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风物 选取中国古代著名都城长安、洛阳、开封、杭州相关的名著四种: 包括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记录从西周、汉唐到宋元的长安古迹,以及相关史事;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述北魏时代洛阳城市建制和佛寺建筑,以及相关政治、文化、风俗、人物、艺文、中外交往等;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述北宋开封的皇城建筑、城内各坊、民众的饮食起居、岁时节令,囊括汴京生活的方方面面;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详述朝廷典礼﹑山川风俗﹑市肆经纪﹑四时节物﹑教坊乐部等情况。
这是一部探究黄河及黄河文明的普及性著作,吸收近年来有关黄河史研究的成果,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古代认识、开发和利用黄河的历史过程、黄河河道的变迁、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演变历史以及黄河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都说巍巍汉唐,汉朝、唐朝的版图究竟有多大?历史上的中国范围如何划定、依据什么标准?七大古都是哪七个,它们凭什么成为首都?黄河以经常泛滥闻名,为什么在东汉至唐朝会有八百年安流?《楚辞》中浪漫的云梦泽到底在哪里?上海又是怎么从一片滩涂变成坚实陆地并逐渐繁盛的? 葛剑雄教授从谭其骧先生的学术成果中,精选出重要且具代表性的篇章,汇为《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其中还包括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历代政区、两千多年前的马王堆地图等精彩内容,更有谭先生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奠基人、《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编,对这一学科所做的根本性定位与思考。书前设导言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学 ,书后附录 历代疆域政区概述 ,各朝代政区一目了然。全书精心编排,充分体现了严谨性、可读性与实用性。
本书将11至16世纪高、低乡农田水利格局的演变、聚落变迁和土地开发,以及政区沿革等,置于区域社会整体中加以考察,并结合剖面分析和时段分析两种方法,阐释了高低乡区域结构的三个重要转变时段:(一)11世纪是农田水利大发展的时代,是低乡稻作引领开发的时代。这个时代产生了影响深远的高低乡水利理论,形成了高低乡农田水利开发的基本面貌,也开启了一种高、低乡水利不协调的格局;(二)13世纪后期到14世纪,是高、低乡在繁重赋税压力和海上漕运体制下加速开发的时代,这在高乡表现得尤为明显。明清江南重赋格局之奠定、高乡乡村权势之崛起,都发生在这一时期。14世纪的水利工程则令失序的水利格局基本稳定下来了;(三)16世纪是高低乡赋税制度趋于统一、水利和政区格局基本定型、市场走向整合的时代。各种经济、行政制度的改革和调
本书主要讲述与《诗经》相关的山、水、植物三个方面的话题,配有100余幅图片,视觉呈现效果较好。全书的特点是,以《诗经》这部经典传世文献记载为线索,以其中提及的地理要素作为切入点,将先秦时代的历史与文献记载相结合,同时又不断切换镜头,从历史走进现实,从现实反观历史。各篇文章均来自周刊记者的采写,既有记者的视角,也有受访者的观点,较为客观生动地展现了 诗经地理 这一主题。
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剧烈爆发,大量肉眼无法看见的灰烬颗粒,在一年内扩张蔓延,停留在距地球表面10至20公里的大气中,形成一张气溶胶膜,将太阳能量反射回了宇宙,导致了全球降温。1816年,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 无夏之年 。 本书以1816年全球气候突变为背景,将龚自珍、雪莱、乔治、嘉庆的生存状态并置,把中国和英国的文化语境并列,重现这一时间断面上,四个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境遇,以及他们对天气变化的认知,并重现中英之间的外交接触。由此,凸显两个国家和两种文化在这个时代的巨大差异,并试图通过剖析两国在鸦片问题的上交锋、在贸易领域的对话,来揭示清朝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
本书作者为历史地理领域的专家,多年来一直关注黄河的历史变迁、地理面貌、文化传承等,对黄河的周边地貌有详细的考察。本书分为八章,集中讨论了有关黄河的许多问题,如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黄河与中华民族有怎样的关系,黄河怎样孕育中华文明,黄河独特面貌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办法等。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针对黄河的系统历史地理研究专著,对古代历史、地理及纵向文化研究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本书从全球视角,深入古老的地图世界,透过不同地域和时代的地图文化,勾勒出主流地图的发展脉络,划分出世界地图史上重要的时空发展阶段,回溯了从上古绘图到18世纪的地图发展历程,同时还介绍了历*著名的地图作品与地图学家。作者以学者的严谨态度、记者的求实精神,讲述了古往今来制图家、探险家和地图测绘者精彩纷呈的故事,重走地图史几千年的漫漫征途,讴歌了人类探索与发现的科学精神。
