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传稿》从苏轼 家庭和早年生活 从杭州到湖州 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 苏轼的影响 等十四个话题展现苏轼的一生和苏学的魅力;另附 苏《传》补墨 ,收录五个专题,以更全面地呈现苏学相关问题。《王水照说苏东坡》的主体部分是王水照先生在香港城市大学讲课录音的整理稿,包含 永远的苏东坡 苏东坡的三种文化影像 宋词与人生 等四讲;书后附录部分苏轼诗词作品的精彩讲解。以轻松而严谨的笔墨,多角度、多层面地揭示了苏轼的丰富人生经历和苏学的深广魅力。
本书旨在通过访谈自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成长起来的40位华人社会学家 例如苏国勋、周晓虹、边燕杰、赵鼎新、周雪光、林南、谢宇、叶启正等人,探索中国社会学40年来的重建之路、本土化方向、对中国社会变迁及改革开放的认识等。在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40周年之际,本选题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及整个社会科学快速发展、整体提高的*好证实,将对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年轻一代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大众对社会学的理解产生重要的影响。
口述历史的整理与研究目前在国内外方兴未艾,本书详尽介绍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作者唐纳德·里奇,现任美国参议院历史室特邀历史学家。他毕业于纽约城市学院,在马里兰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主编过“特威恩口述历史系列”丛书,出版了几部美国历史教科书及多部学术著作。他曾提作画美国口述历史协会会长,也曾在美国历史学会等研究机构任职,并以其20多年的访谈经验于美国各地主持各种口述历史计划及研修营。因对口述历史的特殊贡献,他曾获得代表美国口述历史界崇高荣誉的“理查德·利奥波尔德奖”和“福里斯特·波格奖”。
一 位 九十高龄仍心系免疫事业的病毒学家 一段拯救千百万人却鲜为人知的尘封往事 历时四年,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访问并整理成书 往返京滇,走访顾方舟先生多位亲友,以求全景呈现历史 ◎ 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国土沦陷,亲身感受亡国奴的屈辱。 ◎ 四十年代,依从母亲心愿,学医以谋生,受进步师生影响,转志于公共卫生事业,秘密加入共产党。 ◎ 五十年代,肩负祖国重望,成为首批留苏学生,一去四载,刻苦钻研病毒学。学成归国,投身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临危受命,再赴苏联考察脊髓灰质炎死疫苗方案,依据国情,提出活疫苗技术路线。 ◎ 六十年代,举家入滇,带领团队白手起家,创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 ◎ 成功研制
本书的主人公孟威廉(Wilhelm Mann, 1916-2012),生于曼海姆的犹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为著名精神病科医生。1936年入海德堡大学。1939年逃抵上海,同年在贵州图云关加入中国红十字会。1949年入职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成为王应睐下属,合作研究抗生素和胰岛素。1966年返回民主德国,在柏林著名夏里特医院生化实验室工作。本书记录的就是孟威廉的口述回忆,作者是药物学家出身的汉学家文淑德(Ulrike Unschuld)女士。在21世纪初年柏林的一次聚会中,文淑德女士认识了孟威廉。在他辞世前的几年里,文女士为他做了口述史的访谈,成为《有办法》这本书的主干。与一般口述史书籍的不同在于,文女士不仅为口述内容做了详实的注解,记述了19世纪到20世纪德国犹太人真实的生活处境,还对孟威廉在中国所经历的各阶段的历史做了简明而准确的介绍。
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旨在表彰在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戏剧演员。自1983年第一届至2015年第二十七届“梅花奖”评选中,川渝两地共有24人30次获得“梅花奖”。本书收录了24位获得“梅花奖”川剧表演艺术家的口述历史。全书采用现场采访的方法,将获奖川剧艺术家的学艺经历、代表剧目、流派传承等,用“实录”的方式记录保存下来,探讨川剧艺术发展创新的历史,总结戏曲表演艺术家成长成材的规律,汇集川剧表演艺术家的独特体验,为川剧基础理论建设提供鲜活生动的史料实证,为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建设和戏曲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川剧的历史经验和学理性分析。
本书由张力奋教授主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都市、田野调查与记录 项目组撰,采用新闻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方法,调查并记录了平凉路2767弄上海第十九棉纺织厂工房区百年史,是一部关于 都市考古 的社会学著作。 平凉路2767弄位于上海东北角,为原上海第十九棉纺织厂与工房区所在地。前身为日商公大纱厂及职工宿舍,1921年创建,2021年完成旧区改造,恰好一百年。本书通过15位普通居民及1位街道旧区改造负责人的口述史,辅以历史档案大事记和各阶段图片140余幅,不仅呈现了十九棉工房这一自成单元社区的百年变迁,还原了建筑、居住空间、社区与日常生活的历史演变,发掘与保存了上海的城市底蕴和城市文脉;更记录了该社区进行旧区改造过程中,为回应居民关切、征求居民意见、制定科学可行的改造方案和更新机制、程度维护居民合法权益所
