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神级纪录片《河西走廊》官方纸质书,十年典藏精装版。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黄金通道。本书由西往东,自汉迄今,梳理河西走廊两千年历史脉络:霍去病封狼居胥、张骞出西域、萨班凉州会盟,传奇故事轮番上演;悬泉置、莫高窟、嘉峪关、七彩丹霞,风景名胜一路绵延。 17万字纪录片原版解说词完整呈现,100余幅高清全彩摄影呈现视觉盛宴。带你如身临其境般感受两千年河西走廊岁月,新增出品人李东珅序言,以及易中天推荐! 在这本书中,你能从磅礴大气中体验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力量,学习央视的字字珠玑与顶级文案;本书还可以作为西北旅游的导览手册,从兰州、酒泉到天水、张掖、嘉峪关,带领你深入探索大西北的风土人情。 翻开本书,感知历史兴衰,体悟文明交融,领略大西
本书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权威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108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春秋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全方位还原历史场景面貌,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阅读体验。
本书由著名历史学家来新夏先生等积五十年之功撰成,是目前国内专门研究和完整记述北洋军阀集团兴起、发展、纷争、衰落和退出的集大成之作。它以极丰富的史料为基础,萃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上起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下迄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将北洋军阀兴衰分成四个阶段,对其间中国诸多社会历史问题作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思考,极大地拓展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空间和认识空间。 本书面世后收获颇多赞誉,被称为该领域 科学的总结性成果 ,并已成为相关研究与教学的经典之作。
本书是对2013年第三版的修订。原书为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包括中国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植被的变迁,水系的变迁,海岸线的变迁,沙漠的变迁,疆域的变迁,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古代农业的地区开发与地域差异,历代工矿业的分布和兴衰变迁,城市分布和交通路线的历史变迁,历史景观的地域差异及其变迁,等等。本次修订主要包括:根据最新规定重新绘制了全书的地图;对内容,特别是脚注部分,作了修正和补充。
这是一部探究黄河及黄河文明的普及性著作,吸收近年来有关黄河史研究的成果,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古代认识、开发和利用黄河的历史过程、黄河河道的变迁、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演变历史以及黄河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都说巍巍汉唐,汉朝、唐朝的版图究竟有多大?历史上的中国范围如何划定、依据什么标准?七大古都是哪七个,它们凭什么成为首都?黄河以经常泛滥闻名,为什么在东汉至唐朝会有八百年安流?《楚辞》中浪漫的云梦泽到底在哪里?上海又是怎么从一片滩涂变成坚实陆地并逐渐繁盛的? 葛剑雄教授从谭其骧先生的学术成果中,精选出重要且具代表性的篇章,汇为《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其中还包括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历代政区、两千多年前的马王堆地图等精彩内容,更有谭先生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奠基人、《中国历史地图集》主编,对这一学科所做的根本性定位与思考。书前设导言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学 ,书后附录 历代疆域政区概述 ,各朝代政区一目了然。全书精心编排,充分体现了严谨性、可读性与实用性。
