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神级纪录片《河西走廊》官方纸质书,十年典藏精装版。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黄金通道。本书由西往东,自汉迄今,梳理河西走廊两千年历史脉络:霍去病封狼居胥、张骞出西域、萨班凉州会盟,传奇故事轮番上演;悬泉置、莫高窟、嘉峪关、七彩丹霞,风景名胜一路绵延。 17万字纪录片原版解说词完整呈现,100余幅高清全彩摄影呈现视觉盛宴。带你如身临其境般感受两千年河西走廊岁月,新增出品人李东珅序言,以及易中天推荐! 在这本书中,你能从磅礴大气中体验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力量,学习央视的字字珠玑与顶级文案;本书还可以作为西北旅游的导览手册,从兰州、酒泉到天水、张掖、嘉峪关,带领你深入探索大西北的风土人情。 翻开本书,感知历史兴衰,体悟文明交融,领略大西
中国 一词从何而来? 中.华文明为什么诞生于中原大地? 为什么说关中地区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地理基础? 历史.上,黄河下游源何发生多次重大改道? 为什么山东山西之间没有山脉相隔,却以山命名? 历史与地理密不可分,历史决定思维的深度,地理决定视野的广度。《大地中国》是北京大学教授韩茂莉写给大家的历史地理通识,二十六个专题,贯通上下五千年,遍及南北东西,涵盖了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问题,是理解中国历史大脉络的一把钥匙。 侯仁之先生说,历史地理是 昨天、前天的地理 ,本书将历史的时间体系纳入地理空间,依循山河地理,讲述历史.上的那些事,城市、农田、牧场、道路、关隘、江河、集市、寺庙,每个题目都是大地上的一块耀斑,虽然不能涵盖大地,却有着地理的魅力。
本书上起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奠定战国七雄格局,下讫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二百余年的战国历史。作者基于翔实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89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战国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水文气候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全方位还原历史场景,为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沉浸阅读体验。
中国幅员辽阔,地名众多,许多地名穿越千年流传至今,在潜意识中影响、塑造着当今的中国人。通过地名,过去与现在、先人与今人相互交汇,形成中华文化的滔滔洪流。 地名,不只是地理学符号,更是古人与山川湖海、日月星辰、历史社会深度交流后留下的人文印记。地名所承载的内涵是中华大地上一笔宝贵的遗产。本书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多个角度探究地名背后的人文底蕴、文化根脉,清晰梳理了中国地名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规律,浓墨重彩地记载下一种让国人潜移默化沉浸其中的中国精神。
大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人类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为,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历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 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对这些领域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是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很好的入门书。
本书是一部透过地理,再看中国历史,真正读懂历史的真实面貌和发展逻辑的大众学术佳作。 中国历史记载丰富,文献浩如烟海,作者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使用从《禹贡》《史记》《汉书》等整理出来的关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环境变迁等自然地理要素信息,参照现代地理科学研究成果,从长时段观察分析地理环境与历史演进之间的关系,揭示隐藏其中的历史 地理规律,既有辽阔的地理空间感,又有宏大的历史厚重感。 作者提出,地理环境不仅和历史进程相互影响,而且是历史进程的 终极操纵者 ,决定着历史走向与重大历史事件的书写和演绎,如王朝的兴衰更替、国家的分裂与统一、民族生存空间的拓展变化、政治经济重心的转移、战略通道与军事要塞的形成与演变。正是在自身独特的历史与地理互动中,今日中国才成为一个历史悠久、变迁复杂、