在批判社会理论中,人们过去往往偏重于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沉湎于历史的想象;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地理、空间的漠视。本书对这种倾向提出质疑。作者严厉批判 历史决定论 及其对地理学想象的限制作用。在论述福科、伯杰、吉登斯、贝尔曼、杰姆逊,特别是亨利 勒菲弗等 后现代地理学先驱者 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主一种历史的和地理的唯物主义,即对空间、时间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作根本性的再思考。本书意在将历史叙事空间化,赋予持续的时间以经久不衰的批判人文地理学的视野。
15世纪中后叶至17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是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全面系统地研究地理大发现、航海大探险的历史。内容包括:介绍文明人类征服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的历程;论述发现南部非洲、南北美洲、澳洲一大洋洲、北部亚洲的经过;阐述人类对大地是个圆球,海洋相通并包围陆地的认识过程;评说地理大发现方面风云人物的是非功过;探讨地理大发现的原因及其对人类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很有创造性。本书史料丰富,内容广泛,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本书以探讨先秦至明代的各种地理作品所反映的地理观点与地理研究方法为主轴,对中国地理学史进行了全面概括,阐述了自有史以来东方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和特征。书中对有关作品的年代与内容的虚实提出了许多见解,对于阐明不同作品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曾被称为是给中国地理学史研究带来 转变 的重要著作。
本书由历史学家马雍择其研究西北边疆历史地理以及古迹文物等问题的论文而成,共收有关古代西域史的论文十七篇、书评一篇,书评一篇,目次由他亲自编定的。马雍先生有关古代西域史研究成果的精粹,可谓略备于斯。其内容,从涉及时间来看,大部分属于东汉末和魏晋南北朝,只有少数几篇上溯西汉,下至隋唐以降,从涉及地域来看,跨过葱岭以西的不多,主要是葱岭以东,即今新疆地区。因此,可以说本书集中反映了马雍先生有关东汉末至南北朝时期新疆地区史地的研究成果。马雍先生治古史始终密切注意着考古学界的每一个新发现,在全面占有、认真研究文献资料的同时,注意利用实物资料印证、补充、订正文献记载,从而得出翔实可靠的结论。本书绝大多数篇章都是结合文献和实物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这是此书的*特色。
本书作者是法国近代知名地理学家,从本书可以看到他的理论体系,他对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方法的阐述与探讨,以及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人文地理学家所关心和研究的各种问题。 此书的各篇论文写成于四十年代以前。现在世界政治地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殖民地都已经挣脱镣铐,获得独立。德芒戎生活的年代,是法国向外扩张殖民的年代,这影响到他对一些问题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表述。
本书紧扣 城市化 主题,借助城市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社会经济史理论,对清代至民国年间上海城西法华地区(涉及今长宁、徐汇、静安等区)的城市化进程作了长时段的研究,试图打通 传统 和 近代 的学术障壁,打破学界在江南市镇研究与上海城市史研究之间的隔异。作为清代康乾年间上海城西首屈一指的棉布业巨镇与开埠后得租界扩张之先机的华洋交界区,法华地区的城市化无疑具有典型的文明演进与社会转型的双重意义。通过研究这一地区在不同时空背景与地域格局下城市化的发育机理、动力机制、内涵特征、演化路径、时代局限等问题,本书力图揭示出明清以来江南地区以市镇型为主导的 原生型城市化 模式如何从萌发、独立、鼎盛,及至被外力推引的 近代城市化 模式所阻断、异化,并最终使城市化进程趋向于传统与近代交织、城乡二元交错的状态。
海防问题伴随清朝始终,又以东南数省为重。本书以清代浙江海防体系为研究内容,探讨浙江海防运作的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考察在清前、中、后期,不同时期浙江海防体系的构建和嬗变,揭示海防体系要素的协同实践机制和效果,并从纵向时间轴和横向地域轴两个维度,围绕浙江海防展开比较研究,以探讨清代浙江海防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和东亚海洋视阈中的作用和地位。本书为理解明清王朝海洋政策和海疆治理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将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当前区域海防史的研究,对推动建设海洋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命运共同体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都说巍巍汉唐,汉朝、唐朝的版图究竟有多大?历史上的中国范围如何划定、依据什么标准?七大古都是哪七个,它们凭什么成为首都?黄河以经常泛滥闻名,为什么在东汉至唐朝会有八百年安流?《楚辞》中浪漫的云梦泽到底在哪里?上海又是怎么从一片滩涂变成坚实陆地并逐渐繁盛的? 葛剑雄教授从谭其骧先生的学术成果中,精选出重要且具代表性的篇章,汇为《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其中还包括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历代政区、两千多年前的马王堆地图等精彩内容,更有谭先生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奠基人、《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编,对这一学科所做的根本性定位与思考。书前设导言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学 ,书后附录 历代疆域政区概述 ,各朝代政区一目了然。全书精心编排,充分体现了严谨性、可读性与实用性。