本书为专门探讨春秋时期齐、卫、晋、秦四国交通路线的学术专著。全书以国别为划分依据,以春秋时期齐、卫、晋、秦四国为研究范围,以《左传》中战争、盟会等空间移动记载为核心,兼及巡狩、遣使、出奔、迁徙、婚姻、丧祭等内容,结合相关文献材料和考古出土报告,以及卫星地图等数位资料,逐一分析齐、衡、晋、秦四国的交通路线,还原了春秋时期中国北方的主要道路交通网络。了解先秦时期交通样貌,对把握秦汉以降交通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中国历史的整体认识。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传统又年轻的现代学科,一切人类在大地上的活动都属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范围,这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收入本书里的文章各有各的精彩:辛德勇教授解读了顾颉刚先生的古史地域观念,认为顾先生提出的 古史中地域的扩张 学说,是今天从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 原点 ,也是最基本的出发点。唐晓峰教授的文章,认为乾隆皇帝在京城中心部位所做的几件事情具有整体意义,是围绕北京中轴线做的建设。周雯用六万多字的长文,系统阐释了东汉时期石碑的产生与地域分布问题,对于理解中古文化有重要意义。钮海燕的文章,全面介绍了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钮仲勋先生的生平经历与学术成就。其他文章,都是学术前沿的新成果,值得研读与参考。
本书主要讲述与《诗经》相关的山、水、植物三个方面的话题,配有100余幅图片,视觉呈现效果较好。全书的特点是,以《诗经》这部经典传世文献记载为线索,以其中提及的地理要素作为切入点,将先秦时代的历史与文献记载相结合,同时又不断切换镜头,从历史走进现实,从现实反观历史。各篇文章均来自周刊记者的采写,既有记者的视角,也有受访者的观点,较为客观生动地展现了 诗经地理 这一主题。
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剧烈爆发,大量肉眼无法看见的灰烬颗粒,在一年内扩张蔓延,停留在距地球表面10至20公里的大气中,形成一张气溶胶膜,将太阳能量反射回了宇宙,导致了全球降温。1816年,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 无夏之年 。 本书以1816年全球气候突变为背景,将龚自珍、雪莱、乔治、嘉庆的生存状态并置,把中国和英国的文化语境并列,重现这一时间断面上,四个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境遇,以及他们对天气变化的认知,并重现中英之间的外交接触。由此,凸显两个国家和两种文化在这个时代的巨大差异,并试图通过剖析两国在鸦片问题的上交锋、在贸易领域的对话,来揭示清朝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
蜀道究竟多重要? 维护着国家统一与长治久安,连接着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促进着民族融合与商贸互动,接合着南北丝绸之路,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流动! 蜀道留下多少历史印记? 绝壁栈道、奇险关隘、山城古堡、绝美石窟、摩崖碑刻 蜀道激发多少文学创作? 初唐四杰 的王勃赞 宇宙之绝观 ,天才李白呼 难于上青天 ,诗圣杜甫叹 剑门天下壮 ,更有历代无数文人墨客的吟咏喟叹! 蜀道蕴含了多少生态智慧? 万株参天柏,世代守护。满目青翠,感受与古人同此的行道阴凉! 蔡东洲教授主编的《蜀道十讲》是一本面向广大读者的蜀道普及社科图书。本书从蜀道的线路变迁、国家统一与长治久安、历史遗存、行道古树、摩崖石刻、文化交流、文学创作、书法艺术、域外旅人等十个专题讲述蜀道故事,传承蜀道文化,让蜀道不断发挥其du特的历史、文化和现实价值
在批判社会理论中,人们过去往往偏重于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沉湎于历史的想象;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对地理、空间的漠视。本书对这种倾向提出质疑。作者严厉批判 历史决定论 及其对地理学想象的限制作用。在论述福科、伯杰、吉登斯、贝尔曼、杰姆逊,特别是亨利 勒菲弗等 后现代地理学先驱者 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主一种历史的和地理的唯物主义,即对空间、时间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作根本性的再思考。本书意在将历史叙事空间化,赋予持续的时间以经久不衰的批判人文地理学的视野。
本书是一部西方古典时期的城市史,也是一部简要的古典文明史。作者追溯了120个古城的建城历史,着重厘清它们在古典时期的发展历程,也交代了它们或是被废弃或是幸存至今的命运。在分析城市的选址与地形时,作者采用统一的比例尺绘制城市平面图,直观地呈现了不同城市之间的布局与规模差异。对于每个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口规模,作者旁征博引,论断有理有据,逻辑严密。除政治史、军事史、宗教史和文化史,本书还涉及交通史、人口统计学、考古学、文化遗产等领域,将城市放在一个立体、动态的古典世界来研究,可增进读者对西方古代城市和古典时期历史的全面了解。