该书精选我国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中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件,通过对王茂林、于幼军、杨汝岱、孙英等数十位省部级老领导、老同志进行访谈,以口述史的形式,展现改革开放40年中诸多重大决策出台的过程,全面回顾全国各地改革开放进程中重大事件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内容涉及陕西经济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义乌开放小商品市场的前前后后、重庆计划单列往事、四川改革开放的起步与扶贫工作、玉树灾后重建、凤阳大包干等。书中所有文章均为亲历者*人称讲述,他们多为重大事件亲历者、决策者,并长期担任省部级领导职位。书中既有对事实的回顾,也是亲历者心路历程的呈现,目的是真实、生动、具体地再现历史,为改革开放史研究提供*手资料,也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提供生动鲜活的新时期党史读本。
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葛墨林从20世纪70年代末结识杨振宁先生,80年代多次赴美跟随杨先生开展研究,后来在杨先生的直接领导下参与南开大学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创建和教学科研,在杨先生创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初期又作为兼职教授短期参与教研工作。葛墨林院士与杨振宁先生合作了近半个世纪,亦师亦友,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本书中,葛墨林院士以真挚动人的感情,回忆了杨振宁先生在开展物理学研究、支持祖国教育科技发展、维护祖国名誉尊严、关心提携后辈学人等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口述史学(oral history)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为数不多的兼具学术研究意义、社会行动议程与公共历史价值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经过60多年的发展,口述史学不仅有助于历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与革新,同时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在推动跨学科应用与交叉研究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现代口述史学的发源地,杨祥银*的《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研究》对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国际背景、基本特征、理论研究、跨学科应用、口述历史教育与面临的主要挑战等问题做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并希望为方兴未艾的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与建设提供某些借鉴与参考。
本书系根据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对全山石先生的口述史采访整理而成。书中回顾了全山石先生90年的艺术人生,谈及其家庭环境、艺术启蒙、求学习画、留学苏联至回国任教后种种经历。他在长期的油画教学和创作实践中,辛勤耕耘,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成果丰硕。书中图文并茂,集中展示了全先生的24幅美术作品,书后还附有全先生重要著作目录和油画作品目录。全书内容充实,既是对画家不平凡生活历程的全面记录,又有大量鲜为人知又鲜活生动的创作故事,具有很强的学术指导和艺术实践参考价值。
本书主要是旗人妇女的口述。作者认为,只有从这些获自民间妇女的资料与通常带有权力意识的和民族中心主义的正统知识的比较中,我们才可以重新认识被边缘化了的一些人物和日常事件,并找到新的意义。 本书访谈主题集中于三点:一是相对汉族而言,这些有着旗人背景的妇女,对于自己出身的民族是否具有以及具有的是什么样的集体记忆;二是满族妇女的生活、婚姻、生育状况与族际通婚情况;三是辛亥革命以后这些妇女的家庭变迁和个人的生活经历。 丛书简介: 欧亚备要 丛书所谓 欧亚 指内陆欧亚(Central Eurasia)。这是一个地理范畴,大致包括东北亚、北亚、中亚和东中欧。这一广袤地区的中央是一片大草原。在古代,由于游牧部族的活动,内陆欧亚各部(包括其周边)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有了密切的联系。因此,内陆欧亚常常被研
《守护石窟》是由复旦大学牵头发起,王金华教授和郭桂香编审组织成立采访组,联合敦煌石窟、大足石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共同实施中国石窟保护七十年口述史计划的结晶。此计划的实施殊为难得,被访人多已80、90高龄,是与共和国共命运的一代人。从他们的口述中,不仅能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石窟保护70年的发展历程,还能从不同视角体味70年间重要的石窟保护工程,如敦煌莫高窟崖面挡墙支护工程、云冈石窟 三年 抢险加固工程、麦积山石窟 喷锚支护 加固工程、龙门石窟奉先寺加固工程及潜溪寺石窟治水工程、大足石刻治水工程(136窟及卧佛治水工程)、敦煌莫高窟第85窟国际合作壁画保护工程等工程背后的点滴故事。这项口述史计划,既是向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献礼,向为石窟保护、研究、弘扬等作出贡献的所有人们致敬,