《中国的运河》是史念海先生推进历史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该书以运河变迁为切入点,网罗历史事件与其中的人事变动,让我们看到了运河那交织着无数赞歌和悲剧的历史,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与运河的盛衰息息相关的社会图景。史先生也以此书跨出传统沿革地理研究,向读者展现了历史上人类活动与地理变迁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中国的运河》同时兼合了历史的质感和现实的品格,开启了当代中国运河历史研究的先河。 该书初版成于1944年,其后史先生根据四十多年的野外实地考察所得,大幅增补充实甚至重述,成就了今天的这个版本。此次山东人民出版社再版编校此书,除修订差错遗漏外,更对书中47幅地图全面精修,弥补了此前字小模糊的缺憾。
在20多年田野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对茶马古道的定义、历史缘由、线路、运载主体、区域间综合环境调适和资源互补、城镇与人口流动、文化传播交流和精神价值、意义等进行了清晰深入的探究,试图说明,横断山脉与青藏高原文化带有着历史和空间的持久联系,它们的经济、文化和历史早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网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自然而然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茶马古道》以交互流动往来的 交通线 , 通道 或 走廊 来动态地、整体地贯穿横断山脉与青藏高原文化带这一区域,多方面、多角度地解读茶马古道,并将人文精神贯注其间,以熔铸对茶马古道的人文和审美理解,将学识与阅历、感情合翼,并以生动的文笔畅述,令人耳目心境一新。
《神州 历史眼光下的中国地理》讲述了中国这一地理区域内,从史前文明直到今天如此巨大的历史跨度里,地理地貌发生的巨大改变。农田、山林、道路、桥梁、宫殿、苑囿、村落、城市等等,体现了中国人对环境持续不断的精微适应和塑造。从古代人与土地之间和谐、安定并充满美感的关系,到近代以来这种关系被西方殖民入侵、内战所打断,而在现当代工业化的巨大力量对大地景观再次进行强有力的重塑,这其中有令人震撼激动的奇迹,也有令人忧虑不安的眩惑。
对典型的大河文明来说,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黄河到长江,水孕育了中华文明,塑造了中华文化,主宰了帝王命运,决定了国民习俗和政治生活模式。 在中国,水渗透在从日常生活到哲学思想、从战争到艺术的方方面面,但正如谚语所言 鱼儿看不到水 ,我们虽身在其中,却未必感受至深。英国著名科学与科普作家菲利普 鲍尔从地理、神话、哲学、政治、经济、管理、战争、艺术等多个角度,探索了水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黄河和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关乎国家安宁与国家身份建构;洪水神话诠释了统治者的合法性;水多变的特质使其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和艺术表达的源头和隐喻;水资源管理塑造了国家的治理方式,而水利工程则影响王朝的兴衰;许多战争的起因与争夺水道有关,且发生在水上 《水:中国文化的地理密码》的作者将 水 这一
茶马古道,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 走 出来的国际商贸通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壮观、文化*神秘的古老驿道。本书是一部全景再现茶马古道(川藏线)历史风貌的非虚构文集。作为资深记者和旅游作家,李贵平通过田野考察、人物采访和文献研读,将马帮、背夫、驿镇、互市、客栈、建筑、驮畜、民谣、情爱、土司、自卫、古战场、护茶之战等 珍珠 串联起来,构成斑斓的历史人文画卷。作品集故事性、史料性、思想性为一体,平静的叙述中如深穴岩浆般蓄存强大张力,又呈现清晰的地理元素 该书也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茶马古道旅游路书。
本书从唐王朝对周边势力的封授入手,重点分析了唐王朝对西突厥、东突厥、新罗金春秋金法敏父子、南诏各代首领、沙陀李国昌李克用父子、内附杂胡安禄山、其他边疆势力如回纥等的封授,考证了封授的官历爵位,归纳整理了唐王朝的治边理念,认为唐王朝对边疆的蕃国蕃族有一个隐含的政治层次和等级之分,《禹贡》的 五服 中的 甸、侯、绥、要、荒 大致对应中央政区、地方政区、羁縻府州的内蕃层次、羁縻府州外蕃层次和独立蕃国区、远邦区。按照与皇权和文化亲疏的程度,边疆藩属地区又可分为内蕃与外蕃;以皇权为核心的 天下秩序 ,体现为以藩护和拱卫皇权为导向的多层次疆域治理体系和地缘政治格局。
