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朝代更迭,历史风云变幻,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地理因素始终对中国历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中国各大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本书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 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108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春秋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还原历史场景面貌,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阅读体验。
本书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 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108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春秋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还原历史场景面貌,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阅读体验。
大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人类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为,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历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 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对这些领域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是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很好的入门书。
《看不见的烟台山》从福州市仓山区烟台山区域可寻迹的,或已消失的老建筑入手,挖掘建筑背后原居住者的个人史,其所在家族、所经营企业的兴衰史,乃至这里曾作为“洋人区”的过往。这些老建筑的居住者,是这一区域过往与现在生动的连接者。该书以这种“看得见的建筑+看不见的历史”的方式,还原了烟台山的区域历史,也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福州的城市发展史。
《大唐西域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和《马可·波罗游记》历来被视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文化游记。前二部堪称记录佛学东渐的姊妹篇。 从《大唐西域记》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时间间隔近两百年。中、日两国的先人,就像跑接力棒一样,共同完成了这样一场文化接力。两次赛棒的交接,似乎都含有某种文化拯救的意义——玄奘去印度求法时,正是佛教在印度即将走向衰颓之际;而圆仁来大唐求法,也恰遇武宗毁佛的“会昌法难”之时。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文化的拯救与弘扬,最终靠的都是人的坚韧信心。他们怀着信心上路,用信心接过赛棒,而那棒端始终燃着一炷明亮的文化焰火,生生不息。——这火的种子,就是佛学佛心。 在国人热切呼唤中华文化走向复兴的今天,相信这桩千年之前的文化接力事件,将对我们有特殊的启发。
这是一本关于苏州这座城市的时尚旅游口袋书。本书力图用最性情、锐的文字,最独特的视角,展示最独特的苏州风物,把最苏州的一面呈现给来苏游客,为游客打开一扇不同以往的,能在不经意间心里微颤的、触摸苏州的新窗口。
洛阳凭什么成为十三朝古都?为什么强盛的王朝一定要控制西域?刘邦为什么要定都长安而不是洛阳?为什么古代的名臣名将总是扎堆出现?《地理中的中国史(人文篇)》以“人文地理”为出发点,通过5大主题,17个专题讲述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中核心的“人文现象”,从氏族聚落、工事建筑、民风民俗等多个角度探究现象背后的人文底蕴和文化根脉,梳理其中的历史发展进程;结合城市分布、移民路线、位置示意等近二十幅地图解读一个个地理概念、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影响;透过这本书,在朝代 迭中寻找共同的人文归属,看懂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徐松与 西域水道记 研究》从 徐松生平考论 徐松著作叙录 《西域水道记》研究 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性的考据研究,认为徐松不仅是传统实学的继承者,也是经世学术的开拓者;其《西域水道记》是乾嘉时期质实求证的考史风气、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潮、西域开辟的政治环境、边危四伏的时代隐忧、西学知识的引进利用等多种因素因缘际会的时代产物,是西北史地学的开山之作。
黄河是农业文明的见证者,是农业伦理的参与者,是古今中国的贯穿者。黄河是比个体生命更深、更广的自然之物,又是穿行于天地之间、显现天道的自在之物。黄种人、黄河水、黄土地是人与河流、人与土地共生共存的必然结果,又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交相辉映的历史印记。河流之 黄 、土地之 黄 与人种之 黄 在环境的变迁、农业的发展中涌现出了淳厚的气象、和谐的美感。在与河湟文化、河套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的地域性交互中,黄河文化显现出了 多元 的特质。在与华夏先民的历史性共生中,黄河文化折射出了 一体 的意识以及普遍性的集体记忆。黄河文化关乎黄河精神、黄河气象,兼容乡土文化、城市文化,既指向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共通性,又依循 和而不同 的原则性。黄河既是实存的、依循自然规律而演变的生态系统,又是连接华
为什么说看完了河西走廊就看完了全中国?古代如何走海路从印度回到长安?秦岭为什么又被称作“中华龙脊”?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原来不止一条?《地理中的中国史(自然篇)》以“自然地理”为出发点,结合山地、高原、盆地等地形,南北方、边疆内陆等区位,共计19个地理单元专题,地形地貌、局势等近二十幅地图,讲述中国近三千年的历史演进;从空间角度解读地理条件制约与变化下,历史事件发生的偶然与B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