15世纪中后叶至17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是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全面系统地研究地理大发现、航海大探险的历史。内容包括:介绍文明人类征服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的历程;论述发现南部非洲、南北美洲、澳洲一大洋洲、北部亚洲的经过;阐述人类对大地是个圆球,海洋相通并包围陆地的认识过程;评说地理大发现方面风云人物的是非功过;探讨地理大发现的原因及其对人类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很有创造性。本书史料丰富,内容广泛,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本书以探讨先秦至明代的各种地理作品所反映的地理观点与地理研究方法为主轴,对中国地理学史进行了全面概括,阐述了自有史以来东方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和特征。书中对有关作品的年代与内容的虚实提出了许多见解,对于阐明不同作品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曾被称为是给中国地理学史研究带来 转变 的重要著作。
黄河是农业文明的见证者,是农业伦理的参与者,是古今中国的贯穿者。黄河是比个体生命更深、更广的自然之物,又是穿行于天地之间、显现天道的自在之物。黄种人、黄河水、黄土地是人与河流、人与土地共生共存的必然结果,又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交相辉映的历史印记。河流之 黄 、土地之 黄 与人种之 黄 在环境的变迁、农业的发展中涌现出了淳厚的气象、和谐的美感。在与河湟文化、河套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的地域性交互中,黄河文化显现出了 多元 的特质。在与华夏先民的历史性共生中,黄河文化折射出了 一体 的意识以及普遍性的集体记忆。黄河文化关乎黄河精神、黄河气象,兼容乡土文化、城市文化,既指向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共通性,又依循 和而不同 的原则性。黄河既是实存的、依循自然规律而演变的生态系统,又是连接华
本书由历史学家马雍择其研究西北边疆历史地理以及古迹文物等问题的论文而成,共收有关古代西域史的论文十七篇、书评一篇,书评一篇,目次由他亲自编定的。马雍先生有关古代西域史研究成果的精粹,可谓略备于斯。其内容,从涉及时间来看,大部分属于东汉末和魏晋南北朝,只有少数几篇上溯西汉,下至隋唐以降,从涉及地域来看,跨过葱岭以西的不多,主要是葱岭以东,即今新疆地区。因此,可以说本书集中反映了马雍先生有关东汉末至南北朝时期新疆地区史地的研究成果。马雍先生治古史始终密切注意着考古学界的每一个新发现,在全面占有、认真研究文献资料的同时,注意利用实物资料印证、补充、订正文献记载,从而得出翔实可靠的结论。本书绝大多数篇章都是结合文献和实物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这是此书的*特色。
本书作者是法国近代知名地理学家,从本书可以看到他的理论体系,他对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方法的阐述与探讨,以及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人文地理学家所关心和研究的各种问题。 此书的各篇论文写成于四十年代以前。现在世界政治地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殖民地都已经挣脱镣铐,获得独立。德芒戎生活的年代,是法国向外扩张殖民的年代,这影响到他对一些问题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表述。
玄奘《大唐西域记》主要是他自己西行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尤其是他对不同国家风土人情、物产气候以及地理、历史、语言、宗教的仔细观察。《大唐西域记》的叙事模式,其实颇类似于中国史书中的《西域传》,但讲到的事情,涉及的内容详细得多,因此保留了许多《西域传》中见不到的材料。玄奘还讲了很多神奇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与佛教有关,但不仅限于佛教。佛教的故事方面,如释迦牟尼的诞生、出家、成道、说法、涅槃,以及相关的种种传说。除此之外,还有佛的本生故事,讲佛的前世,曾经是鹿王,或是猴王,或是雉王,不管是什么,总是慈悲为怀,救人于水火,各种经历,后表达出的是佛教的教义。所有这些故事,无一不体现出印度宗教和文化的特色。
图绘山川 古代地图中的图像与历史》,以国家图书馆藏明清山川图等相关图像资料为研究对象,是一部通过文献考证和山川地图的解读,研究中国古代山川地图的学术专著。本书的论述采用一图一论的方式。首先,每篇文章作者都详细描述了图片的画法以及它反映的主要内容。其次,作者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对每一张图片都进行了绘制年代的考证,为图片的年代上限及下限进行界定。后,作者对该图片折射出的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