作者中不乏以研究青铜器和金文而享誉学界的学者。该书涉及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方方面面,既有针对传统热点的深入解读,也有针对新材料而进行的新研究,可以让读者了解到青铜器与古文字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该书承续《青铜器与金文》辑至第八辑,将对商周考古学界和古文字学界产生持续的影响。
本书以独特的立体多维的叙事方式,以 古埃及人 的视角,沿着古埃及的大动脉 尼罗河,走进古埃及历史文化遗迹和博物馆:金字塔、神庙、雕像、壁画、陵墓、木乃伊等,畅游古埃及文明地标亚历山大、吉萨、萨卡拉、孟菲斯、达赫述尔、法尤姆湖、开罗、卢克索、阿斯旺,身临其境地学习古埃及文字、王名、神名、祝福语等,由浅入深,从疑惑到理解,从兴趣到专业,认识一个源远流长、极具魅力的文明古国的历史与灿烂文明。
该书分为三个板块,包括金文与殷周史、青铜器及相关考古学研究、汉镜铭文研究,共收录了17篇文章。作者中不乏以研究青铜器和金文而享誉学界的学者。该书涉及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方方面面,既有针对传统热点的深入解读,也有针对新材料而进行的新研究,可以让读者了解到青铜器与古文字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该书承续六辑《青铜器与金文》,作为一个连续性的辑刊,将对考古界和古文字界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
《敦煌艺术中的人与自然/敦煌艺术书系》的*部分,是笔者三十多年来从事敦煌艺术研究过程中,所发现的敦煌艺术中的一些美学规律或特征。如敦煌壁画中的美的规定性、实用性和模仿性、敦煌壁画中的于对称中求不对称、节奏感与韵律、夸张变形等美学特征,以及佛教石窟雕塑艺术的视觉审美心理等。笔者以敦煌艺术的具体图像为研究对象,认为具象美学与抽象美学相比,不仅比较容易让广大民众理解、接受,提高民众的艺术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对于艺术家或工匠们的创作或制作,也具有实际的可指导性和操作性。另外,敦煌壁画中的模仿性、节奏感与韵律、夸张变形等美学特征和石窟雕塑艺术的视觉审美心理等,都容易为艺术家或工匠所理解,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敦煌艺术中的人与自然/敦煌艺术书系》的第二部分,是试图对敦煌文化中关于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书稿可视为一种 尝试集 ,它借助东亚交流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环 都城 这一视角,在 东亚都城时代 形成与解体的背景中,发掘唐长安城空间在日本的复制与挪用,及其在日本古代文学中引起的连锁性反映。以十世纪唐王朝的灭亡和长安作为东亚都城典范的失坠为分水岭,尝试解答了两个问题:一是九世纪之前日本对唐长安城空间的复制与日本文人长安书写稀薄之间的龃龉;二是十世纪以将随着唐长安城的 消失 及东亚格局的变迁, 长安 如何成为日本文人建构国家认同,并在东亚世界获取 小中华 身份的手段。本书综合运用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阐述了古代中日两国的都城空间、王权书写与国家想象之关联。
位于广东省饶平县黄冈河下游的凤山楼村始建于明末,是沈氏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村落保存完整,曾在不同时期屡次扩建,自西向东和向北呈块状分布。无论是民居、祠堂、庙宇抑或公共建筑,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建筑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历史风貌,同时也清晰地反映出聚落历次扩建与改建的轮廓线。发展演变,线索不紊。乡土建筑种类丰富、保存良好,至今仍发挥着独特功能。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祭祖、游神赛会、丧葬等传统风俗代代传承,深入人心。本书以聚落考古学的方法为视角,对凤山楼村建筑进行类型学梳理,建立村落的营建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的框架,并对人地关系、生计方式、信仰习俗、家族制度等方面进行考察,同时结合人类学调查,对凤山楼村落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围绕位置与环境、宗族组织、建筑布局和演变、聚落形态研
本书详细介绍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的经过,主要内容包括为什么要发掘;发掘的实施;媒体直播发掘过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楚墓中的的青铜礼器、兵器、漆器与玉器等文物,为读者呈现了楚人的生活场景,使我们对战国时期楚国的用鼎制度、兵器甲胄、琴瑟钟鼓、服装配饰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传承楚文化极具历史价值;对发掘出来的文物进行清洗、修复、研究;举办专题展览弘扬楚文化,将九连墩的传世搬上银幕,活化传承;等等。本书全景式地呈现了九连墩楚墓,既有纪实性,又有学术价值。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交融与疆域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唐朝倾国力以西顾,重视西北的开拓与经营。这不仅是形塑唐代国家强盛、文明绚烂的历史形象的重要因素,也对中国古代乃至中亚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各地所出石刻碑志等出土文献,为钩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更多鲜活的史料。本书聚焦于出土文献考释与唐代西北经略史的考证,同时也希望将万里之遥的长安与西域联系起来,借西北研究观察整个唐代的社会治理与制度变革。从个体与时代看,出土文献中有大量溢出于史籍之外的涉及唐代西北边疆的人物与事迹,展现了个体的功业与沉浮,也映照出时代的发展脉络;从国家与社会看,西北地区出土文献生动展现了地方机构的行政运作以及基层社会的生活百态;从中央与地方看,出土文献可以提供国家制度在地方基层落实的细
政客、演员、军人、小说家、间谍、明星 他们动人而神秘的故事在这趟传奇的东方快车上纷纷上演:希特勒签署投降书、玛琳 黛德丽邂逅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法国元帅斐迪南 福熙将车厢改造成办公室、阿加莎 克里斯蒂迸发了小说的灵感、华伦柏格在纳粹的眼皮下运走了两万多犹太人 政治阴谋与间谍故事、冒险与爱情、文学与电影,近一百四十年来,东方快车上的故事精彩纷呈,难以讲尽。 但列车的真正历史到底是怎样的?铁路领域的著名历史学家克莱夫 莱明将从其创建、遇到各种运行难题、广受世界知名人士欢迎、深化技术革新到展望未来,再现这被称作 列车之王 与 王之列车 的东方快车传奇。
“东风染得千红紫,曾有西风半点香”,出自南宋杨万里的《木犀二绝句》,此借来拟喻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佛教艺术中的名物大致相同的演变经历。所谓“半点”,相对言,是少,也可以说它从未成为主流,更未能动摇中土之“体”。然而就数量而言,此“半点”却也颇有可观。“西风”吹过,每每留下痕迹,只是很快即为“东风”之强势所“化”,最终是“东风染得千红紫”,此际则已难辨外来痕迹了。
与卷一、卷二相同,本卷也是以文献、图像、实物互证的方式为金银器皿定名,以此揭示不同类型的器物在社会生活史中自身的演变史与蕴含其中的设计意匠,并在造型与纹饰的细致分析中呈现饮酒习俗之演变,外来因素之化用以及一锤一錾之下的笔情墨韵。附论《晚唐金银酒器的名称与样式》、《罚觥与劝盏》、《荷叶杯与碧筩劝》、《辽代金银器中的汉风》,则是以不同角度的细节论述而对本卷主旨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