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开放的,是中西文化的融合。武康大楼是上海的一座地标性百年建筑,具有浓厚的历史蕴含和强烈的艺术气息。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始建于1924 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由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座外廊式公寓大楼。1953年,诺曼底公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武康大楼,其后一些文化演艺界名流均入住此间,现今积极开展居民自治和弄管会自治,国际化程度高。 口述历史是一种起源于美国,并广为世界各国应用的公众记忆历史的记录方式。口述历史相较于大历史,是一种公众记忆的微观历史。口述历史在复原历史方面,有其他任何档案、文献资料无法替代的价值。口述史是为城市发展和历史保护留下鲜活资料的重要途径,是保存城市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记忆的重要载体。居民口述历史从平民的角度反映一个时代的
刺杀孙传芳的传奇女性施剑翘、追随司徒雷登44年的傅泾波、亲历过东京大审判的高文彬、被淡忘的 中国考古学之父 李济、守候敦煌60年的绘画大师常书鸿 这些近现代人物,穿越历史的烟尘,在李菁的笔下复活,他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传达着难以言喻的感动。
本书是一部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口述史。1990年代以来的二十多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二十多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并进入到了一个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时期。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性节点上,总结经验和教训,为迎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好思想上的准备,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正是本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者一对一采访了十位中国知名高校的原党委书记和校长,聚焦时代变迁与高等教育发展,以生动的事例,忠实记录他们所在大学在学校治理、战略规划、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的理念与实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了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克服困难、抓住机遇、迎来腾飞的发展历程。 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是大学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于2023年9月份,正式启动 尼山文库 儒学学者口述史 项目。计划对儒学界、文化界年高德劭、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儒学名家、文化名家进行专访,以口述史形式全面系统呈现他们的成?经历、学术专?、主要思想等。组建学术指导委员会和执行小组,聘请张立文先生、安乐哲先生、陈来先生为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聘请温海明先生为执行小组总牵头人,以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为工作平台,广泛联系海内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积极参与该项目。 儒学学者口述史(第二辑)收录了收录了陈来先生的口述史文稿(并附有陈来先生夫人杨颖女士的访谈),内容涉及陈来先生求学、治学、修身、立业、生活等的方方面面,全面立体生动地展现了当代儒家学者的学术特色和精神追求。
一个出生于红色家庭的“红二代”,其父为原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孔原,其母许明为周恩来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副秘书长。 一个“文革”前北京四中的高材生,北京市“优良奖章”的获得者,校团委副书记,北京市批入党的中学生党员。 一个首都红卫兵西城纠察队的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连续发布十个“西纠通令”,曾对初期的“文革”运动有过很大影响的红卫兵。 一个因此两度入狱的青年,其父母也因此被江青点名为“西纠黑后台”,直接导致其父被关押多年、其母自杀的家庭惨剧。 一个曾被人称为“当年在陕北窑洞里读过黑格尔”的知青,1978年以同等学力考上吴敬琏开门弟子的硕士研究生。 一个曾任国家经委主任张劲夫的秘书,后任光大集团总经理和中信集团董事长的国企。 他的六十年经历是怎样度过的,充满了什么样的传奇?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于2023年9月份,正式启动“尼山文库?儒学学者口述史”项目。计划对儒学界、文化界年高德劭、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儒学名家、文化名家进行专访,以口述史形式全面系统呈现他们的成?经历、学术专?、主要思想等。组建学术指导委员会和执行小组,聘请张立文先生、安乐哲先生、陈来先生为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聘请温海明先生为执行小组总牵头人,以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为工作平台,广泛联系海内外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积极参与该项目。 儒学学者口述史(第二辑)收录了收录了陈来先生的口述史文稿(并附有陈来先生夫人杨颖女士的访谈),内容涉及陈来先生求学、治学、修身、立业、生活等的方方面面,全面立体生动地展现了当代儒家学者的学术特色和精神追求。
暂无内容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有许多奋斗在基层一线的年轻校友,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才华都投入到对中华民族具有重大意义的伟大事业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本书收录了对27位校友的专访,讲述了他们在基层扶贫的难得经历,生动诠释了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精神风貌,反映了他们不忘初心的使命担当和对人民的深厚情怀。全书试图从干部之重、群众之善、扶贫之艰、山区之变展现出校友们亲身经历、亲眼观察到的脱贫攻坚全过程,从微观角度反映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立足千年大计,奋力推进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
本全书二十余万字,以口述史的形式记叙了邬沧萍从出生到期颐之年的人生之路和治学育人历程,包括在动荡的年代中成长、我爱我的祖国、与新中国人口学共同走过的岁月、与中国老年学的不解之缘、百年回首等主要内容。该书由邬沧萍口述,李娟娟、孙鹃娟采写,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还从他的学生、亲人的视角反映了他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风貌。这部口述实录不仅仅是对邬沧萍教授百岁人生的真实记录,也能够生动呈现这位爱国知识分子的治学报国、教书育人、老有所为的可贵精神,此外这部著作也是新中国老年学、人口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延安,一段值得永远珍藏的中国记忆;延安,一个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话题” 《红色延安口述-历史》是一套以口述实录、访谈录、回忆录、老照片以及有关原始档案为基本内容的党史史料集成。我们试图以亲历者、当事人、知情者的讲述与回忆来补充党史中的历史要点和历史细节,还原历史事件,呈现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辉煌历程,再现一个本色、真实的延安。 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1938年于延安创办的培养文艺干部的学校,1940年改名为“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永远的鲁艺》选取鲁艺领导、教师、学员等的回忆文章与口述访谈,再现了鲁艺的创建、发展历程及其在戏剧、音乐、美术、文学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唐史并不如烟》内容: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在山呼海啸的人群中,青涩少年李渊静静伫立,此时他的身份是大隋独孤皇后的外甥。没有人能够想到,36年后,当年的青涩少年成了大隋王朝的掘墓人。 在隋末的乱世中,李渊不是起事最早的,也不是实力最强的,但他却是笑到最后的人。遗憾是,他生活在隋炀帝与唐太宗的夹缝之中,跟隋炀帝的身后臭名相比,他太黯淡了;跟唐太宗的身后盛名相比,他太平庸了,但风云三百年的大唐开国却始终无法绕开李渊。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对手,也照出了自己,大唐开国是强者李渊奋斗的结果,也是隋朝无意中成全的结局,大唐开国是历史的传承,更是王朝更替的宿命。
这是一部聚焦抗战时期女性生存状态的极具人文关怀的口述史著作,通过对多位经历抗战时期女性的采访,将战争还原成更为生动、更贴近民众生活的历史,真实展现宏大历史背景下个人的遭遇与苦难。作者通过走访 35 位亲历抗战的女性,涵盖女学生、教师、家庭主妇、工人及女共产党员等不同身份,以详实的采访记录为基础,真实还原她们在战争年代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经历。这些回忆里有彼此守护的母女情,拯救朋友逃出丈夫魔掌的真挚女性友谊,对育儿以及家庭的责任感,对革命理想执着的追求,以及在战争年代积极接受教育、努力工作以实现女性自由的自我拼搏.... ? 不同于传统战争史对宏大战场叙事与男性视角的侧重,本书将镜头对准普通女性在战时的生活细节:每日的工作时长与薪资、物资获取的艰难、维持家庭生计的种种困境。这些看似平凡琐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