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开放的,是中西文化的融合。武康大楼是上海的一座地标性百年建筑,具有浓厚的历史蕴含和强烈的艺术气息。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始建于1924 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由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座外廊式公寓大楼。1953年,诺曼底公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武康大楼,其后一些文化演艺界名流均入住此间,现今积极开展居民自治和弄管会自治,国际化程度高。 口述历史是一种起源于美国,并广为世界各国应用的公众记忆历史的记录方式。口述历史相较于大历史,是一种公众记忆的微观历史。口述历史在复原历史方面,有其他任何档案、文献资料无法替代的价值。口述史是为城市发展和历史保护留下鲜活资料的重要途径,是保存城市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记忆的重要载体。居民口述历史从平民的角度反映一个时代的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以口述历史、回忆录的形式,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近三十年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件始末,以口述史的形式,让亲身经历和见证新中国历史的老领导、老同志追忆细节,真实、生动、具体地再现历史,为党史国史研究提供手资料,也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提供生动鲜活的新时期党史读本。本书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主编,收录了陈锦华、王立诚、阎明复、邓力群、苏维民、李雪峰等50余老领导、老同志的回忆录、口述历史,是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资料和宝贵财富。
这是一本集口述历史理论、方法与实践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式手册,全书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准确回答了读者的疑问,并指导从业者避开陷阱和错误。口述历史项目如何筹划?如何行动?如何开辟经费资源 ? 访谈时如何察言观色?如何保护受访者的版权?访谈者如何通过访谈技巧搜集有用的资料?如何保存访谈的记录?如何利用口述历史?等等,都能在书中找到细致入微和富有指导性和实践性的答案。 全新修订的第 3 版,引导读者把握数字技术时代给口述历史带来的机遇,也为迎接新的挑战提供了务实的解决方案。
《苏轼传稿》从苏轼 家庭和早年生活 从杭州到湖州 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 苏轼的影响 等十四个话题展现苏轼的一生和苏学的魅力;另附 苏《传》补墨 ,收录五个专题,以更全面地呈现苏学相关问题。《王水照说苏东坡》的主体部分是王水照先生在香港城市大学讲课录音的整理稿,包含 永远的苏东坡 苏东坡的三种文化影像 宋词与人生 等四讲;书后附录部分苏轼诗词作品的精彩讲解。以轻松而严谨的笔墨,多角度、多层面地揭示了苏轼的丰富人生经历和苏学的深广魅力。
齐白石不仅是一位大画家,在诗、书、印等方面也均有极高造诣,真正做到了中国古代对一流艺术家的要求。本书内容为齐白石亲述,由其门人张次溪记录整理,配图兼顾白石老人书画作品和珍贵的生活照片、信函,并补充有张次溪撰写的回忆性文章《齐白石的一生》《回忆白石老人》等,还对本书历次出版过程进行简要梳理说明。全书完整展现白石老人一生际遇,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份珍贵的史料。2024年恰逢白石老人诞辰160周年纪念,本书的出版,也是对齐白石的纪念与致敬。
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旨在表彰在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戏剧演员。自1983年第一届至2015年第二十七届“梅花奖”评选中,川渝两地共有24人30次获得“梅花奖”。本书收录了24位获得“梅花奖”川剧表演艺术家的口述历史。全书采用现场采访的方法,将获奖川剧艺术家的学艺经历、代表剧目、流派传承等,用“实录”的方式记录保存下来,探讨川剧艺术发展创新的历史,总结戏曲表演艺术家成长成材的规律,汇集川剧表演艺术家的独特体验,为川剧基础理论建设提供鲜活生动的史料实证,为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建设和戏曲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川剧的历史经验和学理性分析。
《口述史研究》是由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组织编写的、关于口述史的连续性出版物,计划每年出版2期,此为第四辑。本辑共收入专题学术论文12篇,来自英国、澳大利亚、捷克与中国的14位学者围绕口述历史与环境研究,口述历史、记忆与认同,口述历史与女性研究,口述历史教学,以及口述历史经验总结与思考等专题展开跨学科与跨领域探讨。此外,还收入书评书介5篇,这些作品反映了近年来国内外口述史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的*成果。
《日本人口述二战史》 直面黑暗,为真实的历史发声,数百位日本亲历者首度公开血腥残酷的战争经历。 二战中,日本对亚太地区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创伤延续至今。然而日本官方自始至终都对战争的根源、过程、代价以及后果避而不谈,更从未表达过任何歉意。为何会如此?而与之相反,被拖入战争深渊的日本平民,在数十年后回顾那场战争时,用得更多的词是难以启齿、不堪直面? 本书堪称一部开创性的口述史,西方著名历史学家西奥多 F.库克夫妇通过实地走访数百位日本本土的战争亲历者,参考众多未曾公开的信件、遗嘱、日记、军用笔记、政府档案等,力图重现战争全貌,并首度公开当今日本人回忆 二战 时的矛盾心态。本书的受访者众多,从外交官到神风特工队队员、731部队军医、战俘监管员、侵华士兵等战犯,从核弹受害者到记者
