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了解民国,了解台湾,了解蒋家王朝。 秉承以过来人亲身谈历史往事,大是大非中细诉点点滴滴,“因事找人,因人找事”的宗旨,聚焦重要历史人物、国家政要所亲身经历的事件,选取台湾那些年历史中的亲历者见证人,对台湾这些年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富有人情味的普及性的描写。每一位讲述者都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是台湾民国政府的参与者,或者是重要人物的后代,以及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具有权威特质。 有国仇,也有家恨,讲述了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之后如何稳定局势,蒋介石、陈诚、白崇禧等政要又度过了怎样的晚年生活,他们在政治以外,在家庭生活中,又是怎样的角色?在金门炮战时期,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又是怎样的社会境况?台湾,为何能成为今日之台湾? 应舜仁(蒋介石侍卫)讲述蒋介石在台
本书是一本老照片集,书稿中收集的老照片,真实反映了上个世纪以来,作者的外公、外婆各个历史时期的家庭生活风貌。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本照片集也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百余年历史,百余张照片,岁月年轮不着点墨即跃然纸上。岁月沧桑,真情鉴证。虽时光流逝,儒雅老人慈蔼音容犹在心中。
当苏联国旗自克里姆林宫缓缓降下,一个时代终结了,数亿人的生活就此改变。戈尔巴乔夫作为最后—任总书记,是苏联命运的重要见证者。这是戈尔巴乔夫近期新的回忆录。作者站在人生边上,重思改革得失,力求吐露苏联命
林丽成撰稿邹逸麟口述的《邹逸麟口述历史(精)/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细述了上海租界弄堂里一个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家庭及家族数十年间的变迁,记载了口述者先后在教会学校和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求学成长过程, 重要的当是详述了师从谭其骧先生从事《中国历史地图集》研究而开启的治学之途。此书实录了一个衣食无忧、怯弱本分的上海少爷,由于中国社会的大变革而转型,跋涉于史林、遨游在学海,并成为学界翘楚的耕读生涯。由口述者娓娓道出的一个个历史场景,情节生动、细节真实,一如其平实质朴的治学风格,充满着对亲人的深情,对学术的摯爱,对后辈的期许,呈现了一位学者的八十年华。他的生命历程再度诠释了先贤的经典:认真做事,老实做人。
“延安,一段值得永远珍藏的中国记忆;延安,一个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话题” 《红色延安口述-历史》是一套以口述实录、访谈录、回忆录、老照片以及有关原始档案为基本内容的党史史料集成。我们试图以亲历者、当事人、知情者的讲述与回忆来补充党史中的历史要点和历史细节,还原历史事件,呈现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辉煌历程,再现一个本色、真实的延安。 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1938年于延安创办的培养文艺干部的学校,1940年改名为“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永远的鲁艺》选取鲁艺领导、教师、学员等的回忆文章与口述访谈,再现了鲁艺的创建、发展历程及其在戏剧、音乐、美术、文学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中国NGO的创业者们,是一群用梦想改变社会、用行动书写历史的公民。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已届高龄,有的甚至已不幸仙逝。他们曾拥有的梦想、曾采取的行动,是中国公民社会中最富有生命力和先驱性的历史,是以公民个人为主体展现的中国NGO的创业史。
邓力群曾在刘少奇同志身边从事秘书性工作,亲身经历许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刘少奇同志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性格品质、思想理论、毛泽东同志与刘少奇同志的关系等,都有深入的了解。 邓力群以亲历者和知情人的身份,讲述刘少奇同志的贡献、思想、理论、作风,以及他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内容既能展现刘少奇同志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怀,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又能廓清历史迷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黎玉玺(1914—2003),字薪传,四川达县人。海军电雷学校第一期毕业,后赴德国受训,抗战期间在长江中下游抗击日军侵略,1944年赴美接舰,返国后率舰巡弋渤海辽东一带,并任蒋介石下野时之座舰舰长。到台湾后,指挥台山列岛海战、临阵督导八二三金门会战。历任台湾海军舰队参谋长、舰队司令,海军参谋长、副总司令、总司令,参谋总部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参谋总长,“总统府”参军长、战略顾问,“驻土耳其大使”等要职。 本书主要参考作者当时之日记及对往事之追忆,补以近史所访问人员口头访问所得,除可视为民国党海军发展史料之一外,亦有助于了解迁台以后,国民党的军事、政治措施之演变。
《追思钱伟长》根据钱老的生平和重大的历史年献结合在一起,从其清寒家境的出身到坚韧性格的养成,从少年的他为了国家弃文从理、挑战自我,从成就卓越、报效祖国一幅幅感人的画卷重温演绎着钱老的平凡而又伟大的生平史,读来让人思绪万千感概万千,为祖国和人民奋斗是伟大的,是最有意义的。
本书稿为国画家、连坛名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颜梅华先生近九十年多姿多彩之绘画人生的综合性回顾,包括家庭和亲人的影响,传统与环境的熏陶,转益多师的刻苦学习与深造,侪身连坛“名旦”的创作成就,从连环画到中国画的转型,关于恩师吴湖帆及钱君匋、来楚生、江寒汀、张大壮、唐云、王个簃等众多海上艺术名家的亲切回忆等,内容相当丰富。
口述史学(oral history)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为数不多的兼具学术研究意义、社会行动议程与公共历史价值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经过60多年的发展,口述史学不助于历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与革新,同时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在推动跨学科应用与交叉研究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现代口述史学的发源地,《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研究》对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国际背景、基本特征、理论研究、跨学科应用、口述历史教育与面临的主要挑战等问题做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并希望为方兴未艾的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与建设提供某些借鉴与参考。
黎玉玺(1914—2003),字薪传,四川达县人。海军电雷学校第一期毕业,后赴德国受训,抗战期间在长江中下游抗击日军侵略,1944年赴美接舰,返国后率舰巡弋渤海辽东一带,并任蒋介石下野时之座舰舰长。到台湾后,指挥台山列岛海战、临阵督导八二三金门会战。历任台湾海军舰队参谋长、舰队司令,海军参谋长、副总司令、总司令,参谋总部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参谋总长,“总统府”参军长、战略顾问,“驻土耳其大使”等要职。 本书主要参考作者当时之日记及对往事之追忆,补以近史所访问人员口头访问所得,除可视为民国党海军发展史料之一外,亦有助于了解迁台以后,国民党的军事、政治措施之演变。
1955年,蒋介石以“纵容部属武装叛乱”、“密谋犯上”等罪名,革除孙立人职务,判处“长期拘禁”,其亲信部属前后有300多人因与孙有牵连而被捕入狱。《口述历史系列:孙立人案相关人物访问纪录》八位受访人,分别以个人追随孙立人将军的亲身经历,披露了以下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两次入缅抗战,孙立人率部如何取得了振奋人心的几次大捷,又曾遭遇哪些不为人知的困难;国共内战期间,孙立人在东北与林彪棋逢对手,而他与杜聿明因何失睦以致丢掉了整个东北战局?1949年入台后,他置于“兵变疑案”漩涡中,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对其有怎样错综的心结和猜疑,竟换来后半生长达33年的拘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