本书作者1977 1980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国务院研究室主任胡乔木同志的秘书,由于工作原因,近距离地接触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一些高层决策过程。在本书中,作者从独特的视角,对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和三中全会之前的背景、会议期间的进展,以及会议文件的形成等三个方面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重点叙述了会上关于若干重大历史遗留问题、个别领导同志的错误问题、真理标准的问题、中央人事安排问题的讨论,特别是邓小平 主题报告 的形成情况。既具有宏观的历史高度,又不乏微观的历史细节,有助于读者全面、准确地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
本书是中国近代*伟大的出版家、版本目录学家张元济嫡孙女张珑先生的同名回忆录《水流云在》的增订本。作者以其特殊的身份背景和人生经历,通过细致入微而又极具穿透力的观察,通篇用平和、沉静、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自己从民国到共和国的近代风雨激荡中起伏跌宕的长达九十年的人生经历。全书从她的家庭背景说起,出生在上海极司非而路40号的深宅大院,见证了张元济先生盛年*舒心的出版家岁月;较长时,在江西九江庐山牯岭中路118号A、和上海上方花园24号的童年往事和家庭生活;在上海中西女中、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求学生涯。参加工作后,先在北京大学西语系任教,后随丈夫下放焦作附近的秦屯干校,又辗转赴湘西黔阳山区重执教鞭;1973年调回北京,从事建筑情报编译和研究工作;改革开放后,在建设部建研院创办我国*部英文建筑杂志《中国建筑》
《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从周有光自己的家庭渊源开始谈起,细数从清末至今日的历史剧变,透过敏锐的眼光和超强的个人记忆,讲述曾经亲身经历或耳闻的大量有趣的情节和故事,集中表现了中国百年历史的各大关键时刻及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本书内容覆盖家庭、教育、国家、社会、战争、经济、文化、爱情、晚年生活等重要内容,其中涉及中外历史上有影响力的人物近2000个。周有光先生善于在描述当时现场、事件、人物之命运时,与中国之外的世界形成相互比较和参照,从而也使读者了解到在必然历史中的吊诡和回转。 书中也坦诚讲述作者作为一代杰出的知识分子的一生:从民国初普遍左倾、充满活力的年轻知识精英分子的一员,向一个力网保持清醒思考、在有限的条件下为祖国服务的独立知识分子转变的过程,也涉及他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如何
路遥教授出生于1927年,是山东大学目前健在的包含两院院士在内的8名终身教授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率领团队在义和团与民间宗教研究领域锲而不舍地从事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是海内外公认的义和团运动史与民间宗教史著名学者。路遥教授于1947 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49年转入新成立的历史系并在1951年留校工作至今,见证了山东大学 76 年的发展史、山大历史学科74年的建设史和新中国史学界72年的变迁史。 本书采用口述历史形式,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成长历程,从路遥教授所经历的学术人生解析时代与学术的关系,也从路遥教授的史学研究展现中国史学家建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演变过程。本书既有学术性,也有可读性,既能供学人参考,观察中国当代史学界的学术变迁,又能为一般公众阅读,审视个人与国家、
2016年 1 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曹军编辑策划责编,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读者普遍认为这是一项具有抢救新疆屯垦历史记忆的“良心工程”。 这部口述史的访谈对象为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新疆军垦代。该书全景式展示了每一位受访者的人生命运故事,重点突出受访者在新疆兵团的生产生活经历,通过引入新疆当代风云变幻的历史坐标,探察个体命运与大历史之间的关联。采取现场对话体,融入“表演民族志”理念,力求充分呈现访谈的整体背景,尽可能原汁原味再现受访人的讲述。
“延安,一段值得永远珍藏的中国记忆;延安,一个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话题” “红色延安口述·历史”是一套以口述实录、访谈录、回忆录、老照片以及有关原始档案为基本内容的党史史料集成。我们试图以亲历者、当事人、知情者的讲述与回忆来补充党史中的历史要点和历史细节,还原历史事件,呈现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辉煌历程,再现一个本色、真实的延安。 1947年3月,在国民党军进攻延安的枪炮声中,中共中央与*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红色延安口述·历史:转战陕北》编选余秋里、师哲、童小鹏、彭德怀、杨尚昆、习仲勋等人的回忆文章,当年延安《边区群众报》的相关新闻报道,以及原国民党部分参战人员的自述,较为丰富生动地再现了那段历史的细节。
书稿记录抗战时期生活在重庆的 35 名女性的回忆,聚焦女性的生活体验和私人经历,探究战争在女性的生存和生活中打下何种烙印,而女性又如何通过抗争和忍耐来抵抗战争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