口述史学(oral history)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为数不多的兼具学术研究意义、社会行动议程与公共历史价值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经过60多年的发展,口述史学不仅有助于历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与革新,同时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在推动跨学科应用与交叉研究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现代口述史学的发源地,杨祥银*的《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研究》对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国际背景、基本特征、理论研究、跨学科应用、口述历史教育与面临的主要挑战等问题做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并希望为方兴未艾的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与建设提供某些借鉴与参考。
荣宝斋是中国书画艺术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园地。米景扬先生在40余年的荣宝斋生涯里,见证了木版水印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参与了中国珍贵古画的临摹与复制,率领过中国书画界访问团对外文化交流,负责过大量外宾参观荣宝斋时的接待任务,还是*批参与和开发中国拍卖业的代表人物。作者在与米景扬20余次访谈中积累的数十小时音视频素材、数十万字整理材料的基础上,选择以*人称来完成的一部口述作品。全书以米景扬的人生历程为主线,由青少年时代、走进荣宝斋、难忘的十年、改革开放后的荣宝斋以及接触过的27位人物记事、退休生活等六大部分组成,穿插有收藏界各种活动和趣闻、众多著名美术家轶事,也不失为一部荣宝斋百年巨变的别史。
北大考古的历史是北大所有师生共同书写的,是所有关心支持北大考古的各界人士共同书写的。这段历史的每位参与者都为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把自己人生的喜怒哀乐与之紧紧联系起来。这是一部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历史,也是有着各种各样评价的历史,但绝不是一部生硬呆板、晦涩枯燥的官修史。
本书作者1977 1980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国务院研究室主任胡乔木同志的秘书,由于工作原因,近距离地接触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一些高层决策过程。在本书中,作者从独特的视角,对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和三中全会之前的背景、会议期间的进展,以及会议文件的形成等三个方面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重点叙述了会上关于若干重大历史遗留问题、个别领导同志的错误问题、真理标准的问题、中央人事安排问题的讨论,特别是邓小平 主题报告 的形成情况。既具有宏观的历史高度,又不乏微观的历史细节,有助于读者全面、准确地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
本书为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小说戏剧研究专家宁宗一先生的口述历史。 全书共十二章。在访谈中,宁宗一先生秉持真诚、良知和反思的精神,深情回忆了 20 世纪 30 40年代在乱世变局中的童年记忆与少年求学,以及 1950年考入南开大学后 70 年来的命运沉浮和心路历程。从矢志不渝的教学生涯,到观点独到的古典文学史研究;从风风雨雨的曲折婚恋,到深挚笃厚的父子情、师生情、学友情,宁宗一先生以其在时代大潮中所经历的人生波澜和心路起伏,给我们奉献了一部生动而厚重的个体心灵史。
《一日一谈》是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教育家马相伯先生晚年接受采访的谈话录,文中回忆了他是如何由家乡只身赴沪,接受神学教育,又如何因时势影响从一个会神学人员转而投身于政治、外交、教育等活动的,其中不乏清末民国时期重大事件的内幕轶闻,以及对诸如李鸿章、慈禧太后、溥仪、袁世凯、丁汝昌、张之洞、郑孝胥、蔡孑民、胡适等人物的评论。这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是极为难得的手资料,于文学爱好者和史学研究者均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为口述历史国际周2017 第三届 口述历史在中国 国际研讨会征文集。论文作者来自中国、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既有普通从业者也有学术研究者,既有资深教授也有青年学者、学生。 本书一方面呈现多学科视角阐释下的口述历史理论,从计量语言学、人类情感研究、女性研究、华侨华人研究等领域探究口述历史;另一方面呈现社会传承与记忆构建中的口述历史应用,既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少数民族濒危传统技艺等传统文化方面的进展,也有构建历史事件亲历者的个体记忆,以及个人文本记录等方面的成果。
