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图集(1-8)》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册:原始社会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时期;第二册:秦 西汉 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 西晋时期;第四册:东晋十六国 南北朝时期;第五册:隋 唐 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册:宋 辽 金时期;第七册:元 明时期;第八册:清时期。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开始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7万多个。各册均有中、英文的编例和地名索引。
《透过地理看历史》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要读通几千年的史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本书使我们认识到,不管朝代如何更迭, 风云如何变幻,地理因素的作用始终至关重要。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各个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透过地理看历史:春秋篇》不读春秋,不懂中国。可春秋的历史向来不好读,因为诸侯林立、人物繁多、时间跨度大、故事碎片化。本书颠覆传统叙事方式,以不变的地理为舞台,以国家为主角,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权威的历史素材,结合全
《中国史稿地图集》(套装共两册)包括从原始社会到鸦片战争的有关地图。其中有原始社会遗址分布图,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朝代的行政区划图,有历史上的民族分布及迁徙图,有历代战争的地图,有历代中外交通的地图,有反映经济发展的地图等等;总之,尽力以地图的形式,把我国历史上各族人民重大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活动史实反映出来,使《史稿》的读者对一定历史时期人们活动的地区有个比较具体的概念。
内容简介: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是一本以地理为视角,以将各大文明联结一体的大航海时代为切入点,解读世界历史的通俗读物。本书以15世纪中后叶至17世纪末欧洲人航海线路的开拓为行文脉络,通过地形图和航海图,对航线经由地区的地理、气候、季风、洋流作了简练介绍,对它们和航线走向及人类历史进程的关系作了得当分析。本书也梳理了大航海时代的推动者与波及者的文明形态,分析了各个文明的特性及其背后的地理因素,解读了面对外来文明冲击时,各个文明所做的不同选择,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命运。颠覆了一些习以为常的社会发展认知,为理解人类历史提供了独特视角。 《透过地理看历史》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要读通几千年的史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本书使我们认识到,不管朝代如何更迭, 风云如何
本书从全球视角,深入古老的地图世界,透过不同地域和时代的地图文化,勾勒出主流地图的发展脉络,划分出世界地图史上重要的时空发展阶段,回溯了从上古绘图到18世纪的地图发展历程,同时还介绍了历*著名的地图作品与地图学家。作者以学者的严谨态度、记者的求实精神,讲述了古往今来制图家、探险家和地图测绘者精彩纷呈的故事,重走地图史几千年的漫漫征途,讴歌了人类探索与发现的科学精神。
该书以中国测绘科技馆地图厅的展览内容为基础,主要以地图和图片配以简洁的文字的形式概略地介绍了中国的疆域变迁与地图的发展。书中精选了历史上的一些优秀地图作品,简要地介绍了历史上的地图代表人物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测绘水平。书中还用少量篇幅展示了各朝代的历史、测绘大事记。是一本快速了解中国疆域变迁及地图发展历史的科普读物。 书中地图、图片精美,文字简洁,色彩搭配和谐,令读者赏心悦目。 本书适合的读者范围较广,既可通过新华书店发行,也可进入图书馆馆配系统,还可以进入“农家书屋”。
内容简介: 《透过地理看历史》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要读通几千年的史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本书使我们认识到,不管朝代如何更迭, 风云如何变幻,地理因素的作用始终至关重要。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各个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透过地理看历史:春秋篇》不读春秋,不懂中国。可春秋的历史向来不好读,因为诸侯林立、人物繁多、时间跨度大、故事碎片化。本书颠覆传统叙事方式,以不变的地理为舞台,以国家为主角,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权威的历
在这部地图集包括从原始社会到鸦片战争的有关地图。其中有原始社会遗址分布图,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朝代的行政区划图,有历史上的民族分布及迁徙图,有历代战争的地图,有历代中外交通的地图,有反映经济发展的地图等等;总之,尽力以地图的形式,把我国历史上各族人民重大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活动史实反映出来,使《史稿》的读者对一定历史时期人们活动的地区有个比较具体的概念。 我国过去的木版历史地图,往往用朱墨套印,以对照古今地名等的异同。这种办法很好,它使我们能够从现在的地理概念去理解它的历史变化,这会加深我们对历史的具体理解。我们除原始社会遗址分布图外,都以分色办法,采用了古今对照。我们认为这是编绘历史地图的好办法。