苏州园林发源于何时?为什么能在这片土地上延续数千年,且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惊艳众生的代表作?沧浪亭、网师园、狮子林、留园、耦园 这些在咫尺之地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都承载着怎样的历史?凝聚了中国人怎样的择居智慧?寄托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怎样的隐逸情怀?那些曾经生活在此的文人雅士们,都曾怀着怎样的心情精心打造着自己的家? 作者从事园林多年,对园林史、园林建筑都颇有研究心得。本书从苏州人文历史、地理环境入手,介绍苏州园林的环境背景,然后逐一推荐苏州最具代表性的园林,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留园等,每一座园林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和特点,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经典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呈现。
《北平历史地理》是侯仁之1949年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作者在本书中开创性地运用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对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史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精辟的阐释。《北平历史地理》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于今天的城市规划与保护,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北平历史地理》中含54 幅地图,全部为作者亲手所绘。书中以四色印刷方式呈现。
《中朝日越四国历史纪年表》是一部内容精详,用途广泛,又非常便干查检的工具书。该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尽,编排细致,尤其是包罗中、日、朝、越四国及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纪年,是一部既新颖又实用的工具书。此次修订,增加了近年来作者的*研究成果,修改了初版中个别讹误,对以往的众多历史年表取长补短,有很高的学术水平。是一部值得期待的历史工具书。
自西班牙殖民者赫尔南 科尔特斯时代以来,欧洲就有传言说中美洲洪都拉斯内陆某处隐藏着一座财富遍野的失落之城,原住民称之为 白色之城 或 猴神之城 。据原住民说,他们的先祖曾为躲避西班牙侵略者到过那里,他们警告说,任何闯入这座圣城的人都会受诅咒而死。1940年,记者西奥多 A.莫德从雨林中带回了数百件文物和一个动人的故事,之后未透露该城的位置就自杀身亡了。 可怕的诅咒和传说,未能阻止前赴后继的探险者闯入雨林。四分之三个世纪后,纪录片导演、探险家史蒂夫 埃尔金斯组织了一个科考队对失落之城展开搜寻活动。通过激光测绘技术,穿过危险重重的茂密雨林,他们找到了一座古城废墟,一个神秘的失落文明 但 猴神诅咒 还是降临了,回到文明世界的探险队队员惊恐地发现自己染上了一种可怕的疾病。 本书不仅讲述了一个充满悬疑的探
《中轴线与北京古河道》一书以历史地理的角度,从 大地文献 入手,述说埋藏于北京老城中轴线地下的古河道、古湖泊,使人们对中轴线上的地理环境尤其是河湖水系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本书从都城中轴线的形成历史谈起,重点介绍了北京城中轴线的地貌环境,及其与古河道、古湖泊的关系。作者岳升阳老师将多年来在北京大学开设 北京历史地理 课程的讲稿和对北京城中轴线上埋藏古河道的实地考察研究成果结合起来,配有百余幅珍贵现场考察照片、手绘示意图,力求内容通俗易懂。本书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轴线,认识它的设计和发展过程。
马帮是一种民间运输团体,是20世纪90年代前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基础又与茶马古道沿途边远山区淳朴无欺的多民族民风、民俗、民规,以及神秘的古老传说、宗教信仰等多元文化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使马帮及马帮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别具一格。该书主要讲述了奔波在茶马古道上的这帮特殊人群,在路途上和他们的人生中发生的那些不为人知的马帮故事。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
这是一部收集回忆瞬间的作品,一位资深记者用镜头将过去50年间的城市街景与居民生活一一记录。在那个照相金贵而稀缺的年代,这些画面不仅是这位记者的人生旅程,更是这座城市、几代人的征途写照,定格了一段精彩跌宕的时代变迁与民生大事。 经历过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们,也许会追忆旧日时光;新生于繁华新世纪的人们,也许想了解父辈的光辉岁月。厘清我们来时的道路,才会更珍惜现在,更坚定未来的方向。 七十年代匆忙的晨光、扬尘的集市、挑水的担子、漏雨的屋顶;八十年代的广场、新楼、市场与老街;九十年代拆毁的旧屋,最后的手艺铺子,老虎灶与洋快餐;千禧年按下了加速键,热闹的商品经济、人口流动与新兴潮流。年华流转不自知,时光容易把人抛,我们所处的世界发生了太多变化,需要在某一刻驻足,将这些时代与人的记忆细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