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不仅是一位大画家,在诗、书、印等方面也均有极高造诣,真正做到了中国古代对一流艺术家的要求。本书内容为齐白石亲述,由其门人张次溪记录整理,配图兼顾白石老人书画作品和珍贵的生活照片、信函,并补充有张次溪撰写的回忆性文章《齐白石的一生》《回忆白石老人》等,还对本书历次出版过程进行简要梳理说明。全书完整展现白石老人一生际遇,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份珍贵的史料。2024年恰逢白石老人诞辰160周年纪念,本书的出版,也是对齐白石的纪念与致敬。
口述史学(oral history)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为数不多的兼具学术研究意义、社会行动议程与公共历史价值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经过60多年的发展,口述史学不仅有助于历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与革新,同时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在推动跨学科应用与交叉研究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现代口述史学的发源地,杨祥银*的《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研究》对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国际背景、基本特征、理论研究、跨学科应用、口述历史教育与面临的主要挑战等问题做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并希望为方兴未艾的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与建设提供某些借鉴与参考。
本书由张力奋教授主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都市、田野调查与记录 项目组撰,采用新闻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方法,调查并记录了平凉路2767弄上海第十九棉纺织厂工房区百年史,是一部关于 都市考古 的社会学著作。 平凉路2767弄位于上海东北角,为原上海第十九棉纺织厂与工房区所在地。前身为日商公大纱厂及职工宿舍,1921年创建,2021年完成旧区改造,恰好一百年。本书通过15位普通居民及1位街道旧区改造负责人的口述史,辅以历史档案大事记和各阶段图片140余幅,不仅呈现了十九棉工房这一自成单元社区的百年变迁,还原了建筑、居住空间、社区与日常生活的历史演变,发掘与保存了上海的城市底蕴和城市文脉;更记录了该社区进行旧区改造过程中,为回应居民关切、征求居民意见、制定科学可行的改造方案和更新机制、程度维护居民合法权益所
黎玉玺(1914—2003),字薪传,四川达县人。海军电雷学校第一期毕业,后赴德国受训,抗战期间在长江中下游抗击日军侵略,1944年赴美接舰,返国后率舰巡弋渤海辽东一带,并任蒋介石下野时之座舰舰长。到台湾后,指挥台山列岛海战、临阵督导八二三金门会战。历任台湾海军舰队参谋长、舰队司令,海军参谋长、副总司令、总司令,参谋总部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参谋总长,“总统府”参军长、战略顾问,“驻土耳其大使”等要职。 本书主要参考作者当时之日记及对往事之追忆,补以近史所访问人员口头访问所得,除可视为民国党海军发展史料之一外,亦有助于了解迁台以后,国民党的军事、政治措施之演变。
《后汉书》由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主要记载了从光武帝建武元年(25)起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曹魏代汉止,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分为十纪(记历代帝王之事)、八十列传(记重要人物言行事迹)和八志(司马彪续,记典章制度及其沿革)。《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叙事生动,简明周详,是一部杰出的私修断代正史。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了解社会的演变之迹,把握未来的前行方向。历史中蕴含有丰富而深刻的知识、哲理和智慧,这是它具有长久魅力的原因之所在。遗憾的是,过去的专门史书规模太过浩繁,文字贪芋艰深,而今人的研究成果又学究气过浓,使那些真心喜爱历史的人们对它敬而远之,望而却步。所以,历史大众化和通俗化就成为一种时代的需求;反过来,历史学人因而也有了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已经有很多人在向这方面努力,而本书的编写仍是一种尝试。 本书遴选了300则古今中外的历史疑案,既注意一定的细节描述以强化趣味性,更注重严肃的分析论证以加重科学性。需要说明的是,很多有价值的探索不是本书作者的研究成果,而是包含了许许多多历史学人的心血,作者在这里所做的仅仅是把它们汇编于一编。当然,历史早已蒙上了厚重的尘埃,历史学
芷江是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个举行洽谈投降事宜的城市,“芷江受降”永远地定格在历史中。 本书以200多幅高清照片为经,以当时的中美亲历者以及美国军官约瑟夫·德的口述为纬,全景观、多视角、细致化地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中美盟军在湖南芷江的军事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包括日军在芷江受降的历史场景、美军在芷江的通讯工作、芷江的风土人情等等。既有重大历史事件的严肃性与庄重性,也有个人视角的趣味性和生活化,从宏观到微观展现了芷江抗战文化的各个层面。恰逢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此书的出版极符合当前的
本书收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在将乐县插队的上山下乡知青撰写的回忆文章34篇。采用记实笔法,从身边点滴小事着笔,从不角度真实记录了那个特殊年代知青们在将乐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多维度反映了知青生活的酸甜苦辣,情感朴实真挚,内容积极健康,充满正能量和乐观主义色彩。
邓力群曾在刘少奇同志身边从事秘书性工作,亲身经历许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刘少奇同志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性格品质、思想理论、毛泽东同志与刘少奇同志的关系等,都有深入的了解。 邓力群以亲历者和知情人的身份,讲述刘少奇同志的贡献、思想、理论、作风,以及他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内容既能展现刘少奇同志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怀,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又能廓清历史迷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一日一谈》是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教育家马相伯先生晚年接受采访的谈话录,文中回忆了他是如何由家乡只身赴沪,接受神学教育,又如何因时势影响从一个耶稣会神学人员转而投身于政治、外交、教育等活动的,其中不乏清末民国时期重大事件的内幕轶闻,以及对诸如李鸿章、慈禧太后、溥仪、袁世凯、丁汝昌、张之洞、郑孝胥、蔡孑民、胡适等人物的评论。这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是极为难得的手资料,于文学爱好者和史学研究者均具有参考价值。
在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中,“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农复会在迁台初期就协助行政部门推动“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有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也带来了稳定的农村社会秩序,奠定了台湾农村复兴的基础。 本书系对当年参与农复会工作的资深人士,进行口述历史访问工作,所整理而成的实录。全书对于土地改革、农会改组、农业技术创新等史实,均有详实的记录,是研究台湾农业发展史之重要参考资料。
1955年,蒋介石以“纵容部属武装叛乱”、“密谋犯上”等罪名,革除孙立人职务,判处“长期拘禁”,其亲信部属前后有300多人因与孙有牵连而被捕入狱。《口述历史系列:孙立人案相关人物访问纪录》八位受访人,分别以个人追随孙立人将军的亲身经历,披露了以下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两次入缅抗战,孙立人率部如何取得了振奋人心的几次大捷,又曾遭遇哪些不为人知的困难;国共内战期间,孙立人在东北与林彪棋逢对手,而他与杜聿明因何失睦以致丢掉了整个东北战局?1949年入台后,他置于“兵变疑案”漩涡中,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对其有怎样错综的心结和猜疑,竟换来后半生长达33年的拘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