本书是一部介绍人类学家弗朗兹 博厄斯早期学术经历的传记。作者路德 穆勒-威勒通过梳理研究博厄斯于1883-1894年出版及发表的关于因纽特人和北极的作品,还原了后者最重要的一个人生阶段,即在这十年中,博厄斯的研究从自然科学转向人类学、民族学、地理学、民族志、语言学等研究,从而成为美国人类学和语言学的奠基者。 1883-1884年,博厄斯参加了对□□□巴芬岛地区的探险活动,在那里他试图解释极地环境对因纽特文化的影响,同时就个人兴趣而言,他由此彻底转向人类学。本书重点围绕博厄斯的这次北极考察展开,将考察起因、经过与取得的成果,按时间顺序一一呈现。书中还附有大量的照片、素描、地图、家庭信件等一手资料,其中部分为首次公开。作者利用博厄斯早期的德语作品作为研究资料,弥补了以往主要依靠英文资料进行研究的不足。
本书以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 宰相村 为个案,探究一个村落绵延两千多年而不衰的动力所在。 宰相村 是裴氏家族的祖居地。作为地方望族,裴氏家族自秦汉魏晋兴起,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裴氏家族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一个重要原因是形成了 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 的家训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当下,传统家训作为训诫、教化民众的有效方式,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载体。优秀家风家训的良性传承,可以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以及村落社会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这是一个以小见大的选题,从库页岛的历史出发,钩沉几千年来东北地区与中原内地的交往历史,更聚焦近五百年来中国、俄国以及日本在黑龙江流域的进退与战和。作者充分利用中文、满文、俄文、日文等多种资料,对库页岛的历史进行了较为清晰的梳理。他通过俄国文学家契诃夫的萨哈林之行,横向截取了1890年库页岛历史面貌的片断,又通过库页岛几千年的历史演进,纵向勾勒出库页岛与华夏历代王朝之间的关系,既有现场感,又有历史感。通过作者的描述,读者对那一片故土有了认识或者是有了重新的认识。作者在文前开列 主要人物小传 ,附录中撰集 库页岛历史纪年 ,这些工作极大地方便读者阅读,值得肯定。
《古代的地理学》(作者波德纳尔斯基)编入了西方古代学者、作家著作中有关地理学方面的内容,选择的作品范围很广,包括荷马史诗、希罗多德的历史等文学、史学等体裁都有涉及,是了解西方古代地理学发展轮廓的一部著作。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学感性趣的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此书来看看这些著作是怎样从地理学的角度来叙述的,地理学专业的读者也会通过阅读此书加深对西方古代地理学的了解。
《国家航海(第三十二辑)》入选文章12篇,均为与近代 海域 主题相关的文章,每篇主题不同,触及了很多海域史中的重大、前沿问题,也不乏学术界以往未注意到的细节论题。涵盖与近代中外海域有关的海上贸易、沉船研究、海关沿革、近海人群等各领域研究,既有对历史事件的考证、海外商贸文化的相关研究,也有对近海生活的人群的形象讨论。《国家航海》已连续出版十余年,代表了国内航海领域前沿的研究成果,适合历史学、历史地理学等领域的学者和读者参考阅读。
当今中国城市研究以实证为主,在理论化以及对哲学思潮与社会思潮的关注方面,都还稍显不足。《城市,地域,星球:批判城市理论》既是一本针对21世纪城市问题的城市研究专著,也是一本涉及诸多城市理论的力著。本书作者尼尔 博任纳(Neil Brenner)是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 城市理论 教授,也是该学院 城市理论实验室 主任,是近年在北美乃至世界城市研究领域*影响力的学术新星,尤其擅长理论思辨与批判。本书涵盖了博任纳近20年来对于城市问题、城市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诸多思考,其中既有作者早期的研究,如尺度政治与西欧区域及国家重构,也有其近期对全球 星球城市化 的系统研究以及对传统城市化理论的全面批判。本书可以说是了解21世纪西方城市理论的***物。
本书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环保运动所遭遇的挑战与威胁进行了重要的全新解读。随着未来几十年资源争夺战的加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争夺越来越少的资源,环境抵制运动必将越来越凶猛。在水、木材、鲸鱼、金属、矿产、能源、汽车,甚至消费主义等问题上都会发生冲突,并且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环境抵制运动。罗威尔强调,环保运动亟须进行自我重估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