该书通过《拜春》《消夏》《护秋》《贺冬》四大篇章,按时序较全面地梳理和描述了苏州古今主要的民间风俗,既包括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以及除夕等大节俗,还介绍了接路头、拜天公、赛猛将、轧神仙、浴佛、翻经晒书、雨中赏荷、盂兰盆会、围炉闲话、腊八施粥、灶君上天等小节俗,也呈现了文人雅集、开蚕党、寻梅、斗草、扫晴娘、卖凉冰、虎丘曲会、斗蟋蟀、祭旗纛、舂米、烧畲田、卖痴呆等旧节俗,并配以古典与现代的插图,翔实而精美。
在中国古代的舆地学问中,海是被长期边缘化的,原本就不多的古代海洋图,历经战乱能够传世的就更少;加之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少有投入,普通读者甚至连影印的古代海图都见不到。 作者从发行量很少的古代地图集中、民间收藏家手里和海外图书馆等渠道,搜集整理古代海洋地图,将它们的来龙去脉、背后故事,以及中国古代海洋思想的形成等一一介绍给大家。如 ,*早绘出大海的汉代帛书地图、*早完整描述中国海疆并绘出海上航线的宋代石刻地图、以及明清以来的海防、海运和远洋航海等经典的古代海洋地图 通过百余幅珍贵古代海图,描述了古代中国海上交往活动的历史进程,以及由大航海所带来的大发现、大变革,借此构筑一个简约版的中国古代海图史和中国古代海洋思想史。 全书展现了我国几千年来 辉煌与屈辱并存 的海洋之路,
《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总目提要(彩图版)》主要收录由外国人测制、描绘今中国范围内城市或城镇的近代地图。同时,为了完整展现外国所绘中国城市地图演进的历史全貌,本书编者也收录了部分创作于前近代或近代早期、但未运用近代实测技术的外国人所绘中国城市地图,以及一些由荷兰、英国、日本等国人士或机构绘制的内容表现较为细致的城市鸟瞰地图或绘画地图,以便于比较研究。 本书为迄今为详细的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联合目录。书中编制的相关地图条目总数达2336条,涉及城市地图近2500幅,测绘者来自英、法、美、日、俄、德等20余国,地图涵盖我国各大城市及众多中小城镇,合计约700余座,基本囊括了目前所能见到的测绘质量较高的各种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其中不乏测绘年代较早,尚未公开或传存稀少且具文物价值
本图以刘子如19世纪末绘制的《增广重庆舆地全图》(迄今重庆少数尚存的、记载*为详细的古地图之一)为基本底图,用漫画笔触描绘了人物、建筑、交通工具,如打制铜火锅的匠人、手持望远镜瞭望的哨兵、江中众人奋力摇浆的船只,惟妙惟肖地重现了清末民初重庆的地理和历史面貌、风物民情。图后并附有重庆古城建设历史、重庆市重要景区分布图、古代巴渝十二景、重庆古城部分现存历史遗迹、历史地名趣谈、老重庆寻古指南、重庆歌等资料。
本书既非制图史,也非地图的历史,而是一本通过十二幅世界地图讲述世界史的著作 书中精选的十二幅世界地图来自不同历史阶段,出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的制图师之手。作者向我们揭示,地图远非客观的真实记录,而是受到一时一地的观念和动机的左右。通过解读地图背后的观念和动机,我们可以窥视制图师所处时代的风尚与精神。每一幅都蕴含着某种重大主题,从科学、政治、宗教、帝国,到地理大发现、民族主义和全球化,皆为世界史发生重大变革的关节点。 在这段图像背后的世界史中,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一个渴望,那就是将地球完美地呈现在二维平面上。但是,无论因为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主观意识的干扰,这始终是人类难以达成的梦想。在作者的解读中,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工具的地图,成了 人─图像─世界 三位一体的棱镜,折
臧励龢等编著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精)》分 为古地名、旧地名和今地名三大部分,古地名收列 1912年以前古代存在的郡、州、府、路、县及古地区 、古山、古水、古桥、古镇等有关自然地名和人文地 名。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负责编写。旧地名 收列1912年以后设立,后又撤销的旧县、旧市、旧区 和旧地区名。由中国地图出版社负责编写。 全书分检字、辞典、遗补、附录、索引、索引说 明等六部分。上起远古,下迄现代。又可分为地理志 、历代疆域、群山、水道、名城、铁路、矿山、地名 、村镇等。在1982年版本,页数共计1500字。
《地图史研究:理论与实践》收入国内20多位地图史和历史地理学者的论文,深入研究、探讨中外地图史以及历史地理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集中展现了近年来我国地图史研究领域理论探索与学科建设的最新学术成果。
海地是加勒比海上的一个岛国,位于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东接多米尼加,西与古巴和牙买加隔海相望。1492年被哥伦布发现后,先后沦为西班牙和法国的殖民地。18世纪中期,海地是西半球富庶的殖民地之一,被誉为 加勒比海上的一颗明珠 。1804年,海地成为拉丁美洲个独立的国家。海地文化融合了非洲、欧洲、印第安等不同文化元素,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海地在解决贫困问题、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依然不断地进行探索。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海地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外交等,对于国人了解海地的历史与现实具有重要意义。
《乾隆京城全图》原本未标名称,在清室档案记载中,曾称“京城图样”、“北京图”、“京城全图”。同治、光绪间,底本重摹,后人称为《摹绘乾隆京城全图》,这是清代即有的两种版本。至1940年,有两种影印本面世,一称《清内务府藏京城全图》;一称《乾隆京城全图》,二者均以干隆年所绘者为底本编印,俗称“乾隆十七排”或简而称为“十七排”,旧时书肆中提及“十七排”,即知所指。 乾隆年间所绘《京城全图》,全图高14.0工米,宽13.03米。比例约合六百五十分之一。分成十七排,每排按左、中、右三册装折,共五十一册。图为纸本,以墨线勾绘,局部施淡色。绘图方法采取平面和立面相结合的形式,即在平面位置上绘制建筑的立面形象,使平面的地图兼有鸟瞰图的某些特点。这部地图是工935年清理清室内务府造办处舆房藏图时发现的,现存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