《孙中山研究口述史 京津卷》是 孙中山研究口述史丛书 中的一种。 孙中山研究口述史丛书 为201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而作,共收录世界范围内孙中山研究的著名学者96人的口述文字,共7卷12册220多万字。 《孙中山研究口述史 京津卷》共收录北京、天津地区孙中山研究及与之相关的中国近代史研究16位专家的访谈,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包括:尚明轩、胡绳武、魏宏运、金冲及、李文海、杨天石、李玉贞、耿云志等8人; 下卷包括: 张海鹏、虞和平、盛永华、曾业英、王玉璞、王晓秋、王先明、王学庄等8人。通过这16位学者对自己研究历程及各自的研究专长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历史、现状及未来可发展的方向等的口述,大体展现了北京和天津地区孙中山研究的整体面貌、整体水平以及其研究所达到的高度。
本书搜集大量珍贵资料,对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丁文江的生平事迹及成就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介绍和梳理,主要从 科学 与 近代化 两方面展现了其波澜壮阔的一生。江苏在实业和教育等方面开近代风气之先,是近代以来中国盛产科学家的地区,丁文江作为当时 科学化的中国人 ,可谓江苏近代精神的代表者。全书共分为八章,以时间为主线,在每个历史阶段,对丁文江的生活、交游、教学及经商、治学等各个方面进行梳理和概括,力求系统展示丁文江 科学报国 、为实现中国近代化而不懈努力的人生历程,彰显丁文江作为江苏近代科学家中的佼佼者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重要影响。
《口述史研究》第三辑将继续秉持 回顾性、前瞻性、多元性与跨学科性 原则,围绕口述历史的理论、方法与跨学科应用等问题展开讨论。本辑共收入专题学术论文13篇,来自英国、美国以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16位学者围绕口述历史、叙事与医学、口述历史与女性研究、口述历史与企业(商业)研究、口述历史、社区规划与历史建筑等专题展开跨学科和跨区域讨论。
为了回顾自己的百年人生,给世人一个终的交代,季羡林先生邀请蔡德贵教授协助季羡林先生进行口述历史的工作,系统的、全面的、客观的、真实的讲述他的人生经历。 本书版本几乎原样保持了季羡林先生的谈话,仅对部分重复谈及的内容进行了删减。讲述了家庭生活中与婶母、夫人彭德华相处的细节,留德期间与伊姆加德的交往经过,以及人们非常关注的与前后几位秘书的交往经过。那些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你想知道的,你没有想到的,都在其中。
本书以口述实录的形式记录了劳模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以大量的生动鲜活的故事,形象的表述了劳模的精神实质和社会意义。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为指导思想,阐述了劳动创造人本身和人类社会,人正是在日益多样化的劳动中发展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作者在书中高度概括了劳模的精神实质,即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这一精神实质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既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展示,又是开拓创新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社会效应及其影响力。
《孙中山研究口述史》是中山市社科联多年来对海内外研究孙中山的学者的追踪采访的结集,共十二本,是对孙中山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也是对孙学学术史的梳理,其中不乏深刻的总结和反思。《孙中山研究口述史 沪宁卷》是丛书的一种,采访的学人包括夏东元、汤志钧、茅家琦、陈绛、张宪文、刘学照、沈渭滨、姜义华、徐梁伯、谢俊美、熊月之、邵雍、 戴鞍钢、周新国等,展现了沪宁地区孙中山研究者的学术研究生涯和学术成就,是对孙中山研究学术思想、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对孙中山研究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是谁在不合时宜的时候坚守对琴的挚爱?又是谁在古琴文化再度高热的今天平心静思? 谁在弹琴,为谁弹琴,为何弹琴,如何弹琴? 这部关于琴的记忆之书,由蜀中二十位琴人的口述,及五位琴人的回忆文章所构成。在百年家国巨变的洪流中,他们的生命轨迹或必然、或偶然地与琴有了交集;在这丰富的人生的土壤中,便生发出许多琴的故事、琴的思考。 愿它为百年琴坛留住一隅西蜀之声,记下民国至今跌宕起伏的蜀琴命运。
2012年中山市委市政府主持启动了 孙中山研究口述史 大型项目。四年来,该项目在市委宣传部领导下,市社科联项目组走南闯北,采访了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以及海外如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地的98位学者,拍摄了超过300多小时的录音和录像资料,整理了近300万字的口述史文稿,*终完成了12本的《孙中山研究口述史》。 无论是从孙中山研究来说,还是从学术史的角度去看,《孙中山研究口述史》既是一次个体学术生涯的口述回忆和既往社会文化的再度呈现,又是一项孙中山研究资源的抢救性保护工程。 《孙中山研究口述史 广深卷》收入对段云章、张磊、黄彦、余齐昭、骆宝善、方志钦、李吉奎、林家有、钟卓安、李联海、黄明同、赵春晨、周兴樑、邱捷、赵立人、王杰、莫世祥、宋德华、刘曼容、乐正、桑兵等21位学者的访谈,并附录了陈锡祺、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