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344 年,安徽淮河流域,旱灾、蝗灾、瘟疫爆发,17岁的农家少年朱元璋,家破人亡,为了混口饭吃,当了和尚,每天扫地上香、烧饭洗衣,还经常受到老和尚的责骂。因为灾荒,朱元璋不得不离开寺庙四处化缘,成为一名如同乞丐的游方和尚。 25年后,41岁的朱元璋登基称帝,开创大明王朝,此后独掌中国30年,史称 洪武之治 ,深刻改写历史走向,影响延绵至今。朱元璋究竟是怎样从乞丐一步步登上帝位的?坐龙椅统治中国30年,朱元璋的人生又发生了什么?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有人指其为权力野兽,有人称之为一代雄主。 直到历史学家吴晗捧出这部 朱元璋经典传记 ,朱元璋的真实面目,终于再无任何遮掩,完全坦露在世人面前。
咸丰皇帝奕 ? 在位的11年中,清朝在内战外战中一败涂地,但也开始与世界建立起崭新的联系,很多事件对近代中国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书作者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历史叙述,而是带读者直接进入当时复杂困难的局面中,从而理解那个年代被迫丧权辱国的深层原因。 此外,对于咸丰朝的重要人物,杜受田、曾国藩、叶名琛、肃顺、恭亲王、那拉氏(慈禧)等,在书中也有详细的描述。 咸丰帝当政的年代,1850 1861年,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年代。作者用十分细腻的笔法,近距离地再现了咸丰帝奕 ? 的悲剧人生。
群众出版社自1964年3月出版《我的前半生》后,2007年1月出版了《我的前半生(全本)》,补充了1964年出版时删掉的16万字;2011年1月出版了《我的前半生(灰皮本)》,这是溥仪*早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所写的反省笔记;2013年1月出版了《我的前半生(批校本)》,收录了溥仪在清样上批校的亲笔墨迹;2013年1月同时出版了《我的前半生(图录)》,作为其他几个版本的辅助性读物。至此,《我的前半生》的所有版本集结到齐,几个版本反映了这部旷世名著的完整成书过程,对照阅读会使读者对溥仪有更全面、真实的了解。为便于读者收藏,将五个版本统一装帧设计成套装。
《清圣祖康熙传》记述了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 玄烨即康熙帝,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他八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长的皇帝。康熙少年时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取得对 三藩 、明郑、准噶尔的战争胜利,驱逐了沙俄侵略军。他在位期间使清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富庶的帝国。他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被后世学者尊为 千古一帝 。
《我的前半生》是我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回忆录。周恩来总理接见溥仪时曾说:“你的东西基本上是要与旧社会宣战,暴露……历史上还找不出这样的例子,你创造了一个新纪元。”本书按时间顺序叙述,先从家世开始介绍,然后对童年、在位、逃难、改造等这几个人生大片段按顺序介绍。全书语言通俗,故事情节强。自1964年出版后,受到读者欢迎,译成英语、日语、德语等文字出版。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自1964年出版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普通读者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曲折历史有很好的普及作用。而他的童年自述,以及从患得患失到坚定决心的改造过程,对于当下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有启示作用,值得推荐给每一位家长、老师阅读。
《千古一帝李世民》少年得志,一生征战南北;中年封王,尽显王者风范;千古帝的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秘密……他,杀兄囚弟,血溅三尺,终成玄武门事变。后人评说,他是明君,励精图治;后人评说,他是暴君,荒淫愚昧。他,被人称为千古帝——李世民。 千古帝的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秘密…… 《千古枭雄朱元璋》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史称明太祖。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出身微贱的皇帝,也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生动活泼的文笔,将朱元璋从农民起义的领袖到封建帝王的一生作了全面阐述。作者试图通过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使读者领悟一个历史人物的升降沉浮,并了解有明一代初期的历史。
《雍正大传》 雍正王朝到底是个怎样的气象?历史学家列举五百年明清史上发生的十四件大事,短短十三年的雍正王朝,就占两件,足见雍正的魄力以及那个时代是何其重要。 雍正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史家说他 刚毅明察,纯系政治家之作风 , 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 ,算得上是一代英主;但历史上也留下他得位不正、弑父鸩母、刻薄好杀、大兴文狱、未得善终的累累恶名以及扑朔迷离的宫闱谜案。 本书通过对中外诸多史料的整理与研读(如洋溢着他强烈感情色彩的朱批奏折),以人性化的笔调去观照雍正的内心世界,还原一位帝王充满复杂情感与生命张力的人生,解读了雍正鲜明的个性是如何晕染了那个时代的政治风气和人文底色,而那个时代又是如何赋予了雍正毁誉参半的人生的。 同时,讲述了这位一开始并不被看好的四阿哥,是如何凭借自己
他起兵“靖难”,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他是紫禁城里的个皇帝。 他贵为皇子,生母为谁却扑朔迷离。有人说他仁和宽厚,也有人说他残暴嗜血。虽然评价不一,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他的雄才大略。宫廷政变多是变起肘腋,瞬息之间乾坤易主。偏居一隅、以藩王之身从地方起兵,并终成功夺得帝位的仅他一人——明成祖朱棣。
他并不昏庸,反而勤勉为政,却怎么成了亡国之君? 在位十七年,他日理万机,抛弃作为一个皇帝的奢糜生活。他机智勇敢,也有胆略和计谋。但这种才华在明末各种矛盾的风口浪尖上却显得那么地无力。他的治世之心已无法力挽狂澜,强大的压力使他求治之心太切,结果事与愿违,无奈他随同大明王朝这艘巨轮一起沉没在历史浩海中。
本书用流畅、通俗的语言将十二位帝王的一生娓娓道来,将他们的智慧和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展现给读者,使读者能够对各位帝王有一个相对 完整的印象;另一方面又真实地揭示了清朝历史和清朝诸帝的内在联系,展示出大清王朝兴衰、成败、治乱、福祸的脉络,趣味性地展现出云谲波诡的历史风云。
公元 1368 年,四十岁的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建立了*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庞大帝国。他也成为中国史上真正意义上的 农民帝王 。 如清人赵翼所言: 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 善于笼络人心、优待知识分子、大局观好、有决断力,朱元璋所表现出的不同于元末豪强的 圣贤之质 ,助他登上大位。而成功后的朱元璋则露出 青面獠牙 。 刘知几说的史家三长: 才、学、识 。才是指文笔,学是指史料,识是指史观。吴晗版《朱元璋传》兼具三者,特别是才和识。书中治学严谨,每句话、每件事皆有所出,对明初历史的独到分析,对朱元璋心理的精准把握,可谓得其神。 本书可以看成是吴晗对明初历史的一个总结性著作,用他自己的话, 本书实际上是一部大明帝国开国史 。
领千军南征北战,独霸权指点江山。 从寺庙里的小和尚,到投奔起义军,到成为起义军将领,再到收揽将才谋士,称王称帝,这一切变幻,是命运,是机遇,还是历史的选择? 他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统一疆土,休养生息,加强集权,改革政治。在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的时候,这种改革是对是错?是喜是忧?还是历史的必然?